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光潜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洪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洪编著的《朱光潜大传》内容介绍:自桐城派和程朱理学出发,经西方文化的育化,晚年的朱光潜经克罗齐走向了维柯。这个曾得到马克思赞赏的意大利思想家,被欧洲众多明星的光芒遮蔽了几百年,终于在朱光潜晚年被重光。老人感受到了这个西方哲人不亚于达尔文的价值,而惋惜其长期被幽蔽,以最后的心血全力向世人介绍他。老人用心处,足见其历史眼光和东方人传统的美德!而老人一生曲折的经历,也促使他晚年思考人类的根本性问题。正是在人类航船的起锚处,埋藏了解决人类全部问题的锁钥。老人以心理学始、历史学终的治学足迹,折射了一个思想家由关心个体到关心人类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先生曾言:“我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让我们一起走近朱光潜,为自己加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大餐,感受一只羽毛受损的海鸥拼搏时的心灵震颤,体味一个默默奉献的至性哲人的无言之美!

内容推荐

朱洪编著的《朱光潜大传》内容介绍:他身上流淌着桐城派作家的血液;他是旧婚姻的叛逆者,新道德的追求者。他的跨国师生恋,成为一代人的佳话。他追求西方文化,心仪叔本华、尼采。却从克罗齐走向了维柯,从教育学、心理学走向了美学;他因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举成名;他留学9年写作、翻译11部著作,成为无数留学生治学楷模。他因主编《文学杂志》声名鹊起,胡适给他写稿,鲁迅与之商榷;他因违心参加了国民党,被郭沫若称为“蓝色作家”,邵荃麟称他为“反动文人”;他追求文化独立,作为“南迁”的第三号人物,毅然拒绝去台湾;新中国之初,他被军管;作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典型,毛泽东关注了批评他的方式方法;“文革”中,他坚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全身而出;作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奠基人,他与蔡仪、李泽厚、姚文元、周谷城等人进行美学论争,催生了中国美学;他是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出来的火花;尽管他的形象思维、人道主义、人性论等观点屡受批判,却被胡乔木“素来敬重”:他自己说。我这一生,什么事都遇上了!

他就是朱光潜。一起来翻阅《朱光潜大传》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书香子弟

 朱熹二十六世孙

 父亲的鞭挞

 说理文的训练

 无书不读

 踏进“洋学堂”

 桐中读书

 大关小学堂老师

 武昌高等师范读书

第二章 就读香港大学

 “北京学生”

 哲人

 “我也跟着咒骂过”

 忧虑中国民族不肯自救

 儿子出生

第三章 沪浙教书

 中国公学教师

 萌动轻生的念头

 白马湖舂晖中学老师

 丰子恺的画

 处女作《无言之美》

 离开白马湖

 创办立达学园

 办开明书店

第四章 欧洲留学

 人读爱丁堡大学

 选修文学

 试验心理学

 喜欢上了美学

 恋爱的苦恼

 一个学生的自杀

 欣赏《蒙娜·丽莎》

第五章 执鞭北大

 读周作人《雨天的书》

 逛湖滨浴场

 与杜亚泉的争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与奚今吾的师生恋

 居住巴黎郊区玫瑰村

 与吴宓在伦敦的交往

 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

 移情与《谈美》

 回国

 北大教授

第二次萌动轻生念头

 粱宗岱离婚谈判代表

 季羡林眼中的朱光潜

 悼念刘半农

 发起读书会

 到日本看望朱光澄

 责备学生罢课是胡闹

 鲁迅的批评

 “朱光潸”并非朱光潜

 与陈寅恪的论争

 建议曹禺将《日出》删为独幕剧

 巴金的“忠告”

 曹禺的“冤枉”

 与梁实秋讨论文学的美

 粱宗岱:从滥用名词说起

 答复巴金的“忠告”

 戴望舒诗的优劣

 《文学杂志》主编

 粱实秋:看不懂的新文艺

 沈从文观察“更冷静深刻”

