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农村(一部历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沙垚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沙垚编著的《新农村(一部历史)》是一本纪实文学,讲述了一个村庄的故事。既是后辈学子记录当代农村的尝试,也是对自己当下思想状况的记录。

书中,作者用两条线索记录,把历史和现实交会起来:一条是作者在村里的行踪,他亲历的新农村建设;另一条线索是记录几个老人亲口讲述的故事。

内容推荐

《新农村(一部历史)》是2009至2011年作者沙垚亲历的小村新农村建设记录。《新农村(一部历史)》用两条线索交汇历史与现实。第一,从平民视角,以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庙会等村落公共生活等各个侧面来展示新农村的面貌,并提出思考,小村如何选择未来?第二,写了几个老人亲口讲述的人生故事,并藉此讲述小村半个世纪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复杂。

目录

引 子

矛盾初现

面对村民的眼泪

第一章 夏龙鸣:打开历史

驴子后面的小男孩

加入解放军

甘肃剿匪

县领导检阅民兵

与夏应甫的纠纷

第二章 新农村之移民:搬出窑洞

小村就是一个传说

初入小村

搬出古老的窑洞

杨家沟有了钉子户

第三章 杨瑞高:从造反派到佛教徒

墙角读书的老人

造反派信了佛

第四章 新农村之经济:钱从哪里来

杨瑞德赶集

没有菜吃了

钱从哪里来

第五章 杨瑞德:反革命家属

叫魂的人

“一贯道”的伤痕

总要信点什么

第六章 新农村之文化:为什么跳秧歌

秧歌教练要来了

广播里的喊话

秧歌跳出了什么

第七章 夏应武:靠记忆活着的人

活在四十年前

夏应武的窑洞里

从“文革”走来

不要忘本

第八章 新农村之生活:反思媒介与空间

手机还可以这样使用

谁看得懂电视

媒介的反思

“饭市”与乡村传播

小村公共空间的变迁

第九章 夏崇贵:管“闲事”的总管

“过事”总管

夏崇贵的经历

第一个开车来找我的人

第十章 新农村之娱乐:“过事”与说喜

婚礼上的说喜

丧礼上的说喜

乡村说喜班子

第十一章 喜娃:沙漠边缘的流浪人

何处信天游

世纪年代初的万元

喜娃与徒弟

“下贱”和“夸名”之间

第十二章 新农村之庙会:灵验的记忆

灵验的村神

村里有个庙

庙会委员会的产生

夏家峁庙会的仪式

七月十五:放生庙会

十月初一:平安醮

第十三章 夏龙彩:与神神对话的人

“问神神”与“抬楼子”

一个“人神对话”的案例

夏龙彩:廉颇老矣

第十四章 新农村之工程:神的权力有多大

热火朝天的工地

庙会的权力有多大

帮畔“抬楼子”

修庙的钱谁出

村庙关系:传统的再造

第十五章 老杨:小村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小村

半个世纪以来的村两委换届

小村在斗争中选择

走向式微的斗争

小村的掌门人

老杨终究是要走的

第十六章 谁的新农村

大手笔的新农村建设

潜藏的危机

小村的债务

小村深层的结构性危机

根本问题:人民群众还是历史的创造者吗?

后记 把文字写在黄土地上

关于文字

关于乡村

关于调研

关于本书

试读章节

分析话语逻辑,似乎怪诞,似乎让人反感,但它又是真实的存在。第一层,是召唤加自觉,召唤起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耀感,要先进,要做别村的榜样;第二层,是诱惑加要求,甚至有威胁的成分,必须搬。

进而言之,不仅仅是小村,吴毅在《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提出“擂”和“媒”两个,类似于西方政治术语里的“压制”和“协商”,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概念来建构老百姓和乡村干部之间的关系。从小村来看,这样的手段几乎是中国乡村治理的家常便饭,并在复杂的现实中发挥了正面的作用。为什么?这要求我们必须将之置于各地方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去考量,而不能轻率地加以褒贬。

