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了明朝自建国到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清史稿》原稿共五百三十六卷,记载了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上至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下至1911年宣统帝宣布退位。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本纪和列传为中心。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白话明史清史》节选了上述两书的重要篇章,并给予了白话翻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话明史清史/线装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线装经典编委会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明史》记载了明朝自建国到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清史稿》原稿共五百三十六卷,记载了清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上至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下至1911年宣统帝宣布退位。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本纪和列传为中心。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白话明史清史》节选了上述两书的重要篇章,并给予了白话翻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内容推荐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白话明史清史》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明清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和剪裁,力图将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展现给读者。 目录 明史 明史概述 本纪第一~本纪第三 太祖朱元璋本纪 本纪第五~本纪第七 成祖朱棣本纪 本纪第二十三~本纪第二十四 思宗朱由检(崇祯)本纪 列传第一 马皇后传 列传第十 郭子兴传 列传第十三 徐达传 列传第十三 常遇春传 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传 列传第十六 刘基传 列传第十六 宋濂传 列传第二十 蓝玉传 列传第二十九 方孝儒传 列传第三十 铁铉传 列传第三十三 姚广孝传 列传第三十五 解缙传 列传第四十一 周忱传 列传第四十九 况钟传 列传第五十一 李时勉传 列传第五十八 于谦传 列传第六十九 李东阳传 列传第六十九 王鏊传 列传第七十五 马中锡传 列传第八十 杨慎传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传 列传第一百 戚继光传 列传第一百一 张居正传 列传第一百一 高拱传 列传第一百十四 海瑞传 列传第一百十八 汤显祖传 列传第一百十九 顾宪成传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高攀龙传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左光斗传 列传第一百子十九 徐光启传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袁崇焕传 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史可法传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方克勤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唐寅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王世贞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文徵明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归有光传 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张溥传 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郑濂传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李时珍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郑和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刘瑾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魏忠贤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严嵩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胡惟庸传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李白成传 清史 清史概述 本纪一 太祖努尔哈赤本纪 本纪二~本纪三 太宗皇太极本纪 本纪四~本纪五 世祖顺治帝本纪 本纪六一本纪八 圣祖康熙帝本纪 本纪九 世宗雍正帝本纪 本纪十~本纪十五 高宗乾隆帝本纪 本纪十六 仁宗嘉庆帝本纪 本纪十七~本纪十九 宣宗道光帝本纪 本纪二十 文宗咸丰帝本纪 本纪二十一~本纪二十二 穆宗同治帝本纪 本纪二十三~本纪二十四 德宗光绪帝本纪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列传一 孝钦显皇后(慈禧)传 列传五 多尔衮传 列传十一 郑成功传 列传八十二 年羹尧传 列传一百六 和珅传 列传一百五十六 林则徐传 列传一百九十二 曾国藩传 列传二百二十四 张之洞传 列传二百六十 康有为传 列传二百六十二 洪秀全传 列传二百六十七 黄宗羲传 试读章节 【原文】 五十一年,御史曹锡宝劾和珅家奴刘全奢僭,造屋逾制,帝察其欲劾和砷,不敢明言,故以家人为由。命王大臣会同都察院传问锡宝,使直陈和珅私弊,卒不能指实。和珅亦预使刘全毁屋更造,察勘不得直,锡宝因获谴。逾月,授和珅文华殿大学士。诏以其管崇文门监督已阅八年,大学士不宜兼榷务,且锡宝劾其家人,未必不因此,遂罢其监督。部员湛露擢广信知府,上见其年幼,不胜方面,斥和珅滥保。又两广总督富勒浑纵容家人婪索,和珅请调回富勒浑,不兴大狱;京师米贵,和珅请禁囤积,逾五十石者交厂减粜,商民以为不便,廷臣迁就原议。上并切责之。 【译文】 乾隆五十一年,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的家奴刘全奢侈逾礼,建造房屋逾越了制度,乾隆知道曹锡宝实际上想弹劾和珅但又不敢明说,故以和珅的家奴为由头。乾隆派王公大臣会同都察院传讯曹锡宝,让他直言陈述和珅营私舞弊的情况,但最终没能证实。和珅也提前让刘全拆毁并重建房屋,都察院调查后没能证实曹锡宝的指控,曹锡宝因此受到责备。一个月后,乾隆授予和珅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下诏说因为和珅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已有八年,大学士不适合兼管税收,而且曹锡宝弹劾和珅的家奴,事情未必不是因此而起,于是免去了和珅崇文门税务监督一职。户部官员湛露升为广信知府,乾隆发现他年纪太小,不能胜任地方事务,责备和珅胡乱保举。两广总督富勒浑纵容家人向他人索取财物,和珅请求乾隆把富勒浑调回京城,不作重大的案件处理;京城的米很贵,和珅请求乾隆下令禁止囤积,超过五十石就要上交户部仓厂减价卖出,商人和百姓都觉得不方便,朝中大臣却附和和珅的建议。乾隆严词斥责了他们。 【原文】 五十三年,以台湾逆匪林爽文平,晋封三等忠襄伯,赐紫缰。五十五年,赐黄带、四开禊袍。上八旬万寿,命和珅偕尚书金简专司庆典事。内阁学士尹壮图疏论各省库藏空虚,上为动色,和珅请即命壮图往勘各省库,以侍郎庆成监之。庆成每至一省辄掣肘,待挪移既足,然后启榷,迄无亏绌,壮图以妄言坐黜。