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享有“日本之《诗经》”的美誉。诗集共20卷,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各类和歌四千五百余首。一般认为,《万叶集》系1250年前由歌人大伴家持编纂成集。《万叶集》代表了日本诗歌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开创了日本后世和歌的道路,堪称日本诗歌的典范。《万叶集》与“时调”、“乡歌”等韩国民族诗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万叶集》是日本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开创了日本后世和歌的道路,堪称日本诗歌的典范。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汉字的输入对日本诗歌以至文学的形式的重要影响。
《万叶诗情(日本万叶集和歌及其歌人)》由李濯凡编著。
《万叶集》是日本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本书作者翻译了《万叶集》的青歌,并将诗歌及其作者放到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下,按照历史发展轨迹和可考察的作冢作品的时问脉络,介绍作者,分析重要作品。《万叶诗情(日本万叶集和歌及其歌人)》翻译遵循原文诗歌质朴的风格,不添加汉语的华丽辞藻。译文避免使用带百典故性质的汉语饲,采用灵活的翻译形式。
由李濯凡编著的《万叶诗情(日本万叶集和歌及其歌人)》也可作为日本文学课外参考书使用。
后半部分则述说我的思念和痛苦。只因你和这样一个女人共眠,我白天黑夜都睡不着,独自一人守空房,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叹息,弄得床榻也吱嘎吱嘎不停地响。
整首歌的语言狂野、露骨,把一个因嫉妒而发狂的女子的心情描摹的淋漓尽致。
推古女皇
589年,中国建立了隋朝。而在六世纪末的日本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587年阴历四月二日,第31代用明天皇病重,欲信奉佛法三宝,诏谕群臣讨论。朝廷重臣物部守屋和中臣胜海表示反对,认为“背弃本国神,而礼敬外来神,闻所未闻”。而另一朝廷重臣苏我马子则表示奉诏信佛,并让穴穗部皇子带来丰国法师。物部守屋大怒。
四月九日,用明天皇薨逝。物部守屋想立穴穗部皇子,但六月七日苏我马子得到用明天皇同母妹妹吹屋姬的指令,包围了穴穗部皇子宫,并将其诛杀。七月,苏我马子率诸皇子以及各豪族的军兵攻打物部守屋。物部率其家族固守稻城,并打退苏我军队的进攻,令皇子等军兵胆怯。厩户皇子欲得佛法护持,于是伐盐肤木雕刻四天王像,并发愿,如果胜利,必造佛塔,并弘扬佛法。
苏我马子整军再战,射杀了物部守屋,取得了胜利。于是厩户皇子在今大阪市建四天王寺。
物部守屋被剿灭之后,皇太后额田部皇女(554—628年,第30代敏达天皇之皇后)下诏,立泊濑部皇子(?一592年)为帝,即第32代崇峻天皇。但此时苏我马子独揽朝纲,5年后使人暗杀了崇峻天皇,并迎请时年38岁的皇太后额田部皇女即位,是为第33代推古天皇,也是日本史上第一位女皇。
推古天皇是钦明天皇(第29代)的女儿。其母是苏我稻目之女苏我坚盐媛。而苏我马子是苏我坚盐媛的弟弟,所以也就是推古天皇的舅舅。
推古天皇为平衡外戚苏我马子的势力,立厩户皇子为皇太子,使其摄行万机。
厩户皇子(574—622年)是飞鸟时代(592—710年)的政治家,后世称其圣德太子。他是用明天皇(第31代)的第二子。其母是钦明天皇(第29代)之女穴穗部间人皇女。而穴穗部间人皇女是推古天皇同父异母的姐妹,所以厩尸呈于是推古天皇的外甥。
圣德太子
在排佛的物部氏与崇佛的苏我氏的斗争中,苏我氏获得了胜利。为了利用佛教统一全国,596年朝廷颁布佛法兴隆诏书。继而又在603年参考百济、高句丽的官制,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制度。
在“冠位十二阶”制度之前,日本实行的是所谓氏姓制度。
五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以大王(后来的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政权,其政权基础就是大和及其周边的大大小小的豪族。当时的豪族主要是由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构成的集团。这样的集团就叫“氏”。氏的首领叫氏上,氏的成员叫氏人。各个氏或以地域冠名,或以所从事的职业冠名。如葛城氏、平群氏是以地域冠名。葛城在今奈良盆地西南部一带,平群在今奈良县生驹郡平群町一带。忌部氏、土师氏则是以职业冠名。忌部氏负责朝廷的大尝祭等祭祀活动。土师氏负责用于丧葬的陶器、陶偶等的制造。朝廷根据各个氏的地位和职业赋予他们称号,这个称号就叫“姓”。姓有臣、连、君、直、造、首等。在朝廷中最有实力的称为大臣、大连。当时的大臣是苏我氏,大连是大伴氏和物部氏。朝廷给地方豪族的姓多为国造和县主。这些氏姓是世袭的。
这样看来,所谓氏姓制度,其实就是一种依赖世袭门第的门阀制度。
圣德太子欲改变依靠门第的氏姓制度,所以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制度。他将官阶以德、仁、礼、信、义、智六字命名,再以大小分之,构成大德、小德、大仁、小仁等共十二级。朝服也相应地定为紫、青、赤、黄、白、黑六种颜色,再以深浅区别之。“冠位十二阶”根据个人的才能和功绩给予相应的地位、官职,为大陆来的移民提供了展示才能、升迁改变地位的机会。
607年,圣德太子为了巩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秩序,制定“十七条宪法”。宪法主张以和为贵,笃敬佛法三宝,承诏必谨,以君为天,以臣为地,群臣应以礼、信为本等。
为了学习引进大陆的文化和制度,圣德太子于607年派遣了遣隋使小野妹子,并送去国书。翌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回访日本。608年又派小野妹子赴隋朝,裴世清随船回国。同船的还有留学生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僧曼等八人。他们长期留在中国,后回国为日本的大化改新作出巨大贡献。
P23-P24
《万叶集》是日本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在日本的地位如同中国的《诗经》。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译本,有的是全译本,有的是选译,但不管是哪种译本,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没有,或较少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说明,这给不太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中国读者带来了一些不便。《万叶集》原书共20卷,但大部分作品没有按时间顺序排列,也没有作品时间的提示。而且作者也不是按历史顺序排列,且几乎没有作者介绍。许多作者的生平不得不借助其他历史书籍来了解,甚至有的作者只有名姓,生平事迹无处可寻。
鉴于此,为了让中国读者尽量读懂《万叶集》里的诗歌,明白作者生活的历史环境,本书没有采用按原书体例翻译诗歌的方式,而是试图将《万叶集》里的诗歌和作者放到古代日本的历史大背景下,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按照可考察的作家作品的时间脉络,来介绍作者,并对其重要作品作适度的分析。
本书中的诗歌,都是本书作者重新翻译的。书中诗歌末尾标注出处的数字,如19·4260等,表示该诗为《万叶集》第19卷第4260首。未如此标注数字的诗歌,选自《日本书纪》、《古事记》、《怀风藻》。
在翻译诗歌时,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原文诗歌质朴的风格,尽量不添加汉语诗词常用的华丽辞藻。
二、译文避免使用带有中国典故性质的汉语词,以免读者在读译文诗歌时产生多余的、游离于原文之外的联想。
三、不拘泥于原文诗歌的形式,译文诗歌采用灵活的翻译形式,既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字数不等的长短句,甚至还有只有两句的五言联或七言联。总之,最大的原则就是避免增加多余的词句。当然根据译文的需要,有时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的。
本书在写作方式以及翻译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必然会留下许多值得玩味和商榷的地方,恳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