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剑桥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阮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阮炜编写的这本《剑桥日记》虽然是日记,写作手法却不同于一般日记。一般日记主要是记事,而《剑桥日记》除了记事,还有对事件、人物、学术会议甚至个人对话的写实主义细描。另一点不同在语言方面。《剑桥日记》显然不像诗人徐志摩的文字那么抒情,也不像其他写剑桥的文字那么学术,而用的是一种近乎大白话的风格。这种风格有助于打破学术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区隔。

内容推荐

一种社会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有助于客观、准确地认知剑桥、英国乃至整个西方。

《剑桥日记》记述了作者阮炜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的所闻所思,包括对人物、事件、学术会议甚至深度个人对话的写实主义细描。

《剑桥日记》这本视野开阔的日记,用一种质朴、简洁的语言,谈的是世道人心,见的是文明盛衰,是一本有大立场的中西文化随笔。

目录

前言

四月

 初来乍到

 变为女儿的儿子

 红玫瑰、白玫瑰、薰衣草

 跳蚤市场今非昔比

 家电不如国内

 电台节目质量高

 房友詹妮弗

 房友希拉里

 房友卡洛斯

 房友蒂娜猫

 约翰的帮忙

 国王学院教堂圣事

 有机食品热

五月

 人人都有生育的权利?

 “爆炸”的时代

 “中国殖民者群体”

 音乐会:献美酒不献鲜花

 博物馆:积极服务公众

 剑桥的大学都沾光

 东亚系学术会议

 教授的局限

 维那斯有多个版本

 学院与大学的关系

 希腊雕像披红挂绿

 转基因人

 笨拙的威廉

 跨语饭局让人难受

 没趣的F·R·利维斯

 小脚与巨乳

 猫口控制

 教师偷拍学生违法

 偶遇霍金

 音乐系期末音乐会

 与导师通话

 房友的粗话玩笑

 政客说一套做一套

 安娜的危机

 布什入选“七大奇迹”

 斯人已逝,其著未竟

 巨石阵和古罗马浴池

 英国人曾不那么科学民主

 美国大使谈朝鲜

 垃圾处理需要觉悟

 英国人不环保的一面

 不喝酒,何以承受生命之重?

六月

 拦路的老人

 老年人问题

 大学植物园

 研究非洲叛军的“博导”

 待业艺术家

 牛顿著作珍本

 英语系捉襟见肘

 媒体恶搞女王

 有名英雄纪念碑

 河上音乐会

 “零碳”2016年

 伊曼纽尔学院的午餐

 与美国学者赌台湾未来

 东方著作出版难

 低调纪念福岛战争

 牛津印象

 令人失望的“巴赫合唱团”

 牛津自然历史博物馆

 拉什迪封爵

 黄种人入侵剑桥

 英国人知错认错

 夜半造访的女朋友们

 “激情自然”

 宴会:形式大于内容

 学者转战酒吧

 拌绿色先锋的国际忽悠

 大学无需“申博”

 退耕还滩

 剑桥人的中国缘

 大学教师的收入情况

 学院与大学的关系

 剑桥学生不凡的就业观

 年轻人被剥夺选举权

 英国人看回归后的香港

 Microsoft’Word:正版还是盗版?

 中英学者交流难

 莎拉波娃的吼叫(上)

 莎拉波娃的吼叫(下)

七月

 让人大跌眼镜的戴妃纪念会

 走向普选的香港

 不合逻辑的“重婚”

 围绕“超女”的风云际会

 古典学家的剑桥缘

 环保:英国人总是指责他人

 醉醺醺的迪斯科

 对希腊罗马的认知应当转变

 剑桥大学的衰落

 “拉什迪事件”再起波澜

 福楼拜审判

 BBC"逍遥”音乐节

 英国人对世界知之甚少

 剑桥大学为何院弱校强?

 混乱的大学图书馆

 在伦敦逛书店

 陈旧校园网带来惊喜

 不关心时事的英国人

 英国人的“恐欧症”

 “社会邪恶”何处觅?

 “卑微”的圣埃德蒙学院

 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英国社会的世态炎凉

 失业并非丢脸

 鸦片战争以外的“鸦片邪恶”

 英国人不知道鸦片战争

 约翰的帝国情结

 “西男东女”还是“西女东男”?

 从福尔摩斯到里伯斯

八月

 状况不佳的伊利大教堂

 失业者遭受巨大压力

 华人进入东南亚的客观效应

 剑桥情场的弱肉强食

 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

 关于欲望的对话

 黑人男子为何讨白人女子喜欢?

 斯巴达是“极权”国家?

 作为“小三”的安娜

 公德: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比较

 山寨版“拉链门”

 女人多多益善?

 古典音乐的危机

 “朋友”太多,活得太累

 尼克松/毛泽东秀

 书评:英国与中国比较

 与弗吉妮亚·伍尔夫相会

 伍尔夫夫人与仆人换位

 用鼻子闻印度音乐

 “戴安娜周”

 “天堂”变“地狱”?

