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隋炀帝/帝王系列/细说中国历史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善龄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隋炀帝杨广的祖父杨忠、外祖父独孤信在杨广出生前都已经去世。杨广虽然没有见过这两位先人,但隋朝的帝业和隋朝两代君主的性格作风都与戎马生涯的祖父辈不能分割。

杨广的父亲杨坚所以称国号为隋,是由于杨忠在北周武成元年(559年)被封为随国公。随国公死后爵位传给了杨坚,后来杨坚掌握北周朝政,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十二月先将自己由随国公进爵为随王。两个月后随王称起了皇帝,于是就改周为随。但隋文帝迷信拆字看相,他见北周、北齐局势一直动荡不定,怕“随”字的那个“走之底”不吉利,于是就下令造个新的“隋”字出来。

隋朝由老随国公而来,说随国公杨忠,还是先说杨家在族谱中玩的猫腻。

杨忠一门自称出之弘农,也就是今天陕西华阴一带。弘农杨氏是个有着好几百年历史的名门望族,与汉魏之际的头号门阀,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同样显赫(汝南袁家也就是三国时与曹操决战官渡的袁绍家族)。杨家后来当上了皇帝,索性搬出了弘农杨氏的嫡祖东汉太尉杨震为祖宗。但杨震该算是老随国公杨忠的几世祖,连杨家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杨家的族谱、史书上写得含含糊糊,很多记载都经不起认真推敲。陈寅恪先生认为隋唐两朝的皇室,都在自己的谱牒上做过手脚。唐朝皇族先祖有李初古拔和李买得,单从名字看就像鲜卑人,但唐朝人偏说李唐是汉代西北名门飞将军李广之后。隋朝皇家和弘农杨氏其实也沾不上边。《周书》的杨忠传和《隋书》的高祖本纪,记载杨家的谱系最为详细,但同为唐朝人编的这两本史书,竟然也有不小的出入。《周书》里隋炀帝的五世祖叫杨元寿,但到了《隋书》杨元寿却成了杨广的六世祖。此外《周书》没有提到杨元寿的父亲,《隋书》却说此人名杨铉,做过前燕的北平太守。南北朝望族最讲究婚姻门当户对,但杨广的祖母、随国公杨忠的妻子却出自济南贫寒农家,东汉杨震的后代怎么会娶个乡下老婆?据此陈寅恪认为杨家很可能本来就出自山东,和杨广的祖母吕家原是同乡。隋唐的皇帝随意篡改家史,目的想抬高自家的身价,有趣的是这些数典忘祖的鬼把戏耍了千余年,还是被现代史家识破。

没有家族背景的人靠了军功,当了大官挤进了社会上层,然后伪造家史冒充名门,这种现象在南北朝极为普遍,连从北朝时候就已经发迹的隋唐皇族,竟然也不能不冒充名门,可见社会习惯势力往往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其实早在北魏时候,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就已沾染了汉人崇尚门第的坏风气,公元5世纪北方的伟大改革家魏孝文帝思想开明,但对汉人炫耀门第那一套却也非常地羡慕。孝文帝规定北方的门第有国姓和郡姓两类,国姓即鲜卑贵族,其中又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七姓最为显赫。郡姓则是各地汉人的豪门望族,其中山东以王、崔、卢、李、郑五家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为首姓。既然孝文帝早就给北方的豪门定出了排行榜,后来隋唐的皇帝冒充关中最大姓氏——弘农杨氏和山东李氏也就不足为怪,因为他们的祖父辈都曾浸淫鲜卑文化,或者就直接和鲜卑人的国姓通婚,等到自己做了皇帝,门第上自然也就不肯落后。

魏孝文帝做过不少有利于鲜卑民族和中国北方各族融合发展的事情,但他推崇姓氏门第,为业已腐朽的士族制度张目,实在不是明智的举措。他死后北魏的贵族很快就开始腐化堕落,他儿子宣武帝在位时候北方的政治气候已经败坏到了极点。等宣武帝死,胡太后(孝文帝的儿媳,孝明帝的生母)临朝,洛阳城里汉化的鲜卑贵族几乎都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孝文帝的弟弟元雍是京城首富,他的府上有童仆六千,伎女五百;另一堂弟元琛也是个大富翁,他和元雍比富,甚至用银子打马槽。魏孝文帝改革落了这样的下场,与他提倡腐朽的门第观念不无关系。就像一个钱币必有两面一样,孝文帝的改革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局限。

公元6世纪初北魏上层出现的腐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六镇将士的造反。六镇是北魏的边城,魏初设置的目的是防御柔然骑兵的南侵,守兵当初皆用鲜卑强宗子弟,能在六镇当兵一度为鲜卑人的荣耀。但自从迁都洛阳之后,随皇帝去新都的鲜卑人渐渐富足起来,成为了汉化的贵族,他们的子孙也都变得温文儒雅。同样都是鲜卑人,留在边城的守将还像从前那样粗鲁,生活也依然贫寒。这种差距引起了边镇将士的强烈不满,于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到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的十年之间,六镇将士的反抗几乎遍及了北方各地。

