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戏》是卢卓录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小说整体上没有“情”以外的枝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紧紧围绕黑妮和田星来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家戏》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通过回忆完成了故事的交待。这种结构虽然已被众多的人使用过,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新奇,可是,越是用老的、旧的方式进行创作,并赋予这种方式以新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和叙述来赢得读者,才更显功力。越是笨拙越显厚重,这也是《家戏》取得成功的一个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卢卓录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戏》是卢卓录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小说整体上没有“情”以外的枝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紧紧围绕黑妮和田星来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家戏》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通过回忆完成了故事的交待。这种结构虽然已被众多的人使用过,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新奇,可是,越是用老的、旧的方式进行创作,并赋予这种方式以新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和叙述来赢得读者,才更显功力。越是笨拙越显厚重,这也是《家戏》取得成功的一个特点。 内容推荐 《家戏》是卢卓录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小说整体上没有“情”以外的枝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紧紧围绕黑妮和田星来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 《家戏》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语言特色。卢卓录在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优美语言的同时,把大量晋南农村的方言土语融入到小说创作中,使《家戏》更具地方特色也更符合人物性格的表现。《家戏》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通过回忆完成了故事的交待。这种结构虽然已被众多的人使用过,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新奇,可是,越是用老的、旧的方式进行创作,并赋予这种方式以新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和叙述来赢得读者,才更显功力。越是笨拙越显厚重,这也是《家戏》取得成功的一个特点。 目录 序一 序二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二天一大早,畅黑妮正在家里洗脸,何香子来叫自己去家戏团,她高兴极了,急忙擦了脸,镜子前梳了头,又反复地照来照去。她一会拨拨刘海,一会儿抿抿鬓须,大半天打扮不完。畅黑妮的打扮让何香子发了笑,她觉得她太生古。随之,她手推了畅黑妮一把说:“行了,漂亮着呢!不要再来回舞弄了。” 畅黑妮打扮了头型,正要准备跟何香子出屋门,内室里传来了母亲的阻止声:“我说黑妮,你可不能去。” 其实,母亲早就听到何香子说话,知道畅黑妮要去家戏团,这才叫住她。 畅黑妮住了脚。回母亲的话说:“我去看看,不行,就去姨姨那里。” “我待会要去看呢!不去裁缝部可跟你没完。” 畅黑妮没答声,拉着何香子的手,便随脚跨了门栏,出了大门,一溜烟地去了家戏团。 家戏团里人很多。席仕仁团长、朱习文、陆二蛋、陆四蛋、张军子、卜大、尚培娃、魏谦学、黄桂娃、陈乱娃、张驴子、李勇娃,大家都在。村上革委会主任张正贤也在场。大家见何香子带来了畅黑妮,目光齐刷刷地都向她们投去。 畅黑妮的脚还没站稳,主任张正贤便先问了。他说:“黑妮,听大家说你唱得好,唱几句我听听。” 畅黑妮有点腼腆了,身子扭了一下,微笑着低了头。何香子扯了畅黑妮的衣服,催她唱了。她说:“黑妮,张主任让你唱,你快唱呀!就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那一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这会儿,只见畅黑妮两手整了衣服,脚站了个丁字,摆了个架势,来了个亮相动作,清了嗓子唱了起来…… 畅黑妮的一段清唱,震撼了全场。大家鼓起掌来,并三三两两地议论着,没有不称赞的。 张主任高兴地说:“好!唱得好!我说席仕仁,你这个当团长的,以后有这样的好苗子,只管推荐,别讲家庭成分。周总理说过:‘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娃们都是隔了几辈子的子弟,有什么问题嘛!再说,都是些刚出校门的学生犯什么错了。今后,谁说有问题就来找我。” 场面沸腾了,大家都在为张主任的讲话相互议论着:“看人家张主任多痛快,说话真果断,又敢承担责任。人听了心里都舒服。” “可不咋的,像这样的干部,人跟着他,干死干活都愿意,像那些遇到问题,活气不出死气,又一把架子的,尿眼子都不愿意看他一眼,别说跟他干。” “说得真对。老百姓还说人家当干部的不干活了。要的就是干部的一句顺心话,有旬顺心话,大家只多干一点,就把他干的活给捎带干了。” “咱这可是演戏呢,不是干活。你说的话不入题了。” “还不都一样。我不信张主任的话大家听了不受鼓舞。对排演不起作用,还说我说话不入题了?你才不入题呢!” “其实也是,人心都一样,谁办了好事人心里都明白。” 