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逐梦世界(广交会启示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喻季欣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逐梦世界——广交会启示录》以大报告文学的形式,以细节和故事,大气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广交会的艰难历程和光辉形象,是广交会文化的一大张扬、拓展和生长。这部大型报告文学以全球化的开阔视野和打通古今的眼光全面梳理了广交会的历史,梳理了新中国以来的中外经济交往史。为此作者喻季欣做了大量的调查、丰富的采访,给出了有力的数据、动人的细节和缜密的阐释,是迄今为止对广交会最详实的叙述。

这是一本有价值、有份量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泛泛之作,作者费了心血,下了苦功,将广交会近六十年的历史做了一次全面、立体的扫描。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广交会进行了一次文学的、历史的又充满现实感的勾勒,很丰富、很扎实。在一个很好的题材框架中把那些和广交会相关的故事一一道来,描绘其在岁月的沉淀中,如何形成了它的独特精神内核——开放、锐进、前瞻、包容……并以从容的笔触讲述了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多姿多彩的广州故事、中国故事,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和生活实际,生动表现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展示寻梦的理想,表现追梦的执着,启示逐梦的信心,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内容推荐

喻季欣编著的《逐梦世界——广交会启示录》是广交会创办58年来首部全景式长篇报告文学。

改革开放对今天的中国人已耳熟能详,世界有目共睹。你可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是怎样冲破西方的重重封锁、以不可遏制的坚定力量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周总理为什么亲自批准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提议简称它为广交会,一生8次亲临广交会?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背后,有怎样激荡的时代风云?

为什么香港商人李欢从1957年参加广交会至今届届不落、新西兰商人维克多·潘西佛从28岁到80岁情系广交会、瑞典商人可可扎从27岁至今成为广交会的“铁杆”?广交会怎样成为中国与世界友谊的纽带、贸易的桥梁?怎样创设了中国20世纪“丝绸之路”的时代新起点?怎样成为“巨人肩膀”并在这肩膀上产生了“巨人”?众多外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总领事们如何评说广交会?追梦,是广交会怎样的时代画卷?

今天的广交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未来怎样令人憧憬?《逐梦世界——广交会启示录》为您解密,一一道来。

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章 破局开篇

 壹 那时节,当年的小伙伴们也惊呆了

 贰 封锁的历史格局

 叁 冲破封锁,从最高决策开始

 肆 红色冲锋方阵

第二章 握手世界

 壹 千万双手伸过来

 贰 平台构筑在中国大地

 叁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肆 贸易改变世界

第三章 穿越国货

 壹 响亮的名字叫“中华总商会”

 贰 衷肠升华国货情结

 叁 卷起千堆雪

 肆 万流归宗岸共一海

第四章 奇葩绽放

 壹 “白美穷”演绎“高大上”

 贰 信义春常在

 叁 既问“客从何来”,更为“宾至如归”

 肆 友谊金桥架五洲

第五章 巨人肩膀

 壹 淘宝“人人网”

 贰 希望孵化器

 叁 淬火大熔炉

 肆 巨人肩膀上

第六章 改革华章

 壹 改革天地宽

 贰 抓住决定性因素

 叁 转型向升级

 肆 多彩正能量

第七章 丝路海韵

 壹 惊涛骇浪一线牵

 贰 先行一步共发展

 叁 云山珠水总精彩

 肆 千丝万缕韵悠长

第八章 光荣梦想

 壹 光荣属于祖国

 贰 在世界格局中

 叁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

 肆 逐梦永不落幕

试读章节

3

第4届广交会上,第一位外国元首、朝鲜金日成首相的大手伸过来。紧接着,一位位外国政要的手伸过来。有一双特别的手,从1957年到2009年,一直紧握广交会,他是广茭会“百届辉煌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新西兰的“中国商人”维克多·潘西佛先生。

广交会的影响日渐深远,不只是客商们踊跃而来,许多国家的元首、政要也被吸引。这里,同样有他们的关注和期望。

1958年11月27日下午,朝鲜金日成首相率领的朝鲜政府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前来参观第4届广交会。战争刚结束,朝鲜面临困境,国内建设十分艰难,广交会也许能让这位领导人有所启发。