隋炀帝的外祖父独孤信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祖父杨忠生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年),也就是魏孝文帝死后的第三年和第八年。总之他们的年轻时代都赶上了搅得北方天翻地覆的六镇起义。

P7-9

目录

总序

自序

一 千古功过难评说

二 祖辈们的戎马生涯

三 家事和国事

四 杨坚和宇文家族

五 父辈的阴谋与残杀

六 独孤舅舅和吕家舅公

七 隋朝的开国大典

八 晋王僚佐和东宫俊秀

九 突厥问题专家长孙晟

十 萧妃和她的家人

一一 平陈之役

一二 太子杨勇

一三 独孤后的主张

一四 关键的三年

一五 废黜杨勇

一六 东宫岁月

一七 越王杨秀和元岩

一八 赵绰和裴肃

一九 仁寿宫疑案

二○ 梁毗、柳述和杨素

二一 平定杨谅

二二 晋升三位大将军

二三 营建东京

二四 大运河的一期工程

二五 一下扬州

二六 太子和杨素之死

二七 启民可汗

二八 琉求探险

二九 巡视北疆

三○ 三大臣之死

三一 张衡

三二 齐王杨暕

三三 西域问题专家裴矩

三四 大业五年

三五 诗人薛道衡

三六 二下扬州

三七 幸运的牛弘

三八 备战涿郡

三九 兵败高丽

四○ 再征高丽

四一 杨玄感之变

四二 三征高丽

四三 扬州学士和李敏事件

四四 汾阳宫里说苏威

四五 雁门之围

四六 虞世基和裴蕴

四七 三下扬州

四八 蔡王和河间王

四九 四十八家烟尘

五○ 隋炀帝之死

序言

笔者对隋炀帝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时我刚走上讲台教中国通史,对象是在职的中学教师,其中有一半比我年纪还大。这些人都有若干年的教学经验,学业程度虽然参差不齐,但对中国历史至少也能了解个大概。对于那样的学生当然不宜照本宣科,于是这段日子笔者只能废寝忘食地拼命读书,课堂上给学生讲的也就是自己的读书心得、发现的问题,以及心中的困惑。这样的讲课方法颇受一些程度好并且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赞许,既然有人赞许,自己上起课来更加无拘无束,当然回过头来看这样的讲课未免太不讲究教学的章法,但就个人而言这段日子实在很有乐趣,譬如正是为了讲隋朝历史,备课时便随手翻翻《隋书》,结果越翻越觉得正史上的隋炀帝并不像通常所说那么简单,可以说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起于那个时候。

写隋炀帝这个人,笔者虽然早有想法,但真要把它“细说”成书,实在并非容易。首先黎东方老前辈创造“细说”这一写史的体例,是以讲堂上给成百上千的听众讲史的实践为基础,再加上对历史的精熟会通和高度识见,才能把错综复杂的史事叙述丝丝入扣,发挥淋漓尽致。尽管笔者细心揣摩,但顶多也只能学到点皮毛。其次,最先写隋朝历史的贞观朝君臣都曾经历反隋战争,他们为了总结隋亡的经验教训写史,把隋炀帝当作一份反面教材,用来衬托唐太宗李世民的贤明大度,所以《隋书》中有关隋炀帝材料取舍上不免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由此造成史料阙失,使隋炀帝的生平存在不少费解之处。为了弥补传主史料的不足,凡是与隋炀帝有关,或者对认识隋炀帝有帮助的人和事,本书都细心爬梳,据实叙述,不使其遗漏。

本书写作断续进行了一年有余,原稿的内容、文字和体例都有不少疏漏和不连贯之处,责编崔美明女士为此作了认真修改校正,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还要哕嗦几句的是,到处都有入在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就连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有了彩色图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继“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之后又推出这套“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是需要有充分自信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不用一幅插图,照样好评如潮,一印再印,可见只要书写得好,只顾看书不在乎读图的还是大有人在。我敬佩出版这种紊面朝天“细说体”的人,赞赏他们不肯随波逐流的眼光,也为自己能参加他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内容推荐

不是猎奇,不是揭秘,让过去用它自己的声音来诉说;寓褒贬,别善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刘善龄编著的《细说隋炀帝》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举证,把杨广这个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皇帝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他与太子杨勇是兄弟,却谋权篡位,自己登上了宝座。他——开凿大运河,为后人造福不小。却又滥施暴政,弄得民不聊生。他的是非功过——本书为您一一呈现。

全书既有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史实,又有独到的评点,颇具可读性。

编辑推荐

刘善龄编著的《细说隋炀帝》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隋炀帝杨广的家世、生平、功过,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和事。通过营建洛阳、开掘运河、巡狩北疆、安抚突厥等事件,既反映了隋炀帝滥用民力、奢侈享乐、残暴杀戳一面,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进步作用的一面,从而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并非是一个荒淫暴虐的、脸谱化的暴君,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全方位的隋炀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