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与使命同行--走近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实履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中受到表彰的教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优秀品质。《生命与使命同行》记录下了那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感人事迹。

内容推荐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三尺讲台上,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情系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为国家育英才,为人民谋福祉,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令世人感动,堪为时代楷模,将永载共和国教育发展史册。《生命与使命同行》记录下了那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感人事迹。

《生命与使命同行》记录在案的教师都是在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中受到表彰的杰出教师代表。

目录

在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

 楷模文存

◎寄语新教师

◎青春是无价宝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本色于漪

王生英: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

 楷模文存

◎爱的位置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一颗简单的心

石雪晖:农民的“葡萄教授”

 楷模文存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细节决定成败

任维鼎:永远跟学生在一起

 楷模文存

◎教育无小事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小个子写出大写的“人”字

吴邵萍:智慧园长的幸福人生

 楷模文存

◎行进在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路上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当爱成为习惯

汪金权:大别山师魂

 楷模文存

◎爱往下走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久违的感动

姜伯驹:让数学奠基民族素养

 楷模文存

◎为什么学数学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本真的力量

徐英杰:用“尊重”成就职教学生

 楷模文存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懈努力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理念的分享

黄金莲:特教孩子的“校长妈妈"

 楷模文存

◎愧疚与得意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爱的最高境界

普琼:雪域高原的美丽教育人生

 楷模文存

◎为了一个也不能少

 师道五问

 采访手记

◎平凡中那份崇高的担当

附件1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简介

附件2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

附件3 教育部关于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决定

后记

试读章节

为学:“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是于漪的生活状态。织毛线、绣花、煮饭、纳鞋底,她样样都在行。在她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启迪和心的共鸣;她热爱古典诗词、中国书画、国粹京剧,也研究流行歌曲,关注时尚资讯,在她眼里,“功夫在诗外,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和丰富的智力生活”。

这是于漪的生命姿态。81岁高龄的她,依然在为育人的事业铿锵行走、奋笔疾书、呼吁呐喊。当新课改启动、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显现、当语文教学徘徊不前时,她的谏言从不缺位。

这位耄耋之年的开拓者总是在和时间赛跑,而她也用自己的行动扩展着生命的广度和宽度,用希望燃起了更多的希望。

于漪曾为她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拟过一个小标题,叫做“跑步前进”,总是赶着和时间赛跑,正是年过80的于漪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

“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她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我为什么说一辈子在学做教师呢?我就是一直处在这样的觉醒过程当中。”

在于漪眼里,做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只有学习才是生命的朝阳。孙宗良告诉记者,于漪喜欢画,“文革”期间,她虽然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每逢有高水平的画展,她都坚持去看。她喜欢罗中立的《父亲》,喜欢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喜欢董希文的《春到西藏》。从艺术作品中,于漪不仅仅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汲取到对抗人生苦难、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于漪也深爱国粹京剧。读大学时,她就是复旦大学学生国剧社的社长,还曾登台演唱《女起解》《鸿鸾禧》等经典剧目。

功夫在诗外,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荡漾成了美不胜收的生活画卷和教育风景,丰富着于漪的心灵与课堂。从京剧艺术“手眼身法步”的“五法”中,她领悟到了教学手段同样要丰富多彩,自成章法;从板式转换和衔接中,她体会着课堂结构的节奏性和连贯性。“艺术的本质就是美。对于真善美的东西,我从来都是倾心向往、矢志追求的。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才能在教育园地里弹奏出美的乐章。”于漪说。

对于现代流行的事物,于漪同样充满了好奇与兴趣。

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于漪就不太同意,“教师的这桶‘水’需要不断更新,因为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课堂里若没有时代活水流淌,又如何能与学生心灵碰撞?”

于漪始终相信,只有“知心”才能“教心”,令上海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任其斌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提高教育的效果,于漪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为了弄清楚现在的中学生为什么崇拜周杰伦,她专门研究了《菊花台》《青花瓷》《双截棍》等歌曲,她发现周杰伦的创作才能以及歌曲中东方古典文化与现代摇滚的结合才是学生们喜欢的原因;为了解决一名篮球迷学生上课开小差问题,她关注篮球运动,并观看学生参加的比赛,敞开思想与其论球、评球……

于漪喜欢辛弃疾和陶渊明的诗词,喜欢那“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少年英迈之气到老不衰,也喜欢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质性自然”。

诗言志。这样的情怀深深融在于漪生活的每一天。

近年来,于漪老师每年都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在许多个格子里,她要画两个甚至更多的圈。但这远不是全部。徒弟们心疼地告诉记者,在那些圈圈没有覆盖的早晨与夜晚,她还要审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整整12个年级的全部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她要培养青年教师,于漪语文名师基地、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都是她在亲自操持;她要读很多文章并且给出判断,包括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她要审阅很多专著,许多人期盼着她的指点,渴求着她写的序言;她要接很多电话,接待很多访客,甚至还有素不相识的家长慕名来求助……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工作状态,多到有时让人无法相信:她怎么做得过来?但她都做下来了。“你还以为你18岁啊?”每当这时,她的先生常常心疼地抱怨。

退休后的于漪更是竭尽全力地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倾力写下几百万字著作,并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当新一轮课改刚刚启动,一些专家对课改的必要性提出质疑时,于漪立刻呼吁:以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校忙于抓学校的升学率的时候,她又形象而精辟地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论,坚定地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呼吁要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当语文教育研究争论不休的时候,常常又是她登高一呼,振臂一挥,一锤定音。

这样的鼓与呼,是于漪老师生活的常态。正如她所相信的那样:“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人时代洪流中,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传承于学生生命中,你才是永远年轻的。”P11-13

后记

参与本书策划、组稿和具体联络工作的有:孙袁华、刘灿、李茂、杨巍、赵建武、朱保江、赵建军、魏亚萍、谭方正、范贤睿、董萍、陈星、樊敏、杨咏梅等同志。

牟阳春、管培俊、许涛、袁振国、廖舒力、宋永刚、谢志敏、所广一等同志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

本书编写工作由续梅、李东同志主持。

编者

2011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