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商君书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商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年少时就喜好刑名之学,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处担任中庶子一职,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于是西入秦,被孝公重用并在秦国实行变法。《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集中体现了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此书是法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作。

《商君书》版本不一,《商君书译注》以通行本清人严可均的《商君书校》为底本,并参照近人朱师辙《商君书解诂》、蒋礼鸿《商君书锥指》、高亨《商君书注译》,对少数几处做了校改。本书由周晓露译注。

内容推荐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集中体现了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此书是法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6篇。一般认为,该书由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而成。《商君书》主要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思想和具体措施,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既有治国方针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法令法规的记述。

《商君书》版本不一,《商君书译注》以通行本清人严可均的《商君书校》为底本,并参照近人朱师辙《商君书解诂》、蒋礼鸿《商君书锥指》、高亨《商君书注译》,对少数几处做了校改。《商君书译注》由周晓露译注。

目录

前言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昼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试读章节

题解

本篇为《商君书》开篇之作,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秦孝公三年,商鞅劝说孝公实施变法,遭到甘龙、杜挚等人的极力反对,双方围绕“变法”“更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由于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秦国颁布了“垦草令”,从而迈出了变法的第一步。本篇即是对此次辩论过程的详细记录。

孝公平画①,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②。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③,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④,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注释

①平画:评议,谋划。平,通“评”。画,通“划”。

②公孙鞅:即商鞅。姓公孙,名鞅,卫人,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又称商鞅、商君。御:侍奉。

③代立:指继承君位。

④错法:实施法令。错,通“措”。主长:君上(高亨说)。

译文

秦孝公与大臣们评议谋划治国之策,商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陪同在侧。他们分析时势变化,探讨治国的根本法则,寻求役使百姓的方法。

孝公说:“继承君位不忘国家社稷,这是为君之道;实施法令制度以期显明君主的权威,这是为臣之道。现在,我想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通过更改礼制来教化百姓,却又担心天下人议论我。”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①。’君亟定变法之虑②,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③。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④:‘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注释

①疑:迷惑,犹豫不定。成:成功。《史记》作“名”。

②亟:赶快,急速。

③骜:通“警”,诋毁,怨恨。

④郭偃:据《国语》记载,郭偃即晋大夫卜偃,掌管卜筮之事。

译文

商鞅说:“臣听说:‘行动犹豫不决不会成功,做事迟疑不定没有功绩。’请君主迅速决定变法的策略,大概可以不用顾虑天下人的议论。况且有行事高于常人者,本来就常被世俗之人错误地对待;有特殊智慧的人,一定被民众所诋毁、怨恨。俗语说:‘愚昧的人对于已经结束的事情尚且不清楚,而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前就已知道结果。’‘不能和百姓一起思考谋划开始时的决策,但可以和他们分享最终的成果。’郭偃的法度曾说:‘谈论最高尚道德的人不和世俗同流,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一般人谋划。’法令,是用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使人们行事适宜、恰当的。所以圣人如果能令国家强大,不必仿效旧法;如果可以有利于百姓,不必因循古礼。”

孝公说:“好!”P-3

序言

商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姓公孙氏,名鞅。因此又被称作卫鞅、公孙鞅。后因率领秦军打败魏国,获封于商,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年少时就喜好刑名之学,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处担任中庶子一职,受到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于是西入秦,被孝公重用并在秦国实行变法。推行变法十年后,秦国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大增,以至于周天子都赐祭肉给孝公,表示对秦国地位的肯定。

但商鞅变法也触犯了秦国诸多权贵,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如太子犯法,商鞅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后公子虔又犯法,商鞅对其施行了割鼻的酷刑。或许正是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后,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

从古至今,人们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李斯就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司马迁则认为:“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商君列传》)即认为商鞅严刑峻法、残忍少恩。《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由此可知,班固认为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加剧了百姓的贫富悬殊和诸侯国间的相互兼并,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派也指责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盐铁论·非鞅》),认为商鞅严刑峻法是导致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苏轼也持类似观点,他说:“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东坡志林·论商鞅》)将秦国富强的原因归结为秦孝公重视农业,而将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商鞅的刻薄寡恩。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即是赞扬商鞅赏罚分明,取信于民,因而能令出必行。由上可知,对商鞅及其变法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集中体现了商鞅变法的主要思想。此书是法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6篇,其中两篇仅存篇名,内容已佚。一般认为,该书由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而成,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说:“殆法家者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商君书》主要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思想和具体措施,下面我们仅择其大要进行介绍。

商鞅认为“世事变则行道异也”,即应当根据时势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治国策略。而有感于“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社会现实,商鞅将农战政策视为变法的重点,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加强军事实力,才能令国强民富,从而在“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的乱世中占据有利位置。为此,在《垦令》《农战》等篇中论述了各种鼓励百姓务农的措施,如肃清吏治,限制商业、手工业,将山林、湖泽收归国有等,尽可能地令百姓“归心于农”,将民力集中于发展农业生产上。不仅要集中国内民力从事农业生产,《徕民》篇甚至提出实行优惠政策,吸引秦国以外的百姓来秦务农。与此同时,将农业生产和对外作战有机结合。有战事发生时,秦国上下男女老幼全民皆兵,且被编为三军,协同作战;无战事时,百姓则从事农耕。这一农战结合的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役使民力,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此外,商鞅还特别重视有关作战的具体战略、战术。《战法》《兵守》篇就专门论述了用兵策略和防御方法,足见商鞅对军事的重视程度。

农战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后,如何保证其彻底推行则成了当务之急。对此,商鞅针对“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的人之天性来实施赏罚,推行法治。一方面,奖励农战并严格遵循利禄官爵均出于农战一途的原则,杜绝与“公法”相对立的凭借“私议”“私德”获取爵禄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作战失败、畏战者严惩不贷。如对于怯战退缩的士兵施行“千人环睹,黥劓于城下”的刑罚,即在千人围观下,在城下处以在脸上刺字或者割鼻的酷刑,甚至对围攻敌国城池失败者处以斩首之刑。虽然运用严格的赏罚手段能够促使百姓或主动、或被动地从事农战,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商鞅一派“重罚轻赏”并试图“以刑去刑”的法家式“法治”理念。或许正是因此,才致使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法家做出“一断于法”“严而少恩”“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评价。

《商君书》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既有治国方针的理论阐述,又有具体法令法规的记述。其中一些思想独具特色,发人深省。如治国要“能抟力,能杀力”,既能集中民力,也要能消耗民力;“无宿治”的措施则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徕民》篇指出招徕邻国百姓,既有利于本国的农业生产,又能削减敌国兵力。此外,《境内》记载了秦国的一系列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仆役分配、奖惩制度等。其中,尤为详细地记述了军功奖励办法,突出地反映了秦国“上首功”的特色。《垦令》则提出二十条措施,使百姓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其中诸多措施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商君书》内容丰富且非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其体例、文风不一。《更法》为典型的论辩体,《农战》《开塞》《画策》《外内》等篇为政论体,《垦令》《境内》则是对秦国政令的诠释。多数篇章语言简洁质朴,说理性极强,但少数篇章也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如《徕民》篇就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禁使》篇以驺虞和马为喻等,以此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商君书》版本不一,本书以通行本清人严可均的《商君书校》为底本,并参照近人朱师辙《商君书解诂》、蒋礼鸿《商君书锥指》、高亨《商君书注译》,对少数几处做了校改。由于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周晓露

2013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