从1957年带着相机走进第1届广交会起,40年间记录了90届广交会成长足迹的新华社记者蔡忠植老人,多年后这样回忆:金日成一边仰头观看机床,一边认真询问着机床的作用,当时,金日成对中国的机械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禁不住伸出手轻抚着。在转圈的电动玩具前,金日成被逗得哈哈大笑。

这笑声里,一定透露着这位朝鲜领导人的愉快和收获。那伸出轻抚的大手,一定触摸到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坚定决心、向世界打开大门的钢铁意志。

金日成首相是第一个参观广交会的外国元首。这不仅进一步展示了广交会的国际影响,更表明新中国冲破资本主义阵营封锁获得的热烈回响。

这回响广泛而持续。第5届广交会召开前夕的1959年1月26日,墨西哥前总统、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拉萨罗·卡德纳斯将军一行,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郭沫若的陪同下参观广交会。

这意味深长。宾客身份,表明着世界对和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念,在广交会上交相辉映。紧接着的第6届广交会,世界和平理事会代表团前来参观,为了和平,一双双有力的手握到了一起。

第7届、第15届广交会,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两次前来参观;第8届,柬埔寨王国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前来参观;第10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前来参观;第16届,马里共和国总统莫迪博·凯塔、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前来参观。

广交会曾被形容为共和国“最大的外事场所”。自广交会创办到2011年底,有82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到访,其中政府首脑31位,副总理以上政要115位。

这些元首和政要,带着国家情谊,携着真诚希望,伸出友谊的手,和中国人民的手握在一起,让广交会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有力而多彩。

开创新局,世界为之喝彩。

在伸过来的一双双大手中,有一双特别的手,从1957年第2届到2009年第106届广交会,一直相握,日久弥坚。在第100届广交会上,他又用有力的双手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广交会“百届辉煌杰出贡献”奖杯。他就是新西兰中国贸易协会前主席维克多·潘西佛先生。

1957年,时年28岁,对新中国虽有耳闻却未曾目睹、更充满好奇的年轻商人维克多·潘西佛,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后来被邓小平题词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路易·艾黎先生鼓励,前来参加秋季广交会。那时新中国还没有和新西兰建立外交关系。维克多·潘西佛不顾风险,不怕被人视为“疯子”,顶着各种压力和误解,一箱厚重的行李在肩,一腔被点燃的激情在胸,从新西兰飞到澳大利亚,辗转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和达尔文3个城市,陆海空日夜兼程,不辞辛苦经过东南亚几个国家,从曼谷飞抵香港,瞪大双眼一步步走过罗湖桥,最后坐火车,如释重负到达完全陌生而新异的广州。7天奔波,义无反顾,他把青春而炽热的手紧紧握往广交会。

这一握,西方小伙伴维克多·潘西佛,便被古老东方文明大国的坦诚与真挚所感染,被新中国质朴而充满商机的交易会所吸引,为路易·艾黎先生这位深知中国、一生情系中国的人生导师的鼓励而备感欣慰。从此,情定终身;从此,他一辈子坚持参加广交会,一生以坚定信念积极开展对华贸易。他创办的凯尔文工业有限公司在直接开展对华进出口贸易中,又积极宣传和介绍中国的有关情况和政策,专门开设对华经济贸易咨询业务,把参加广交会、带领更多新西兰商人参加广交会、向新西兰人民广泛宣传广交会作为人生心愿,无怨无悔。随着不断加深的中国印记,随着他不断开拓扩大的中新贸易往来影响,维克多·潘西佛先生,被他祖国的媒体誉为“中国商人”。

“我有中国情结。”维克多·潘西佛先生深情坦言,“不仅我自己,我的哥哥比尔·潘西佛、我公司的员工、我的朋友,都对中国有深厚感情。我大半辈子的亲历,我公司的发展,广交会的成长,证明我这情结有价值。”

2008年4月7日,在北京,维克多·潘西佛先生与中新两国总理和有关人士一起,共同见证签署“中国一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

