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恒均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作者杨恒均通过最简单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情,分析了支撑西方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维持、运行的各种因素,以及其得以生长的自由、平等的社会民情,体现为本书的社会、民生、教育、观念等篇章。民主作为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需要相应的民主制度保证民主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需要与民主相适应的社会民情。同时,作者也是在给青年一代上课,指出年轻人空有理想,不如从点滴的生活小事做起。

内容推荐

《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作者杨恒均用最生活的眼光、最普通的事例,阐释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通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分析评论,指出支撑民主制度得以建立、维持和运行的各种因素,以及使其得以生长的社会民情。

目录

序言 越民主越好吗?

政治篇 有病,治病

 给我们八分钟,我们给你八年

 伊拉克的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美国选民只关心经济议题吗?

 CNN 为什么那么爱国

 马桶上的政治

 谁有资格代表总理

 中文好的澳大利亚总理为何读不懂中国

 换裤子的时间澳大利亚就可以换一个总理

 对华外交怕中国

 崛起了怎么再谦虚

 别了,穆巴拉克们!

 美国将军因言论自由而到白宫作检讨

社会篇 现实照进梦想

 不给肉吃,老虎还怎么猛

 谁为绝望买单

 美国是如何解决春运的

 要社会还是要政治

 抗灾不是歌功颂德

 开启“民智”不如开启“官智”

民生篇 动什么,不能动民众

 全民医保太“恐怖”

 食物还是出口的好

 在中美两国开车,不是堵与不堵

 穷人心理都不正常?

 民众是什么级别

 都是“弱势群体”惹的祸

教育篇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噩梦

 西方教育让儿子失去了“理想”

 最牛的价值输出——高考噩梦

 我对儿子讲我们是少数民族

 我们需要家长,但不需要大家长!

 钱学森的最后提问

 美国家长为啥不愿意让总统教育自己的孩子?

网络力量篇 君要臣死,臣Facebook

 有人民没民意

 自由言论不等于言论混乱

 把互联网变成儿童乐园?

 中国的“网民外交”

 “跨省”的另一端

观念篇 无梦一代的80后病

 躺平了世界就不存在

 一天才赚75万

 留学的富不富都是“事”

 打倒“三俗”主旋律

 “宽容”这把钥匙

 当批评知识分子成为一种时髦

 只给男性读者的寄语

 我们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2012?

试读章节

最近收到很多读者通过邮件发来的“命题作文”:某某地方被强制拆迁,机场滞留而不能回来的同胞,深圳颁布了如此荒唐的访民规则,还有福建三位因言获罪的朋友身陷大牢,当然,更多的是关于广州番禺的垃圾焚烧厂……

我出国前到将要受到垃圾焚烧厂影响的丽江花园去看朋友,问一位房产公司的代理如何看垃圾焚烧厂。他无奈地说,政府说没有毒,只不过夏天会有垃圾臭味吹过来,不过,别担心,不只是丽江花园的居民闻得到,估计有三十万居民都会受影响。

我大吃一惊,广州闷热的夏天已经够呛了,再加上垃圾的味道?这是2l世纪正在崛起的中国南方最大城市的体味?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建立垃圾焚烧厂?我走过世界上那么多城市,有哪一个现代化城市里的三十万居民在夏天到来的时候,会和焚烧垃圾的味道共处?做出此项决策的官员们,你们的嗅觉是不是有毛病?

单单嗅觉出毛病关系还不大,但很显然,他们的眼光也出了问题。就我在广州买房后的短短十年经验来判断,不到十年,番禺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区域将会成为另一个人口集中的繁华区域,到时受到垃圾臭味袭击的人口就不是三十万或者四十万了。可为什么官员们做决策时如此鼠目寸光?

有人说了,人家眼睛盯着钱袋,不用看到更远。再说,现在建,到时可以再搬迁嘛。是啊,马路上施工过的新土还没有干,就又被扒开了,不停地埋管子,换设备,都是垄断企业一声令下,你不更新设备,断你的气!结果,水泥地和柏油马路几乎被翻熟了,当然,据经济学家说,每“翻”一次马路,GDP也会跟着翻。只是可惜了纳税人的血汗钱。

据说昨天上访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牛的现象,一名警察走进举着各种标语牌的静坐的人群中,要求上访的群众推选五位代表进去见领导。结果,群众异口同声地喊道:你们选五位领导出来见我们!

在邮件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简直彻底震惊了,几乎是目瞪口呆。多牛叉的主人翁精神啊,多牛叉的21世纪的广州啊,多牛叉的公民啊—这种公民,怎么能够咽得下垃圾的臭味?

