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第3版)》编著者宋志平。
这本集子不是成功企业家的回忆录,也不是知名作家写的传记,而是汇集了宋志平在基层大型国企北新集团和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两家企业工作期间,在媒体发表的一些个人心得和采访报道。这些文字非常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心路历程:在国企艰难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在脱困与改革的过程中,在规范治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在央企做强做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的所思所想与艰辛努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与看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第3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 |
出版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第3版)》编著者宋志平。 这本集子不是成功企业家的回忆录,也不是知名作家写的传记,而是汇集了宋志平在基层大型国企北新集团和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两家企业工作期间,在媒体发表的一些个人心得和采访报道。这些文字非常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心路历程:在国企艰难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在脱困与改革的过程中,在规范治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在央企做强做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的所思所想与艰辛努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与看法。 内容推荐 《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第3版)》精选宋志平20年来的部分重要文章、讲话与媒体访谈,真实再现了一位成功企业家不平凡的企业心路,生动诠释了“包容”带给企业、行业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宋志平的包容哲学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第3版)》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共生多赢的经营理念、国民共进的融合模式、资源聚合的发展道路、包容和谐的企业文化等。这一哲学思想是我国企业在科学发展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创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极大丰富,对推进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开篇 做企业为什么需要包容 宋志平:包容的力量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我的企业心路 宋志平的“包容”哲学对我国大企业时代的贡献 师者宋志平 跨界掌门的双重角色 第二部分 任职中国建材集团时期(2002年至今) 宋志平和“央企市营”的故事 行业整合优化——大企业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 国企民企共同发展合作多赢 包容中勾勒的版图 让我们一起走出“丛林” 企业成长的逻辑 积极探索央企经营新模式 中国建材凭啥入选哈佛案例 大企业的使命 宋志平:做积极的董事长 演绎建材央企包容性成长 科学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开创水泥市场健康新格局 积极正面地看待水泥行业的调整 大力发展节约型建材工业 构建学习型组织及实践 人在旅途 远望的飞翔 第三部分 任职北耨集团时期(1993年-2002年)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 事在人为 我的一些想法 我们崇尚的机制 练得内功拿下云 企业亟待“新定位” 新材料、新企业、新思想 谈谈敬业精神 谈谈以厂为家 浅谈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 关于精干队伍 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 九八回眸——追求稳健成长,佳绩回报股民 以同心圆模式与新经济对接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仁者无敌 附录 宋志平的包容哲学 有企业英雄才有英雄企业 一分包容,一分力量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企业里不比别处,我常和一些年轻企业干部讲,下属辛苦了一年,总不能连句表扬的话都没有。我反对企业干部官僚化,反对动辄训人,要求企业干部之间多交流,也要和职工打成一片。回想这些年对我的称谓,刚毕业时大家叫我“小宋”,后来叫“宋厂长”、“宋总”,现在叫“宋董事长”,但更多人依然叫我“宋总”,我觉得挺亲切的。我对“宋总”的理解应该总是想着大家,总能在困难时帮助大家。我理解包容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有容乃大! 我也有生气的时候,但大多为一个问题,即“能做好为什么不呢”,这也是我的部下十分清楚的,如果是能力问题,我并不责怪大家,如果是责任心问题,我会生气,甚至比较严肃地批评部下。今天做企业环境十分复杂,要求部下每战必赢比较难,常常是有赢有输,但概率应是赢大过输,但也不能赢了就喜笑颜开,输了就骂部下,推诿责任。做领导带队伍要赢得起,也要能比较淡定地面对困难、甚至失败,但所有失败不应该出在责任心和事业心上,不能出在干部心不在焉和不在状态上。 记者: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包容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越来越被珍视和提倡,比如北京市还把它作为城市精神之一。