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2011)/诉讼法学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胡军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境内外研究状况

一、境外研究状况

二、境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主要观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全书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 民事既判力扩张概说

 第一节 既判力的含义

一、既判力概念的学理界定

二、既判力概念溯源

三、既判力概念在立法上的确立

四、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的关系

五、既判力的意义

 第二节 既判力扩张的含义及范围基准

一、既判力扩张的含义

二、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三、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四、既判力的效力范围

 第三节 既判力扩张的方式

一、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二、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

三、既判力效力范围的扩张

第三章 民事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第一节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必要性

二、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可行性

 第二节 诉讼担当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一、诉讼担当的含义及分类

二、法定诉讼担当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三、任意诉讼担当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第三节 诉讼继承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一、当事人恒定制度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二、诉讼继承制度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三、当事人恒定制度与诉讼承继制度的比较及我国的立法选择

 第四节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其他情形

一、既判力向标的物占有人的扩张

二、既判力向未参加诉讼的利害关系人的扩张

三、既判力向扩张契约签订者的扩张

四、既判力向被代表人扩张

 第五 节既判力向实体从属第三人的扩张问题

一、既判力主观扩张论

二、反射效力论

三、两种理论的优劣比较与我国的立法选择

 第六节 既判力主观扩张的程序保障

一、事前程序保障措施

二、事后救济措施

第四章 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

 第一节 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原因及理论路径

一、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原因

二、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理论路径

 第二节 赋予审判理由以既判力

一、Savigny的理论

二、zeuner的理论

三、上村明广的理论

四、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赋予审判理由以争点效

一、争点效理论的主要内容——以新堂理论为基准

二、法院对争点效理论的态度

三、学理对新堂教授争点效理论的态度

四、争点效与既判力的衔接——以程序事实群理论为桥梁

 第四节 依诚信原则赋予判决理由以拘束力

一、依诚信原则直接赋予判决理由拘束力之缘由

二、以诚信原则为依据赋予判决理由拘束力理论的提出

三、诚信原则下判决理由的判断产生拘束力的条件

四、学界对于依诚信原则赋予审判理由拘束力的态度

 第五节 对既判力客观扩张理论的评析及我国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对现有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理论的评析

二、既判力客观扩张问。题在我国的运行状况

三、我国如何处理既判力客观扩张问题的初步设想

第五章 民事既判力效力范围的扩张

 第一节 既判力效力范围扩张的法理依据与功能

一、既判力效力范围扩张的法理依据

二、既判力效力范围扩张的功能

 第二节 影响既判力扩张性效力的因素——我国现行立法框架下的分析

一、证明标准

二、判决的种类

三、既判事实的形成程序

四、举证期限制度的运用

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用

六、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

 第三节 既判力扩张性效力的运行——兼评我国的相关立法

一、民事既判事实在刑事诉讼中的预决作用

二、民事既判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作用

三、民事既判事实在行政诉讼中的预决作用

四、刑事既判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作用

五、行政既判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作用

六、仲裁裁决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预决作用

 第四节 既判力扩张性效力与终结诉讼效力的分离

一、既判力扩张性效力与终结诉讼效力分离的含义及意义

二、既判力扩张性效力与终结诉讼效力分离的情形之一:以法院调解为例

三、既判力扩张性效力与终结诉讼效力分离的情形之二:以中间性判决为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推荐

既判力这一概念源自罗马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上的“一案不二讼”和“一事不再理”原则。我国学理一般认为,所谓既判力,是指确定判决在实体上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表现为判决确定后,当事人不得就判决确定的法律关系另行起诉,也不得在其他诉讼中就同一法律关系提出与本案诉讼相矛盾的主张,同时,法院亦不得作出与该判决所确定的内容相矛盾的判断。

在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中,主流意见认为,既判力通常只对参加诉讼的双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并且产生拘束力的内容仅限于法官在判决主文中就诉讼标的所承载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所作的判断。法院一旦就某一案件作出终局判决,那么当事人就不能够对这一案件重复提起诉讼,法院也不能重复进行审理。这就是所谓的既判力作用范围。但是,司法实践证明,依据传统理论所界定的既判力作用范围并不能很好地避免矛盾判决的出现,特别是一些团体性、利益扩散性以及纷争利益主体多元性的纠纷大量出现后,问题日趋严重。由此理论界提出了所谓的既判力扩张问题。既判力扩张有三种具体的方式,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和既判力效力范围的扩张。在学理上,打破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将当事人之间判决的效力扩及于第三人的现象被称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不将既判力客观范围限于法官在判决文书主文中所作的判断,认可法官对判决理由所作的判断亦有既判力或者类似效力的现象被称为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而所谓的既判力效力范围的扩张,是指判决的既判力不仅仅在同一案件被重复提起诉讼时发生作用,在前诉判决所确定的事项属于后诉的前提性事项时,审理后诉的法院必须以前诉判决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进行判决。

我国立法规定了某些允许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具体情形,但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有必要适当扩大既判力主观扩张制度的适用范围。另外,我国立法没有为受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影响的第三人设置救济措施,胡军辉编著的《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2011)》主张增设事前程序保障措施与事后救济措施,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于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学理上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扩张思路,即赋予审判理由以既判力;赋予审判理由以争点效;依诚信原则赋予判决理由以拘束力;通过扩张请求权来扩张既判力客观范围;通过引入默示的中间确认之诉来扩大既判力客观范围。本书认为上述扩张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相对可行的办法是将与主文中判断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实写进主文中,以维持“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主文中的判断”这一传统公式,但又可以达到实质性地扩张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从而克服既判力客观范围过窄所带来的困境。既判力效力范围应当扩张是我国立法及学理均认可的,但我国立法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稍显粗糙,学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2011)》认为既判力扩张性效力是一种相对性的效力,其受证明标准、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既判力扩张性效力的大小必须结合后诉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既判力的本案效力和扩张性效力可以分离。这两层效力一旦分离,它们所能解释的对象就不再局限于法院判决,对某些非判决文书也可以进行解释。另外,通过既判力效力分离理论可以从效力的层面整合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之间的关系。

编辑推荐

胡军辉编著的《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2011)》从民事既判力扩张的内涵分析着手,论述了民事既判力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效力范围三个不同方面的扩张问题。在理论上明确了我国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界限,为受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影响的第三人设置了一套救济机制;提出了我国如何解决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问题的方案;总结出了既判力扩张效力的运行原理,提出了既判力效力分离理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