五十六年,刻石经于辟雍,命为正总裁。时总裁八人,尚书彭元瑞独任校勘,敕编《石经考文提要》,事竣,元瑞被优赉。和珅嫉之,毁元瑞所编不善,且言非天子不考文。上日:“书为御定,何得目为私书耶?”和珅乃使人撰《考文提要举正》以攻之,冒为己作进上,訾《提要》不便士子,请销毁,上不许。馆臣疏请颁行,为和珅所阻,中止,复私使人磨碑字,凡从古者尽改之。 【译文】 乾隆五十三年,台湾林爽文起义被平定,和珅晋封为三等忠襄伯,获赐紫袍。乾隆五十五年,和珅获赐黄带、四开禊袍。乾隆八十大寿时,命令和珅以及尚书金简专门负责庆典事宜。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疏说各省库藏空虚,乾隆听后脸上显出不高兴的神色。和珅请求乾隆即刻命尹壮图前去盘查各省库藏,并派侍郎庆成监督此事。庆成每到一省都处处牵制尹壮图,等挪借够数后,才开始盘查,所以一直都没有查出库藏有亏空。尹壮图因犯下妄言罪被贬。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下令在辟雍(乾隆讲学之处)刻石经,命和珅担任正总裁。当时有八位总裁,尚书彭元瑞独自承担校勘任务,奉皇命编纂《石经考文提要》。任务完成后,彭元瑞受到重赏。和珅嫉妒他,就诋毁彭元瑞编的《石经考文提要》不好,而且说不是天子不能考定经典。乾隆说:“书是朕钦定的,怎么能看成是私人著作呢?”和珅于是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攻击彭元瑞编纂的《石经考文提要》,并将《举正》冒充为自己的作品进献给乾隆,指责《提要》对读书人有害,请求乾隆下令销毁它,乾隆没有同意。翰林院的大臣们上疏请求颁行《提要》,被和珅阻止。和珅又私下派人磨改碑文,凡是遵从古代经文而和通行本不同的文字全都被改掉了。 P338-339 序言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建立的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元朝末期,统治阶级残暴腐朽,终于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一支义军就是朱元璋领导的。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明将徐达、常遇春等大规模北伐,攻占了元都大都(今北京),元末帝顺帝北逃,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了明朝统治时期。 明初帝王朱元璋、朱棣等励精图治、一心治国,在他们的统治下,大明国力强盛,呈现出勃勃生机。至明英宗九岁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辅政,其时社会稳定,“海内清平,万邦来朝”。不料,此后宦官王振专权,搞得朝中乌烟瘴气,1449年又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元气大伤。 明朝中期,明孝宗勤于政事、任人唯贤,使国家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史称“弘治中兴”。无奈孝宗长子正德皇帝好逸乐、贪女色、不思进取。在他统治时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社会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且蒙古人和倭寇一直虎视眈眈,明朝内忧外患。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名相张居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国家再度出现中兴局面。在此期间,明王朝先后平定了甘肃、贵州等地的叛乱,并帮助朝鲜击败了侵朝日军。 万历后期,皇帝消极怠政,朝中宦官专权、奸臣当道,明朝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亡国之路。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天灾人祸将阶级矛盾推到了顶峰,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关外的女真人也屡次突破长城防线,攻进关内。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就在明神宗尽情享乐、大肆敛财的时候,关外建州女真杰出的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兵人关,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不久,皇太极之子顺治帝福临将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清圣祖康熙统治时期,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准葛尔部叛乱、西藏叛乱,并招安了台湾郑氏家族,大败入侵东北的沙俄军队,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之后,康熙之子雍正整顿吏治、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效果显著。继雍正之后,清高宗乾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和对外关系,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的统治。 1820年到1861年,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在位期间,西方各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先后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门户大开,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此时,满清政权已是日薄西山、摇摇欲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广东香山人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末帝溥仪被迫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清朝是继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明、清各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长达五个半世纪之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可谓意义非凡。明朝在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2/3以上,无论是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制瓷等轻工业,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至于清朝,在1800年以前,与欧洲各国间茶叶、瓷器、丝绸等贸易十分频繁,一直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甚至导致白银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然而,这两个朝代最终未能逃脱“兴起一鼎盛一衰落”的宿命。这其中的原因,非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楚,值得后人长久地思考和揣摩。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由此可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确具有十分重要且现实的意义。本书节选了《明史》、《清史稿》的重要篇章,慎重选择了对历史进程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精心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和剪裁,力图将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那么,编者将欣慰至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