主任张正贤紧接着又说:“二子(拿陆二蛋叫二子)你们不是在排练《红灯记》吗?就让黑妮演李铁梅。好好设计几段唱腔,把咱蒲剧的老调子革革新,让蒲剧的调子也弄出点新意来。” 陆二蛋笑着迎合着张主任的意见。说:“张主任,你放心!设计曲调的事,不会让你失望,一定会让你满意。完后我就准备。” “那好,你就给编编,越好听越好,其他我就不多说了。” 张主任讲完话,随后离去了。大家交头接耳,目光都投向了黄桂娃。 黄桂娃身材干瘦、长脸,眉毛细长,单眼皮,右脸耳下长有一痣,五官分布匀称,留有两条稍发黄的细长辫子,走起路来屁股微摆。在《红灯记》这出戏里演的是李铁梅。这会,张主任说让畅黑妮演,她有些不高兴了。 张主任的话,让席仕仁更是为难。他想,虽然黄桂娃嗓子比不了畅黑妮,又动作古板,身段生硬,少有表演天赋,但黄桂娃的父亲,毕竟还是村上革委会副主任,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于是,他没先发表意见,看了看桌上放着的钟表,见要中午十二点了,喊话先让大家散去吃中午饭,换人的事另作打算。 母亲本来上午要去家戏团里找畅黑妮,阻挡她去唱戏。只因家里来了亲戚,黑妮的姨妈来了,让她走不开,使她没能去得了。 中午畅黑妮回来,母亲没加思考地说:“黑妮,我再给你说一遍,村上的家戏团你可不能参加,别当我的话是耳旁风。别看我没出门,待在家里也都料到你去了家戏团。” “姐,你在说娃什么吗?发那么大的火。”畅黑妮姨妈问。 “说她什么了?你不知道,女子跟我做上对了。不让她参加村上的家戏团,她可疯了!死活都要参加,又是跑呀!又是考呀的,寻思着想去参加。这不,上午我让去裁缝部,香子叫了一声,拔腿就跑了。还说什么先去看看,去不去给人家回个话。我还不知道她想留在家戏团了!巴不得去呢,好不容易人家叫了,不去才怪呢!” “姐,娃想去就让去嘛!咋就想不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个好事,怎么你就不让去!” “你不晓得姐嫁给这个家的出身吗?一伙像咱家这种有问题的人,都被套在马车上伸辕的、扯稍的,像牲口一样,还都带了纸帽子。噢!娃在台上蹈脚舞手,爸拉马车像着牲口,人都对咱咋看呢?!” “姐,你别想那么多好不好?这是个革命运动。革命洪流势不可挡,一切牛鬼蛇神都要扫除。在这个节骨眼上,人家没条件是没法子了,娃有唱戏的条件,也当是替家里改造,你还不愿意了。” 畅黑妮姨妈小黑妮母亲十多岁,人长得干净、身材苗条、说话干脆。上过初中,有文化,对形势有自己的见解。她清楚,只有迎合时代,才能立足社会。心知一个小小黎民百姓,怎奈阻止得了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 畅黑妮见姨妈替自己说话,一边也插了嘴:“就是嘛!刚才家戏团里张主任都说了,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选择。我又是学生出身,谁还享老爷子的福了。他那时剥削人家贫下中农,跟我有什么关系。即便有牵连,今天我选择了革命路线,为贫下中农唱戏,况且又是革命样板戏,又跟家庭划清了界限,谁还戴我纸帽子了?让我去拉牛车了?” 母亲听畅黑妮这番话,手指了她骂上了。“你说跟家里划清了界限,谁信昵?唱个戏就革命路线了?富农子弟的帽子你还想摘掉了?看把你能的,还革命路线!王灵灵没有你革命?那天游斗她父亲,人头里叫着她爸的名字,‘打倒王关娃!’顶用了吗?人家还说她是装蒜呢!打倒你爸,打倒你爷爷,照样是地主子弟!” “姐,你可不能这样讲,让人家知道了,学习班里你也得进,改造思想也少不了你。正因为咱家里成分不好,别人积极咱更要积极表现。你还敢阻止孩子进步了!” 母亲没再说什么,拉着副不高兴的脸子,饭锅里舀着饭。畅黑妮搬了饭桌,摆了小板凳。姨妈接过姐姐手中盛了的饭,先递给畅黑妮,使了个小眼色,并随口说道:“黑妮,你快先去吃,吃完饭去戏团里,别耽搁了人家的排练。好好演,好好表现,别听你妈说的,她看不清形势。” 饭后,畅黑妮没立即出门,母亲说的话,她虽然不愿听,但毕竟是母亲。她不能不考虑,尽管有姨妈的支持,她也不得不想母亲的感受。她磨蹭着、犹豫着,不好意思出门。 姨妈看出了黑妮的为难情绪,便说:“黑妮,你快去戏团呀!咋还磨磨蹭蹭的,别管你妈说什么,有啥姨妈顶着。” 听了姨妈的话,黑妮朝母亲看了看,随口便说:“妈,我走了!” 母亲没应声,姨妈便说:“去吧!别理她。” 黑妮回过头来说:“姨妈,那我去戏团了。”说完便去了家戏团。P24-27 序言 1 卢卓录,一个地地道道的晋南乡村干部,一个在黄河与汾河交叉地带长大、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人,对于我们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有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在一次次社会变革中,他不仅是参与者、实践者而且是指挥者、领导者,他领导的对象是最基层的群众,是那些被称作我们社会脊梁的农民,他们的温饱问题、他们的实际需求、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一个农村支书接触最多也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在这个可能连“九品芝麻官”也数不上的岗位上,他接触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每天还要与生活在最基层的群众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往,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与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有着最亲密的接触,他要处理和解决许许多多来自不同方位的矛盾和事务,把精力、体力和相当一部分时间投入到那些繁琐的事务中,他做得很到位,在村支书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而没有卸任这个事实,说明他在群众中、在领导眼里,都是一个称职的干部,他在群众中的威望、他的个人品行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现实里可以提成一本书,如果有谁愿意书写的话。