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启智慧之门(毗婆舍那禅修讲记)/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缅)恰宓西亚多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佛陀所教导正念的修行方法可以分做四种:第一个,观察身体的一切状况,叫作身念处;第二个,观察一切的感受,叫作受念处;第三个,观察一切心理作用,叫作心念处;第四个,观察心所念想的对象,或者说一切的法,叫作法念处。这个法念处它的范围是最广的,它本身就包含身念处、受念处和心念处,这三项都涵盖在第四项法念处里面。

我们讲第一项身念处:观察我们的身体现象。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这是身念处;我们走路的时候观察脚步“抬起、跨出、落下”,也是身念处;站立的时候观察垂直的站立姿势,内心作意念“站、站、站”,这也是身念处;弯屈手臂的时候,内心了知弯曲的动作这个过程,然后做意念说“弯曲、弯曲、弯曲”,这也是身念处;伸出手臂,观察伸出这个移动过程“伸出、伸出、伸出”,也是身念处;我们要坐下来的时候,要正念观察坐下来的过程,然后做意念说“坐下、坐下、坐下”,也是身念处;站起来的时候,同样的也是要慢慢站起来,正念观察从开始要站起来,然后一直观到完全站直,内心做意念“站起、站起、站起”,也是身念处;吃饭的时候我们伸手去拿汤匙,观手伸出去的移动,做意念说“伸出、伸出、伸出”;接触到汤匙的时候,观说“接触、接触、接触”;要把它握住的时候,观“握住、握住、握住”;拿起汤匙的时候,观拿起来的过程“拿起、拿起、拿起”;伸出的时候观“伸出、伸出、伸出”;舀起时食物的时候观“舀起、舀起、舀起”;要移向身体的时候,观“移来、移来、移来”;食物要移到口之前的时候,我们会想要张开口,这个想张开嘴巴的动机很明显,因此我们要观这个动机说“动机、动机、动机”;然后张口的时候观“张开、张开、张开”;将食物送入口中,观“送人、送入、送人”;然后手要放下的时候,观“放下、放下、放下”;手放下放好之后想要开始咀嚼,这个时候就观“想要、想要、想要”或者说观“动机、动机、动机”;然后咀嚼的时候,观“咀嚼、咀嚼、咀嚼”;想要吞下的时候,观这个想吞的动机,观“动机、动机、动机”;吞的时候观“吞、吞、吞”;食物接触到胃部,观“触、触、触”。这一切过程都要正念观照。

这些除了观动机之外,其他都是观身体,都是属于身念处。至于观察动机,是属于心念处。这里讲的心包括我们的心意、意念本身还有附属于意念的其他心理作用。

意念没办法和其他附属的心理作用分离,意念必然和它的附属心理作用同时生起来。这里讲的动机也是一种附属的心理作用,当我们观察动机的时候,动机不是单独生起来的,而是和它所属的意念同时生起来,因此当我们观察动机的时候,和动机同时起来的意念我们也要观察到:意念它是主人、它是领导,附属的心理作用例如动机,是随从是仆从。所以我们观动机的时候,已经在观察意念,这叫作心念处。

当我们眨眼睛的时候,眨眼睛的动作我们也要观察。刚开始修行的人比较难察觉到眼睛在眨动时候的情况,但是当我们的修行继续进步,观照力深,有时候我们会觉察到眼睛在眨动,这时候我们也要观眨眼睛,这是属于身念处,观察身体。当我们静坐的时候,有时候心会跑掉,会胡思乱想,没有在观我们的腹部上下,当我们的心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执著于观腹部,我们应该观这个胡思乱想的心,观说“妄想、妄想、妄想”或者说“想、想、想”,直到妄想停止才回到观腹部。

有时候我们内心会浮现影像,当我们内心在看见这些影象的时候,我们要观“看到、看到、看到”或者说“看、看、看”。因为这一切身心现象都是苦胜谛所收摄,都是我们必须要去了知的,所以一切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都必须要正念分明的去观察它,不应该遗漏掉,一直观到这些心理现象消失,才回来观腹部上下。有时候你会开始分析自己修行的结果、自己所用的修行方法还有自己所学过的佛法,这时候需要正念观察说“分析、分析、分析”,到这个分析的心理停止,然后才回来观察腹部。

