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里麦田是金黄(庄巧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坚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父亲庄雪斋平时也是沉默少言,而且表情比较严肃,使庄巧生不大想接近他,但这并不妨碍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据庄巧生回忆,在□眼读初小时,有一年夏天父亲特地为他从新加坡邮购一辆儿童自行车,这个比较贵重而又实用的礼物在当时确是令人羡慕的,庄巧生很快就学会了骑车,并在一个星期天,撒开把手洋洋自得地奔驰在当地唯一的一条土马路上。

相对说来,祖母刘氏较为开朗些。庄巧生平时起居生活都和她在一起,她也很疼爱庄巧生,将家中许多陈年往事说给庄巧生听,手边一有零钱,总会带回一些庄巧生喜爱吃的小零食。在庄巧生看来,尽管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但家庭的灵魂却是祖母刘氏。祖母虽然不识字,但做什么事者都艮在理,与儿媳妇相处和睦,对孙子钟爱有加。同时,还时常告诫庄巧生要好好读书,孝敬父母。因此,她一直是庄巧生心中最为敬爱的长者。

民德小学初小的同班同学中,黄天降的二儿子黄汉魂是庄巧生学习的好伙伴。刚到咨眼时庄巧生一度借住在他家,因此十分熟悉,俩人初小毕业时还一同参加了班上组织的儿童剧表演。黄汉魂的哥哥叫黄汉威,妹妹叫黄汉英,这些富有爱国情思和英雄气概的名字都是黄天降起的。尽管那时庄巧生年纪还小,并不完全理解爱国的真实涵义,但仍能朦胧地领会到这些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文化水平并不很高的华侨,在为子女取名时所怀抱的爱国情怀。

1924年年初,庄雪斋就开始考虑全家回福州定居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民德小学不开高小的课,庄巧生如要继续上学就得去大一点的地方,可是人地生疏,也不了解情况,可能要花费很多钱,负担不起,再说孩子年纪小,到外地上学诸多不便,若是全家都去,大人必须在新的地方找到新工作,这是难上加难,根本不可能;二是老母亲和妻子本来一直生活在福州乡下,不会讲也听不懂厦门话,她们在南洋生活了4年多,整天待在屋内,孤单无助,苦不堪言,母亲刘氏还经常在半夜里做恶梦,可以想象她是多么渴盼早日摆脱这种遭苦难、受洋罪的困境。  为了孩子的将来和家人的幸福,庄雪斋反复考虑后觉得还是回福州为好。打定主意以后,庄雪斋把想法与母亲和妻子说了,二人当然赞同,便开始做回家的准备。多年以后,当庄巧生稍微多懂些事情时,觉得父亲的这个抉择是正确的。1920年去南洋时,庄巧生才4岁半,一切都懵懵懂懂的,很多事情都是之后听祖母讲述的;到1924年回国时,庄巧生已8岁多,读完四年初小,对很多事情有了记忆和判断。

回国读高小

1924年夏的某一天,庄巧生一家四口踏上了自苏门答腊岛的咨眼亚比返回家乡的旅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拖家带口远途旅行是一场艰难、劳累、痛苦无奈的历程,毫无乐趣可言,但对第一次出远门的少年庄巧生来说,旅途还是充满了新奇的感觉。

全家先搭乘小渡轮到达新加坡,临时借住在庄雪斋的一个朋友家,因地方并不宽敞,就在客厅打地铺,等候不定期驶向中国港口的远洋大货轮的到来。一天,庄雪斋突然想起来带年幼的庄巧生去离住处很远的一个农贸市场观光,快到吃饭的时候,便在一家不大的小饭馆要了两份色香味俱全的什锦咖喱饭。这是庄巧生第一次品尝到热带特产咖喱的鲜香美味,一盘饭很快一扫而光。吃过饭,父亲又带着他乘计程车去城里繁华闹市绕了一圈,领略一下南洋最大港口城市新加坡(那时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的现代化风光。一路上,这个刚从南洋岛国偏远乡村走出来的小学生全神贯注、目不暇接地观赏着热带大城市独特的秀丽景色,也顾不上向父亲讲述自己心中的美好感受了。

不久,船票买到了,是最便宜的统舱票,上船后要等候大货轮装满货物准备起航时才能在货舱上面及周围的空地找个地方打地铺。由于搭乘远洋货轮的大都是贫穷的旅客,每个人都带着大箱大包的行李,船上地方又小,所以上船后打地铺时必须争分夺秒、抓住先机,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关系到整个旅程的舒适与否,几乎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P10-P11

