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权威专家联袂推介:彭凯平、岳晓东、叶浩生、钟年。
北京青年报“韦老师幸福课”连载以来,广受好评。
《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作者韦志中)——2000多万受过韦志中教授心理咨询帮助的人用他们的实践证明:只要你潜心阅读,并根据自身需要,按照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操作,你就会发现一个你想要的自己。
26堂课、26个计划、26种方法,真正让你的幸福你做主,让你做情绪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韦志中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理学界权威专家联袂推介:彭凯平、岳晓东、叶浩生、钟年。 北京青年报“韦老师幸福课”连载以来,广受好评。 《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作者韦志中)——2000多万受过韦志中教授心理咨询帮助的人用他们的实践证明:只要你潜心阅读,并根据自身需要,按照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操作,你就会发现一个你想要的自己。 26堂课、26个计划、26种方法,真正让你的幸福你做主,让你做情绪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内容推荐 这本《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遵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本身潜能的原则,从人自身寻求提高幸福感的方法,将心理学技术化、方法化,并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书中提供的26个“幸福计划”,都是韦志中教授长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精华,它们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治愈心理创伤、减轻生活压力、认识自我,提高幸福感。 2000多万受过韦志中教授心理咨询帮助的人用他们的实践证明:只要你潜心阅读,并根据自身需要,按照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操作,你就会发现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幸福的自己。 《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的作者是韦志中。 目录 A计划:Action翻翻电话本 B计划:Body memory舌尖上的心理 C计划:Clearify绘制你的心理穴位图 D计划:Duty补自己一个成人礼 E计划:Express科学的“哭” F计划:Family常回家看看 G计划:Groundless allegation传递正能量 H计划:harmonious建设心理风水 I计划:I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J计划:Join和而不同 K计划:Kid对你说 L计划:Link up天堂的对话 M计划:Moon水中有个“月亮” N计划:Need认领心灵之树 O计划:Optimistic(乐观)色彩与心情 P计划:Power天上有个“太阳” Q计划:Quaesitun行走在心灵地图上 R计划:Rich开个心理银行 S计划:Self-communion(自省)君子之道 T计划:Thanksgiving向外寻找“正能量” U计划:Understand夫妇有顺 V计划:Value人生五味茶 W计划:Witness七个必须去的地方 X计划:X factor生命是条线 Y计划:You生命中的“贵人” Z计划:Zest让心灵去旅行 试读章节 你的手机电话本中存着多少个号码?一百个?五百个?一千个?有多少个号码背后是你亲密的朋友,尊敬的师长,你会在某一天突然想起他们,想听听他们的声音,想知道他们的近况,想跟他们聊聊你的近况吗? 只是很遗憾,那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你手头还有忙不完的工作,或者你正忙着给孩子做晚饭,正忙于应酬,说着许多言不由衷的话。又或者场所不适合:正在地铁上被人挤得像肉饼,正走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街头,正在参加无聊而必须的会议。还可能在某个刚好找不到手机的时候,又或者。还有更理所当然的担忧:对方一定很忙。突然的一个电话过去一定是冒昧的,再说了,突然一个电话过去说什么呢?难道要直白地说:“我刚才想起你了,就打电话给你了。” 对,我们要告诉你,所有的顾虑都不需要,只需要一个行动一拿起手机,拨通他的电话,说什么?说你听到他的声音时脑中浮现的第一句话,甚至只是一句:“我突然想不到该说什么。” 心理学研究已证实人都会有相对自我中心的一面,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是喜欢有人牵挂、有人想念的感觉,因为这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网上有这样一句流行语:“亲爱的朋友,我想你,只是没联系你。距离≠分离,没联系≠忘记,没通电话≠冷落,没见面≠不关心。”听起来似乎煽情而冠冕,但是回过头想想,你不联系,对方又如何知道你在想他,在牵挂他? 而你又是否知道,相互交往的频率是影响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与人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则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具有共同的话题,从而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陌生人相处的初期,地理位置的远近与交往的频繁与否,对于建立人际关系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经常的接近可以增进彼此了解,也容易预测他人的行为,因而使得双方在交往时有一种安全感,而不知对方“底细”而随时准备防卫,处于不安的紧张状态之中。 一千遍的思念,都比不上一次拿起电话,拨通对方的号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是仅靠“心有灵犀”就可以实现的,告诉对方你在想他,在牵挂他,才是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的最终秘诀。 A计划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翻翻电话本的行动,完善和加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谐个体的心理生态系统。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具体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手机上都有成百上千个号码,我们似乎都有庞大的支持系统,但是彼此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平时没有联系,我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支持,或者我们给予他人的支持就会很少。当我们难受的时候,觉得孤独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却不知道可以找谁,向谁述说。 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具体地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增加对应压力事件的物质条件;二是,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P2-4 序言 看到韦志中先生的新书《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我深感欣喜,每读一章都像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深觉有必要把它推荐给广大读者。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却迅速风靡全球的学科,它打破了近百年来心理学“挖伤疤,找问题”的消极模式,力图从人的潜力、正能量的角度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实现幸福目标。而志中的这本书,又从可操作性和通俗化的角度为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即,将高深、抽象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具体化、生活化,让读者们可以边读书、边实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生活,改变心理状态。 这是我读完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慨。幸福可以干预。幸福之路有法可依,有方可循。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此外,我感觉本书还具有以下几大特色,难能可贵。 首先是本土化。志中有十多年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深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大众心理的影响,他在实践中也自创了大量的心理咨询方法,并获得实践的验证。此书中的26个方法根据我国民众生活中的常见困扰提出,再给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法,甚是符合我国民众的接受习惯,是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有效尝试。 其次是技术化。高深的心理学理论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技术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心理学不是讲大道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很难靠单纯的讲解和灌输来实现,要实现真正的内心转化,最好的方式是体验。那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实践。