观禅这个修行法,在马哈希尊者他的注解里面说:就是在身心现象发生的时候,用单纯的正念去了知它,我们必须要用的是单纯的正念。所以在观禅修行法里面,没有让我们去思维、去推理、去分析、去评论的余地,也没有成见的余地。因为如果你先存有某种成见,你的心就没办法单纯正念的来了知,所以就没办法真正见到身心的真相。我们必须只用很纯粹、单纯的正念去了知当下发生-的现象。同时我们不应该反省:反省自己或反省别人。当我们反省的时候我们要观察说“反省、反省、反省”,一直到这种反省的现象停止。这些都是正念观察心理现象,是心念处。然后当我们修行功夫继续进步到某一个程度,我们心会非常安宁、平静,会有喜悦、快乐的现象,我们也必须要观察“喜悦、喜悦、喜悦”或者“快乐、快乐、快乐”。这是在观察我们的感受,是属于受念处。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伤心或悲伤,会感慨说为什么修行一直没有进步,这时候要提起正念观察“悲伤、悲伤”,等到悲伤这种情绪消失再回来观察腹部,这个也是属于受念处。当我们静坐了二三十分钟以上,身体某一个部位可能会觉得痛或者酸或者麻或者僵硬,这些感受都必须要正念去观照,然后内心做意念,做记号说“痛、痛、痛”,或者“酸、酸、酸”,或者“麻、麻、麻”。我们在内心做这样的记号、这样的意念,能够帮助我们的心观察我们所观的对象能够观察得清楚分明,能够保持我们的心专注在那里。如果我们内心不做意念,不做记号,心很容易分散,不容易观察得清楚分明。所以说这个记号对初学的人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不分散。当你观疼痛的时候,把心专注在疼痛的中心那一点或者最痛的那一点,然后内心做记号做意念说“痛、痛、痛”。观疼痛的最初40秒钟或一分钟,我们可能会觉得更痛,这个疼痛加深,但是事实上这个痛并没有加深,并没有增强。我们之所以感觉更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心专注来观察痛,心的观照的力量锐利,所以更清楚见到疼痛的情况,所以我们的感觉好像它变得更痛,事实上疼痛并没有加强。这时候我们必须要忍耐,必须要有忍耐的精神,修行才能进步。很有正念地、很有精神地来观察这个疼痛,一直到疼痛消失,才回来观察腹部。

P13-16

目录

用戒律来护持我们的修行

什么是当下

感受当下

开启智慧的钥匙

如何断烦恼得清净

污染我们内心的五种障碍

增强心的五个力量

我们的定力

地水火风

清净的七个阶段

我们怀疑什么?

看到动机了吗?

妄念和观察妄念

一念灭一念

除疑清净

苦的根本原因

四谛和八正道分一

四谛和八正道分一二

清净和智慧

毗婆舍那的七种利益

四果

Vissaka的故事

超越忧愁和悲痛

大木头寓言经

修定与修慧区别

以定助慧

毗婆舍那的修行境界

好问题和好答案

附录一:心已解脱的圣者

附录二:十六观智

序言

法不孤起

记得能海上师说过,“四阿含”是无上密法,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乘。

中国的大乘学者向来不重视阿含部,而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中国佛教的忏摩化_经忏佛事活动和顶礼膜拜祈福成了中国佛教的主要教育模式。明清以来佛教人才的凋零,与禅修实证的没落、忏摩法门的兴起有莫大的关系。大部分人都去忏摩了,极少数人去禅修实证,正信的佛法如何能兴盛呢?而没有禅修的历练是无法造就祖师大德的。

佛法东渐,历来依靠高僧大德来弘传。目前中国佛教缺乏什么呢?就是缺乏高僧大德,缺乏实修实证的修行者。这跟现前的佛教缺少原始戒律精神和修持方法有关。

出家人如果没有戒律精神的内涵,那么他的四大威仪便会流失。没有威仪、内心不庄严的僧人是不会受到尊重的,更不要说教化信众了。一个内心没有修持的僧人,他的行为无异于一般俗人。没有庄严如佛的一面,是因为其内在没有修持四念处。因为通过四念处的修持,内心自然清净、不染于俗事,而专事于解脱精神。这种精神在他身上显现出来,就体现在四大威仪上。

四念处是一切佛法修持的大纲,没有四念处便没有佛法。

如果僧人具备戒律精神和勤勉修持四念处,便是正法的传承人。新世纪的佛法需要这样的人才,更需要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来培养这样的人才。

