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之后又一部帝王学名著,一代帝王的治国经验与处事之道的记录!
康熙皇帝执政几十年,以罕见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影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而且,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还亲手培养出王朝的接班人,其后的两代皇帝都是在他的训教之下学会理政的。
康熙皇帝的这些执政经历和具体言行都记录在《康熙政要》之中。现在,鲁源生对这部珍贵记录加以整理、译注,以《康熙治国要略》之名编印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康熙治国要略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鲁源生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贞观政要之后又一部帝王学名著,一代帝王的治国经验与处事之道的记录! 康熙皇帝执政几十年,以罕见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影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而且,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还亲手培养出王朝的接班人,其后的两代皇帝都是在他的训教之下学会理政的。 康熙皇帝的这些执政经历和具体言行都记录在《康熙政要》之中。现在,鲁源生对这部珍贵记录加以整理、译注,以《康熙治国要略》之名编印出版。 内容推荐 康熙皇帝可称得上是一位具有盖世功勋的帝王,他一生治世之久长,业绩之辉煌,涉猎之广泛,目光之敏锐,辨人之忠奸,处事之通达,英明胜算,高人一筹。他高超的政治智慧都折射在宫闱深处的秘旨、疆场险境的决策、君臣斗智的睿语、推心置腹的坦诚、棋高一着的谋划之中。清代史学名宿章梫依据皇家文献,于宣统二年编辑而成《康熙政要》,该书仿照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编撰,可与《贞观政要》并称媲美,堪称中国帝王学之双璧。 《康熙治国要略》依据《康熙政要》编辑注解,保留了大量可供考察康熙政事的第一手资料。它既是一部“帝王之书”,又是一部大众政治学读物;既是一部帝王治国治世方略集成,又是一部精英人才管理学著作。它还是一部智慧之书、知识之书,你把它当作史书来读也未尝不可。鲁源生将此书分类归纳,每段长长短短,便于闲时浏览,忙时搁置,随读随停,开卷有益。观史者可以领略康熙执政的风云变幻,为政者可以体察治国治世的方略道理,为民者可以获得人生的智慧与知识,不同的读者都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目录 心怀天下,躬亲大政 风闻言事,务必谨慎 与民休息,道在不扰 德为才先,知人善任 亲贤远佞,持之以恒 躬行实践,有益所学 民富国裕,民足君足 居安思危,治不忘乱 民心悦服,边境自固 体察民情,巧询米价 敬天法祖,居敬行简 实心实政,诚血治国 孜孜求治,一生勤政 政归简易,民生自遂 尚德缓刑,教化为先 国家致治,崇尚宽大 丁忧守制,以防兵乱 于民有益,才是根本 安静无为,体恤下情 有错必改,有令必行 因地制宜,随人之性 中正能公,诚敬去私 向风慕义,尚德不威 振举纲领,宰相本职 荣归故里,谨厚养老 体察下情,优礼老臣 君臣和合,皓首满朝 对待功臣,因时而异 虚心求谏,严禁浮词 匡过陈善,实陈得失 上行下效,正本清源 广开言路,言之无罪 君臣遇合,千古为难 明察秋毫,赏罚分明 虚心纳谏,知错能改 洁己奉公,断绝馈遗 人臣服官,首重廉耻 一意奉公,禁结朋党 君臣同德,上下一心 同寅协恭,满汉和谐 朝廷会议,不准扯皮 居官善否,自在民心 勇担责任,不能推诿 务实低调,不讲空话 人主读书,学贵实用 开放国门,以利民生 以身作则,政简刑清 提拔俊杰,储备人才 脚踏实地,空言误国 举贤退庸,奖惩分明 人命关天,谨慎对待 适时而战,维护国威 仁者无敌,恩威并施 南巡亏空,尽行蠲免 蠲免钱粮,人口加增 赈济民生,刻不容缓 登基庆典,坚辞不受 出门在外,不忘母后 舍身为孝,严厉禁止 诚心居丧,禁止铺张 褒奖孝子,树立楷模 读书致用,踊跃建言 臣下纷争,不加偏袒 公尔忘私,天下大治 提倡清廉,表彰典型 整肃裙带,约束亲朋 褒奖廉官,优礼后人 通经明理,不信巫术 整肃佛教,严禁欺诈 虚假圣物,痛陈其非 口腹之欲,有损无益 沉迷佛谶,皆为愚昧 谗佞方士,皆不可信 与时俱进,空言误国 淫祠滥祀,严察禁革 限建寺庙,控制规模 崇经尚礼,销毁淫词 辨别等威,崇尚节俭 轸恤满洲,使之脱贫 移风易俗,积储日丰 贪官之罪,断不可宽 新辟荒地,十年起科 丰年储粮,未雨绸缪 资助贫民,发展生产 早作准备,防范蝗灾 讲求科学,拒绝蛮干 兴修水利,旱涝保收 爱惜生命,宽缓刑罚 洗心涤虑,秉公执法 刑部案件,速办速决 反复详究,矜慎民命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荒诞前事,引以为戒 民饥则乱,祸生于忽 与民实惠,不求虚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兵机迟速,关系最重 处乱不惊,用人不疑 安抚百姓,自由贸易 尽心勉励,教养蒙古 巡幸物用,内廷备办 同甘共苦,爱护群下 彻夜工作,顾念苍生 轻车简从,减少扰民 试读章节 心怀天下,躬亲大政 康熙六年,圣祖躬亲大政①,诏谕天下曰:“朕以冲龄②,嗣登大宝③,辅政臣索尼等④,谨遵皇考世祖章皇帝遗诏⑤,辅理政务,殚心效力,七年于兹。