本书结合技术学的原理,每章提供一个方法,让读者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改变,一步步接近幸福目标。 最后是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学,心理学也处处服务于大众。志中一直致力于高深的心理学理论与大众需要之间的桥梁建设的工作,这是非常好,也非常必要的工作。积极心理学的强大生命力也恰好证明了心理学的生命力在民间,心理学可以生活化,本书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幸福人人向往,在人生路途中我们时常徘徊在十字路口,甚至走上了弯路。但回头看看,幸福依旧在其中。而看一本好书,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或许你会发现当自已内心发生转变时,你便寻得了幸福。 是为序。 岳晓东(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记得在2006年的一次心理成长工作坊中,有一位成员在课程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提出来要退学,他觉得自己在这个群体里面有压力。看到大家都有各种“疑难杂症”,讲述的也都是自己“苦大仇深“的故事,而自己因为没有这些,明显被其他人看作是异类,是不正常的人。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 沿用了一百多年的”问题模式”,解决了人类遇到的各种精神心理困扰,但也形成了“每个人都有问题”的普遍性思维,至少大部分心理学工作者是这样认为的。当心理咨询师把这种观念带到工作中,甚至是转换成为某些行为之后,就使得一些人自然地配合起来,而那些不配合的人因为外部的压力,也会出现新的问题。这种为了问题而问题的模式,在积极心理学大潮流袭来的过程中正逐渐被优化和改变,我本人就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 在与港台的心理咨询师交流中发现,在临床职业中他们所面临的来访者的问题大多都是发展性的问题,而大陆的心理咨询师所接触到的大多都是有各种心理创伤的来访者。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大陆民众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到位,只有少数实在坚持不住的人才来寻求心理咨询。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产生了一些“心理世界污染”,这些就像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一样不容小视,那些被严重“污染”的人才会走进心理咨询室,自然就显得问题比较严重了。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一个现象,中国社会当下有点“新账老账一起算“的味道,一边是发展中所留下的问题亟待僻决,一边是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比以往更渴望幸福。前者是小部分有问题的人,后者是所有健康的大众,前者需要问题模式来解决,后者需要积极干预来实现幸福的追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引进积极心理学,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让心理学真正地帮助中国人。这种结合就是问题模式+积极干预模式=支持性模式,一小部分需要解决问题的人,就运用问题模式来解决,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就运用积极干预模式来提升幸福和价值,而对于所有正走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的人来说,运用支持性的模式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要把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社会应用需要做好,需要做到”三化”。 一是本土化。积极心理学源于西方,但并非是舶来品,本土积极心理学思想就像珍珠一样,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中国的每~个角落。中国人相信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每一个生命都有向上的选择,这种观念深深扎根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因此,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提取出来,服务于当下的中国人,也许是积极心理学在中国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第一步。 二是技术化。任何科学知识和智慧,在应用到具体的人身上之前,都需要做一些转换的工作,心理学也不例外。运用心理技术学原理,把心理学理论和知识通过“外化”、“物化”、“具象化”转换成为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和流程,这是心理学应用的关键一步,是决定性的“桥梁”作用。本书就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探索的体现。 三是生活化。心理学能不能承担起当下社会需要的重任,还需要“接地气”的考量。心理技术不能只是少数心理学工作者的专利,而是所有人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的”心灵处方”。把心理学知识转换成为生活化的技术,人们在生活中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实现幸福和价值。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对我写这本书的主旨有所了解了吧?是的,就是希望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把心理学知识转换成为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运用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干预人们的心灵和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发展更为顺利。在帮助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接地气”两个方面做点贡献,同时,也希望藉此来帮助更多普通的社会大众。 最后,我要说这是一本集团体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技术学、咨询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读本。在我心理学成长的道路上,张粹然老师的“道”和”禅“的思想,带我走进儒释道的文化大门;杨鑫辉老师的现代心理技术学,带领我踏上转换技术的道路:樊富珉老师的团体心理咨询启蒙,使我成为推动团体心理学本土化的践行者:钟年老师的文化心理学,带我走进一个“大观园”:彭凯平老师带我走进积极心理学的殿堂,使我如鱼得水。其他师长就不一一提及了,内心敬拜!可以说这本书也是我所有老师的成果。志中在这里一并感激曾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师长们! 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我的助手周治琼以及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八事业部张立红主任、苟志和老师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积极心理学在中国正蓬勃发展,志中在积极心理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就像在积极心理学和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对于CPPA( 中国积极心理学协会)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更好地为中国人的幸福感和创造力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彭凯平教授(CPPA主席,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博导,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看到韦志中先生的新书《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我深感欣喜,每读一章都像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深觉有必要把它推荐给广大读者。 岳晓东(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理学的生命力在应用,应用的生命力在解决问题。志中先生的《幸福干预》是为解决幸福问题而设计的,这是它的生命力,也是我推崇它的原由。 叶浩生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 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行动。中国人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一系列积极心理学技术的提出,可以丰富积极心理学的宝库;中国人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也将会大大有益于世界积极心理学的运动。志中的书,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这方面的努力。 钟年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这本著作关涉人生幸福的方方面面。难能可贵的是,它在遵循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更融合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实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技术。不管你是丈夫、是妻子、是父母或是儿女,相信都会从中受益。 何妍女士(《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执行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