吉家乐编著的《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语言生动、优美,文字简洁、明朗,在体例上通过哲理论述与人生哲理故事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大量实例的细致分析,从人生的不同角度诠释了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的人生真谛,让你从本书中领悟到人生太较真,幸福就会沦陷在烦恼里;太计较就会被名利金钱吞噬;总是生闷气,心情就会在情绪中起伏不定。不论你是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也不论你是在学习、工作、创业,还是生活,你都能从书中找到人生的精髓。本书教你学会放下,面对名利诱惑重新出发,开始过一种不生气、不纠结、喜乐自在的生活,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轻松前行。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欲求,也有太多的不得:金钱、名誉、权利、地位……人生苦短,有太多的事要做,有太多的心要操,家庭、事业、儿女……佛说:“放下,便得自在。”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便是放下,便得自在。这是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超然、一种解脱。
一个人太较真、太计较、太爱生气,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他在自己的内心设置了一座牢狱,所囚禁的不是别人,而正是痛苦不堪的自己。人生匆匆数十年,有多少光阴是值得我们在较真、计较与生气中度过呢?要善待自己,珍惜人生在世的每一天,不为俗事系心,不被物欲所累,心胸豁达。境界高一点,心态宽一些,不去为芝麻绿豆的小事烦心,人生的Z各也就顺一些,心气儿也就顺一些,自然心境平和,去收获真正的幸福人生。
吉家乐编著的《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语言生动、优美,文字简洁、明了,在体例上通过哲理论述与人生哲理故事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大量实例的细致分析,从人生的不同角度诠释了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的人生真谛,让你从本书中领悟到人生太较真,幸福就会沦陷在烦恼里;太计较就会被名利金钱吞噬;总是生闷气,心情就会在情绪中起伏不定。不论你是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也不论你是在学习、工作、创业,还是生活,你都能从书中找到人生的精髓。《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教你学会放下,面对名利诱惑重新出发,开始过一种不生气、不纠结、喜乐自在的生活,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轻松前行。
禅者的棒喝, 醍醐灌顶
“棒喝”是中国佛家禅宗的一个独有的开示法门。“喝”的起源,始于马祖道一禅师。百丈怀海禅师曾说:“老僧从前被马大师一喝,直弄得三日耳聋。”“喝”的作用,乃顺应众生耳根最利的特性,教导学僧反观自性,体悟当下的心念。这就好比在“禅七”行香时的“站板”,戛然止住,看看当下的这念心在哪里。此时“一念狂歇,非生亦非灭”,才能体会禅佛的奥妙。
后来,临济义玄禅师将“棒喝”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说到义玄禅师的开悟,其实也与棒喝有关。
义玄禅师去参访黄檗希运禅师,在其门下修行了三年。睦州首座看义玄禅师的修学纯一无杂,是不可多得的禅僧,便指导他提出问题请教黄檗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结果义玄禅师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他自觉业障深重,不能领会其中深旨,便告诉首座要到别的地方去参学。首座连忙请求黄檗禅师以善巧方便来接引义玄禅师。于是义玄禅师向黄檗禅师辞行时,黄檗禅师便指引他到高安滩头去参大愚和尚。义玄禅师之后在大愚和尚的座下,大彻大悟。
义玄禅师以“喝”闻名之后,曾对大众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如金刚王宝剑:断绝一切分别;如踞地金毛狮子:破斥众魔;如探竿影草:检验学僧;一喝不作一喝用:喝不作喝用,才是临济一喝的妙处。
义玄禅师以“大喝”的方式教导学僧,目的是让学僧们觉醒。“喝”是一种指导、锻炼,绝对不是大声叫或恐吓。棒喝,无非是以棒打或叫喝,来暗示启发参禅之人。一言为重,千言无用。真正的真理传授,往往越是诉诸言语,越是背道而驰。不如用这发人深省的大喝,用气势把学僧的私心妄念喝退,于一刹那的安静中体悟自心空灵。
但是,倘若执著于棒喝这种形式,一味模仿前人,那我们也会因为这样的“执”而不能真悟。
义玄禅师在圆寂之前开示弟子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可以让我的正法眼藏也随我而去。”
坐中三圣之一的惠然禅师极力安慰师父说:“绝对不会的,师父。”
义玄问惠然:“那如果有人来向你们问道,你们该如何回答呢?”惠然禅师马上学着师父的口气高声大喝,听上去跟师父平时一模一样。 义玄禅师叹了一口气,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们这些人高声大喝时永远消失了。我真是伤心啊!”说完,老禅师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
惠然大惑不解,对师弟们说:“师父平时不都是对来访者大喝一声吗?我学了好久了,神情、语气甚至声调都学得与师父一模一样,怎么还是不对呢?你们说说,怎么回事呢?”