您认为包容在当下社会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呢? 宋志平:几年前,中国建材集团在湖南衡山开了一次董事会,会议期间,特别安排董事们到福严寺听大岳法师讲了一次禅。大岳法师用六个字“知足、包容、感恩”概括对佛教的理解,他的哲理对我启发很大。前几年,我也给干部们发了星云大师和刘长乐的对话集《包容的智慧》。“知足、包容、感恩”这六个字有着现实的意义。我国历经了较长的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机制,那时社会差别不大。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所有制也多元化了,各种差别也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我也常想,这些年我们社会发展了,企业发展了,人们生活条件空前提高了,但大家的幸福感似乎降低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客观上讲,有一些社会原因,但另一方面,是心态出了问题。市场经济带来效率和财富,但如果不加强精神层面的引导,社会和企业也会出问题。以前穷困时大家觉得富有了就是幸福,但如果心态不平衡,富有了苦恼会更多,所以我在企业里主张一定要多进行思想引导和文化教育,中国建材“敬畏、感恩、谦恭、得体”的行为规范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我要求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的干部一定要做到像个央企干部的样子,要谦恭得体,对社会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奉行利他主义。 今天有不少人富起来了,富人应该对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应该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和公益慈善事业。以前学习宏观经济时讲到公平的倒U型曲线,大意是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公平度降低,但越过拐点后,差距会逐渐缩小,公平度随之增加,像今天日本的公平度比我们还高,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内心希望社会各方都能有包容的心态,互相照顾,使我们国家和谐平安地越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 “忙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 记者:人们其实都希望身边有更多的包容,可是在现实社会上和企业中,却很难真正实现。人们担心“老实人吃亏”。这些年来,您自己怎样处理进退得失呢? 宋志平:“包容”,顾名思义,“包”是包罗的意思,“容”是容纳的意思,包容意味着兼容并蓄,但包容不仅是包容别人好的东西,也意味着接纳别人那些差的东西,不仅意味着获得,更可能意味着付出。说到进退,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挤公共汽车的情形,那时,星期天和爱人带孩子从西三旗进城往往要倒几次公共汽车,常常是爱人抱着孩子挤上了,我没能上得去,还得再等下一趟才能上车,她们在前边车站等我。其实那时我不到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但我挤车时常望而却步,不愿意和那些等车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去挤,每每回忆起来,爱人还笑我年轻时笨,挤不上公共汽车,我也总是笑笑。 其实做企业领导人得学会照顾员工,能够吃亏,二十年前我在北新 建材当厂长时,第一年组织上给了我27万元奖金,我觉得工作是大家做 的,就把这些钱设了个奖励基金给优秀的员工。海淀高新技术开发区奖励我10万元,我也一次性给工厂托儿所买了书和玩具,那时这些钱可以在北京郊区买一栋像样的别墅。后来北京市表彰有贡献的企业家,曾陆续用优惠价格方式奖励我两套大户型住房,一次我奖给了北新的常务副总,一次分奖了两名技术创新有功的干部,我个人引以为高兴的是直至今天,我的家人也从没有埋怨过我一句。国有企业是从平均主义思想走过来的,工作也确是大家一同做的,只要大家有积极性,我才能心安理得。做领导不能一心只想自己,有利益就上,有责任就推,那样的领导得不到大家的拥护。 我信奉中庸,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过犹不及”,讲做什么事都要适度,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将心比心。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对国企领导人提出种种责难,而企业内部干部员工也有不少不切实际的要求,国企领导人还常面临来自各方的检查,应该说压力是巨大的,也常会心生委屈。以我这些年的体会和观察,我国绝大多数国企领导人是兢兢业业的,是甘于奉献的,我希望整个国家和社会也要理解和善待这些国有企业家,同时作为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也要用平常心来面对各种压力,能受得了委屈。 这些年,我也遇到不少风浪,但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保持一个平常和乐观的心情,对未来始终是积极正面的,不去抱怨,更不懈怠,一直保持面向正前方的人生态度,我的人生座右铭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忙的蜜蜂没有悲哀的时间”,我的这些作风也影响了中国建材年轻的一代。 “如果大家不知为何而作、不知如何相处, 只知干活吃饭,那注定会出问题" 记者:讲到包容和中庸,您对时下的“国学热”怎么看?大家都认为您是个儒商,您觉得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真的很有用处吗? 宋志平:对“国学热”我个人的看法是积极和正面的。毛主席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本着这样的一种学习态度来看待国学才客观。P9-P11 序言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把宋志平同志《包容的力量》这本集子送给我,并请我作序。宋志平同志,我比较熟悉,他是较早进入人们视野的一个国企负责人。