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编著的这本《人间词话:古典诗词的旖旎与哀愁》以上下两篇分别汇集了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全书以图释文,唯美唯真,为广大读者倾力奉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视觉盛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间词话(古典诗词的旖旎与哀愁) |
分类 | |
作者 | 王国维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雅编著的这本《人间词话:古典诗词的旖旎与哀愁》以上下两篇分别汇集了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全书以图释文,唯美唯真,为广大读者倾力奉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视觉盛宴。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著作,其对中国古典词话、美学等方面的赏析与评述精辟独到、妙语连珠,被认为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艺美学著作。 本书《人间词话:古典诗词的旖旎与哀愁》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将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完整呈现。结合原文对照、今译赏析、释疑解难等方式并辅以一百多幅精美的中国传世诗画,以图释文,唯美唯真,为广大读者倾力奉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视觉盛宴。 《人间词话:古典诗词的旖旎与哀愁》由范雅编著。 目录 上篇 001.有境格自高/002 002.真假无须辨/004 003.物我需两忘/005 004.贵在静中得/008 005.道法缘自然/010 006.实情虚景乃境/013 007.境于一字中/015 008.大小非优劣/019 009.境界为本也/025 010.气象乃诗品/027 011.一池春水皱/031 012.深致乃优美/035 013.人正不易得/043 014.神秀出国色/048 015.后主之情调/055 016.难为赤子心/060 017.后主性情真/064 018.爱以血书者/071 019.开北宋风气/076 020.池边梅自早/079 021.“出”字何人道/082 022.情多无处足/086 023.细雨湿流光/091 024.望尽天涯路/097 025.忧生亦忧世/102 026.灯火阑珊处/109 027.看尽洛阳花/115 028.古之伤心人/118 029.少游境凄婉/122 030.秦词存《诗经》/125 031.词中诗气象/129 032.在神不在貌/133 033.唯言情体物/137 034.语妙不必代/141 035.不可滥用代字/145 036.美成词得荷之神理/147 037.和韵似原唱/151 038.无一语道著/156 039.如雾里看花/162 040.“隔”与“不隔”/167 041.年命如朝露/173 042.虽高意境弱/177 043.有性情境界/182 044.豪词之胸襟/186 045.观雅量高致/189 046.同归于乡愿/192 047.是别有人间/195 048.周旨荡史意贪/198 049.水光云影远/200 050.心事已迟暮/203 051.夜深千帐灯/206 052.尽在自然中/210 053.词不易于诗/213 054.难以出新意/215 055.如观佳山水/217 056.见真知者深/220 057.诗词贵自然/222 058.小玉报双成/225 059.文体尊卑论/227 060.能入亦能出/229 061.花鸟共忧乐/233 062.空床难独守/236 063.寥寥数语绝/239 064.各有能不能/241 下篇 001.白石之慈悲/244 002.张狂之微笑/247 003.叠韵不平仄/250 004.诗词之盛衰/251 005.天乐殊笑人/253 006.方回少真味/256 007.创作之难易/260 008.诗词鸣不平/261 009.难觅之真我/263 010.景语皆隋语/265 011.尽君今日欢/266 012.境阔与言长/271 013.不如言境界/272 014.借古人之境/274 015.谁最工长调/277 016.后人不能学/280 017.开通押之祖/283 018.不足比容若/286 019.清尊北宋词/288 020.子龙彩花耳/290 021.浅论《衍波词》/291 022.论近人之词/294 023.两首《蝶恋花》/297 024.令人不能怀/299 025.陷深文罗织/303 026.画工化工殊/307 027.不乐闻此语/310 028.有词却无句/314 029.草窗玉田词/315 030.不值许费力/316 031.文山之风骨/319 032.和凝《长命女》/322 033.若梅溪以降/324 034.后人群附和/326 035.词失之肤浅/328 036.友人沈昕伯/330 037.用诗人之眼/331 038.小说不足信/333 039.诗词之工拙/337 040.词家有篇句/338 041.南宋俗子词/339 042.六一《蝶恋花》/342 043.不可儇薄语/346 044.词人须忠实/350 045.词集之格调/352 046.明清人论词之失/354 047.白石旷在貌/355 048.词尤重内美/358 049.诙谐与严重/360 试读章节 道法缘自然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国破山河的李煜身为赵光义虏臣的昔日君王的哀愁。只要轻吟此句,便是无限的哀愁抽心而来,恰若滚滚春水,蜿蜒不绝,磅礴浓烈。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是小周后见到李煜后情窦初开,晚上悄悄地跑出来和他幽会,因为害怕走路弄出声响被人发现,于是手提着鞋子,光着脚丫,奔向约会地点,突然四周出现了一点动静,不由得惊吓了她。这般小女子在情爱中的天真娇态叫李煜见了不由得心中更生怜惜。每每读到这首《菩萨蛮》的时候总是被小周后的娇嗔之态所打动,要是自己是男子的话,也会无限爱怜这位女子的吧。这首词很多人喜欢,因为词中真实准确地传达出了一位女子年轻娇羞的爱情,尽管这个时候小周后和李煜的约会是在大周后病重的时候,小周后乃是大周后的妹妹,当时得宠的是大周后,偏巧大周后病重,小周后入宫照料陪伴,与李煜产生情愫。按照常理来说,此时的小周后和李煜偷情,是有点不近人情的,但是很多人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就将其大周后病重的背景忽略了。可见准确传达出的人性之美是能够对读者起着引导作用的,精确精美的作品能够引导读者感受人间的至情至性。 因此作品中最自然的情感便是最真实的情感。