南传佛教的毗婆舍那禅修法,正是中国佛教教育体系内所缺乏的。中国的僧人如果都修过毗婆舍那,相信他们的道心会非常坚固,因为他们看到了法的本质,而这样的结果便是更趋向解脱道的觉悟之路。我希望毗婆舍那禅修能为中国未来佛教培养新一代的佛子,也祈愿未来一代佛教青年中有更多的高僧大德之星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星空。

2012年初夏,恰宓西亚多的中国之行,为毗婆舍那禅修在中国的弘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中国的东南部、自由经济的发源地——温州,设立了毗婆舍那国际禅修基地。在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禅修古刹——仙岩圣寿禅寺,恰宓西亚多举办了在中国的首次密集禅修话动,他的慈心禅开示深深打动了来自全国各地有志于禅修的佛教青年,前来参加禅修的僧俗两众共一百多人,开启了南、北两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合作。其弟子——马来西亚的智光法师孜孜不倦、带病开示、指导的精神,更使得大家精进修持,受益匪浅。

法的传承,是不灭的传承,每个佛子都必须是法的传承者。

我深深地为智光法师的慈悲所感动!默默地祈祷法师有更好的身体来延续法的传承。

对于法的感受,其实南传、北传都是一样的。只是自明清以后,中国又经历了百年战争,加上20世纪下半叶的十年磨难,很多的传承业已断层。

中国历代祖师修行基本是一种自悟的方式,没有二、三十年的工夫,无法得到法的甘露,修出来就是大祖师,修不出来就变成野狐禅。

而源自上个世纪缅甸的马哈希四念处禅修法具有很强普世性和培育佛教人才的复制性。只要你修过马哈希禅法,就一定会有收获,最低的程度,还可以调理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例如抑郁症之类的,还有一些癌症什么的,但最终都会趋向于灭苦的解脱。

修行不讲究治病,其实内心修好了,身体的病也就没有了。一切病的根源来自于心的苦,苦灭了,心便解脱了。四念处禅法就是灭苦的甘露法门。

四念处是所有修行的总纲,而尤以身念处契入最方便、最快。由身及心,看到身心的无常,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运作。明白无我,便得到解脱的基础。佛陀以其究竟圆满的智慧,凭借自力证悟而为我们宣说了解脱之道——四圣谛,开启了佛法的智慧之门。

佛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也不是谁的主宰者,他不强迫任何人屈从于自己的观点,也不感激任何人赞美他的智慧,他只是用他深邃而透彻的智慧和慈悲,为我们揭示世间的真相,并为我们指引一条实修实证、通往真正幸福快乐、乃至解脱的人生之路。

我小时候没有人指导禅修,每天做的都是念经拜忏的佛事,而我本人对于实修非常感兴趣,就自己按照经书所描绘去行持,无意之中,倒也有了不少的收获,身、心发生变化。那时候每天都沉浸在佛经为我构筑的奇妙境界,就像活在神话世界里一样。现在想想,如果小时候能得纯正的禅修指导,我就不用花20多年的时间去摸索才得到法的甘露了。

道理大家是明白了、知道了,可法的实证实修、当下的契合,是需要好的方法、好的导师来指导的。希望有缘看到本书之后,去实践这个法的契入。

在此祝愿有幸看到此书的同仁,都能灭苦、得到究竟的解脱。

圣寿禅寺住持能显禅师

于仙岩那兰陀国际禅修中心

2012年8月

内容推荐

《开启智慧之门:毗婆舍那禅修讲记》是根据恰宓西亚多(1928—)1991年12月到1992年1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禅修开示英文录音整理而成。

《开启智慧之门:毗婆舍那禅修讲记》附录中收录的《十六观智》,是根据《清净道论》以及《清净道论》序、泰国阿姜念尊者的中文译作整理而成,以方便大家了解这个禅修体系的传承,辅助阅读恰宓西亚多的开示录。

编辑推荐

《开启智慧之门:毗婆舍那禅修讲记》从第一讲:“今天是西元1991年12月28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起,每一讲的开始都是按照顺序表述时间和地点。本书省略了这些,轻微修订了口语的部分,以便读者阅读。文字稿章节严格按照现场的每一天开示设置,无任何改变,尊重、保持了恰宓西亚多现场开示流畅、锐利而富有节奏感和幽默的语言风格。整体开示彰显出恰宓西亚多对三藏经典的精研、通透,和坚实深厚的内观实修指导经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