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汾,刚刚过了第四个本命之年的性情女子。喜读书,好集纳,广交友,嗜美食美酒美器。早年南国复旦求学,现以文字为生。
《世珍拾羽》是她的一本有关收藏经历的故事随笔集。在书中,吴汾用乐趣满盈的文笔,在极富风格的叙述中讲述了她对集纳收藏的不俗悟性和灼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珍拾羽(女性与收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汾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汾,刚刚过了第四个本命之年的性情女子。喜读书,好集纳,广交友,嗜美食美酒美器。早年南国复旦求学,现以文字为生。 《世珍拾羽》是她的一本有关收藏经历的故事随笔集。在书中,吴汾用乐趣满盈的文笔,在极富风格的叙述中讲述了她对集纳收藏的不俗悟性和灼见。 内容推荐 那些被女性收藏珍爱的物件也许只是一个小挂件,一款小木雕,一枚小雕漆盒,但却可以带给我们无穷的蕴味。收藏的美好不仅在于物已到手把玩中的享乐,还在于寻找和遇到它们的过程中。收藏的美、智慧和内心所得其实更在于过程,所谓“不在风景在心情”。《世珍拾羽》正是一本有关收藏经历的故事随笔集。作者吴汾是女性资深媒体记者,也是收藏集纳的爱好者。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她对玉器,雕漆,小件木器,有了渐行渐深的认识和感悟。在《世珍拾羽》中,作者用乐趣满盈的文笔,在极富风格的叙述中讲述了她对集纳收藏的不俗悟性和灼见。读者可以从中分享到女性的睿智,得到共鸣和那些更有创见性的收藏知识。 目录 是为序 光福“挖”笋 建德白瓷仕女 雕漆《清明上河图》 情迷珊瑚 银晶蓝 初缘羊脂玉 收藏路上的遗落 花好月圆 舍不得雕 黑白龙玉牌的悟 谁让你卖的 料器小小鸟 都锦生的绣像 松下童子玉牌 沙耆的画 老红木多宝阁 和田寻玉记壹 和田寻玉记贰 宜兴买壶 白玉鱼化龙把件 达摩面壁白玉籽料山子 曾经“北玉” 失败的赌玉 拾珠 我与“金先生”和“钱老板”的缘分 剔红花瓣口山水捧盒 满室生香的檀香木雕佛手 红豆杉茶海 金骏眉 十八罗汉象牙手串 水粉画的时代 油画 景泰蓝葫芦瓶 阿Q到我家 铜胎雕漆山水人物大瓶 三匹小马 白玉洒金皮喜鹊登梅透雕牌 紫檀扇骨扇 粉青对杯 和田墨玉籽料钟馗 一件和田白玉山料的鲇鱼挂坠 仨镯子芯 蜜蜡手串 普洱真经壹 普洱真经贰 民国年间的鸳鸯陶盆 安心只缘乐道 杭州吴宅和二百大 试读章节 银晶蓝 爱上银晶蓝,纯属偶然。 有一次,我到北京珐琅厂办事,因为我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到了,又不愿提前造访打搅朋友,就无聊地在以搞工业旅游著称的北京珐琅厂展厅闲逛。在一个柜台里,一个看着像珐琅,可是又不完全像珐琅的烟灰缸吸引了我。我让柜台里的大姐拿出来给我看,发现这玩意儿竟然和景泰蓝有着很大的不同。只见这只烟灰缸呈现的蓝完全不同于景泰蓝的那种深邃高贵的深蓝,而是蓝得像阳光下的海水般干净透彻,还有些金属的质感和瓷器般的光泽。烟灰缸上的图案有翠竹、花和飞着的小鸟,虽然图案的轮廓也和景泰蓝一样是由金属丝勾勒出来的,可是这个烟灰缸上的金属丝较之景泰蓝制作所用的金属丝更细致,更柔美,而且金属丝的颜色是白的。我头一次见到长成这个样子的“景泰蓝”,就问人家,这也是景泰蓝吗?人家说,也算是景泰蓝的一种吧,确切地说,叫银晶蓝。问价钱,才一百多一个,我就和人家说,还有几个我都要了,心想买两个送人也不错。这时,我约的朋友也到了,她是珐琅厂的老人,在这个厂干了快三十年了。见我在买银晶蓝的烟灰缸,她说,你真有眼力。银晶蓝嵌的是银丝,成本高,因为釉色太厚,经常釉烧崩了,所以废品率特高,识货的人又少,卖不了多少,现在早没人做了,这点儿都是很多年前做的,卖完就真没了。在没有任何高人指点,没有任何背景知识,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器物的前提下,我懵懵懂懂有如神助地买到了几件空前绝后的银晶蓝烟灰缸,让我高兴了很久。不懂也敢买,一买还买对了,看来,艺术是相通的。 