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名师大讲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四龙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四龙编著的《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2010年出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被乾元国学班作为指定教材。此次编者又经过仔细校订了原版中的讹误。

在闲谈中,感受国学大师楼宇烈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

内容推荐

李四龙编著的《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是一部以“口说”的方式展示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大家楼宇烈先生之思想关怀的著作。楼先生常说,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有时精心撰写的书稿,反而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在这部《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中,我们可以跟随著不同的采编者对楼先生的”访谈”,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

目录

编者前言

楼先生的责任与期盼

【文化自觉】

用整体综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为东方哲学呐喊

不认同文化传统,就是不认同历史

最可怕的是文化上沦为殖民地

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弘扬国学,重在培植传统文化之“根”

“儒释道”构造中国文化的灿烂星空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传统文化:自尊自信与理解包容

传统文化唤起自尊与自信

唤醒和平崛起中的文化自觉

【体悟传统】

中医与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主体意识与人文特色

闲谈昆曲

中国艺术的品格

古籍整理的成绩与问题

发扬传统与书院教育

为人之道,为学之方

为学之道

自然与天命

道法自然

要提出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理论

【人文宗教】

人文性的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的十大特点

呼吁理解佛教

禅宗文化探微

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

净、静、敬:当代佛寺的“三境”

四信:信仰建设的关键

【亲近先生】

走近楼宇烈先生

一生平的问学生涯

楼先生近年题词录

试读章节

答:现在很多研究者习惯于抠名词概念,这对厘清概念有好处,但这样做往往丢掉了概念丰富的含义。由对名词概念的分析推演到思想,只能把握思想观念表面的某一方面的含义。因此,我强调不要急.于分析概念、观念、思想的确定性含义,而应该用整体性的、体会式的方法,透过字面的意义,把握根本的精神。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要打开宽阔的视野。研究中国文化也一样,我们要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整体性地体会其深层的、内在的共同特性。通过共同特性的把握体会,再看某一学科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新的、与一般人不同的看法。因此,读书要用心去读,而不是用眼去读,要融会贯通,整体把握。

要做到文史哲打通,儒释道打通,这是最基本的。再进一步,就是要中西东打通。其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政经法、农医兵都应该打通。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但没有受到突出重视的特征,即一种思维方式在各个领域的普遍使用。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但中国传统强调各学科的共通性。例如,《老子》既是人生哲学,也是养生学、医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另外,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虚实的问题,如不了解兵法、医学、艺术上怎样讲虚实,就是空洞抽象的。中国哲学有实践性,人文精神体现在伦理精神、艺术精神中。这里艺术不仅仅是指音乐、绘画等,言谈、为人、做事等都是艺术。因此,针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整体性的综合研究方法,融会贯通,整体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

问:研究禅宗,如何处理教理研究和实践修证的关系?

答:禅宗既重解悟,也重证悟,因此既要明义理,又要去践行。学禅停留在机锋、话头上不行,必须要有人生经验、经历。历史上的禅师强调要有二十至三十年的磨炼,提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人生的体悟才能深切。宗教讲信,禅修还讲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顺利时想想不顺利时怎样,做正确时还想一想可能有什么不对,要不断磨炼,永无止境,这些其实都是广义的修证。

问:20世纪初以来,有一股怀疑禅宗的佛教纯正性的潮流,您并不同意这种看法,请您再为我们深入地谈一谈您的观点。

答:20世纪以来,日本和中国学者的佛教研究受欧洲佛教研究方法影响很大,他们一般注重印度梵文、巴利文原典,注重文献考证,并发现了大量所谓“伪经”。由此他们认为印度原典代表佛教本来面目,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杂驳不纯,并过分强调中国禅宗的中国化特征。

其实,过分强调禅宗的中国化是有问题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确实有变化,比如由繁琐到简约,由离世到不离世间。在中国环境中,佛教是不能不变化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佛教全是中国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佛教还是佛教,只不过有变化,是重点、突出点方面不同的变化。现在只要用心的话,可明显地看出,禅宗的每个理论都能找到佛教经典的依据,只不过有些内容原来没有被突出。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不是中国化的佛教。我们常说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又说理学完全受禅宗影响,这就有论证循环,有悖论。梁启超和胡适都认为,隋唐时期是印度化的时期。其实,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是印度来的,但整个中国文化并未印度化。佛教传人中国,发生了实践和理论上的争论。在礼仪上,佛教妥协服从中国文化。在理论上,中国文化接纳了佛教。佛教有些方面受到抑制,但也往往是内容上受到抵制,方法上得到接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吸收,而西方宗教却不一样。原因也许是佛教是多神论,侧重于道德修养,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我们常讲三教合一,其实三教关系一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但另一方面,三教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儒是儒,佛是佛,道是道。因此,禅宗毕竟还是佛教。

问:我们注意到,对近两百年以来一直压迫着中国,要求中国做出回答的问题——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国的自强问题,你有很深刻的思考,并认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请您再为我们详细地谈一谈。

答: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研究过中国近代哲学,感觉到在中西文化遭遇中,我们相当程度上有盲目地崇拜西方、否定自我的倾向。这种情况使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偏颇,传统中的优秀东西有所中断,这在各方面都有体现。

P18-20

序言

近些年,我们的楼老师频频出现在报章杂志、电视与网络上,“粉丝”无数,人们称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穿着一件旧旧的“唐装”,讲国学、论佛学,娓娓道来,参禅悟玄,被自己的学生起了外号:“楼体悟”;他还忙里偷闲领着大家唱昆曲、弹古琴,中医茶道,如数家珍;他在自家门口租了一套小屋,起名“国艺苑”,生机盎然。

