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也是《庄子》里的名篇。《秋水》里所蕴含的意境非常深广,它可以说是《齐物论》的姊妹篇。它把《齐物论》里的某些理念细致地展开了。因为《齐物论》的涉及面很广大、很开阔,有些理念点到了,但没有展开。
《禅说庄子(秋水)》中冯学成先生帮助读者把《秋水》篇读懂,读通畅,从中可以通过学习庄子对“相对论”的阐述,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来提升我们对内部精神、外部世界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秋水)(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秋水》也是《庄子》里的名篇。《秋水》里所蕴含的意境非常深广,它可以说是《齐物论》的姊妹篇。它把《齐物论》里的某些理念细致地展开了。因为《齐物论》的涉及面很广大、很开阔,有些理念点到了,但没有展开。 《禅说庄子(秋水)》中冯学成先生帮助读者把《秋水》篇读懂,读通畅,从中可以通过学习庄子对“相对论”的阐述,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来提升我们对内部精神、外部世界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内容推荐 《秋水》是《齐物论》的姊妹篇,它将《齐物论》里面的一些理念展开了。《秋水》篇中有道家独有的“相对论”。《禅说庄子(秋水)》通过学习庄子的“相对论”,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我们对内部精神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观察力、判断力。 《禅说庄子(秋水)》中冯学成先生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 目录 导读 第一讲 眼界取决于时空因缘 时:中国的战略观念 黄河的自我检讨 无法超越时空的局限 大海没有水旱之灾 面对大自然的威力 站在木星上看地球 第二讲 道家的相对论思想 中国古人的思辨模式 看破时间流逝的假相 虚盈与始终之辨 已知与未知之辨 迷乱与自得之辨 无穷大到底是多大 第三讲 庄子的不二法门 不识庐山真面目 谁能给灵魂画个图像 佛菩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人 一切法皆是佛法 旋乾转坤之术 大道眼里没有是非 道人不闻,至德不得 大公之心就是无我 第四讲 以道的眼光观察世界 黄金沙粒有何区别 宇宙只是一个念头 正反都是合理的 从二律背反中跳出来 禅让制与世袭制 太平盛世一样有灾祸 以心中眼观身外事 方孝孺的悲剧 道家是向更深处发掘 贵贱无门,大小无主 第五讲 在有为与无为之问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万物都在代谢不息之中 孔夫子不开小灶 神灵背后的鬼把戏 看穿生死,不恃其成 我们斗不过无常 千万别留恋光景 第六讲 道通天人之际 杀人刀、活人剑 佛法也会淹死人 一念慈悲就是菩萨 大道屈伸之象 智者不当殉葬品 一个更比一个强 心念一动,天机无限 第七讲 圣人之厄与井底之蛙 运好不如流年好 圣人之智与勇 公孙龙子的名家学派 井底之蛙也享乐 处处扫归自己 因缘具足,诸事无碍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上流社会的邯郸步 第八讲 道人心思谁能知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烂泥潭里的乌龟 谁敢聘用孔夫子 天子不得而臣 还是孔孟老庄禅好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赵州 不足为他人道也 试读章节 受太平洋东北季风、蒙古高原高气压和青藏高原的共同影响,在我国中原地区,下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末秋初。春天的时候,江淮一带常有黄梅雨。黄梅雨尽管时间比较长,“清明时节雨纷纷”嘛,但那是小雨,是毛毛细雨。但是,到了夏秋之交,下暴雨的时候就多了。而秋雨在黄河流域一带,占了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里的秋水,实际上就是秋雨,有了秋雨才有秋水嘛。 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有丰富的天文历法及气候观察的知识和经验,对“时”非常重视。《尚书·尧典》里就有“敬授民时”的垂训。“秋水时至”,秋水准时而至。在人类对大自然严重破坏、干扰之前,古代农耕社会的整个生态系统还比较平衡,二十四个节气也比较正点。所以“秋水时至”,到该发水的时间,它就发水了。就像《三国演义》里的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他就算准了冬至后三天要起东南风。为什么呢?这就是古人多年对天文、地理、气候的观测,知道“冬至一阳生”,那个时候肯定有东南风。所以诸葛亮借东风,其实就是“东风时至”。 “时”在中国还是一个战略观念,如时势、时局、时命、天时等。春秋末期,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时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训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大家要知道“江河”在中国古代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河”是专有名词,就是黄河。唐代的,时候才有“黄河”这个叫法,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江,也并不是所有的江流都称之为“江”,而是特指长江。“百川灌河”,就是说秋雨时节到来的时候,北方广大的地域都在降雨,小河有水,大河就满了,千百条河水都向黄河汇集。 这一下丰水季节到了,“泾流之大,两挨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埃渚崖之间,就是指黄河两岸,包括河里面的一些沙洲之间。如果我们在洛阳三门峡以下,在郑州、华北平原、济南这些地段的黄河大堤上,从南堤看北堤,河面很宽广,这头看不见那头,连牛马都看不清楚了,人算什么呢?黄河下游在古代差不多有两里多宽,并不比现在的长江狭小。只不过现在黄河水量越来越小,经常断流。春秋战国的时候,黄河的水量虽然不如长江,但仅凭肉眼看,感觉并不比长江少多少。总之水量很大,气势恢宏。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黄河之神叫河伯,他看见自己的水势这么宽广,这么盛大,了不得,河伯就认为天下最壮阔、最伟大、最盛大的景象就在自己这里。于是得意扬扬,顺流而东行,视察整个兴旺发达的黄河水系,巡视自己的伟大水域。“至于北海”,这个北海跟《逍遥游》里面的北冥不同。为什么《逍遥游》里讲“北冥有鱼”,而不讲北海有鱼?北海就是现在的渤海。黄河的入海口是渤海,在古代称之为北海,以区别于东海、南海。而北冥是什么意思?“冥”是昏昏蒙蒙的,玄玄乎乎的,总之是玄之又玄,不清不楚。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是了不得,至少知道贝加尔湖。贝加尔湖在西伯利亚,它有极夜的现象,不过没有北极圈里面极夜的时间长,但每年至少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极夜边上转,连续两三个月的时间太阳都只在地平线上挪步。当然,这一带也不是绝对的黑暗,它是朦胧状的,就像黎明前、黄昏后的这么一种朦朦胧胧,似有光线,似无光线的状态。当然,也有可能咱们的祖先到过北冰洋,进入过北极圈,体验过半年的极夜现象。不然的话,《庄子》里面,北冥和北海的界线就不会分得这么清楚了。P2-4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的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著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再次,是庄子的“独立性”。庄子不仅在观点上不同于其余诸子,而且很少“功利”主义。其余诸子的著作,以及两千年来文入学者的论著,似乎大部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文章、论著的主要目的是为帝王统治服务,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共性。