 不列颠博物馆的中国瓷瓶

 印度的测验热

 反进化论的美国人

 健忘的犹太教右派

 大打折扣的印度民主

 斗狗与托狗

 “势利鬼”奈保尔

 中国音乐能否走向世界?

九月

 不会电脑的银行职员

 程序民主

 多元主义遭遇逆流

 英国人心灵粗陋

 印第安人仍受压迫

 作为部落的丹麦

 混血的“中华民族”

 “纯粹”的民族并不存在

 “文化”一词应该慎用

 一心一意当中国人

 可疑的“身份”概念

 英国的问题:自由太多

 融合乃世界大势

 莎剧:为人民服务的戏剧

 地球科学博物馆

 中国人享受的特殊待遇

 神创论与进化论可以调和

 媒体的坏德性

 “洋大人”与“晚清官员”

 英语系“内幕”

 凌淑华与布鲁斯伯里小组

 徐志摩与英国知识人

 徐志摩的英国崇拜

 “睾丸节”狂欢

 落后的剑桥体制

 海外中国人境况何以不如印度人?

 “公司”:东南亚的华人共和国

 海外华人身份问题

 关于德里达的对话

 中西交流仍面临巨大难题

 人口控制:全世界都得感谢中国

 男女平等需更上一层楼

 青少年自杀率高

 徐志摩、罗素与中国革命

 个人“炭卡”

 我们仍与孔子、柏拉图同时代

 英国学术也量化

 后殖民时代的跨种族正义

 控制性欲需出奇招

 慈善资本主义:利乎?弊乎?

十月

 儿童肥胖问题

 占星术、天文学、教会

 在剑桥和伦敦打的

试读章节

初来乍到

上午10点左右到达剑桥市中心。

学友曹山柯教授(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来巴士站接我,随即乘出租车来到弥尔路一带的住处。房东已在那里等候,给了我们房门钥匙。在网上找到的房子其实很小,只好将就住几天,再换一间大一点的。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整个剑桥市居然看不到一幢摩天大楼。全市最高建筑——剑桥大学校图书馆——不过十五六层高。这与国内大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交通拥堵,形成了鲜明对比。街道大多较窄,八九米至十几米宽不等,与国内大城市动辄六七十米甚至一百米宽的“大道”相比,让人感到亲切。弥尔路上商店餐馆鳞次栉比,下班回家路上就能购物,很是方便,也分散居住,驱车去大老远超市购物的美国生活模式相比,也更人性。

但看上去草地有点枯黄。大约很久未雨。街道路面有点破败,房子也嫌老旧。虽然屋子里大多很舒适,但比之国内成片新住宅区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毕竟是另一种气象。

不过这里环境保护之好,决非国内城市能比。春日阳光下,树木枝繁叶茂,处处绿草如茵,野花绽放。去英语系的乡间小道上,目睹成群的奶牛,脚踏久违的牛粪。

去英语系必须越过“康河”。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康河”,其实是一条七八米宽的小河,看上去很平庸,水也显得不那么干净(并非因污染,而因有机质含量高),说不上漂亮。但因环境保护得很好,再加这里人口“素质”高,河里及河岸草丛中有很多野鸭、野天鹅和其他鸟儿在嬉戏,一点不怕人。看见一只天鹅狂追一艘行驶中的撑蒿船(punt),这应该是船上游人总用食物讨好它们的结果。

见识了三一、国王、克莱尔、圣约翰等老牌学院(剑桥大学有三十二个学院),其古老的石墙建筑大多四五层楼高,有哥特式尖顶。外墙角落和边缘,黑绿色的青苔清晰可见,昭示那里边有悠久的历史。各学院大多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围住中央一块草地,仅就此格局而言,颇似北京四合院,但大得多,房子质量也好得多。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国王学院。它著名的教堂高耸入云,配套建筑群之间的宽阔草地也修剪得极为整洁,这与剑桥城略嫌破败的市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用说,国王学院是剑桥最富有的学院之一(各学院财政相对独立于大学,也相互独立),财政十分宽裕。作为一个老牌名校,每年光是校友捐赠的就有很大一笔钱,再加其他收入来源,国王学院不说富可敌国,至少在全英国同类实体中是数一数二。据说,在英国的所有非国有法人中,女王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就是剑桥大学的三一、国王之类学院了。

4月20日星期五

变为女儿的儿子

在弥尔巷(Mill Lane)一间拥挤的大学办公室办了工作证(兼有身份证、借书证和其他功能)后,来到康河边一草地上略事休息,之后步行至曹山柯住处吃晚饭。

曹山柯的房东老太太是犹太人,很友好,也很健谈。她有个儿子,从墙上照片上看约三十岁,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儿,仍然与她同住。让我万分诧异的是,明明是儿子,房东却老是说“她”这样,“她”那样的。“为什么您儿子是‘她’?”我忍不住问,“他是一个变为女儿的儿子,”房东毫不迟疑地回答。

