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来看,经济危机一般要经历“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繁荣”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经济通常需要2~3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进入恢复阶段。从目前情况看,外部经济特别是各主要经济体的下滑尚未见底,外需短期内难以回升,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在我国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而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杨河清编著的《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通过翔实的数据对我国这两年(2009—2011)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领域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阐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杨河清//黎煦 |
出版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来看,经济危机一般要经历“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繁荣”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经济通常需要2~3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进入恢复阶段。从目前情况看,外部经济特别是各主要经济体的下滑尚未见底,外需短期内难以回升,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在我国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而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杨河清编著的《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通过翔实的数据对我国这两年(2009—2011)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领域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阐述。 内容推荐 杨河清编著的《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按照规范的研究方法,通过翔实的数据对我国这两年(2009—2011)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领域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阐述,所提对策建议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不仅可作为本领域专家学者的参考,而且对于希望系统地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近年状况的各界人士也会有所帮助。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劳动力供求分析 第一节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评述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供求趋势预测分析 第四节 未来我国劳动力供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 第五节 政策建议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运行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转折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人力资源中介组织服务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歧视 第五节 趋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第三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化 第四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未来趋势 第四章 工资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 宏观工资与收入分配 第二节 薪酬 第五章 劳动者保障 第一节 养老保险 第二节 医疗保险 第三节 失业保险与就业促进 第四节 工伤保险与职业安全 第六章 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我国就业与失业分析 第三节 政府职能与扩大就业政策 第四节 金融危机后我国就业、创业政策回顾 第七章 劳动关系 第一节 2009—2011年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第二节 2009—2011年我国劳动关系立法的回顾与总结 第三节 2009—2011年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与实证分析 第四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公共就业服务 第一节 公共就业服务理论与研究成果 第二节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成就 第三节 2009—2011年就业态势与公共就业服务实践 第四节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发展状况评析 第五节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模式与经验借鉴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国在过去的30年中经济持续保持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即使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较高速度,这一方面得益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劳动力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劳动力人口不断上升,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给我国成为全球的“加工工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的保证。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民工荒”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存在了30年的人口红利将逐步转化为人口负债,我国经济不能再依靠单纯投入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而应转为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方式,否则高速的经济增长将无法保持(蔡防,2008)。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一时期解决就业问题也变得非常困难,特别是实现充分就业很难。高经济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所以,当前对“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怀疑也越来越多。那么,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究竟如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究竟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对于这些问题,每一个研究我国宏观经济的人恐怕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关于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分析,我们也将由这些问题展开。 第一节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评述 劳动力供给是学者和政府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状况。因此,劳动力供给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关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和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预测上,尤其有很多学者探讨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是否结束的问题,即“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问题。 关于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仍然侧重在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工资率、税收以及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上。Matin Feldst:ein探讨了社会保障对提前退休的影响,认为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indlJced retireHlent effect)。另外,AnthonyJ.Pellectlio,.Mot“ten I.Lau和Panu Poutvaa赞同费尔德斯坦的说法,认为社会保障能够而且确实会引致退休。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社会保障促使提前退休或者养老金增长对提前退休趋势的作用很小,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社会保障与提前退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关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参与率(就业再就业意愿)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关注。研究发现,对于55~63岁之间的男性和未婚女性,社会保障的资格使得他们的劳动参与可能性下降了17.5%,而私人养老金资格使得他们的劳动参与可能性下降了7.3%,而两种养老金资格使得他们的劳动参与可能性下降了30.5%。stewart,M.B.& Swaffield等也发现,社会保障(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残疾人保障计划)对男性的劳动力供给起着强烈的负作用。但是,Kr。teger和Pischke等认为,过去40年问社会保障实际收益的大幅增加对劳动力供给行为并没有多大影响。他们认为,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Gary Burtless将原因归于“日益增加的私人财富,20世纪70年代后急剧增加的失业率以及人们对工作和退休的态度的变化”。还有一部分学者持中间态度,如Ippolito认为,劳动力的参与率下降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保障。国内学者王娜和夏杰长(2006)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了税收对我国城镇居民劳动力供给的回归模型,指出对劳动要素征税会增加城镇居民的劳动力供给。付伯颖(2007)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指出从短期来看,税收对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影响较小,但从长远来看,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以及个人所得税比重的提高而逐步加大,因此未来税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应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此外,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有学者就指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递减,而“垂直效应”显现,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而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强,因此,指出我国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人口红利”,必须转到知识、技能等人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道路上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7)。 伴随着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关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否结束,即“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研究的新亮点。目前,关于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否结束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通过“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问题。其代表是以蔡防为主的学术团队,研究成果涉及了2005年时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到2008年工资上涨和通货膨胀。