今屡次奏请,朕承太皇太后之命⑥,躬理万机。惟天地祖宗,付讬至重,海内臣庶,望治方殷。朕以凉德⑦,夙夜祇惧。天下至大,政务至繁,非朕躬所能独理。宣力分猷⑧,仍惟辅政臣、诸王贝勒、内外文武大小各官是赖。务各殚忠尽职,洁己爱民,任怨任劳,不得辞避。天下利弊,必以上闻,朝廷德意⑨,期于下究,庶政举民安⑩,早臻平治。凡我军民,宜仰体朕心,务本兴行,乐业安生,以迓休宁之庆。政在养民,敢虚天地生成之德;时当亲政,恒念祖宗爱育之心。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是年,又谕吏部等衙门曰:“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可悯念。或系官吏贪酷,朘削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失业,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注解】 ①圣祖:即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②冲龄:指帝王幼年即位。③大宝:皇位。④索尼(1601-1667):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一等公爵。他和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并为顺治帝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康熙亲政不久后即病逝,谥号文忠。⑤世祖章皇帝:即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清入关后第一任皇帝,年号顺治。1643-1661年在位。⑥太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1613-1688),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次女。天命十年(1625),嫁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后,受封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顺治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又尊为太皇太后。⑦凉德:少德,缺少仁义,常用作帝王自谦之词。⑧猷:计谋,谋略。⑨德意:布施恩德的心意。⑩庶:期望,但愿。迓:迎接。休宁之庆:安乐和平的盛世。朘削:剥削。穷黎:穷苦百姓。 【译文】 康熙六年(1667),清圣祖康熙亲自主政,诏告天下说:“朕以幼弱之年继承帝位,辅政大臣索尼等谨遵皇考世祖章皇帝遗诏,辅理政务,尽心竭力,已有七年。现在屡次奏请,朕秉承太皇太后的诏命,亲理政务。身当天地祖宗的厚重托付,海内臣民的殷切冀望。朕才微德少,夙夜忧惧。天下广大,政务繁杂,不是朕一人能够独自治理。大家尽力谋划,需要依靠辅政臣、诸王贝勒、内外文武大小各官协助。务必各自尽忠尽职,洁己爱民,任怨任劳,不得推辞避让。天下政务利弊,一定上奏。朝廷布施恩德的心意,期望下达。期望政举民安,早日实现大治。我朝军民都要体味朕的用心,操持本职,安居乐业,以迎接安乐和平的盛世。为政重在养民,虚心体味天地生养的大道;现在亲自主政,常思索祖宗爱育的心思。将诏书布告天下,使大家知晓。” 此年又告谕吏部等衙门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一定使他们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才能称作太平之治。最近听说直隶各省人民大多流离失所,疾苦不堪,十分值得怜悯。或是因为官吏贪污酷恶,剥削贫苦百姓,抑或是法制严苛不便,造成人民失业,这样下去怎么能够造福民生呢?一切有关民生的良策弊政,应该执行或革除,你们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官员,都要依从人民所愿。你们要各抒己见,不要隐讳。” 【评语】 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康熙。六年后,十四岁的康熙帝开始亲政。从这份亲政诏书中,可以看出康熙基本的执政思路。他希望倚靠旧臣,虚心求谏,革除弊政,要求各级官吏尽忠尽职,勤政爱民。对百姓则安定人心,以民为本,要求他们安分守己,勤劳乐业。康熙希望能够上下一心,共图安乐盛世。两年后,康熙帝扳倒鳌拜,独揽皇权,正式开启历经康雍乾三代的盛世蓝图。P1-3 序言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三个时代是被后世称为盛世的,这便是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和清代“康雍乾之治”。清代距离今世较近,所以,影响尤为显著。清代的鼎盛时期是从康熙皇帝开始的,最初,多尔衮率八旗兵入关,驱灭李自成、张献忠,扫荡南明余势,建立清朝政权,促成朝代更迭,但天下大乱的局面延续几十年,直到康熙年间才渐次平定。康熙皇帝主政期间,对清王朝稳定局面、梳理天下政事、走向安定繁荣,起到关键作用。没有康熙皇帝,后来继起的雍正、乾隆两朝的持续发展就是不可想象的了。 