银晶蓝像景泰蓝,可它毕竟不是景泰蓝,它到底从何而来,后来,又到了哪里去,没有人可以准确无误地告诉我,即使是行内人也没有人说得太清楚。网上可以查到的有关银晶蓝的文字更是寥寥数语,诸如“近年来景泰蓝行业里出现了脱胎景泰蓝、银胎景泰蓝、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机制景泰蓝、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有一种极易与景泰蓝相混的工艺叫烧蓝,看上去和景泰蓝没有什么区别,称之为‘烧蓝’或者‘烧瓷’,只是釉面上不掐丝,是北京生产的传统出口工艺品。烧蓝的胎较厚,手头较重,加之绘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使烧蓝的价格会更高一些,在收藏烧蓝时要注意选择胎厚重,工规整,造型别致的,胎厚比胎薄的要好,年份旧一些的比年份新的要好,造型与珐琅差不多”等等。 我查找了不少资料,才知道银晶蓝的出生是那么的晚,银晶蓝的寿命是那么的短,再加上当时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都出口了,以至于国内留存的这玩意儿不是太多,甚至可以说很少。后来我又五次三番地请工艺美术行业的朋友帮我再寻觅几件其他器型的银晶蓝,但都是无功而返。据北京轻工业发展史记载,1982年3月,北京珐琅厂完成银晶蓝釉料及银晶蓝成型工艺的研究,釉料的膨胀系数与日本七宝烧釉料接近。的确,银晶蓝确实和日本的七宝烧(又名齐宝烧)很像,可是,还有人说,日本的齐宝烧就是仿制我国的珐琅工艺,只是它的釉色亮丽有余,但是不带釉中的掐丝。到底是谁学的谁?赵汝珍《古玩指南续编》一书有对七宝烧的圈定:“考七宝之说,始自佛说,释家七宝之说有四,《般若经》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阿弥陀经》、《法华经》、《无量寿经》均有如是说,大同小异。”查七宝之器确实创自日本,日本从来是以制铜见长,明代珐琅器物传人日本后,日本人就仿制,但是当时日本人不知道釉料配方是什么样的,就按照景泰蓝的器物仿造,结果就做出这种非景泰蓝的宝烧器物,就名之七宝烧。七宝烧整个制作过程需三十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七道:制胎、掐丝、烧焊、点釉、烧釉、打磨、镀光。各道工序中最为细致复杂的是掐丝和点釉技术,而烧釉和打磨一般要经过多次。珐琅颜色比较多,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一般来说,单色七宝烧较为少见。不过,也有透明釉七宝烧,即在经过艺术加工的金属坯胎上涂饰透明珐琅釉,经烘烧后露出胎上的花纹或图案。七宝烧的产地较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京都地区。七宝烧种类很多,一般分作有线、无线、盛上、罩釉、省胎七宝等。与中国景泰蓝纹样装饰习惯相比,日本七宝烧图纹装饰大多在器物正面,主题突出,底子一般不再饰繁缛的细纹。以后这种工艺传到中国,晚清广州地区就烧造七宝烧,但是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日本的那种光耀夺目之器物。 有懂行的归纳了七宝烧和景泰蓝的区别: 第一,景泰蓝为不透明料,因为是各类颜料混成之。七宝烧为透明及底的釉料; 第二,工艺上,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铜胎上掐丝后填料烧制打磨。七宝烧是先在铜胎上涂一层红色水银,再在这层水银上做图案,再敷上完全透明的玻璃质釉,因为透明,你可以从外层看到里面最底的一层图案,又因为里面水银反光的原因,而使得颜色更加美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景泰蓝的颜色在表面,七宝烧的颜色是在玻璃釉下。 日本七宝烧釉料成分不明,但是很昂贵,当时也只是见小形器物无大器,佳品也难得,制作需时也久,七宝烧釉料比较景泰蓝来说脆性大的多,逢大振动就容易裂开和剥落。