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内海姆,祖籍瑞典,1867年6月4日生于图尔库附近洛乌希萨里一个贵族家庭。1882年进入哈米纳武备学堂。1887年人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两年后任少尉,在沙俄驻波兰的骑兵部队服役。1891年调彼得堡近卫团任中尉,1904年升为中校,同年自愿赴远东参加日俄战争,1905年因功升为上校。
曼内海姆在服役期间,受俄军总参谋长帕里琴将军指派,以探险为名,于1906年~1908年对我国新疆、甘肃以及内地进行政治、军事、民族及自然地理等方面考察。为方便考察,曼内海姆加入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率领的一个亚洲探险队。在这次长途旅行中,曼内海姆作了详细笔记,拍摄了大量照片。考察活动结束后,他将自己搜集的纯属民族学范畴的资料整理出来,发表在1911年芬兰务戈尔协会杂志上,题名为《萨里尧呼尔与西拉尧呼尔访问记》。
1907年12月13日,曼内海姆一行从金塔出发,途经萨里尧呼尔的牧业点——马庄子,首次见到萨里尧呼尔妇女,她们独特的装束和明显的外貌特征给探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晚,他们留宿于距马庄子10公里的寺庙里。据曼内海姆记载,马庄子约有40户人家,其东南40公里的东海子有40~50户人家。住在肃州附近的萨里尧呼尔已经与汉族融合,曼内海姆没有搜集到萨里尧呼尔有关自己早期的历史、部落酋长的名字、古老的歌曲、传说故事,只知道他们来自一个叫“西至哈至”的地方,离他们当时的居住地有55N的路程,那里依傍河水,高山环绕,还有一个寺院。一千多年前,为躲避一种传染性疾病,萨里尧呼尔远徙他乡来到了这里。萨里尧呼尔的语言与吉尔吉斯和突厥语相似,没有文字。马庄子的寺庙里供着释迦牟尼、千手观音、绿度母等菩萨,有七八个喇嘛。曼内海姆还详细描绘了萨里尧呼尔奇特的服饰:尽管穿着汉式的衣服,但女子头饰非常特别,胸前挂着两条长带子,上面缀有各种小片的珊瑚、玻璃、铜环等物;胸带旁边绣着汉族风格图案的小口袋,后背挂着又长又细的缀着白骨扣子的布带。没有手工业,只有织布、织袜子、编篮子;没有体育运动;饮食有茶、牛奶、奶油。曼内海姆见到的萨里尧呼尔靠放牛为生,也帮助照看附近村庄汉族人的牲畜,换取毛和面粉。曼内海姆还记录了萨里尧呼尔的丧葬、婚俗等,以及萨里尧呼尔热情坦诚的接待。告别萨里尧呼尔时,曼内海姆还心存遗憾:“这个迷失的突厥部落,这个男人靠织袜子为生的部落正在一步步趋于消亡”。
1907年12月19日,曼内海姆经今高台、临泽进入甘州城。在甘州南部山区找到了西拉尧呼尔。甘州的马提督为曼内海姆写了一封介绍信,并派了三个护卫一同前往西拉尧呼尔地区。他们沿黑河支流骑马到达康隆寺——西拉尧呼尔最大的寺院。曼内海姆见到的康隆寺大而富丽,面东而建,有宽敞的院落,两层的主殿有经室、佛堂;有住寺喇嘛15人,寺院的转世活佛当时还是个孩子,正在学习阶段。曼内海姆在康隆寺受到非常友善的接待,甚至尧呼尔的大头目任青诺日布也来到康隆寺会见他们。12月29日,曼内海姆一行离开康隆寺,去离此不远的“库拉吉”河畔回访大头目。
大头目的居所是一栋木屋,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宽敞而舒适的。尧呼尔称大头目为“诺彦”,是世袭的,享有汉族官员顶戴的权力,下辖十个部落头目,负责管理一些重大事务,如收取税金、调节纠纷等。当时的西拉尧呼尔部落向汉人政府交23匹马,这些马匹依据各部落的收入情况进行分配。曼内海姆了解到西拉尧呼乎尔曾生活在一个汉语叫做“唐古特”、尧呼尔自称为“西至哈至”的地方。据说有关于他们起源的文件,由梨园的军事官员保管,但毁于东干起义的大火。他们在清康熙至雍正年问来到现在的居住地,来时有三千多顶帐篷,但死亡及与汉族人的融合使部落衰落了下去。当时西拉尧呼尔的生育率不是很高,一般家庭的孩子不超过3个。据曼内海姆记载,当时的西拉尧呼尔由17个部落构成。西拉尧呼尔的语言与蒙古语相似,没有文字。
西拉尧呼尔实行天葬,富人实行火化,骨灰捏成佛像放人木箱埋葬。家中有人去世并不宴请宾客。只有男性后嗣有继承权。婚姻实行买卖,女子在15岁、男子在15至18岁之间成婚,男方要给女方彩礼,没有离婚现象。西拉尧呼尔的理解力非常好,这令他们之间的交流很顺利。西拉尧呼尔人的穿着装束为羊皮外套,男女通用,妇女戴头饰、帽子,表面为白色,边沿为红色,头顶窄而边缘宽,侧戴在头的一侧,用带子固定在下巴。男子戴蒙古毡帽或皮帽。仅有的家庭手工业是纺织粗布和制做毡毯,其余的生产、生活用品或由汉人制做或从外地购买。
饮食为典型的游牧式,有炒面、牛奶、奶油、黄油、茯茶等。有重要节庆活动时宰牛或羊,喜欢喝烧酒。所唱歌曲是蒙古歌曲,演唱姿势优雅,音色优美。西拉尧呼尔的牲畜品种都很好,牛主要是灰色和黑色的牦牛,羊为一种独特的品种。西拉尧呼尔所养的高大、漂亮的藏獒给曼内海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拉尧呼尔当时也没有什么体育运动,狩猎用自制的夹子或一种有叉状支架的猎枪。他们在农历四月聚集起来祭“鄂博”,祈求牲畜健康,部落繁盛。