不过,当晚看到的消息和邮件却令人沮丧。公仆们没有出来见“主人”,口气反而越来越强硬。同时,一封老友的电子邮件证实缺乏政治嗅觉的不是那些领导,而是我;“目光短浅”的也不是决策者,还是我。

朋友在信里告诉我,垃圾焚烧厂涉及一些大人物的利益。和厦门PX事件不同的是,厦门民众有开发商的支持,而番禺这里,本来就是广州比较没有地位的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以前都是农民的地方,更不用说背景了。

这次估计没有办法扭转他们的命运了。有钱的想办法搬家吧,没有钱的可以买口罩,或者适应几年,鼻子也就习惯了。至于说是否有毒,也只有政府说了算,对于我们这些和屁民一个级别的垃圾民来说,只有等到能够“开胸验肺”,或者毒死几个给他们看看,估计才会有效果。不过到那时,现在的决策者早就赚得盆满钵满地退休了,新上任的也正好想建新的垃圾场,从而重新分配利益……

这么多年来,上访的作用实在是很微弱的。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地上访,掌握权力的人真正解决了几个问题?而更可悲的是,那少有的几个被解决的问题,上访者最后得到的,远远少于他们付出的。更不用说,能有几个上访的案子真正推进了规则、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可是,上访却是我们这个神奇国度里民众唯一能够使用的办法,也是一种和写博客一样的“无权者的权力”。盼望开明的皇帝,祈求大公无私的包青天,跪求良心发现的“父母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写这个问题,我不是不去上访,而是想找到更加有效的“上访”办法。我甚至不忍心多看目前的那些上访案子——它们只让我看到了以眼泪和血汗铺成的上访路,以及掌握权力者的傲慢和无耻。

无奈与无力之下,我读书。晚上我读了两本世界哲学、一本小说,另外还读了一本长达1000页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我一直看到深夜两点多钟,仍然不想放下书睡觉。正准备放下书时,又被一句熟悉的话吸引了——在克林顿竞选胜利在握的时候,他的竞选车队经过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子。这个小镇子的居民实在太少,团队没有安排在这里停留造势。当车队经过镇子旁的大路时,司机看到路边远远有几十个民众在那里等待,好像是要上访的民众。当时克林顿忙了一天,已经累坏了,车队继续前进,不准备停下来。

就在车队接近人群时,克林顿看到了那些人。他随即命令车队立即停下。然后,他领着夫人希拉里走下车,后面跟着自己的竞选团队,来到几十个美国市民中和他们讨论自己的经济政策和环保、医疗改革,并一一回答民众的提问和质疑……

克林顿为什么要下车?他看到了什么?那些美国民众给他下跪了?写了肉麻的欢迎标语?还是他需要在这里拍下亲民的镜头?都不是,当时稀稀落落的民众只是挺胸抬头,趾高气扬地站在路边,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标语一不,他们写了一个牌子,就像昨天广州上街的市民举的那种牌子,只是美国市民举的牌子上面写着:“给我们八分钟,我们给你八年!”

克林顿看到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触动了掌权者的神经。于是,他谦卑地走下了竞选大巴,像一个仆人走向自己的主人那样。是的,那些人不是来请求和他见面的“访民”,而是要给他下指示,听他解释自己的政策的“选民”;他们不是来恳求他如何制定政策、惠及民生的,他们是来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管你多忙,你都应该停下来,听听他们的意见,说说你的政策,只有他们满意了,他们才会选你当总统,才会把权力交给你,让你未来八年住在白宫里!

这个故事我其实早就听说过,但第一次看到克林顿自己讲述这个故事,竟然是在我的朋友们在广州上访了_天无果,在我想为中国的访民们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在我准备用自己的博客“上访”的深夜里……

给我们八分钟,我们给你八年!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面前,傲慢了几千年的权力顷刻间低眉顺眼下来;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解决腐败的绝对权力的唯一办法是解决权力的来源问题……只要不是你手里的选票把他们推到权力的宝座上,即便你已经把自己当公民,把自己当主人了,喊出了连美国公民都喊不出的“你们选五个领导出来见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名句,又能怎么样?P3-6

序言

民主的理念很简单,了解西方的民主理论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即可,但对民主的认识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年轻的朋友想听我讲民主,一些学者也愿意和我讨论,可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我讲民主既不从苏格拉底讲起,也不从托克维尔说起;我不说欧洲,也不爱谈美国。我都是喋喋不休地先谈论我自己的经历,甚至我的家庭,有时简直像个自恋的暴露狂。为什么呢?除了因为我接触民主就是靠实地观察之外,还和我对民主的认识有关:说到底,民主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事,无论那些理论多么宏大,无论投票的场面让个人显得多么渺小,无论你多么喜欢夸夸其谈,你最好在谈论民主的时候弱弱地问自己一句:民主对于我,对于我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你不愿意回答,或者你不懂得如何回答,最好先停下来,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一下民主。