晚清民国时候七宝烧进口中国沿海,当时的广州工匠仿制七宝烧的釉料,但是因为七宝烧的釉料本身昂贵,加上工艺配方上的不同,现在遗留下来的所谓七宝烧也很少人能够懂得,虽然说釉料还是透明度不错,但是要达到日本真正的七宝烧是没有办法的。 在家无所事事时,有时我会从盒子里取出我的银晶蓝,仔细端详,我想,它应该是有着景泰蓝和七宝烧的双重血统,或者说,它是这两种工艺的“混血儿”。P24-27 序言 我喜欢一切美且好的事物。 每天清晨,当我从一夜憨实的睡眠中自然醒来,睁开双眼,透过卧室那半敞的门扉朝门厅望去,目光一定会落在那柴木嵌老花板的柜子上的雕漆剔红花好月圆圆几上,于是,我一天的好心情便宛如圆几上那丰满的牡丹花般灿烂起来。 感谢上帝,把这些我心目中美且好的事物送到了我的面前,让我与它们,不,它们与我朝夕相伴,使我这颗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的心几乎很少再纠结、挣扎、烦躁、不安。想到它们,我的心便如母亲般柔软,充满温暖和感动,因为,我爱它们。 有人说,收藏是件奢侈的事,我从来不觉得,当然,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这点玩意儿能算做收藏。细想想,“收藏”一词多少是有些狭隘的,收到了,藏起来,有什么意思呢?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来不会这样,他们初会收,终会为收到的美物寻到最好的归处。张伯驹一生醉心蓄藏古文物,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最终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巨制被他视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捐给了国家,张伯驹先生令我在高山下仰止。太好的东西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但看看总可以的,我愿意学习他的精神,仅此而已。我是一个懒散、倦怠且不太负责任的人,我承担不起所谓的责任。于是,任何不好辨别真伪的,任何怕跌落损毁的,任何超出我经济承受能力的,任何在我手中会让我吃不香,呆不住,寝不安的,任何在我的斗室中占用空间会影响到我在夜间起夜的,我都不会心动。我也喜欢斗彩的奢华,元青花的大气,喜欢就到故宫去转转吧。虽说南宋越窑的内敛,乾隆青花釉里红的华丽,咱踮起脚,甚至跳脚也能够上一够,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点灯熬蜡地苦心研读中国陶瓷史,花自己的血汗钱赞助造假贩假的文物贩子们,然后还让人家笑话我傻,我可不费那劲。 我有自己的座右铭。占地的不往家搬。很久以前在朋友的引荐下有幸到木器收藏家、《张说木器》的作者张德祥先生的货库中有过一面之缘。记得当时院子里的伙计正在拾掇一块瘿子木的桌面,很脏很旧的一块,伙计要把它洗净,泡透,再用重物将之压平。我只在一旁站着看了会儿,一块脏兮兮的圆桌面便在伙计的清理下渐渐变幻出它本来的风采,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瘿子便如一个个小生命慢慢鲜活起来。从此,我便可以在任何一个不懂木性的人面前假装内行地充当起瘿子木的专家来。看懂一样东西就这样简单,当然要真正修炼,当张先生那样的道行除外。张先生是个好人,对我这个外行加女人,简明扼要地告诉我,最好不要收大件家具,占地,收点好的红木小件,像海南黄花梨、紫檀的笔筒、多宝阁、梳妆盒什么的,收这几样东西,第一占地不大,第二占钱不多,第三和女人的气质相投,也很有意趣,而且专门玩这些小玩意儿的人当时也不多,属于真正玩红木的男人没那闲工夫闲钱染指的偏门。可惜的是我悟性太差,大师早早告诉了我如今修炼了很久才悟出的秘籍,我却如风过耳,只记住了最好不收红木大件家具,却没有听从大师的教诲在寻觅小件老红木的道路上前行些许。假如有来生,我想,我一定会比今生聪明。 看不懂的就干脆不看。人的信心并不是很容易建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一旦遭遇打击便很容易房倒屋塌。