后记

2004年南京农业大学90周年校庆时编撰校史,我就看到名单中涉及的杰出校友,包括原先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农科毕业生有数十人,其中就有庄巧生院士。一来二往,我认识了他们中间一些人,听他们讲起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往事都十分有趣。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主要研究农业史,近年来逐步将一部分精力放到近代农业科技人物的研究上,尤其关注这些人在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我觉得这是相当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报名参加了培训,加入到了“采集”大军中。

因为需事先取得专家同意与配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庄巧生家里的电话,想不到先生很热情,又很谦虚,打消了我的顾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庄先生以90多岁高龄配合采集小组进行音频、视频采集,多次修改录音整理文稿。庄先生不用电脑,而且因为视力不好,看一份文稿需要较长的时间,一字一句修改以后,还要请别人录成word文档再让他大女婿王志刚用电子邮件发给我。我做得好,先生就笑眯眯的;我做得不够好,先生就委婉批评我。从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庄先生为学的认真态度和为人的谦和方式。

在采访的时候,不时有年轻人送来文章让庄先生修改,也有人电话打来询问一些问题,庄先生总是认真地听,有时还用铅笔记下来。在他家的好多地方,常见到长宽不一的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很小的字。我给庄先生的采访提纲,他也在边上空白的地方写满了字。庄先生说:“年龄大,记不清了,预先写下来,你问的时候我就不会想太长的时间。”

庄先生很谦虚,在很多时候他都说很多事情是别人做的,却把自己做的大量工作一带而过,如讲到“冬小麦选育专家系统”的研发,他说:“这是他们(指赵双宁等)做的,我就是个顾问。”而且在发表文章时,庄先生将自己的名字从第一改到最末一位。谈到获得何梁何利奖时,他说:“我都不知道,是他们(指所里)帮我报的。”并且奖金一分没拿,全部捐出来奖励小麦育种工作上作出贡献的年轻人。

庄巧生关心后学,听所里的同事讲,到现在他还给一些研究生修改论文,我没有向先生求证,其实也无须求证。因为庄先生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而我在南京农业大学,所以每次我到先生家里采访时,先生总是要多做一点事情,希望我每次收获大一点。但我考虑到先生的年龄和身体,每次都注意控制采访时间,庄先生说:“不要紧,你明天还可以早一点,这样我可以多讲一点,免得你来回跑太辛苦。”我在南京整理资料的时候,庄先生在北京也没有闲着。他将我需要的照片、证件、手稿、著作等材料一一整理、分类,装成一袋一袋,留给我装箱带走。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张远帆先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军会先生,南京农业大学王俊强先生,青岛农业大学王宝卿教授,为我提供了收集资料的便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艾素珍编审为书中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一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少年求学路坎坷

童年在南洋

回国读高小

中学校园生活

家道中落逢新机

第二章 金陵大学的优秀生

报考一波三折

就读金陵大学

专心修学农艺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一

总序三

导言第一章 少年求学路坎坷

童年在南洋

回国读高小

中学校园生活

家道中落逢新机第二章 金陵大学的优秀生

报考一波三折

就读金陵大学

专心修学农艺

战乱中如期毕业第三章 自强不息寻找出路

在贵阳初次接触小麦育种工作

回母校短暂任助教

担任鄂北农场场长始末

赴美实习第四章 北上麦区图发展

决定北上

主持小麦育种工作

品种因灾报废

蔡旭赠种

特殊的接待第五章 赴西藏考察农业

支持当地农业生产

开展冬小麦引种试验

沿雅鲁藏布江实地考察第六章 选育过渡品种“华北187”

心有余而力不逮

选育“华北187”第七章 “北京号”系列育成与推

选育“北京6号”

选育“北京8号”

选育“北京10号”

“北京14”和“北京837”

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法第八章 “丰抗号”系列育成与推广

发现一批新的优异抗病亲本

主要“丰抗号”品种的表现

适时总结品种选育经验第九章 组织全国小麦协作攻关

主持“六五”、“七五”攻关

提倡穿梭育种

攻关的主要成果第十章 与时俱进探新路

尝试花培育种

试验计算机辅助亲本选配

引入国外田间育种试验机具

开始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研究第十一章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笔耕不辍撒麦香

喜获新锐续华章结语

附录一 庄巧生年表

附录二 庄巧生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梦里麦田是金黄(庄巧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杨坚白。

《梦里麦田是金黄(庄巧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内容提要:庄巧生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都奉献给了作物遗传研究和小麦育种事业。全面采集并深入研究庄巧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以及我国小麦育种学科的发展过程,从而对研究我国近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梦里麦田是金黄(庄巧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编著者杨坚白。

中国的科学界经历了百多年的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也有了六七十年的历史。站在当下,回顾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我们将会得到关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政策的得失等的重要启示。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