今年,楼老师七十五岁,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周年。我们这些学生借题发挥,要给他统计“科研成果”。《中国的品格》一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该书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以口语的方式,讲解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楼老师以前做了很多的资料工作,早年精心研读荀子、王弼的著作,他的《王弼集校释》是一部公认的学术经典;后来倾心研究中国近代哲学,花大力气整理康有为的论著;研究兴趣转移到佛学以后,主持编选了四卷十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几乎影响了国内年轻一代所有的佛教学者。过去他写的学术论文,篇篇都有资料的基础,文风朴实,虽说常有不同于前人的新解,却从来不用“一惊一乍”的时髦术语。要是没有太多的接触,学术界对楼老师的印象,大抵如此:一板一眼,以资料说事。

其实,楼老师在教我们这些学生的时候,经常强调“口说”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平时的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当年,他对康有为的“口说”尤为心仪。康有为认为,儒家的许多深奥道理,是通过口说心授密传下来的,所谓“微言大义”,正是孔孟思想的精义所在。精心撰写的书稿,有时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眼前的这部访谈录,实际上是楼老师的“口说”。得失就在几句话之间,这就是“访谈录”的魅力。

如何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楼老师近年来在好多场合讲述“四通八达”的道理。他说,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先要“四通”:中西东、古近现、儒释道、文史哲,四个方面需要打通。只有“四通”,才能“八达”。在好几次谈话里,他都深情地谈起晚清的一批思想家,赞叹他们的国学功底和国际视野。像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那一代思想家是通才,文化上有根基,思想上有关怀。

亲近楼老师十六年了,平时最常听到的是,楼老师一贯主张“用整体综合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经常说,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了解中国的学问,先要从这些经典着手。佛教的典籍浩如烟海,楼老师劝我们要从“三论”、“九经”、“一录”人手,去领会佛法的大意与中国佛学的特质。“三论”是指《中论》、《成唯识论》和《大乘起信论》,“九经”是指《金刚经》(附《心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一录”是指《景德传灯录》。现在我自己教书也快十年了,深知要去熟稔楼老师说的“三四五”、“三九一”,那是何等之难,又是何等的必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通“儒释道”。

楼老师的“整体综合法”,还包括他对艺术与中医的推崇。他常说,“伦理、艺术、哲学、宗教四者殊途同归”,希望大家都能学点艺术,昆曲、古琴、书法、茶道……。从读大学起,楼老师就爱好昆曲,颇有名声。以前他接俞平伯先生的班,当过“北京昆曲研习社”的主委(社长),现在则是“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的创所所长,每周三下午都要教大家唱昆曲,到了周六,还专门请来琴师,给自己的学生、朋友传授古琴。他说,古代的“礼”偏重伦理、道德,而“乐”偏重艺术,二者相辅相成。艺术素养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会影响到思维方式。我们看楼老师做学问不累,想来是因为他陶醉于传统的艺术,有张有弛。

近些年最让我惊奇的是,楼老师在国内中医界颇有名气,常为传统中医呼吁。他认为,中医体现了中国文化讲究“自然合理”的特点。《汉书·艺文志》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楼老师依据这句话说,中医的根本原则是治未病的,而不是治已病的。有了病以后,中医主要是调整自身整体的生理机制,从而打通闭塞,平衡阴阳。中医的思维,即中国文化讲究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把人的生命还原为一个个孤立的、机械的身体部位,而是把人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这种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楼老师认为,就是主张“自然合理”。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也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做才是合理的,主张“道法自然”、“因势利导”,而不是刻意地要去改变原来的样子。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天人合一”。因此,中医劝人少吃药,治病要从激发生命的活力人手。

年轻时候,楼老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现在他主要研究佛学,是当前我国宗教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前他在北大每年必开一门“宗教研究方法”的课。他在课上首先会强调“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其次是要我们提出自己的、能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宗教观。这部访谈录里,有多篇文章涉及后一个问题。楼老师经常说到,中国宗教是一种人文性比较强的宗教,重视人自身在超越问题上的主动性,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个性化的体悟。尤其是在人神关系上,中国人并不相信神有绝对的权力,而普遍有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心态。康有为曾把西方的宗教称为“神道”的宗教,而把中国的宗教称为“人道”的宗教。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具有很强的现世性和功利性。即使是禅宗,常人以为那样的“超凡脱俗”,其实也很注重现实世间,慧能的《坛经》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楼老师的这个解释,我认为很有启发性,有助于我们去塑造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观或宗教理论。我甚至想以“人文宗教”来称呼我们自己的传统宗教,彰显其中的人文价值。

这部访谈录,还谈到了很多别的内容。譬如,楼老师呼唤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寄厚望于国民的“文化自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和魂洋才”的提法,呼吁大家重新探讨“中体西用”的问题。又如,他对教育指导思想、目的和方法等问题,有着自己的独到思考。这些内容,还请读者自己细细品味,相信会有许多收获。

本书收入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各种访谈录,有的是问答体,有的是属于人物专访的通讯稿;这些文章还有一些属于楼老师与学生的课堂问答,以及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本书还收了徐文明教授介绍楼老师有关寺院建设的两篇论文,里面提到的“三境”(净、静、敬)与“四信”(正信、智信、自信、实信)近年受到国内佛教界的高度重视。这些文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了楼老师的“口说”,蕴涵了楼老师多年沉潜反复的心得。

我把这些零星散见的文章汇总起来,笼统地分为四类:文化自觉、体悟传统、人文宗教、亲近先生。它们大致反映了楼老师最近十多年的思想关怀,我编这部访谈录,希望从此“口说有凭”。

李四龙

2009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