我们当然都知道,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就是投票选举,就是有完善的制衡机制的制度,可以防止腐败。但这个大道理说多了,人人都听腻了,也就没有人听了。是的,民主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在追求民主时,大家的想法也都会不一样,而我只是从我在其他一些民主国家生活的经历,从个人的角度解释一下民主。

一位外国朋友对我说,你认为西方就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吗?你看看日本,多少年都是那个党以及少数几个家庭在执政;你看看印度,民主建国多少年了,总理几乎都是出自那几个大的家族与利益集团。就拿美国来说吧,为什么一直是两党执政,始终不能产生第三个党,即便茶党也力有不逮?因为那两个党的本质都一样,始终代表大资产阶级、大资本家的利益啊,这些国家都不是真正的民主!

我问他,那么,哪一个国家是真正的民主?他说,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我说,既然没有真正的民主,那“假民主”就是真正的民主了嘛!这个他不反对,随后他说中国其实也可以搞这样的“假民主”……设立一种选举制度,用宪法把私产与人权牢牢地保护起来,把参政的门槛设高一点,让其他的党派与普通人进不来,保证选来选去,还是自己的人……

我们不妨按照他的思路继续思考下去: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七十多年的历史里,最高领导人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可没有一个是子承父业。然而,他的对手民主美国,竟然出现了好几起老子当完总统儿子再隔代当总统的事儿。苏联的体制,民怨极大,最终被推翻了,美国的这种制度却成为世界楷模,到处推广。这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民主制度的“妙用”,民众在游戏规则(宪法与价值观念)之内选举领导人,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统治者“权为民所赋”,统芍台者与被统治者和谐相处,该发财的照样发财,该穷的还是一样寻不得机会,可人家不怨天尤人。即便这是“假民主”,也有假民主的妙用。作为统治者,为何不考虑一下?那些没有选票的老百姓总有一天会推翻你,没收你全部财产,甚至威胁到你和你子孙后代的生命。

然而,越民主就越好吗?全民普选真的就是衡量民主发展的终极标准吗?民主和法治究竟以何为先?民主真是万试万灵的妙药吗?未必!

可以这样说,一个民主国家的国民素质决定这个国家的民主质量。再好的制度,强加在一帮愚昧无知的人身上,也不一定显得出优越性。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民主国家,然而,它们的民主却显出了不一样的水平,除了新兴的民主国家制度尚待完善之外,造成差别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国民素质。俄罗斯与亚洲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国民素质。

很多人抱怨:身边的人只关心个人的经济收入,根本不关心民主。于是有人就带点期待地问:是不是等到经济停滞了,或者出现经济危机,甚至经济体系垮掉了,民主就有希望了?

从历史上来说,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的关系确实是太密切了。且不说东南亚和其他一些后进民主国家的转型几乎都是由经济问题(危机)引发的,就拿世界上最老牌的民主国家英、法、美来说,当初促成民主制度建立起来的也都是经济问题。更具体一点说,就是统治者日子不好过,要增加税收(英国与法国是王室征税,美国是印花税),结果激起了老百姓和新兴阶层的不满,起而推翻旧制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现代民主制国家。

如果中国的经济出问题,苦的还是老百姓。所以民主与民生,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民生的改善将会促进民主,民主则保障民生长期向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注重人权、自由和法治的民主制度来支撑,不但走不远,还可能会车毁人亡。

所以,在民主与经济的关系上,我是支持民生与民主两不误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一个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地方,在一个洗脑特别严重、不明真相的人不是少数而是绝大多数的时候,真正发生了经济危机,或者因经济引起了混乱,不一定会带来民主,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回专制,长期的混乱很可能接踵而至。

所以很多有识之士说,我们需要一场启蒙。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了,问题是我们需要一场什么样的启蒙。我想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来启蒙,谁来启蒙,启蒙谁,等等,当然,还可以分得更细。

先说用什么来启蒙。很多人可能想都不想就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用先进的理论、普世的价值,用自由、民主和人权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

回想几百年前欧洲的那场启蒙运动,我们不会怀疑,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的理论拿来启蒙中国人,不但不显得过时,甚至还有些过于“先进”了。这大概也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们一直没有放弃启蒙的努力,却和民众愈走愈远,最后弄得自己比民众还灰心丧气,还更需要启蒙的原因。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用什么来启蒙中国更有效?用理论?讲道理固然不能少,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的大环境,中国今天需要的启蒙不一定要从那些尘封的理论入手,更简单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方式是睁眼看世界,用事实和实践来启蒙。

两百年前欧洲有启蒙运动,中国九十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也是启蒙运动,两者都是知识分子们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启蒙大众。欧洲的启蒙成功了(在一些国家也走了弯路),中国的启蒙不但没有成功,现在还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导致了五四运动,把中国引向了邪路(也许可以用一个“更大的弯路”来形容更恰当)。可见,在中国启蒙和在外国启蒙,虽然拿的理论是一模一样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今天的知识分子,作品汗牛充栋,可有多少真正能够在思想高度上超过九十年前的那帮启蒙先锋们?有多少走出了欧美启蒙学者的理论框框?