 废名的小说《桥》

第六章 川大任教

 与沈从文逃难

 担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醉无归

 “古文”不可做

 周作人事件

 朱世嘉出生

 拒绝程天放任四川大学校长

 反驳国民政府教育部

 致电蒋介石

 打算去延安

第七章 执教武大

 朱光澄自日本归来

 “动”是人生的基本特性

 批评胡适“做诗如说话”

 无暇为朱光澄主持婚礼

 功令和学风

 方东美:鸣鞭怕近望乡台

 鲁迅的批评未局限于文学

 朱光泽冒死还乡

 朱自清:但恨此宵难再得

 与丰子恺看望陈源夫妇

 任武汉大学教务长

 被拉进了国民党

 生命从四十岁开始

 开设英诗课

 与朱自清讨论大学国文教材

 与郭沫若“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奚今吾:谁叫你白天瞎忙

 和夏丐尊、叶圣陶诗

 乐调影响人的情绪

 得到朱光潜80分是无上荣耀

 熊十力来信

 给人民言论自由

 齐邦媛眼中的朱光潜

 与梁宗岱愈打愈成交

 凌叔华的《小哥儿俩》

 诗写景宜显、写情宜隐

 不就安徽大学校长

 推荐吴宓到武汉大学

第八章 命运转折

 回到桐城看望母亲

 住进中老胡同

 淘书与文学选本

 抗议沈崇被美国兵奸污

 朱世乐的小伙伴

 朱世嘉的少年生活

 谈学英文与翻译

 恢复出版《文学杂志》

 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北大文学院代理院长

 反对禁舞

 抢救旧书

 想写陶渊明传记

 郭沫若:朱光潜是“蓝色”作家

 邵荃麟:俨然以戈培尔的姿态出现

 谈书牍

 敬悼朱自清先生

 接受记者采访

第九章 思想改造

 学术团体染上了衙门风气

 蔡仪:《论朱光潜》

 中国的出路

 母亲去世

 选择了留下来

 沈从文自杀未遂前后

 真是换了一个世界

 心里还有些不服

 批判胡适

 毛泽东的赞扬

 澄清对胡适的看法

 思想改造运动的典型

 马寅初:朱先生的检讨有进步

 亚太会议翻译顾问

 不愿教书

 胡风:这不是挑战是什么

 自恃和老舍多年相识

 批判自己的文艺思想

 贺麟: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

 西北行吟

 与蔡仪打擂台

 从自身经验谈百家争鸣

 积极投入美学论争

 “这次大概把我漏了吧”

 批判章伯钧

 反驳李泽厚

 不能先打毒针而后医治

第十章 美学大讨论

 评吕荧的美学观点

 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

 美学讨论应实事求是

 为“人性论”辩护

 与蔡仪的观点针锋相对

 批评姚文元的美学观点

 讲授《西方美学史》

 林枫帮他配备了助手

 吴铭右去世

 与田汉的一次论辩

 撰写《西方美学史》

 同胡乔木第一次见面

 写文章要有情感

 嘱朱光泽重新做人

 柳鸣九:开始有些不自在

 招收第一个美学研究生

 批评周谷城

 不同意朱光泽来京

 不该否定形象思维

第十一章 “文革”磨难

 被押上“斗鬼台”批斗

 朱式庆看望朱陈母亲

 朱世乐到山西接受再教育

 翦伯赞夫妇自杀

 搬到燕南园66号

 偷译《美学》第二卷

 正式“解放”

 受命选辑国外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

 与孙子们游颐和园

 出版《美学》译著

 拒绝进“粱效”写作班子

 寄语台湾朋友

 老来照旧忙中过

第十二章 亲历拨乱反正

 老友北京聚会

 只争朝夕敢偷闲

 大学者与高中生

 朱光澄去世

 不注骄杨该万死

 出席全国政协五届会议

 希望编一部译名词典

 撰写《谈美书简》

 研究美学的必备条件

 纵浪大化中

 朱光泽做了教师

 文艺属于意识形态

 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

 缅怀丰子恺

 谈经典著作的翻译

 他在国外比国内有名

 编选论文选集

 脑子这东西越用越活

 暮年心血的经营

 剩下的时候不多了

 当选中国美学会会长

 重见朱自清的信

 翻译《新科学》

 不通一艺莫谈艺

 《美学拾穗集》出版

第十三章 不平凡的晚年

 旧体诗词郁达夫写得最好

 无意做克罗齐的信徒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什么落后

 伍蠡甫画扇面

 情亲何可言

 《艺文杂谈》出版

 双喜临门

 其实自己是尼采式的信徒

 叶圣陶来访

 宪法保障学术自由

 “对沈从文难免阿其所好”