我虚荣,我不愿意被打击,前途有荆棘,我一定绕路走,闹市中高屋建瓴需要高人的本领技能,本低能的一介草民在少人的山野搭个茅草屋同样可以自得其乐,聊以安身。我没买过一样瓷器,看也几乎不看。一来看不懂,万一遇上以假乱真的,以次充好的,还跟宝贝似的请回家,丢人,丢脸。二来次的看不上,好的买不起,于是不耽误时间,不浪费感情。我二十出头起因工作关系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结缘,玉器、牙雕、景泰蓝、花丝镶嵌、雕漆、料器、绒鸟种种行当在我眼前二十余年间曾繁花似锦,也有的眼睁睁看着它花败叶落。南城宣内、夕照寺街里那昏暗、逼仄的如作坊似的小工厂宛如一座座传统工艺美术的宫殿在我涉世不深时便为我洞开。我懂它们。在我眼中,它们真的好,而且美。可那时我只是欣赏。恐怕天底下没有哪个妈妈在自己的孩子还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时就把一件曾经的宫廷艺术品请回家吧?我当然也不能免俗。眼看着它们在乡镇企业里被粗制滥造,眼看着它们在摊上被廉价地甩卖,眼看着它们厂子没了,工人回家了,我无能为力,我无语。这几年,正赶上太平盛世,恰好自己兜里的银子够,带一件回家,在我的眼中,它们无分贵贱,我那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我有时也会偶尔地责怪自己不够有能力,但只是偶尔,因为我就是再有能力也不过如此而已。 买来卖去弄不好白忙一场,倒不如把个把好东西请回来只为欣赏。我有个朋友是北京最早开画廊的那批人。国内现在排名头五十位的写实派油画家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他都经手过。冯法祀、靳尚谊、艾轩、卫天霖、韦启美、陈逸飞、陈衍宁、曾浩……现在,他们当中的很多画家的一幅作品就可以换一处豪宅,我朋友如果留下三五幅好的作品如今绝对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相当富有的人,可惜……我也有琢玉的朋友。上好的和田玉籽料一公斤几百块钱的时候他就做,现在上好的羊脂玉一百万元一公斤了,他还在做。我常想,为谁辛苦为谁忙?要是当年买下一块几十公斤的上品和田白玉籽料什么也不做,那么现在放出去,就真的什么也不用做了。 人活一世,哪怕再久,放在历史和芸芸众生中,也是沧海一粟。你和你的一切,什么都不是。再者说吧,美且好的东西太多也不必执拗,无需坚持。我真的不崇尚为了所谓的收藏搭上万亩良田和华宅美院和天文数字的银两,除非你钱多得花不出去又另当别论。生活是第一位的,为了拥有某件器物而降低生活品质,我以为不值。潇洒大气精明如张宗宪先生的实在不多。有人将他称为收藏家,我以为不甚准确。说他是一位成功的文物经营者似乎更准确些。先人日:“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古人玩儿古玩,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今人的玩儿古玩,为挣钱的多。张宗宪先生在这个行当有超前的意识、准确的判断,其藏追求“真、精、新”。张宗宪曾经说过,“不要怕买贵”,“关键要买对”。“好的艺术品,价低的时候只要压得住一定会再高的,等个五年十年后总会涨,因为好东西只会越来越少。好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出去的,你要藏个五年,等人家都忘记了,到时出来价钱就会比较高,今天买了就在等涨价是不行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和巴菲特很像——知道哪类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被低估了,他有足够的鉴赏力和经济实力提前把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品聚拢到一起。破落的名门闺秀毕竟系出名门,待它们从张先生这户名门“嫁”出去,便都成了身价不凡的“名媛”,张先生替它们寻到了好的归宿,同样大功大德。 扯远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