曼内海姆是10世纪以来第二位途经尧呼尔地区的外国探险家,他的游记、考察报告为我们了解一个世纪之前尧呼尔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然,他的考察毕竟是短暂而局部的,加之语言障碍很可能影响一些内容的准确性,但这并不影响调查报告的真实价值和意义。
考察结束后,曼内海姆被调赴华沙任骑兵团团长,1911年升为少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兰战场上同德军作战,历任师长、骑兵司令等职,1917年7月擢升为中将。同年12月,由于俄国发生革命,遂辞去俄军一切职务回到芬兰。1918年1月任芬兰军事委员会主席和自卫军总司令,镇压芬兰工人阶级和赤卫队发动的武装起义。20年代主张支持H·H·尤登尼奇白匪,对俄国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预。1918年任芬兰摄政长官,1919年竞选总统失败,退出政治舞台。1921年起任芬兰红十字会主席和筹建曼内海姆儿童保护协会。1931年担任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改组军队,加强防务,并在芬苏边境卡累利阿修建防线,长105公里,称为“曼内海姆防线”。1933年获陆军元帅称号,1942年获芬兰元帅称号。1939年至1944年任芬兰国防军最高统帅,领导芬兰军队对苏进行了两次战争,1944年指挥驱逐盘踞在芬兰北部纳粹德军的军事行动。1944年8月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946年3月辞职后移居国外。1951年1月28日病逝于瑞士洛桑,并葬于赫尔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P10-13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外聘美编房娴等人的智慧和心血。曾经挂职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个别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张家昌副部长、马成洋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管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在本丛书的编校出版阶段,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温雅莉、李兰玲、贾立、原彦平、郧军涛、周乾隆、杨泽、钱峰及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蒋潇、党启明等以绣花般的细致,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该丛书的质量得到了最终的保证。
《肃南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的编写,委托原张掖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张志纯主编,经历了四个阶段:延请文人、采撷文稿、编辑文章、送审文集。
延请文人
2003年12月和2004年4月1日,张志纯作为张掖的代表先后两次被召集到甘肃文化出版社参加了《甘肃史话》丛书编辑出版座谈会。参会者既是本地史话一书的主编人,又是本市史话丛书的联络员,负组织、协调、落实之责。
2004年7月16日,省新闻出版局在张掖举行的全省“三农”图书展销会上,《金张掖史话》率先面世。此书作为全省史话的范本,相继设计出台了两种版本。前为棕黄色配图,后为白色配图,以此为通用封面。展销会结束,张志纯即启动张掖各县区史话的编撰。在协商确定市辖其他有关县史话主编之后,《肃南史话》的主编他首先瞅上的是县史志办主任、著名作家铁穆尔。当他把意图向铁穆尔陈述完,当即答复:“我有好几个文学创作项目,都有签约,实在顾不上,不能主编,协助可以。”铁主任遂向志纯推荐了另一位主编——县文联主席王政德。经电话与王主席沟通,答复如述前辞。于是他又与退休的原县志办主任王岩松联系,不料王先生也不想接受。在失望之际,脑海又闪出一人——四川籍、供职肃南一一生的原县文联主席、文史兼摄影专家田自成,他将同样的意思向田先生表达后,欣然同意但10天左右后,田君将省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出版社编撰出版史话的几份文件退还张志纯,还有点抱歉地说:“退了休的人,人难找,话难说,事难办,我还是算了吧!”