这样的自然发自内心的情感不需要强势的诉说。它不同于偶像剧和琼瑶剧,它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表达,一个姿势,一个眼神,眼角眉梢间别样的韵味显露于其中,就犹如真实的自然地活以及表演般地活。这样的活又犹如女子的悲伤,有的悲伤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有的悲伤只是一弯微笑,一滴眼泪。如果细细体会,便会发现其真诚往往是不需要夸张的。这道理就是王国维的“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不管是写实家还是理想家,这些东西都是从自然真实的生活中得到的。 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一些规律,往往限制着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创作。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将这些限制、阻碍创作的地方忽略,将素材按照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集中来组织,剔除掉生活中粗糙的地方,这样方称其为文艺作品。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虽说你写的是生活,但是由于你在收集编排素材的时候,按照你所想表达的意愿去粗存精,这就说明了你所创造的东西,更多地赋予了你自身的情感,所以王国维说即使是写实家,表达的还是理想的东西。但是后面的东西又有意思了,“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创作者尽管想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理想的东西,但是为求自己的情感真实感人,受到大众的认可,又必须从自然中求取真实素材,在之后的写作和组织中也是要按照自然生活的规律去编写创作的,所以即便是理想家,也是一个写实家。这真可谓是《红楼梦》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此节开头所举后主李煜词中的例子,正是想诠释出王国维先生的意思。真诚的情感会穿过重重岁月,在你真正懂得的时候抚慰你的心,引起你的共鸣;而那些虚张声势的表演,为吸引眼球、追求流行的偶像剧和情感剧,干瘪的表白,尽管是声泪俱下,但是做作得叫人不自在。在每一次我看琼瑶的电视剧,禁不住全身发冷,这些矫揉造作的作品,犹如餐巾纸,一页撕去后便再也不会翻回来。人的真实情感是任何作品的灵魂,文字色彩只是外在的框架,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我们都需要从中看到一颗真诚地描绘自然的心。 P10-12 序言 思静则心安 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对王国维的感觉,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他的身上无一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间烟火之熏染,会教他的容颜黯淡,人间生活之俗世,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是温柔以对。 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 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在五十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被人以口舌纷之。于是很多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道四。 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人说他的死是殉清。 与他相关的政治是清室,但是对于清室,他在少年之时参加科举就显得很不乐意,却还是在科场坚持参加了考试。虽说为清朝之民,却不赞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便随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甚好,可惜王国维交友不慎。罗振玉精于政治、腐朽虚荣,但是在学术上却是非常支持王国维的,也可见王国维给人深刻印象的也正是他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王国维和罗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国维的儿子曾经娶罗振玉的女儿为妻,但是王国维后期家里极其贫困,罗振玉的女儿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由此也能看出罗振玉的为人之庸俗势利。 回国之后再和清室有关系已经是四十七岁之时了。他奉溥仪之诏入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 本就看不惯清室之政,心里更不愿意从政,也不具备从政能力与野心的王国维为何会入值南书房,成为溥仪的师傅呢? 除了罗振玉的关系之外,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室后来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也是王国维安心于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若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但是王国维后来并没有随溥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的聘书,专心于自己的学问。 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可以用“弃中亲西——中西合璧——皈依中学——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简单说明。有此见识,又怎会迂腐地殉清? 也有说是因为北伐军攻入华北之前夕,正是王国维自沉的时候,他选择死是因为惧怕国民革命军。从来就拒绝党派之争,拒绝政治之伪善的王国维若是因为害怕这个而自沉的话,那恰恰说明这不是王国维自沉的理由。如果他惧怕国民革命军的迫害,那他早就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自己经营一个极好的人事和学术氛围,为国民革命军的到来做好准备。 