具体到小村的案例,首先,村民深受“不为最先,不为最后”传统思想的影响,如果自己是剩下的最后一户,有千年的历史作证,必定要吃亏,因此,更多的村民选择随大流。

其次,是党和政府在小村的影响。上面说到夏家峁曾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2000年之前,夏家峁几乎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以至于直到今天,这里的很多人还活在六七十年代的记忆中,在那个年代,因为村里出现了“一贯道”,党以坚决和强势的姿态处理了不少人,小村的老人们是见过国民党枪毙村民,砰砰砰地开枪;共产党枪毙国民党、邪教教徒,也砰砰砰地开枪,他们知道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惹不起枪杆子。但是,同时他们又相信共产党,因为这里曾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这里的村民对党的热爱,是没得说的。他们相信党,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听党的话,党是不会欺骗老百姓的,他们尽管不知道新农村建设将向何处发展,但是他们真的相信党会带着他们“走向光明”。

最后,历史是复杂的。老杨的村级领导班子,一方面,面对的是从国家到乡镇的领导;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家族、宗派斗争激烈的村民,他的选择具有代表性。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无奈,如果仅仅看到一个当权者的显赫与霸权,而看不到村民的两难、村两委的两难,将不可能真正地了解每一个当下。这也是本书将要讨论的重点。

当然,夸赞新村的村民也不在少数。他们说,生活在老村的时候,要串门聊天,得走几百米,如果下雨天,路更不好走,不如在家睡觉。但新村方便了,户与户之间距离近了,路也好走,想打麻将随时都行。

作为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只要那里的人民居住方式还是按照村落来布局,那么同一个村落之间村民的流动便必不可少。如果有一种客观条件能够为村民的交流提供便利,那么村民无疑会选择它。新村依托交通和环境的便利,原来的村民之间交流方式在新村得到更为方便的延续,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会诞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当村民们不再居住在窑洞里,当原来的村落建筑不复存在,村民们如何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当然,我们并不从文化浪漫主义的视角出发来否定这一现象。因为,大多数的村民们毕竟已经从窑洞里搬出来了,住进了楼板房。这对于农民是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既然已经发生了,就不是“过家家”。我们就没有必要去燃起农民的怀旧情绪,也不去号召他们回到原来的窑洞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依靠外生性的力量给了农民一栋别墅一个新村,他们的物理空间发生了转变,那他们的精神空间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新居中,他们想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可能,他们将完全模仿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还是与原来的窑洞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来描绘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图景,却不是本章几千字能够说清楚的。如果将“生活方式”的概念广义化,可以说本书是对该图景的一个全角度的描绘。但区区十几万字,也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P29-31

序言

2012年4月,曾维康同学的《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欣然给他作序,最后一句写道:“期待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像曾维康一样的同学,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能做肩负时代责任、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天之骄子。”一年之后,又看到沙垚同学的《新农村:一部历史》即将付梓,我感到十分欣喜。我为我们扎根泥土中的传媒青年自豪,因为这两本书都体现了青年学子浓郁的乡土情结和责任意识,有了他们就有了希望。

翻开书稿,立即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文化气息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作者自信地写道:“我要让书中所有的文字皈依土地”,“我要把文字写在黄土地上。”书中引用了李大钊1919年发表在《晨报》上的文章《青年与农村》,我很赞同。眼下,一些年轻人漫无目的地在都市漂泊,将青春锐气消磨殆尽,穷愁嗟叹,让人不禁想起李大钊的反问:“到底是都市误了青年,还是青年自误?到底是青年辜负了农村,还是农村辜负了青年?”当年,李大钊号召青年“速向农村去吧”,那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啊”。近百年后,我们看到像曾维康、沙垚这样的年轻学子,用各自的方式关注农村、服务农村、心系农村,作为师长深感欣慰!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土地改革到合作化,从集体制到承包制,从新农村到城镇化,中国农村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农民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对此,人们不见得都很清楚,而这又是农村政策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沙垚同学的工作就是从这个角度开始的,他尝试着回答一个问题:当农民离开生活了干百年的窑洞,搬进了新民居,随之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延续传统的模式,还是照搬城市的模式,抑或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事实上,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他所做的就是全景式的描写,将农民创造的新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从政治、经济、文化、公共生活、娱乐等各个角度,记录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小村如何选择未来?不仅如此,他意识到小村的当下状况深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所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几个老人口述的人生故事串联起来,以小见大,表现数十年小村的沧桑和变迁,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国农村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语境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未来、走向富强。

难能可贵的是,一个长在江南水乡的学生跑到陕北沙漠边缘的农村,一待就是一百多天,甚至半个多月不洗脚……其情至真。而此前,他曾走过全国十几个省市,调研农村发展情况。2007—2009年,他在关中地区做了二百多天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内生性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基于华县皮影六十年发展的调研》,获得了第六届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他的《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2011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五部学生作品入选“清华学生原创计划”,向百年校庆献了礼。