 茅以升和宗白华来访

 与台湾亲人通了音信

 庐山避暑写作

 北戴河消夏

 与周扬40年真情难忘

 胡乔木登门祝贺执教年

第十四章 最后岁月

 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与台湾的亲人见面

 深感我们的学风有问题

 多学科学术讲座

 朱式蓉帮助整理《新科学》

 评价沈从文风波

 拟回答一百个问题

 《新科学》:划时代的著作

 胡乔木来信

 喜欢吃一点卤菜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可怜君子花,衰来亦如此

 老而不僵

 给胡乔术的信

 与世长辞

 送别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

后记

试读章节

1918年9月初,朱光潜、朱铁苍、朱复等20人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这20名新生,来自内地五个师范学校,被港大生称为“北京学生”。尽管朱光潜的家离北京只有几天的路,而他自己还一次也没有去过北京!

到香港大学后,校方对这20人再次进行入学考试,朱光潜数学、英语不及格,被编入先修班补习一年。1919年,朱光潜第三次参加入学考试,得以通过,正式进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就读。因为补习花了一年,一部分人读香港大学4年。朱光潜用了5年。高觉敷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考取香港大学后因生病留级,与朱光潜一班。70多年后,他还记得,朱光潜入学时英文没有考好,但后来英文非常好。

香港大学的在校生400余人,亚洲、欧洲、非洲,各色人种都有,多半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这些富家子弟穿着入时,洋气十足。朱光潜等内地来的20人,靠的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公费,带了穷学生的寒酸气。在港大生眼里,这些“北京学生”是异类,而在“北京学生”眼里,港大生也有些异样。好在仅此而已,双方并没有什么大的摩擦。

校长爱理阿特爵士喜欢抽雪茄烟,但他在教室里从不乱丢烟蒂。第一天上课,校长拿了课堂指导书宣读,说他将亲自给大家讲一门《中国伦理哲学》。下课后,朱光潜借了一本校长写的关于佛学的巨著。仔细读完,产生了敬仰之心。他耐心地等了四五年,但校长宣布要讲的那门课,始终没有讲。

一天晚上,刚到香港的朱光潜因水土不服,生了一场病,高烧不退。朱光潜自小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瘦弱。第二天早晨,朱光潜带病上课。碰巧,这一天,浮斯特教授上实验课,测验同学的智力,发烧一夜的朱光潜被测验为全班倒数第一。

朱光潜喜欢读书,不喜欢运动。大学踢足球的领队叫黄天锡,两人见面点点头,并不多话,因为朱光潜不喜欢踢足球。同学郭开文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课余或打棒球,或下棋,生活丰富多彩。他常与一位诨号叫。棋博士”的同学手谈。朱光潜因为不会下棋,从不去观战。

广东话,朱光潜不会说,广东菜,他没有钱去吃,外国棋不会下,台球也不会打。同学们下了课,下棋、打台球、踢足球、打网球,不亦乐乎,朱光潜一样也不会,久而久之,除了读书,似乎没有爱好了。

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男女同校的风气。香港大学破例收了何东爵士的两个女儿入学,一个叫欧文小姐,一个叫伊琳小姐。这是中国男女学生同校的开始,比蔡元培在北大招女生,还早了一年。这两个英国籍的洋女士,恰巧与朱光潜同班。

全校就这么两个女生,金发碧服,如花似玉,惹得400位男同学瞩目。朱光潜23岁了,近水楼台,却无视水中月,以至于未把她们当女子看待。别的男生,想方设法和她们套近乎、对弈,朱光潜却像外星人一样,熟视无睹,只专心读自己的书。

