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妨说明一下,泰戈尔编著的《萨达那》所录文章内容,并非哲理性的说教,也非学究式的考据。笔者成长于每日诵读礼拜《奥义书》经文之家,而且父亲就是笔者榜样:在漫漫人生中,父亲一直与神保持密切联系,但并没有忽略应尽的尘世义务,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人间万事万物的浓郁兴趣。因此,也许这些文章,让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我们神圣经文所揭示的——而且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所展现的印度古老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萨达那--生命的证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或许不妨说明一下,泰戈尔编著的《萨达那》所录文章内容,并非哲理性的说教,也非学究式的考据。笔者成长于每日诵读礼拜《奥义书》经文之家,而且父亲就是笔者榜样:在漫漫人生中,父亲一直与神保持密切联系,但并没有忽略应尽的尘世义务,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人间万事万物的浓郁兴趣。因此,也许这些文章,让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我们神圣经文所揭示的——而且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所展现的印度古老精神。 内容推荐 泰戈尔编著的《萨达那》主要是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在书中,泰戈尔用朴素而又优美的语言,向世人描绘印度文明的诞生,印度人眼中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和生活哲学,并对人生必须要面对的几个基本问题——世界观、灵魂、善恶、自我、爱、美、行动、无限等进行了充满灵性的描述。《萨达那》聚集了他的灵魂体验和对生命的证悟,是一本影响了东西方世界的信仰之书。 目录 中译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爱的别名就是“理解一切”? 第二章 要到户外寻找自己? 第三章 不完美正是完美的体现? 第四章 唯有为爱做事才是自由的? 第五章 爱是最自由的? 第六章 万物由欢乐而创造? 第七章 直抵心灵的美之语言? 第八章 欢愉之中寻找无限? 附录 泰戈尔年表? 试读章节 古希腊文明孕育于城墙之内。其实,一切现代文明都起源于灰泥与砖所堆砌的摇篮之中。 那些城墙,在人类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给我们确立了一套“分而治之”的思维理论。这套理论,让我们养成了这么一种惯性:要确保征服成果,就得防范、分化征服对象。因此,我们将人分为不同的国家民族,将知识分门别类,将人与自然截然分开。结果是,我们作茧自缚,对外界任何事物都持强烈的怀疑态度,认识任何东西都要经历一番艰苦努力。 第一批雅利安人入侵时,印度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地带,他们迅即加以利用。森林为他们躲避酷热的炎炎骄阳和肆虐的热带风暴提供了庇护场所,为牛羊牲畜提供了牧场,为祭祀之火提供了燃料,为建造农舍提供了木材。不同的雅利安族群,在其族长的带领下,定居在不同的森林地带。这些地方,都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和食物,所赐予的天然保护各具优势。 所以说,印度文明是发源于森林的。正是这一起源和环境,让印度文明拥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环绕其四周的,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的,在各方面与其保持最密切最频繁联系的,都是生机勃勃的茫茫大自然。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此降低水准的生活方式,会愚钝人类心智,会削弱其发展动力。可是,我们发现,古印度的林中生活环境,除调整人之发展方向外,并未抑制其思想,并未削弱其活力。人的思想,在摆脱了企图在所获取之物周围竖起界墙以扩大控制范围的欲望后,通过不断接触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变得自由自在。人的追求,不再是获取,而是通过融入周围环境并与之共同发展,去感悟与提升自身意识。他意识到,真理是全方位的,没有绝对的孤立存在,而且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与一切客体互为交融。古代印度圣贤隐居山林的修行之举,就是为了在精神上实现天人合一的伟大和谐。 后来,那些原始森林让位于农田,四面八方都兴起富庶的城镇,几个强大王国得以建立并与世上所有大国都有所交往。不过,即使在其物产丰饶的鼎盛时期,印度人仍然以崇敬之心,回望远古时代艰辛自悟的早期理想和隐居山林的简朴生活风骨,并从其所蕴涵的智慧中,汲取最佳灵感。 然而,西方世界对其正在进行的征服自然行为,似乎是引以为荣的。那里的人们,好像是生活于充满敌意的世界之中。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都得从心有不甘的异己手中夺取过来。这种情感,就是在城墙内所养成的习惯,就是在城墙内所受思维训练的产物。究其原因,乃生活于城市的人们,必定是只把其眼界聚焦于自身的工作与生活,结果在人本身与其所依偎的大自然怀抱之间,人为地制造了隔阂。 印度的看法则不同,认为伟大的真理就是,人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印度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相处,并认为倘若周围环境与我们人类毫不相关,我们就不可能与之发生任何联系。人之所以抱怨大自然,就是因为他不得不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取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当然,人类的努力并非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是每天都有收获的。这表明,人与大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合理联系,否则,我们就始终无法将与我们没有任何真正联系的东西据为己有。 对于同一条道路,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视角予以看待:一种是将它视为把我们与我们的目标隔开之物。在这种视角下,征程之中的每一步,都被我们看作是直面障碍时以强力所取得的进步。另一种是将它视为引领我们奔向目的地的道路。在这种视角下,道路本身就是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已有成就的起点。历经这趟旅程,我们能够收获的只是它本身所赐予我们的东西。后一种视角,就是印度对大自然的看法。她认为,伟大的事实是:我们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其思想与环境是和谐的;人之所以能够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只是因为人的力量与宇宙的力量是和谐的;从长远来看,人的意图绝对不能与自然界的意图相抵触。P3-5 序言 或许不妨说明一下,本书所录文章内容,并非哲理性的说教,也非学究式的考据。笔者成长于每日诵读礼拜《奥义书》经文之家,而且父亲就是笔者榜样:在漫漫人生中,父亲一直与神保持密切联系,但并没有忽略应尽的尘世义务,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人间万事万物的浓郁兴趣。因此,也许这些文章,让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我们神圣经文所揭示的——而且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所展现的印度古老精神。 评判人类一切伟大言论的依据,不是其言辞,而是其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伴随生命的成长而呈现的精神。例如,无论当代基督教与早期基督教,存在多大差异,甚至在重要方面存在多大差异,我们了解基督教的真谛,都是通过观察它在当代鲜活生命中的表现而得到的。 印度的伟大宗教经文,对西方学者似乎只具有考古与怀旧价值,对我们却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我们不得不认为,制作成木乃伊标本并贴上标签陈列于柜子中的人类思想和愿望,披上博学外衣后,虽然得以永存,但却失去其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体验的鲜活文字的含义,永远不可能通过什么逻辑解释体系予以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人生活体验而不断地进行解释,而且每当有新发现,都会增加其神秘性。在我看来,《奥义书》与佛教经文,始终是精神财富,始终具有无限生机。那些经文,就如对其他人一样,对我具有独特意义,已经融人我的生活与讲学中。虽然它们有待于人们去证悟,但我的一家之言,想必也有其价值。 或许还应说明一下:我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是为了便于出版,而其思想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讲稿中摘取的。那些讲稿,是我在孟加拉波浦尔的学校授课时经常用到的。我在各种场合所引用的上述讲稿的一些英译文,是由我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伊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查克拉瓦蒂翻译的。本文集第六章,由我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什·泰戈尔译自我讲授“卡玛瑜伽”的讲稿。 借此机会,感谢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是他的厚爱,激励我完成这本文集的编撰工作,鼓舞我在哈佛大学讲授其中的大部分章节;感谢欧那斯特·莱斯先生热情相助、提供诸多斧正意见并审校样书。 最后,说说“萨达那(Sadhana)”这个词的读音:重音应落在第一个“a”上,并发洪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