傍晚去ASDA超市购物,有幸见到她那在超市工作的儿子/女儿。他/她身着一件不太合身的涤纶黑色连衣裙,抱着与前女友所生的女孩,全然一副家庭主妇的派头。大家不约而同地叫他“萨莉”。“萨莉”是一个常见的女孩名,我又很好奇。“您女儿在叫‘萨莉’之前叫什么名字?”我问。“叫‘大卫”’,她说,“是十年前改名为‘萨莉,的。既然儿子执意要当女儿,那就随她去吧。”显然,房东并没因儿子选择了当女儿而跟她过不去。

4月20日星期五

红玫瑰、白玫瑰、薰衣草

所住房子以剑桥标准衡量,不大也不小。上下两层共五个房间,楼上楼下由一个陡且窄的楼梯联接起来。楼上楼下各有一个洗手间。客厅比国内常见的四居室套房客厅小得多,只有十五平方米左右。

房龄较老,估计至少有六十年。但状况并不算差,再加上房东最近将内部简单装修了一下,或者说油漆了一遍,所以十分适合人类居住。有一点,是国内一般住房无论如何比不上的,那就是后花园。由于地处市中心,花园宽度只有六米左右,但长度竟达二十米以上。太过狭长了一点,但在这里很常见,左邻右舍每家每户的花园都是这种长条形状。

主人或房客似乎从来不打理花园,显得有点杂乱。有好几丛灌木,其中一丛正盛开着白花,树丛下草地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落英。草相当茂盛,齐膝深了,也没人修剪。一面园墙上倚靠着四五辆自行车,是从前房客留下的。其中二辆只能算自行车残骸。一辆只剩下一幅车架子,另一辆只剩下一个轮子。远端靠墙处还有一个破旧长沙发,也是前房客扔掉的。这是垃圾,本该由房东处理,可能因运走得花一笔钱,房东便不管了。花园里靠房子一端有一个小棚屋,塞满了杂物和工具。

无论如何,对房友们来说,花园还是饭后的一个好去处,尤其是当两大丛高高的白玫瑰和红玫瑰开花之时。除了红白玫瑰,还有三丛薰衣草,已能见得到密密麻麻的小花蕾。房友约翰说,要等到6月下旬,薰衣草才会开出淡紫色小花来。

4月21日星期六

P3-6

序言

1980年代在爱丁堡逗留多年,1990年代又在哈佛校园呆过一年,但都没有写下堪称“日记”的文字,回想起来很是可惜。这次来剑桥(2007年4—10月)不同,一开始就打算把所见所闻所想纪录下来,既为了纪事,也为了与读者分享。

1870年代以降,我国留洋者数量巨大,其中很大一个比例是人文学者,然而他们在西方国家所见所闻,尤其是与西方人交往的细节,鲜有被记载下来的。如果从魏源写《海国图志》算起,国人有意识地认知西方文明,已有一百六十多年时间;如果从容闳撺掇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学习算起,中国人正式出洋留学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但为什么鲜有把所见所闻详记下来的?原因很简单:用西方语言读书并非易事,拿西方的学位甚或出“成果”更是困难,当然也可能因其他条件限制,即便很愿意写,也写不成。这次来剑桥不同,几乎可谓一身轻松,没有拿学位的压力,也没有出“成果”的负担,虽然仍有一个非“国家项目”在研,却并非火烧眉毛,必得立马“结项”不可,而可以悠着做,或仅仅搜集好材料,回国以后慢慢写,因此有了从未有过的从容,不仅能想到写日记,而且能做到坚持不懈,几乎一天也不落下。

《剑桥日记》虽然是日记,写作手法却不同于一般日记。

一般日记主要是记事,而《剑桥日记》除了记事,还有对事件、人物、学术会议甚至个人对话的写实主义细描。既然专门从事英语文学和文明研究,做这种工作应该是分内之事。职是故,不妨把《剑桥日记》看作一种“田野考察”,一种社会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其考察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英国人,尤其是剑桥的英国人。

另一点不同在语言方面。《剑桥日记》显然不像诗人徐志摩的文字那么抒情,也不像其他写剑桥的文字那么学术,而用的是一种近乎大白话的风格。我以为这种风格有助于打破学术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区隔。如果说连宋明儒者也知道用大白话在普通人中传播新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什么仍要蜷缩在象牙塔内,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架势?更重要的是,大白话有助于消除剑桥、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在中国人心中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有助于客观、准确地认知剑桥、英国乃至整个西方。

最后一点不同,是每则日记都有标题,甚至有多个标题。这么做,不为其他,只是为方便读者。

有若干处讲到一些英国人对外部世界没有兴趣,甚至可以说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了解外部世界,结果自然是愚昧无知。但这并不等于当今英国已一无是处。事实上,今天英国人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仍很多。《剑桥日记》对此是有交待的。

2011年2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