吴要武等(2007)主张中国已经通过了刘易斯转折点,他进行了相关的证明,证明的过程:首先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市场进入转折点四个推论,一是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会持续上升;二是城镇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会向工资更高的正规部门转移,这样就会使得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减少;三是进入转折点后,劳动力流出地的工资也会上升;四是厂商会开始用资本替代劳动。然后使用政府公开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对推论进行计量检验,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工资增长和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就业结构变化,基于这些证据,他认为我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来临,而且来临的时间大致在2002—2004年之间。蔡防、王美艳(2007)对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估算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模,以及在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经管水平下农业尚需多少劳动力,根据最后计算的结果,蔡防和王美艳认为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已是一个过时的判断。 序言 《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09)》出版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两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金融危机进行积极的干预,全球经济开始显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一般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全球经济已经渡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二是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中央政府正确果断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经济在2009年成功实现“保八”的增长目标,成为率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经济体,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0.3%。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表现出强烈的复苏迹象,201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 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完善。 从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来看,经济危机一般要经历“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繁荣”这样一个完整的周期,经济通常需要2~3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进入恢复阶段。从目前情况看,外部经济特别是各主要经济体的下滑尚未见底,外需短期内难以回升,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在我国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而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 在这样一个大的世界和国内经济背景下,认真总结和思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从这两年的实际来看,以下几个基本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使得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保持新增就业增加与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我国全局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深刻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就业带有转型、转移、总量、结构、困难和长期等各种类型与矛盾交汇、形势十分严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业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制度变革转型期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而且长期存在。与此同时,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同时凸显、相互交织,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第二,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出口依赖型发展方式的就业风险,使得大学生、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增加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就业风险成为就业领域的一个迫切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量渐进式改革形成的出口依赖发展方式,暴露了这种发展方式的就业风险。危机以来出现的东南沿海大量失业现象正是这一增长风险与结构风险的反映。与此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三次产业格局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小,形成了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增长弹性下降的问题,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这一矛盾。 第三,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就业和灵活性就业成为一个受到特别关注的领域。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危机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关闭,工人下岗失业。与此同时,相比于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群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支持和保障灵活就业应成为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 第四,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就业保障能力的不足,使得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高效、有力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与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滞后。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的保障不足,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另一方面,危机中公众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政府缺乏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未能建立有效的失业预警系统,未能形成健全的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体系和网络。如灵活就业、正规就业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稳定性差,处于失业风险的最前沿,但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和失业情况按现有信息统计体系无法掌握。另外,占吸纳就业主体地位的大量小企业或微型企业的雇用情况不在当前常态统计范围之内,成为掌握社会就业全貌及制定相关政策的盲点等。 第五,劳动关系也成为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争取分配领域公平、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 除了上述问题外,收入分配问题也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有些还呈现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影响恶劣。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列入我国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民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相关的各项制度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教科书由于本身的特点,不能及时反映现实的最新进展,各类报刊受到版面等多方面的限制,也不可能系统地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编写劳动经济学蓝皮书的目的就是对国内外劳动经济领域的重大实际问题,尽可能以少的技术性语言做出理论上的分析,为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2009年第一蓝本皮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和建议。2011年的蓝皮书基本上沿袭了上本书的体例,按照劳动经济学教材的基本框架,对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做出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蓝皮书的编纂者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中青年学者为主,他们基本上都拥有博士学位,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在自己的相关领域都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按照规范的研究方法,通过翔实的数据对我国这两年(2009—2011)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领域发生的变化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阐述,所提对策建议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本书不仅可作为本领域专家学者的参考,而且对于希望系统地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近年状况的各界人士也会有所帮助。 后记 《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11)》一书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系列成果之一。我们于2。09年出版第一本劳动经济蓝皮书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的日益重要,我们决定每两年出版一本蓝皮书,以反映最新的现实变化。本书是劳动经济蓝皮书系列的第二本。 本书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各位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各章的作者都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每个人都承担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为了编写好本书,他们基本上都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承担这项工作的。不仅如此,各位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严谨认真,表现出强烈的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办公室的同志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帮助,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书的校订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写作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我国劳动力供求分析,由齐明珠、肖周燕撰写;第二章劳动力市场运行,由黎煦、魏华颖、肖红梅撰写;第三章劳动力流动,由童玉芬、王洪涛撰写;第四章工资与收入分配,由徐斌、宋湛撰写;第五章劳动者保障,由张琪、吕学静、陈红、王桂胜撰写;第六章就业与失业,由刘丽玲、牟俊霖撰写;第七章劳动关系,由冯喜良、王晶、詹婧、范围撰写;第八章公共就业服务,由吴江撰写。另外,研究生王红、王欣、斯琪、孙晓君、廖晓诚、段昆、任妙子、杨正飞、温婷、苏梦等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工作。本书初稿完成后,刘潇、盛龙飞、肖红梅、潘泰平等老师,博士研究生孙亚男、陈怡安、张明、黄湘闽,硕士研究生王婉怡、童婧之参与了相应章节的校订工作。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