正当众弟子迷惑不解的时候,义玄禅师突然死而复生,大声问道:“我吃饭你们会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
弟子们大吃一惊,以为是佛祖显灵,连忙跪地请求道:“师父啊,请再给我们多多指教!”
老禅师生平最后一次当头棒喝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然后再也没有出声了。
惠然禅师不是义玄禅师,所以惠然的大声咆哮不是义玄的当头棒喝。棒喝,只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开示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戒律法规。有的人用一百次职业的微笑给你留下些许印象,有的人只用一次爽朗的大笑就让你记忆深刻;有的人用一千日的静坐体悟到寥寥禅机,有的人只用一次游戏就参悟天地的禅趣;有的人高声棒喝让你顿悟,有的人春风化雨让你渐悟。参禅问道的方式因人而异,传道授业的法门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学习义玄禅师棒喝的神貌,而是静心体会其中蕴涵的奥妙。有时,千言不如一语,一语不如寂寂,寂寂再不管用,不如一声大喝,纵不能“一喝千江水倒流”,也能释放心里的所有迷障,获得刹那的开悟。
P10-11
“日出东方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遇事不钻牛角尖,就是不较真。不较真的人能事事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结局;不较真的人凡事不与人斤斤计较,能将心胸放开;不较真的人对别人会多一些宽容与包容,多一些谅解与理解;不较真的人不执着于事,懂得变通和圆融处世,遇到拐角会转弯;不较真的人善取会舍,能屈能伸,能将心中仇恨放下,能多一些感恩……试想,如果我们事事较真,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太过于挑剔,什么小事情都论个是非曲直,得理不饶人,那身边的朋友或家人都会躲得远远的,只剩下你一个孤家寡人,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不较真是处世的大智慧,是一种以博大的胸怀为基础的智慧。只有不较真,才能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也成全自己。
在广袤无垠的自然世界里,树木因为承受风吹雨打,因而浓荫密布、众鸟栖息;海水因为不辞百川,所以宽广深邃、水族群集。人也应当效仿自然之道,以不计较的心态面对人情纷争,不在外境上执着、计较。不计较能够让你在纷繁人间拥有一种轻松的心境。在浮躁的世界中,强大你的内心,一切由自己的灵魂做主,这样,即使到风烛残年之时,也不会悔恨一生的虚度。唯有这样为人处世,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人生才能随缘自在、快乐逍遥。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为了一些人和事生气:当我们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我们会生气;当我们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我们会生气;当我们看到不顺眼的做法的时候,我们会生气;当我们无法接受一些社会舆论时,我们会生气;此外还会为塞车、为天气、为股票、为别人的态度、为自己的遭遇等生出种种怒气、闷气、闲气、怨气、赌气、小气、窝囊气,仿佛我们的人生总有生不完的气。然而生了气之后,问题就消失了吗?不,生的气越大,局面反而会更加恶化,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因生活遭受磨难而生气的人,只会每天愁眉不展、更加穷困潦倒;因得不到升迁和重用而生气的人,只会牢骚满腹、惹得人人侧目,以致完全失去被扶起来的可能性;因与别人话不投机而生气的人,气的是自己,伤的同样是自己。生气让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上损失极大,不仅让我们变得烦躁,而且使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狭窄。我们生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是否有平和的态度,而生气浪费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本。
生气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扰乱我们的心境,恶化我们的人际关系,破坏我们的人生幸福,更为严重的是,生气还是摧残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因此,与其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不如给别人台阶下,或者就当是过眼云烟,一笑了事罢了。这样,既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又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人际关系,何乐而不为呢?诚然,我们不是佛家,不是禅师,我们不可能做到如他们那样的无贪无嗔无痴,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不生气的智慧,在人生低谷时奋起,在痛苦时不去计较,在愤怒时选择冷静,在执迷时敢于放弃,在贪婪时懂得节制,在受辱时能够宽容,在争执时懂得忍让,在遭遇死角时懂得变通,在失意时学会忘记,时时用感恩的心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这样我们就能远离生气,不再让生气损害我们的身心,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本书语言生动、优美,文字简洁、明朗,在体例上通过哲理论述与人生哲理故事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大量实例的细致分析,从人生的不同角度诠释了不较真、不计较、不生气的人生真谛,让你从本书中领悟到人生太较真,幸福就会沦陷在烦恼里;太计较就会被名利金钱吞噬;总是生闷气,心情就会在情绪中起伏不定。不论你是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也不论你是在学习、工作、创业,还是生活,你都能从书中找到人生的精髓。本书教你学会放下,面对名利诱惑重新出发,开始过一种不生气、不纠结、喜乐自在的生活,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轻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