1927年6月的那天,已经成为一个永不可改变的、悲伤的日子,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已经很贵,要一块大洋,正是因为门票贵,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断气。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薄薄的水铺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污泥和烂草,他竟是被烂草和污泥堵住了呼吸而亡。一个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沉浸了漫长岁月的人,何以要用这种窝囊悲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些口水犹如漫天黄沙,阵势虽空洞却慑人。一个学贯中西、精心于学问之人,怎会为了这些凡尘俗事想不开,又怎会为这些世俗之事而自杀? 此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或者压制他人之后,才能安慰自己的无能;抑或污蔑他人之后,才能满足自己的卑下。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莽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要以死明生?还是太钟情于一件事情,执著一种情感,偏执一片纯净,死对于这样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王国维先生的朋友陈寅恪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于众多功利世俗的猜测之中,我更愿意赞成陈寅恪的。 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 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于在想到先生死的惨景时不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是什么意思呢?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时局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样的感觉是世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着的状态,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倾近于完美主义。他的情感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他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还时常担心着溥仪的生死,也仅仅就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心,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就曾说过:“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国有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王国维的步步退让,是让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纷争之外,他的学术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他曾说过:“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 人是无法脱离人自身这个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脱,再大彻大悟,人的欲望总是叫你逃不出这样的桎梏。 不管如何,最终都是空无——黑暗。 静安先生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所以受不了世道变迁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样教王国维失望,“义无再辱”就是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坚持,正是他脱离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纯粹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观原因。 这个世界上有纯粹的人,但很少。 何为纯粹的人?总是坚持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脱离于世人之人,脱离于禁锢所有人的传统道德的人,也就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完全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它和自私毫无关系,它完全是凭着自己感情来的。 他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却又似乎和很多人撇清了关系,但是他这撇清的关系也是存在于这众人的基础之上的,周围明明是成就了他,可是却硬生生地成为了他特殊的背景。 纯粹的人其实并非是不敏感无欲望,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样的心怎么又会是不敏感的呢?多少本是纯粹的人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害怕标新立异,害怕成为滔滔口水污蔑的对象,唯恐成为大众暴力的戕杀对象。 纯粹的人在这世间往往会在世俗的沼泽里,渐渐被黑色的污泥淹没,活着最终变成了在臭泥巴里缓慢腐烂。 而真正拥有了纯粹人生的人,对俗世从不低头,成就了自身作为的人,有了不凡的人生,才能在存活的岁月中有不凡的人生经验。用高贵去生活一生与用不断妥协去生活一生的人,我想这样的人生总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内心肮脏,双眼总是怀着不可告人的欲望;一个人心净而貌安,眼睛清亮,恰若一片莲花之盛开。 再读先生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无论怎么读遗书中之内容,都看不出这是一位将死之人要留下来的话。语气沉着冷静,并无悲戚之意。 似乎这死对他来说是顺其自然、心安理得之事情。 思自静之,生又何惧,死又何憾? 是由:王国维先生,思静而心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