四位贤达失选后,志纯把情况向常来电话询问此事的丛书总主编张克复作了汇报。他说:“还不如你直接承担,组织些文人编写就是了。”可不是吗!这也是个好办法。欲成此事,得还有一位能写善编的热心人与己同舟共事才行。这一人选终于落在了肃南裕固族才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安永香。凭藉她的人熟、地熟、事熟的条件,很快联系落实了一批作者。在此基础上,经酝酿征询,于2005年3月,初拟出史话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呈报县上领导同意。
采撷文稿
许多地方都说“地灵人杰”,而肃南地更灵、人更杰。这里有巍峨纵横的壮美山河,有广袤无垠的千里草原,有遍布深藏的自然资源,有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勤劳聪慧的优秀民族,有脍炙人口的传奇史事,有写不完的长歌短舞……凡此等等,都是编写《史彳舌》采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以题定人,因人而题。编者对编撰《肃南史话》的主导思想是,“文”要涉及肃南的民族渊源、千古沧桑,竖不断章;“人”要记叙劳动者创造历史、历史推动社会,横有各科。据此思路,作出涵盖各方的栏目,拟出各栏文稿题目,形成百题篇目。有了征文篇目,即选撰稿作者。肃南地跨河西五市,人口却只3万有余。然,科技英才济济,文化成果累累,堪称全市之最。鉴此,他们对撰稿人的遴选意图是:一、征文目标面向肃南本籍与客籍文人,重点是本籍;二、撰稿对象定位文字素质优越者;三、针对每位作者的特长确定所撰文稿;四、根据作者过去的调研成果和所掌握的资料,可各显其能。
征稿活动从2005年春节过后的3月份开始,到第三季度相继见稿100余件。约40多万字,作者近50人。以个人撰稿计,最少的1篇,最多的10篇。独自多篇者为终身从事文史工作的行家,可说篇篇基本成熟,如田自成等;有的为民族语言与民俗研究的科班专家,文章大体精到,如钟进文等。征文可谓“一呼众应,百发百中”。
编辑文章
首先审核稿件。一是重大史实的时间、地点、事情、人物等要素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史志典籍的记载;二是民族渊源、族史演变、族际关系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体现了民族融合与团结;三是各族民俗、地方风情、社会习尚,是否得到展现;四是从全局出发,审视肃南的地域风貌、地区特色、物质演化、人文兴替、社会进步等各大方位涵盖如何。凡有疑问,与作者商榷,订正准确;需要充实之处,向作者提出补充建议,以臻完善。重要方面的缺项,另拟题1/1,另选作者,另约稿子,争取达到多角度话说肃南各种史情的整体目的。对不符《史话》要求的文稿,主编与作者商议确定撰写方法,或提供范本让其参考借鉴。
其次修改文稿。对作者交来的比较成熟的稿件,分配编者审查修改。各自主要从每篇所叙的史事上、文章的结构上、资料的选用上、语言的表述上、文字的应用上,以至标点符号上,给予修改匡正。按编辑、副主编、主编三个程序进行。先由编辑初阅初审,再经副主编复审复改,最后由主编终审定稿。每个环节发现疑问,审稿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作者商议,确定其双方认同的事实与表述措词。为确保文稿的资料质量和文字质量,主编再行互审,尽可能达到满意效果。
最后编辑文章。《史话》文稿屡经有的放矢地征稿、反复琢磨地改稿、精益求精地审稿后,成为入编的成熟之作。在此基础上,将全部文章分门别类地归入设定的栏目。各栏文章本着先统领性、后单项性、保持联系的方法进行前后排列,使其成为一组相互照应的有机整体。在确定栏内单篇文章的具体位置后,再以统筹兼顾的全面观点,安排全书栏目的先后次序。把概览全县的综情之栏置于首位,如“肃南春秋”,其-内首篇为“建置沿革”;把自治县的“民族之歌”紧排于后,接着是“民俗风情”等,突出了肃南的民族区域特色。由此显示出《肃南史话》的总貌。
送审文集
书稿编成后,分别呈送肃南籍原地区人大工委主任安维堂、政协工委主任贺敬农和现市政府副市长安永红、市政协副主席郭梅兰作了审阅,不少肃南重大史实的写法都是他们指导的结果;安继堂、贺敬农主任还亲自撰写了他亲历的《裕固族半个世纪的变迁》《裕固族东迁》等文章。
2005年11月,约36万余字的史话文稿报送甘肃文化出版社审阅,责任编辑郧军涛对篇目作了调整,文字作了修改,提出了继续升华的宝贵意见。
2006年8月16日,经过主编再次斟酌、审核的文本,正式报送肃南县领导审阅。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李玉忠对《史话》的编撰与出版,分别向县委书记韩正明、县长安国锋作了汇报,当即得到两位领导的赞许与乏持。李玉忠遵照安县长的指示,组织专门人员对史话稿进行了审查;部分稿子交作者本人作了订正性校核。其间,县文联主席、《史话》副主编王政德多次主动与李玉忠主任联系,解决了三件事:一、落实定稿序言;二、根据编写工作的实际情况,审议确定编委会及编辑部名单;三、批准了出版印刷经费。2007年6月4日,安国锋县长正式审签同意出版《史话》。
肃南历届党政领导,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故在史志编纂、文艺创作、民俗研究、遗产整理、学术考究等方面,硕果不断。这次《肃南史话》的编写得到众多史学爱好者和史志工作尽快尽善地赐稿子编者,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值此谨致谢忱!封面文字为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同志咏赞肃南的藏头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陷。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美丽可爱的肃南
中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书记 韩正明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安国锋