我想,这并非偶然,也非巧合,这是办学理念的必然产物。沙垚同学的成绩以及其他不少同学的类似成果,无不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育思想息息相关,即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而这也是对当下新闻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就是让新闻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了解实际、贴近生活,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涵养大抱负、成就大事业。

在向本书作者沙垚同学表示祝贺的同时,我也希望沙垚同学能够沿着理想之路继续走下去,心里装着人民是最大的学问。我也希望有更多学子汇入这个洪流,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平台上,才能真正有大作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2013年5月16日

后记

把文字写在黄土地上

关于文字

2011年9月,秋色渐起。

一个午后,临窗而坐,懒懒地翻着几页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秋分以后,再经过寒露、霜降、立冬几个节令,黄土高原就渐渐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庄稼早已经收割完毕。茫茫旷野,草木凋零,山寒水瘦;那丰茂碧绿的夏天和五彩斑斓的秋天似乎成了遥远的过去。荒寞的大地将要躺在雪白的大氅之下,闭住眼回忆自己流逝的日月。

大地是不会衰老的,冬天只是它的一个宁静的梦;它将会在温暖的春风中苏醒过来,使自己再一次年轻!

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父亲……

一段皈依土地的文字!

我忍不住轻轻读出声来,眼泪也缓缓流出。30年前的文字,至今依然滚烫炽热、荡气回肠。沉浸在黄土地里的春夏秋冬,我嗅出了两种虔诚的味道:

一是文字。

文字是什么?小时候听过一个文学家说,文学是寂寞的事业。长大后,看到一句话:“信仰文字的孩子,都不是坏孩子,因为没有一个坏孩子会耐得住寂寞去写那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我出生得晚,没有赶上30年前全民读诗,读康德、海德格尔的年代。一次在荷塘煮茶,学长说,他们看见大海会情不自禁地大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那个年代,他们看到一本北岛、顾城的书,躲在被窝里就能读上整整一宿。一个个的男生、女生读着这样的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我常常憧憬那个并不遥远的时空。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年代?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遗产?我还在想,如果一个民族,整整十年,文字都是发自内心的,它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直至繁荣,与文字有没有关系?

从一个纯粹时代走来,不知不觉间走进了一个浮躁扭曲、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去重温那个年代的巅峰之作《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是那样的不公,但只要你有梦想,敢于追求,虔诚地活着,懂得珍惜,我们的生命就会美丽。在世界一片喧嚣之际,我们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依旧迷惘……

二是土地。

真的有一个人,他匍匐在黄土里写作。他写出过这样的话:

但无论怎样,他还是高兴今天能用他自己劳动赚来的钱,在这里请晓霞吃一顿饭。哪怕他今生一世暗淡无光,可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仍然还有值得骄傲和怀恋的东西啊!而不至于像一些可怜的乡下人,老了的时候,坐在冬日里冰凉的土炕上,可以回忆和夸耀的仅仅是自己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

30年,不长不短。可是很难再见到上面的文字。

有人问,今天的文学到底还有没有面对土地的能力?几年前,一个朋友写下一句诗“千年之前,我们是一群来自麦田的孩子;千年之后,我们找不到回麦田的路”。在这本书中,我想描述的是土地与文字之间的张力。

我们每个人来自土地。土地,说多厚有多厚;土地,说多久有多久。在黄土地上,我问一个农民,信天游是什么?他让我等等,然后从家里翻出一本书,指着书上的一段话告诉我什么是信天游。于是,我听不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莹莹的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呀)实是爱死人”。

我无名地愤怒,我想起了一个词:罪恶。象牙塔里的人们,你们的作品让植物变成标本,还恶狠狠地甩干净沾在根须上的泥土。于是,泥土困惑了,难道根须不要我了?他们不懂什么才是对的。

我无数次站在山峁峁上遥望,遥望千沟万壑,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的大地,这块大地上诞生的艺术,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们,如貂蝉一般闭月羞花,如吕布一样清俊刚毅,如路遥一般饱含着沉郁、顿挫。可是我们的文字却自作聪明,与之渐行渐远。