但是,尽管如此,他内心最向往的却是用自己的笔来书写他了解的生活,反映他内心的渴望和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 一个有着文学情结的人在当下已不被人看好,起码从现实的、实际的层面上来说,文学不仅不可能改善此人的生活条件,还有可能因为文学而使生活发生窘困,何况是一个农村的基层干部,卢卓录的勇气不能不令人叹服,他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平衡自己的角色,能一直坚持写作,实在令人起敬。 2 我和农村干部接触得不多,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工作关系,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那些默默奉献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基层领导者,另一方面,我个人一直生活在被庄稼和土地包围的小城市,对于农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离我很近,我几乎天天都能从我们这里的报纸和电视上看到他们的活动;陌生,是因为我与他们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2009年,我第一次认识到卢卓录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因为他的一本长篇小说《风雨情》。这是一本在我们这个地方被我称为“横空出世”的小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在我们这里的作协担任职务已经很多年了,多年来,我们这里没有谁单独出版过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尽管我们这里有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有更多的省级作家协会的会员,但没有谁单独出版过长篇小说,所以,当我拿到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先不说小说的内容和作品的质量,仅就它的长度和形式而言已经足以让我兴奋和高兴,无论如何,《风雨情》的出现填补了我们这里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空白,它虽然悄悄地来,但从我们作家协会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不能轻描淡写地让它悄悄地存在,我们随即发动全市作协会员去读《风雨情》,并召开了隆重的作品研讨会,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写作者都得到激励和提高,并在研讨的过程中使卢卓录对自己的创作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卢卓录很谦虚地接受了大家在研讨会上对他作品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认识到了自己创作的不足和缺陷,并从大家恳切的言谈中汲取了创作经验。 《风雨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视角选定在一个叫小溪村的村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三铜的人,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家致富有了钱的人,有了钱的王三铜纠结在情感和理智之间,他向往爱情,却没有正确地对待爱情,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他在寻找自己的归宿。王三铜是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类似于他的人的代表,他这种人一方面有理想有追求还有头脑,另一方面却在情感与现实的矛盾中常常迷失方向。卢卓录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为我们展示了这类人的精神实质,通过小说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造成王三铜这类人在精神领域方面一度迷茫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原因,自己对自己把握不住,另一方面,我们当时的社会,对于婚外情、对于爱情的价值观等等都处于模糊的状态,许多问题的出现,许多矛盾纠结,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都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解决,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错与对都无法自我判断和认知。所以,《风雨情》从捕捉社会现实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他创作的王三铜这个形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从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上来说,《风雨情》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纯朴自然,地方特色明显。卢卓录起初用章回小说的形式环环相扣地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矛盾起因到最后化解,使用的是一套传统的写作手法,故事套故事,一章一节有条不紊。后来,他通过大家对作品的讨论,将原先章回体改成了浑然一体的形式,作品最后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再版。 通过《风雨情》的研讨,卢卓录好像突然迸发了自己的创作激情,时过不久,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天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依然是农村题材,依然是晋南农村,所写的人物名字发生了变化,但小说的内容却依然反映的是乡村爱情。