北宋最有才的三个大家,苏东坡、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后都去做官了。何况现在的学者、教授?庄子却不一样,他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去做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庄子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任何人不搞个人崇拜,其余诸子以及后来的学者,好像都在“尊”一位“师”,即使子贡这样聪明自负的人,也不敢超越夫子,一再强调“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庄子与他们很不同,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智者的形象。这种“个人崇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有文化缘由的,是在我们中国很难出现“独立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创新”的根源之一。 (二) 读庄子,对今天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理解庄子的思想对真正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到近代一百年被抛弃得所剩无几。这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浩劫主要有三场。一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有其积极意义,比如说新文化运动。但客观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五四运动就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那批知识分子的胜利而告终的。其实那些知识分子撰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现在看来有的是从日本留学时看到的,有的来自上海租界出版的一些西方的东西,比较肤浅,更谈不上系统全面。但其实际效果却是确确实实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文化大革命”,这大家当然都知道。我看到在我家园里烧了许多字画书籍。后来的多次运动,如“批林批孔”也是如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导致了几代人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对道德的坚守。三是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这三十年建设对国家、对人民十分重要,但许多地区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这次不是烧书,是拆城,拆文化古迹。我的家乡在浙东,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古城,现在看上去像一座“新城”。现在国内的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新城”,没自己的特色。大家试想,如果在欧洲的某个城市,比如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突然间把城市的大部分都拆掉重建为一座新城,大家感觉怎样?还会有人去吗?我想,如果庄子活到今天,他大概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其次,读《庄子》,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在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避免浮夸。我们国家因为走过弯路,现在正逢盛世,抓紧时间搞建设是应该的。要有紧迫感,不等于我们可以浮躁。内地来的一些教授,到我办公室时常常说很羡慕我,还能静下心来做点研究。其实我每天做研究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我去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看,做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名望的大教授基本不做研究。年前去中科院北京的一个研究所,看到一位老院士还在自己办公室写论文,惊讶之余不禁敬佩万分。我常说现在的大学和科研所里,“大和尚”都去化缘了。“小和尚”在那里念经。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读读《庄子》,或许能使我们从这些忙乱、急躁、忘形、强求中静下心来,多点恬淡与智慧,少点急躁与怒气。从这条匆忙的急流中,哪怕是短暂地静下来一阵子,回归到宁静的思考和精神创造中去。 (三)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他是从禅说起的,这有他的道理。冯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下乡插队,后来又坐牢,一生坎坷。他自己的说法是,所有“发达”的路都堵上了,只有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的。其实,我看冯先生还是很幸运的。第一,他一直在“体制外”,虽然艰辛,但没有人来干扰他,使他能够潜心研究那些他喜欢的东西。钱钟书先生曾经论及过治学,“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现代做研究的,尤其在“体制内”,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只有像冯先生这样的“荒江野老素心人”才能潜心写点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是冯先生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幸运地遇到不少高僧大德,在那特殊的时代,他才能有机会接近那些高僧大德并跟从他们学习、讨论。这些人如果现在还在世,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更谈不上和他们讨论深究了。第三是冯先生不善攀缘,不善交际。我记得泰戈尔讲过,“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冯先生到处应酬,他哪有时间来写《禅说庄子》系列丛书?这正如庄子所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我第一次读冯先生的书是他的《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碧岩录》是一本很难懂的佛学书,他居然把它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又读了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每次看他的书,都是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那天他给我刚写完的《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的打印稿,我拿到家里埋头就看。那天天气特别热,我的汗衫都湿透了,我也觉得应该去换一件,但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他的书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这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入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听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徐扬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