康熙皇帝执政几十年,以罕见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影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而且,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还亲手培养出王朝的接班人,其后的两代皇帝都是在他的训教之下学会理政的。 康熙皇帝的这些执政经历和具体言行都记录在《康熙政要》之中。现在,我们对这部珍贵记录加以整理、译注,以《康熙治国要略》之名编印出版。 《康熙政要》原为清代史学名宿章梫依据皇家文献编辑,宣统二年成,与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并称媲美,堪为中国帝王学双璧。章梫于光绪三十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是北京邮电学院、北方交通大学两校的的创办者和校长,也做过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章梫在晚清时候仿唐代《贞观政要》之例而成此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考察康熙政事的第一手资料。 在《康熙政要》基础上编排的《康熙治国要略》,堪称一部管理学著作,亦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此书内容分类归纳,每每段落不长,但内涵十分丰富,对人极富启发。 皇帝所留下的当政密事与处世之道,过去称之为“帝王术”,历来秘不示人。以康熙皇帝治世之久、业绩之大、涉猎之广、目光之锐,他所留下的这些宫闱深处的秘语、疆场险境的决策、君臣斗智的睿语、推心置腹的坦诚、棋高一着的谋划……具有极深的内涵,即使在社会形态已经大大变化的今天,也存在着有益的借鉴意义。 康熙皇帝的确是一位史上罕见的智者,他的智慧之光在这部书里时时闪耀。而且,他是皇帝中少有的“实话实说”的人,他以长篇言辞述说自己当皇帝的感受,令人觉得真实可信,不但肃然起敬,甚而勾起恻隐,这不能不说是实话的感人力量。作为人君,康熙当然有过人的识人知世之能,你看他论宋高宗那段话,以宋高宗自作“损名斋”判断“即此一端观之,知其优游苟且,而无振作之志矣!”按康熙皇帝的想法,宋高宗“第当其时,正宜奋力有为,非仅淡泊撝谦可以恢复大业!”在康熙皇帝口中,那位玩假淡泊的宋高宗,无能无志真面目被揭得无处遁逃。他还有句话,足为当下那些贪官当头断喝:“在彼小人,惟知目前侥幸,而不念日后久远之计也!” 他绝不是不讲情感的人。康熙三十六年正月,费扬古部将阿南达从前线传来生擒噶尔丹之子的消息,康熙皇帝马上给戍边在外大将费扬古传信:“时当上元令节,众蒙古及投诚厄鲁特齐集畅春园,适阿南达疏至,众皆喜悦,卿独居边塞,不得在朕左右,殊深軫念,故以疏示知,并赐物,问卿无恙,即如卿相见也。”同时赐胙肉、鹿尾等物。千里之外,有如此讲究情义的皇帝,戍边大臣岂有不感激涕零、死命效力的? 既讲理性、又讲感情的管理者,理当如是。 作为最高领导,更为可贵的是遇到不成功的事不推诿己过。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有人追索当初逼得吴三桂等人起兵谋反的责任,康熙皇帝后来讲起这件事时说:“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藩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过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鈏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正确判断都归自己,英明决策都归自己,而把错误推给别人,这是人性的弱点,作为君王而能负起责任,不居功,不委过,尤为可佳。 康熙皇帝是个非常理智清醒的人,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他曾说起明朝皇帝每有出宫必严加防范的事:“朕见明朝之君,高居深宫,过于安逸。凡郊祀偶出,所乘之辇,皆铁丝作帷,以防不测。人君临御天下,以四海为一家,当使遐迩上下,倾心归慕,若刀矢可加于辇幄之中,则人心离二,虽铁壁何益?故古来贤圣之君,尚德不尚威也。”这段话,出于以往帝王之口,诚可令人深思。 作为明朝之后的一代朝廷,康熙皇帝最明朝走向覆灭的缘由有过深刻思考,正所谓“殷鉴不远”。所以,他断不敢浮在上面不解稼穑,他曾严斥地方官以谎报荒年的方式以求朝廷散粮放款,“赈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实心奉行,往往生事。盖聚饥寒人于一乡,势必争夺。明时流贼,亦以散粮而起,此不可不慎也。”这种“保住贫困县称号”的地方,光荣吗?不光荣,但是有实惠,而且这“实惠”会生事。这等“奥妙”,在康熙皇帝那里早已看透并严斥了。 他极为了解底层状况,尤其清醒地知道在自己统治下存在着自明代延续下来的积弊难除情形:“今人沿于明季陋习,积见日深,清操洁己,难言之矣!职守亦多至旷怠,罕能恪勤。朝廷良法美意,往往施行未久,即为丛弊之地。常欲化导转移,每患积习之难去也。” 《康熙政要》的内容,岂止如上几个简要侧面? 面对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但这里敢说,越是有过管理经营的人,越是涉世深刻的人,从这部《康熙政要》中所得越多。这部激发智慧的书,相信会给人以许多启迪。 2014年7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