小说以主人公张巧莲、马锁娃等四个农民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友谊和冲突,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天度》的主线是情,《天度》的内容也围绕着情字展开故事情节,“情”在小说里不断地发生转变,又在转变中得到了升华。 3 《家戏》是卢卓录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如果说《风雨情》、《天度》都围绕着一个情字来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家戏》在表达一段深情往事时更纯粹一些,小说整体上没有“情”以外的枝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紧紧围绕黑妮和田星来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 《家戏》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语言特色。卢卓录在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优美语言的同时,把大量晋南农村的方言土语融入到小说创作中,使《家戏》更具地方特色也更符合人物性格的表现。卢卓录在使用语言时没有刻意地运用词汇,读《家戏》如一个我们熟悉的人在和你面对面地进行着言语交流,他讲着你听着,是那样自然和亲切,我们习惯了的口语,从他的笔下自然流出,更增添了我们对作品的好感,我个人的感受在这方面可能更强烈一些。 《家戏》的结构比起前两部小说来说更完整,也更紧凑。《家戏》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通过回忆完成了故事的交待。这种结构虽然已被众多的人使用过,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新奇,可是,越是用老的、旧的方式进行创作,并赋予这种方式以新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和叙述来赢得读者,越能显出功力。越是笨拙越显厚重,这也是《家戏》取得成功的一个特点。 这些年,在文学界,特别是在小说界,谁如果提起托尔斯泰,都会被认为此人老土,可是,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能跨越时代而被人记住的、学习的依然是那些名家的经典。徐则臣这些年一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他是被公认的近年来在小说创作方面“7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许多年后,他在谈起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感慨地说:“很多年里我都不喜欢托尔斯泰,虽然他是我最早拜读的作家之一。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写得太好。一读再读之后,我的想法是: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文学上他是大师,在世俗中他是圣人。” 4 卢卓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他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卢卓录常说:我从事文学创作就是因为喜爱。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创作,由喜爱而书写,他才能自然地想到什么就去写什么,至于文学能给他带来什么或什么也没有带来,不是他考虑的东西。他因为喜爱文学,就特别崇拜那些有创作成就的人,至于自己的创作,他没有刻意要怎样,所以,从《风雨情》到《家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有许多随意的地方,这也是他创作的不足之处。虽然他没有功利的想法,这一出发点很好,写作本来就是一种愿望的表达,但是,文学创作毕竟是创作,如果不去有意识地增强写作技巧,不从他人的创作经验中汲取营养,其作品难免在形式上或创新上给人陈旧的感觉,相信他会在以后的创作里更加自觉地把自愿的行为纳入到自觉的行动中去,这个过程是每一个成熟的作家必然要走的路。 三年来,他每年给我们贡献一部长篇小说,他的激情不仅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反而更加强烈和炽热。我们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常提醒他不要把步子迈那么快,要沉淀一下心情,而事实上,一个年过花甲的人所具有的那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真正体会和切身感受到。不过,说心里话,希望卢卓录在可能的情况下,用更加自觉的行动去写他的下一部书,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目前已经开始新创作的构思,祝他的新作有更大的突破。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凭借较为扎实的文学功底,以饱含晋南地区方言韵味的质朴字。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悲欢离合、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 小说就像书名《家戏》一样,借戏叙事,戏外有戏,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令人不忍卒读。 ——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原副会长石英 读《家戏》,如一个我们熟悉的人在和你面对面地进行言语交流,他讲着你听着。是那样自然和亲切,我们习惯了的口语,从作者笔下自然流出,更增添了我们对作品的好感……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雪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