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抒心:心性如一,悟透人生
《尚书》说:“诗言志。”大诗人奥登说:“诗的功用,无非是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或者,反过来说,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诗赋流转千年,飘扬悠远意境,心性如一。诗里哲理,诗外人生。
诗自产生以来,变化了多种形式,延续了几千年,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需要,社会需要。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下都会有不同的情感,有时某种情感会很激烈,不可遏止,需要宣泄。诗词是宣泄个人情感的得力工具,诗人常常凭借诗词表达思想抒发情怀,以缓解自己的情绪,平衡心态。
诗以咏志。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都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作者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面对祖国大地,提出了由谁来主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然后回顾了英雄的往事,暗示了答案,表现出了毛泽东的远大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自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诗词人都具有敏锐的审美观察力,能在瞬间把所看到的美捕捉住,聚合物象于笔端,创造出意境。经常读诗、读词,一定会从诗词中体会出美的事物、美的人、美的思想、美的境界,从而提高精神境界。观察美、审视美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做人的境界也会有所提高。
诗人眼中的世界从具象的事物抽象升华至适用于宇宙万物的哲理,把人生纷繁复杂的境况都凝聚在几旬诗中,这是哲理诗。哲理诗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读古人的哲理诗,既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能增加我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不可辨认。后两句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一般世人推崇唐诗,贬低宋诗,倒是诗论界的共识最为公道: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是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宋人的哲理诗以哲思的景物化为特点,内蕴极为深刻,在诗史上成熟而独特,能独树一帜。而唐人的所谓哲理诗,带有初创性,只可说具有哲理性。哲思浑然于景事之中而成至理,才是哲理诗的绝妙特征
有些人总是在抱怨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抱怨生活的繁琐与无味,究其根本,在于他们看待事物的高度和角度存在着局限性。所以我们看待问题必须要立意高远,人生的境界才能豁然开朗。
古人很喜欢咏物,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的、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题菊花》这样写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
古人这些咏物诗借着陈述人们生活中的日常之物,提醒我们那份最初的坚持,警示人们应远离名利的牵绊,回归至真至纯的心灵胜境。
《庄子·内篇》中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意思是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这也是人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忘记了无始无终的时空观念,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困了就睡觉,从容而为之,就是活在当下。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在错综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经历很多挫折,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以一种宽厚的心态对待他人。感悟人生,问心自悟:望山神闲,视海心宽,快乐不同,宽心人生。
许多心急浮躁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为了别人一句不合自己心意的话就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淡然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境界和幸福。
一个人如果能明悟了生命的本质,就能拥有一颗清静如水的静心。人的至高境界就是精神的淡然空灵。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面前从容处之,坦然应对,那就是豁达和超脱。以微笑面对诽谤,以慈悲对待背叛,在任何变故面前始终淡定从容,心静如水,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拥有完美的人生。一切都在心,只有心淡然,生活才会有诗一般的意境。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P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