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媒体、教育专家都在呼吁家长们放下手里的棍棒,不要惩罚孩子,但打骂孩子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经常犯错误,而且还是犯类似的错误。不过,有的家长体罚孩子主要是因为自身的性格问题,比如有的家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其中也有代沟的原因,孩子的想法和家长不一样,经常和家长对着干,这样当然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打骂孩子也就很正常了。不过,打骂孩子终究是不可取的教育方法。
张浩今年升入六年级了,这是他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老师们喜欢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话不多、性格有些内向。在老师的眼里,这样的乖男孩是很难得的。而且在大部分人眼中,这么温顺可爱的孩子肯定是父母的心头肉,被千般宠、万般爱着,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天之中,张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从家门口走出来的那一刻,走在上学的路上,他觉得自己无比的轻松和愉悦。因为在家里,他经常有窒息的感觉。
张浩虽然性格温和,但反应却有些迟钝,在父母眼中,这样的他在同龄人中实在是没有任何特色,甚至还显得有些笨拙。张浩的父母都是社会精英,面对不争气的儿子,他们认为应该对儿子进行严格的教育,这样才能把儿子培养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优秀孩子。
不过,他们口中所谓的教育,其实只是简单的施压和打骂,张浩对此十分反感,但面对“权威”的父母他又无可奈何,因此便越来越不想待在家里。每次放学回家,张浩都觉得非常痛苦。昨天的语文测试成绩出来了,张浩得了满分,本以为今天爸爸妈妈不会再找茬儿了,但当他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时,妈妈皱起了眉头,生气地说:“这里写错了一个字,看来你们老师一点也不严格。”
张浩伸头一看,确实是有一个字写错了,虽然只是少写了一横,但在妈妈眼中却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张浩二话没说,乖乖地把自己的手伸了出去,低头闭上了眼,像往常一样任凭妈妈“处置”。
“扣一分打一下,如果是不应该犯的错误,一处打十下,站好,自己数着。”妈妈说完,一尺子已经打在了张浩的手心上,他疼得颤了下身子,却不敢动。
“1,2,3……10。”数完十下,妈妈便把尺子放到了桌上,然后指着试卷上的错字说道:“把这个字写一百遍,吃饭前给我检查。”
“嗯。”张浩点了点头,正要去拿试卷,姑姑推门进来了,“嫂子,你们怎么连门都不锁啊?”
“浩浩,看你犯的错!”妈妈盯着张浩看,张浩心一颤,原来他进来的时候在想事情,忘记关门了。这可怎么办?在妈妈眼里,忘记关门,也是犯错吧?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他,只好又伸出了手,就挨几下打吧。
“哎?”姑姑走过来,看到张浩有些发红的手后,就担心地握了起来,“怎么回事?嫂子,你们家浩浩又犯错了?别总是打孩子啊,多疼啊!”
妈妈不以为然地说道:“不打不骂不成器。我们小时候不是也常挨打吗?这样,他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姑姑知道说不过妈妈,只好叹着气把浩浩领回了屋,边走边小声对他说:“以后,你妈妈要是再打你,你就跑,或者和她讲道理,别总傻傻地等着挨打,这样会让她以为你就该打,听到没?”
张浩听了,抬头看着姑姑,暖暖地笑了。
西方的法律中允许父母对子女做一些温和的惩戒,如果惩罚过重,家长就会面临着最多5年监禁的刑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不过,很多家长都无视法律的存在,经常对犯错的孩子进行体罚。有的家长甚至制定了家法,严格规定孩子受惩罚的程度,错误小惩罚就轻,反之则重。由此可知,有的家长把惩罚孩子当成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了。
“能不能打孩子”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一部分家长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训斥或是体罚;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打骂孩子不是一个好方法,可是又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每次被孩子惹生气后都忍不住打孩子几下之后又为自已的行为作检讨。
家长体罚孩子大多是为了让孩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经常遭受体罚,那么他就会变得粗暴、懦弱、爱撒谎等。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十个少年犯中,至少有七个孩子有过家庭暴力的经历,所以体罚是一种极不可取的教育方法。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