除了朱光潜,同学中还有一位姚医生,因为一心要娶一个有钱的寡妇,所以,也不去尾随这两位洋女生。

玩儿也不会,眼前的女同学又视若无睹,朱光潜像一个无欲之人,生活在一个狭小、孤独的世界里。P27-28

序言

这是一个个子不高,身体有些驼背,但眼睛明亮、满头银发的老人。他那炯炯的目光充盈了高于常人的智慧,满头的银发写满了一个人不平凡的付出,高隆的鼻子镌刻了丰厚的家学渊源,微笑的面孔烙上了大风恶浪后的平静。

他讲一口安徽桐城方言,语音低沉、亲切,讲话慢条斯理。与朋友、亲人讲话,他听的多,说的少,而说一句,则入木三分。课堂上,他喜欢仰望上方,娓娓而谈,把自己沉浸在述说的语境中,忘却了周围的繁杂。

几百年前,其祖上自婺源迁至桐城。作为朱熹的26世孙,他身上饱含了宋代程朱理学的信息;祖父朱海门是桐城派殿军吴汝纶的朋友,其未出世即流淌了桐城派的血脉。他追求传统的道德与思想的自由;在各种环境中,他以打太极拳的方式,左推右挡,下提上压,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视为当然。

老人一生坎坷,内心的伤疤如松树皮,斑驳重叠。父子感情的破裂,第一段婚姻的曲折,大女儿的夭折,小女儿的残疾,50年代到“文革”时期漫长的被批斗和违心的检讨,被管制和关牛棚,美学大讨论中单枪匹马作战,亲人的离散或受罚等,均没有将他打垮。在中外书海中,他汲取到了生命的营养。靠勤奋、锻炼和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活到了90岁,且为后人留下了700万字的丰厚遗产。

他将桐城派散文化笔法与柏拉图对话文体结合起来,为白话文另辟蹊径。他在欧洲撰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举成名,不仅在文体上张扬了对话体和白话文的文体形式,也为后来无数留学生如何度过留学生活树立了楷模。

他把西方美学思想引进了中国美学界,开始了两大美学思维方式的对接。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国的美学终于在80年代粗具规模。叔本华的散文式的笔法和诗意的哲学描述,陶渊明田园诗一样的理想,明清桐城派的清新笔调,以及道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在他的著作和人生中,被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读他的著作,我们见不到白话文运动所批评的套话和陈词滥调,只有流自一个人心田的默默的诉说。

朱光潜的人生是20世纪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他交往的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章伯钧、丰子恺、弘一、夏丐尊、匡互生,叶圣陶、胡愈之、沈从文、郑振铎、粱宗岱、胡适、鲁迅、徐中舒、何其芳、刘半农、李则刚、朱自清、曹禺、老舍、梁实秋、废名、钱钟书、戴望舒、师陀、周作人,卞之琳、方东美、冯友兰、王抚五、凌叔华、周新民、田汉、贺麟、李泽厚、胡风、钱伟长、冯友兰、翦伯赞、谢冰心、冯至、马寅初、徐悲鸿、袁昌英、顾颉刚等,或是其朋友、或是其学生、或是他的同事、或为“论敌”。因为朱光潜,我们换了个角度,看到了这些名人鲜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自桐城派和程朱理学出发,经西方文化的育化,晚年的朱光潜经克罗齐走向了维柯。这个曾得到马克思赞赏的意大利思想家,被欧洲众多明星的光芒遮蔽了几百年,终于在朱光潜晚年被重光。老人感受到了这个西方哲人不亚于达尔文的价值,而惋惜其长期被幽蔽,以最后的心血全力向世人介绍他。老人用心处,足见其历史眼光和东方人传统的美德!而老人一生曲折的经历,也促使他晚年思考人类的根本性问题。正是在人类航船的起锚处,埋藏了解决人类全部问题的锁钥。老人以心理学始、历史学终的治学足迹,折射了一个思想家由关心个体到关心人类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先生曾言:“我这一辈子,什么事都遇上了。”让我们一起走近朱光潜,为自己加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大餐,感受一只羽毛受损的海鸥拼搏时的心灵震颤,体味一个默默奉献的至性哲人的无言之美!