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裕固族,是一个只有近1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于陇原西部的“肃州之南”。这一“富裕巩固”的民族,在结束千年流离、百年失所的坎坷岁月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定居在肃南地区。
1953年,人民政府为使游牧祁连山区的“尧呼尔”走上安居乐业的道路,为其确立族称,划疆定界,设区建县,实行自治。她宛如千载无家可归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尽享母爱。毛泽东主席1956年10月1日接见甘肃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团长郭怀成时说:“你是甘肃少数民族的喜儿。”其寓意很深远。
长久以来,裕固族和其他先后迁徙肃南的藏、蒙、汉等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共同营造了这片美丽的家园。肃南县境大部分位于祁连山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养育着境内各族人民。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脉中,从山巅冰雪到沟壑泉溪,从高岭雪莲到低谷灌木,从原始森林到丛生植被,从飞禽走兽到爬虫潜鱼,从地面生物到地下矿藏,丰富的天然资源为肃南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肃南的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厚。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厂类型文化遗迹,有先秦时期的榆木山岩画,有汉代古城许三湾和明海城,有东晋马蹄寺石窟群,有十六国北凉时期的文殊寺小西天,有元朝永昌王只必贴木儿的避暑宫皇城。县级以上各朝各类文化文物保护单位达100多处,馆藏文物2000多件。许三湾古城及墓群与马蹄寺石窟群都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国家级文物就达230多件。在众多的文物珍品中,金塔寺“高肉雕彩塑飞天”享誉天下。
肃南大地上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迹。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下旨在裕固族先民撒里畏兀儿聚居地区设置“关外八卫”;明神宗万历时,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前来马蹄寺脱帽顶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御赐马蹄寺“青莲筏”匾与金镶紫檀塔。乾隆皇帝还赐给马蹄寺以黄龙袍和银马鞍。新中国建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和政协的多位首长都视察过肃南。1992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肃南,他题写的“祁连松柏挺拔俊秀,各族人民情深意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
肃南各民族的祖先们在古代大都颠沛流离,辗转四方,历尽千险万阻。如今,各族同胞在党的阳光普照下,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县委、县政府为建设富裕的新肃南,注重基础教育,狠抓知识普及,着力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施草原建设,实行科学养畜,向强县富民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
肃南民族大家庭有写不完的变迁史,叙不尽的民族情,唱不够的苦乐歌。张志纯、安永香遵照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统一安排,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肃南史话》。此书集“史情、地情、民情”于一体,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于一炉,可称“县情总汇”。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部书了解肃南、关心肃南。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物产富裕,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肃南民族大家庭有写不完的变迁史,叙不尽的民族情,唱不够的苦乐歌。张志纯、安永香遵照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统一安排,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肃南史话》。
《肃南史话》集“史情、地情、民情”于一体,熔“史料性、地域性、民俗性”于一炉,可称“县情总汇”。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部书了解肃南、关心肃南。 本书由张志纯等主编。
《肃南史话》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建置沿革、民俗风情、古迹名胜、历史人物、方域风物,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定西打开了一扇窗口。本书由张志纯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