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协定,这是维克多-潘西佛先生参加广交会以来最为期待的时刻。这一刻,他双眼晶莹闪亮,与北京人民大会堂璀璨的灯光相映,夺目而动人。人生漫长而短暂,历史清晰而分明。“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这首维克多·潘西佛先生熟稔的中国电视剧《渴望》主题曲、他平时喜欢而常哼起的旋律,此刻,一定在他心中激荡回响;此刻,他一定想到了那位他最尊敬的长者和朋友、鼓励和支持他开展对华贸易的路易·艾黎先生。思前想后,维克多·潘西佛先生不由伸出饱经沧桑的双手,与一双双大手紧紧握到一起。

从一个最初迈进中国大门的年轻新西兰商人,握手中国广交会,到耄耋之年仍壮心不已,亲眼见证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半个多世纪,维克多·潘西佛先生欣慰的不只是当初的坚定选择,更是毕生的坚守与意义。

“2010年,我曾专门到惠灵顿郊外潘西佛先生家里去看望他。他用颤抖的手拄着拐棍对我说: ‘我身体不好,现在去不了广交会。但只要好了,我一定去,我舍不得广交会。’我们听了,无不感动,送上礼物,和他一起照了相,祝他早日康复。但他最终没能再来。”广交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志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出这样一个细节。

说到这里,王志平心潮起伏:“他是当初西方国家为数不多的参加广交会的几十个人之一啊。这种感情,这种友好,这种坚持,会让广交会永远记住。”

历史应当铭记。为广交会发展、为新中国冲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封锁、为中国逐梦世界做出贡献的各国朋友,那一双双伸过来的真诚、友谊大手,我们应当铭记,永远回味。

遗憾的是,笔者没有采访到维克多·潘西佛先生。2010年,他因病逝世,享年81岁。

P40-44

序言

广交会,是我心中久远而一直绵延的一个情结。

1978年7月,读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前夕,我在湖南省外贸系统工作的堂嫂,一天突然对我说:“你想勤工俭学吗?有个押运的事,你可以试试。”勤工俭学?押运?这在36年前,对我这个“文革”后刚考入大学的七七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不由刨根究底起来。原来,堂嫂的公司要送一批物资到广州,准备参加这年的秋季广交会,那时货物专送,要有一个押运的人守护同行。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广交会。

看守着一节货运列车专厢,人货混装,两天一夜不眠不体的长途押运,从长沙来到了广州市郊区的一个货站场。但广交会在哪里,这些货物怎么进展会去,我一无所知。押运只是保证货物在路途不出事,其他与我不相干。完成任务,带着一身交融散发的汗水、臭味,我匆匆踏上了返回的行程。但广交会是什么模样,依然一无所知,它像一个谜,留在我的脑海。

1990年我从长沙一所军校调入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工作。按规定,在大学当英语教师的妻子可以随军调动,在联系她的调入单位时,一位战友介绍了广交会。这是广交会第二次进入我的脑海。但后来此事未果。虽未果,我却开始了与广交会的接触,并一次次走进广交会展馆和它的承办机构。原来,广交会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俗称,还是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这么称呼并约定俗成的。广交会的承办机构那时刚改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作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常设机构,它直属国家外贸部。那时广交会在广州市流花路,就是流花展馆。展馆正面几十米高、近百米长的玻璃墙壁上,郭沫若先生手书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9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从此,广交会伴着郭老的书法,在我心中龙飞凤舞,散发魅力。

1997年我进入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工作,采访、调研,开始真正走进广交会。认识展会主办人员,接触参展客商,观看会展盛况,撰写有关新闻,认识广交会由此点点滴滴,感受广交会涉及方方面面。

回首人生历程,我是改革开放的同行者、亲历者,更是受益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收获者。亲历而相知,受益而鼓舞,改革开放也就是我人生前行的坚定方向、跟随路径,是我最重要的人生记忆、最深切的人生体验,当然也是我最想表达、最想书写的人生滋味。而广交会,就我的了解和认识,无论它的诞生和发展,它的昨天和今天,还是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的历史变革和品牌影响,我认为它是最富代表意义和典型价值的题材之一。思考与渴望,在我内心日益广泛、日益强烈。

2010年7月的一天,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打来电话。他说:“广交会是广东的重要文化名片,要深入表达、很好宣传,你来创作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如何?”