后记

每天早上,我坐在红楼南窗下,眼折绿波,耳人鸟鸣,一杯贾母所不喜欢的六安瓜片,让我精神抖擞。庶几,我已忘却其他,万念归一,与朱光潜先生作默默的心灵交流了。伴随朱先生的人生脚印,我那沉睡多年的美的零碎记忆,渐渐地复活了。当人类美的元素以朱先生的故事为构架,一天天悄然绘制时,那种如溪水一般不断的、甜美的、活活流淌于心田的感觉,真的是一种无言之美!

同乡因素,影响到许多人的学术兴趣。如胡适研究戴震,克罗齐研究维柯等。我研究朱光潜,与写陈独秀、黄镇、赵朴初、戴名世,方苞一样,均系同乡之缘。

清人姚范说,贫困之人常借当世“达人”以荣先人。刘大櫆云,名人该由史官立传。小子不敏,以无资格之身写了20年传,糊涂其时矣!若早闻刘大櫆语,不知何处择路?

一个人的故事只是沧海一粟,倘只写传记,难免蜂趋蚁附。多年来,我何曾不想攀上高山,俯瞰一下人类历史长河。或沿几个西方大家的心路,做一两次域外之游?但现实中,余如猴子掰苞谷,延宕时光。前辈戴名世,朱书云,心中想写之书尚未开始,余有同感焉!但写先生,余不悔也!

十年前,我购《朱光潜全集》,束之橱中。几年前,当我看到朱先生暮年为修改书稿,足不能支,欲爬上楼时,深受震动,启橱观书。即此一事,也足以传先生于不朽矣!而几年来写先生的收获,更是超出余预想之外。

先生富于历史感,生前曾与人谈及写自己的评传。遗憾的是,我写本书时,先生已谢世25年。余与先生并世30年,却无缘一面,每念至此,戚容生焉!而传主的亲人朱光泽、奚今吾、朱陈、朱世嘉、朱世乐,也一一谢世了。看到朱世嘉暮年注视着镜头的眼神,余心头一阵惶恐。倘早几年写,那该多好啊!值得欣慰的是,奚今吾听了谢冰心的意见,写了回忆材料,朱光泽、朱世嘉、朱世乐及先生的一些过世的朋友或多或少留下了宝贵的回忆文字。

在写先生的日子里,其亲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先生福深泽远。先生的侄子朱式蓉先生放弃了去海南度岁,十多次热情接受我的采访,提供了许多建议和史料;侄子朱式庆先生提供了照片、信件,专门写了回忆文字;先生在台侄女朱颖立女士提供了许多自己及在台北的姐姐朱晓角女士珍藏的照片,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许多问题。此外,先生的孙子宛小平、外孙姚昕、世侄朱世清、朱福生、朱世全、亲戚吴德舜(成都)等,或接受采访,或提供照片,或回答我的琐屑的问题,在此深表谢意!本课题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在此向安徽省教育厅一并致谢!

先生喜欢静穆,“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他喜欢抽一袋烟,喝一杯酒;而视上一次澡堂、吃一回卤菜为享受;先生喜欢陶渊明的超脱、维柯的深邃;他一边自由散步,一边思考不自由的问题;他安静地写作,身上却流着不平静的血液;他向往浪漫,行止于严肃。站在石林前,先生是高山一峰;伫立海涛旁,先生是大海一隅;先生带着许多遗憾、痛楚和期盼,离开了这个还不美的世界,却将美的意念、美的范式留在了人间。

壬辰除夕的爆竹响了,灌木丛中的积雪还未化尽,为先生作传,赫然已跨三个年头。兔去龙来,忽悟先生属鸡,丁酉年生,比余整整大一甲子。呵,原来是一只小鸡在画一只高卢雄鸡了。

先生曾言,他这一生,什么事都遇到了。走笔至此,扪心自问:先生心脉,余号及乎?

2012年春节于安庆师范学院红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