一如乡村。一天晚上杨瑞德给人“叫魂”,我跟着他在黑漆漆的夜色中一步一步行走。我想起项阳老师几年前的一篇博客,他问一个从事音乐美学研究的博士,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下,老百姓的民俗理念会在多长的时问内“改变”呢?博士回答,短期内很难改变。那么,可以预见到的所谓长期又如何呢?比如说再过半个世纪怎样?看来也很难。由此,他说:

这正是乡间文化传统得以承继的基础。虽然世界变化快,但是当我们真正深入到乡间社会之中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所承继的恰恰是由来已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文化的变迁给人们以错觉,人们常常以城市,甚至是都市的情况来思考全局,好像社会就是这个样子,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够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城市音乐文化的观念来看待我们整个社会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音乐文化,当我们戴上20世纪下半叶中国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音乐文化的眼镜,特别是下意识地戴上意识形态的眼镜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所看到的的确是另外一副样子,但这显然不是我们中华音乐文化传统的全部。

音乐如此,土地呢?土地之上全部的情感和文字,更是如此。今天,只是失落了、迷茫了,但文化传统依然深厚。我对土地有信心。

感谢上苍,让我有机会吃到黄土地上的高梁和土豆100天。

我要把文字写在黄土地上。

我要在黄土高原的一个村庄里写一本书。如果要给这本书一个信仰,我愿意让书中所有的文字皈依土地。

2009年,路遥诞辰60周年,我来到黄土高原;2012年,路遥逝世20年,本书完成初稿。我想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

关于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村庄的故事。既是后辈学子记录当代农村的尝试,也是对自己当下思想状况的记录。

一个村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图》,我才疏学浅,没有能力徐徐打开这幅画卷。在大历史面前,杨家沟和夏家峁微不足道,但是对于生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则过于沉重,沉重得即便他们已经白发苍苍,凭着脸上的皱纹也无法拾起。而我,一个后辈小生,忽然之间闯入,是忘年之交,还是不速之客?我们都不知道。我只清楚,凭借我在村里短短百天的田野,是无法“复现”当年生活史的,更不要说“复活”。

最终,我放弃了报告文学的方式,因为我的生活经历还肤浅,我的虚构很可能是对村庄真实生活的冒犯。我只能记录。

书中我用两条线索记录,把历史和现实交会起来。

一条是自己在村里的行踪,我亲历的新农村建设。记录21世纪初10年,在黄土高原一个村子里发生的巨变,农民们搬出了居住千年的窑洞,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房,他们愿意吗?村里举办了一系列的大型工程,他们会幸福吗?记录庙会、秧歌、二人台等民俗活动与村落权力关系和文化逻辑;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我希望在讲故事的同时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

小村正在一个新旧生活方式变迁的节点上,中国社会何尝不是?在巨大的变迁时代,各种新旧事物激烈地运行着。如何从传统中汲取遗产,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7整个中华民族都在探索。

另一条线索,我想写几个人,把这几个老人亲口跟我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因为他们的历史就是小村的历史,活态的历史,草根的历史;也因为历史书上没有杨家沟和夏家峁,他们的历史写在每一个山峁、每一道山沟上,歌里唱道“哪达达也不如咱那个山沟沟好哎”。可是山川大地不会说话,他们只是慈祥地看着人间。村庄的历史还得靠老人口述,这半个世纪来的风风雨雨是沉甸甸的,甚至是残忍的,所有的人都在试探“人之为人”的底线。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发生过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人生传奇?记住,在我们看来只是个故事,可是对于他们……

每个人的一辈子只有一次,这些故事是他们用一辈子的岁月写出来的。懦弱的我和坚强的你,敢吗?所以,首先我要在这里向他们鞠躬。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过大年都没有陪伴在您的身边。母亲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小时候我跟着她一起锄地、播种,是她培养了我对土地和乡村最初的,也最纯真的情感。她时时刻刻提醒我,不要忘本。

感谢我的导师李彬教授,他告诉我,“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关心社会,研究真问题。

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全力支持我们完成了这次难忘的田野调查。

感谢梁君健博士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还要感谢跟我在黄土里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流浪的朋友,我的伙伴赵海涛、荣宇、冉光沛等。这本书记录我们在“为稻粱谋”之前纯净的追求和心路历程,斯足矣!

由于本书隐去地方实名,只能在此对省、市、县、乡镇领导,老杨、老夏以及小村全体村民一并表示感谢。

沙盎

二○一二年龙抬头写于清华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