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从字面上看,它是一本自然科学的论著,读起来却完全没有同类著作的枯燥和呆板,作品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法布尔生动活泼的拟人化描述中,蝉、蚂蚁、螳螂、蜜蜂、蝴蝶、萤火虫……各种各样充满了灵性的昆虫呼之欲出,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可爱的虫儿视为人类的朋友。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让·法布尔又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这在其他自然科学论著中是前所未有的。
让·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达尔文更称其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1823年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长大后终成所愿。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将作者的毕生研究成果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爱昆虫的孩子
在五六岁的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家在偏僻的乡村。他们不识字,一生中从没有摸过课本。爷爷对于牛和羊知道得很多,可是除此之外,其他的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如果他知道将来他家里的二个人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渺小的昆虫,他会多么吃惊啊!如果他再知道那个疯狂的人正是坐在他旁边的小孙子,他一定会愤怒地给我一巴掌。
“哼,竟然把时间和力气花费在这种没出息的东西上!”他一定会怒吼。
奶奶是二个可爱的人,她整天忙着洗衣服,还要照顾孩子、烧饭、纺纱,一心一意操持家务。
我的父母都不是昆虫爱好者。母亲没有受过教育,父亲小时候虽然进过学校,稍稍能读能写,可是为了生活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再也没有时间顾及到别的事情,更谈不上爱好昆虫了。有一次,他看到我把一只虫子钉在软木上,便狠狠地打了我一拳,这就是我从他那里得到的“鼓励”。
尽管如此,从幼年时开始,我就喜欢观察和怀疑一切事物。每次回忆起童年,心里总会记起一件难忘的往事,现在想想还觉得很有趣。有一天,我把脸转向太阳,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用哪个器官来欣赏这灿烂光辉的?是嘴巴?还是眼睛?我把嘴张得大大的,又把眼睛闭起来,光明消失了;我张开眼睛闭上嘴巴,光明又出现了。这样反复试验了几次,结果都是一样。于是我的问题被我自己解决了:我确定我看太阳用的是眼睛,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叫“演绎法”。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啊! 晚上。我共奋地把这样事告诉大家。对于我的幼稚和天真,只有奶奶慈祥地微笑着,其余的人都大笑不止。
另外一次是在黑夜的树林里,一种断断续续的“丁当”声引起了我的注惹。蘧种声音显得分外优美和柔和。在寂静的夜里,是谁在发出这种声音呢?是巢里的小鸟在叫?还是小虫子们在开演唱会呢?
“哦,我们快去看看吧,那很可能是一头狼。”同行的人对我说,“我们一起走,但不要走得太远,声音就是从那一堆黑沉沉的木头后面发出来的。”
我站在那里守候了许久,什么也iV没有发”现。后来,从树林中传出一声。轻微的响户,仿佛是谁动了一下,接着那“丁当”声也随之消失了。第二天、第三天,我再去守候。嘿!终于抓到它了,这位音乐家就在我的股掌之间。它不是一只鸟,而是一只蚱蜢。这就是我守候了那么久所得到的回报——我所得意的,不是那两只像虾肉一样鲜美的大腿,而是我又学到了一种知识。而且,这知识是我通过努力得来的。现在,经过观察,我知道蚱蜢是会唱歌的。
不久,我又回到了我父亲的屋子里。那时我己经七岁,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我并不觉得学校的生活比我以前那种自由自在地沉浸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更有意思。 我的教父就是老师。但他也确实不能称作一个好老师,因为缺少一样东西——时问。他替二个出门的地主保管着财产;他还负责指挥人们收获干草、苹果、栗子和燕麦。夏天,我们常常帮他干活。在那个时候,上课才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常在干草堆上上课,有时候甚至利用上课的时间清扫鸽棚。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