那我们今天还启什么蒙?九十年前那帮人比我们差吗?人家那样折腾,都没有成功,看看我们今天的处境,再折腾九十年,保不准还在原地踏步。

所以,今天的启蒙和九十年前的启蒙有什么不同?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从启蒙的角度看,现在的中国和两百多年前的欧洲以及九十年前的中国有什么不同?不同有很多,但我要强调一点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如果说两百年前(中国九十年前)启蒙前辈们用来启蒙大众的东西还只是停留在理念和理想阶段,现在那些理念已经深入世界各个角落和绝大多数人的内心,当时的理想,也早就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

这就是最大的不同!他们在全人类尚在黑暗中徘徊的时候,就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悟出了人类的真谛,照亮了人类前进的路。要知道,就在他们大谈人权、民主和个人自由的时候,当时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真正是自由、民主以及讲究人权的?他们的伟大就在于此。

至于九十年前中国的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我也是要仰视的。但读了他们用来启蒙的作品,再去读西方的启蒙理论,我就感到有些不安了。因为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九十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启蒙的理论有什么新的贡献。他们只是把西方启蒙的理论照搬到中国,说服大众这个理论能够把我们国家带向光明。问题在于,欧洲人自己悟出的道理,也坚信这个道理,而照搬过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是否真认为这些理论可行?如果说有实践支持他们的信念,那就是已经开始把这些理念变成现实的西方国家把大炮战船开到了中国的大门口。

而正因为这同一个原因,让我们那些启蒙思想家们感到了透顶的绝望,到后来几乎都一夜之间改弦易辙了。理论本来就不是原创,面对复杂的现实的时候本来就显得苍白,加上他们几乎没有启蒙几个普通民众,还有几千年沉积的专制糟粕,到后来,他们把自己都弄“蒙”了头。现在有些知识分子站在九十年后的高度,责怪当时的知识分子怎么突然都向左转,同情苏联。他们忘记了当时相比于苍白的理论,鲜活的历史事实是,五四运动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苏联的经济却以比现在中国GDP增长还快的速度在飞速发展。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被美英法三国启蒙最快最彻底的日本和德国,走上了给全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邪路。

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初中国启蒙运动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引进了先进的启蒙理论,却找不到实践和事实来支撑这些理论。

然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现在还有人试图坐在书房,拿蒙上尘土的两百年前就诞生了的理论来启蒙中国,甚至还绞尽脑汁地去向国人证明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哪一个理论更适合中国,我觉得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我们不如顺手打开窗户,指着远方和我们的周围,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让我们活在更公平的世界里,让我们少受别人欺负,让我们充分享受到个人自由,让绝对的权力受到限制,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

杨恒均2009.5.13悉尼

书评(媒体评论)

杨恒均所见所闻所思所言,从心中流出一篇篇优美、睿智、自然、来于生活又富有机锋的博文,被众多网友粉丝呢称为“民主小贩”。好一个吆喝民主、呼唤宪政的“民主小贩”!当今中国不正需要更多的杨恒均,更多的杨恒均式的博文,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么!

——周瑞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以“皇甫平”笔名撰写一

系列关于中国改革文章闻名于世)

相比于制度建设,老杨头更关心活生生的个人对于民主的体验。他不讲尘封的理论,也没有冲锋陷阵的激烈,只是通过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事实,讲述一些涉及每个人生活的规则和道理,以实现素朴的启蒙,一点一滴,聚沙成塔。

——信力健(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时评专栏作家)

杨恒均博士的文字一向是平和的,能够洞悉人心人性,对于一切关于民主的是非曲直,总是先从自身利益开始谈起,即民主对于“我”自己,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像某些专家一样通篇大道理,专业名词一大堆,动不动就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大战略。杨博士的文字契合的是每一位普通人的心灵,这就是如此吸引我的原因。

——网友Tassdars

可能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老杨头这样把民主、自由、理想、价值讲得像邻居大爷和你聊家常一般深入浅出、通俗易‘瞳。老杨头的文章适合所有迷茫或者麻木没有理想的人阅读!

——网友chunwan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