机会突如其来,竟幸运地降临到我的头上。这时正值暑假,我远在英国看望在那里读书的儿子。异国他乡,说到广交会,回眸广交会,我心潮澎湃,当然满口应承。在英国,在这个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这个创办首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国度,我突然意识到,广交会与它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坐标上更好地感受广交会,认知广交会。这时,在伦敦,儿子读书的学校旁边,正举行一个英国科技工业展。我走进去,流连忘返,思绪万千。这个展览从工业革命的起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到21世纪初的英国工业现状,把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历史侧影,表现得充分而真切,情深而意长。接连几天,我在这个国家四处行走,追寻近代工业文明的踪迹,感受人类文明的历史意味,给我深深的启发与思考,同时我开始了广交会的创作构思。回国不久,我即与广交会有关部门联系,送去最初的创作策划。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此事搁浅。

尽管未能进入创作,但这个开始,让我对广交会有了更广泛的关注,并开始搜集、了解一些世界知名展会的信息,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家的知名展会、展馆,我都做过专门的现场观察和了解,拍摄了大量视频和照片,它们给我一个深刻感受:各种不同展会,展示着共同的理念与追求——以展会展示人类文明新成果,通过贸易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贸易改变世界,交流促进文明。而世界各国展会,更无一例外都在不断改革、追求出新、适应时代。

2007年,我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后,即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结合教学,开始带领学生以广交会为现场,,’多方面进行新闻实践与实习,并多次组织以“我行我动·走进广交会”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当2012年7月,顾作义副部长再次打来电话,再次提起广交会的创作话题时,我一时百感交集。此时,我正带领研究生在新疆喀什进行题为“我行我动·喀什、林芝深度采访行”的暑期社会实践,专程采访广东援疆援藏工作,这期间也正是喀什的“喀交会”举行之时。“喀交会”全称“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是以加强东西部合作,推动中亚南亚区域经济互动,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的区域性国际经贸盛会。目睹精彩纷呈的“喀交会”,我深切感到,广交会的榜样与影响作用,早已在中国遍地开花。8月到达西藏林芝后,我又参加了在广东援藏工作队帮助下举行的林芝地区的经贸交流会。后来采访得知,虽然西藏是中国内地最后一个参加广交会的省区,但广交会的外溢效应,却已越过千山万水,走进戈壁高原,成为中国会展、会展经济的发动机、孵化器。

广交会,你是中国会展的领头羊,你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你是中华民族梦想的践行者,你是中国通向世界的贸易桥梁、联结世界的友谊纽带。

想到这些,我坚定自忖:天赐良机,无论如何,这次不可再失之交臂。天道酬勤,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36年的情结,终于得以释放。4年的深入采访和用心创作,终于化成这部倾注我心血和努力的文字。如今本书即将付梓,心中千般滋味。而改革开放,仍是我对世界感悟最钟情的词语。

昨天,我刚从巴基斯坦回来,正是在创作本书的采访中,我结识了巴基斯坦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巴伯·阿明先生。受他邀请,我于3月20日至24日参加了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办的“2014中巴商务论坛”。这是又一个让我感慨良多的展会。用巴伯·阿明先生的话说,巴基斯坦现在的经济状况大约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末,现在正举国大力发展经济。这个论坛创建于2011年,专为吸引中国投资、促进中巴两国商业往来与互惠合作而举办。我更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商务论坛如同最初的广交会一样,尚在起步阶段,但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发展经济的心情却是如此迫切,对中国客人和中国企业家们是那样坦诚真情。巴伯·阿明先生感慨地说:“我们从中国和中国的广交会学到很多。”

是的,发展经济,造福民生,追求梦想,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最为迫切的期待。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发展共赢、改革创新,是当今世界展会、当今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广交会,无疑是这一历史潮流中一朵激荡的浪花,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个标本。

如果说广交会以开放立身,改革就是它前进的不竭动力。

这一切,我留在本书的文字里;这一切,请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4年3月26日

珠江听涛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