我在经贸委工作时期,宋志平就作为经贸委在京的唯一基层企业代表参加了党的十五大,那时他是北新集团的负责人,给人的印象是个热情、谦和又能干的年轻人。 十几年后,我到中国企业联合会工作,宋志平同志也从北新集团走到中国建材集团的领导岗位。在这期间,我耳闻目睹了不少有关宋志平和他企业的故事,听了他一些演讲,看了一些媒体对他的采访和报道,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宋志平和他的企业都成长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做企业当成终身责任,主张一生做好一件事,而且一千就是几十年。 这本集子不是成功企业家的回忆录,也不是知名作家写的传记,而是汇集了宋志平在基层大型国企北新集团和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两家企业工作期间,在媒体发表的一些个人心得和采访报道。这些文字非常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心路历程:在国企艰难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在脱困与改革的过程中,在规范治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在央企做强做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的所思所想与艰辛努力,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与看法。 从这本集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北新集团,还是在中国建材集团,20年来,宋志平的经营思路是一贯的,那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包容。什么是包容?兼容并蓄,共生共赢。宋志平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企业家,有着良好修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凡事都想在前头。他的经营思路与个人特质都体现了“包容”的特点。也正是这些想法,点燃了北新集团全体员工心中的希望之火,使一个困难重重的工厂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新型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中国建材集团则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带领了行业的思想解放与模式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行业典范。时下,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也在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组织的深度融合。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既肩负着民族复兴的经济责任,也面临着诸多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压力,因此企业家更需要常怀一颗包容之心。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犹如大浪淘沙,经历了这场洗礼的企业家,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有其生存发展之道和深刻的管理方略。读一读他们的心路,听一听他们的想法,想一想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每个人走过的路程,我们将更有勇气和智慧迎接未来。 因此,这本集子,不仅是宋志平个人“包容”思想的阐释,而且记载了一个时代深刻变革的印迹,浓缩了一批优秀企业家上下求索的历程。读此书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正是它真正的意义所在。 后记 首都企业家俱乐部是以北京市和中央在京的大企业为主体的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界社团组织,成立于1985年3月23日,现有团体会员单位240余家。会员单位中有不少企业老总是能够著书立说的著名企业家,报刊杂志上经常看到对他们的采访报道,俱乐部会刊《首都企业家》杂志也经常予以转载。为了使他们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能够为更多人分享与借鉴,俱乐部拟编辑出版《首都企业家风采录》丛书。 现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宋志平,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的常务副理事长兼俱乐部主任。 宋志平从俱乐部成立时起就是俱乐部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从1997年起至今一直兼任俱乐部主任。我是俱乐部的常务副主任,在宋主任的领导下负责俱乐部的日常工作,我俩相识共事已有20多年了。 通过多年交往和阅读他的文章,使我对宋总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他的文章和讲话,都是他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值得企业家和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交流借鉴。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先把有关宋总的文章收集起来,汇成一册,作为《首都企业家风采录》丛书的第一本,印发给企业家朋友们。 为了落实此事,我首先与宋总所在单位办公室的同志联系,请他们帮助收集宋总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访谈录,这件事很快得到了落实,共收集和选择了29篇文章,约18万字,可以汇集成一本书了。随后,我又征得了宋志平本人的同意。他希望请他敬重的袁宝华和王忠禹两位老领导,分别给题写书名和作个序,两位老领导都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为了提高出版质量,我与企业管理出版社刘鹏社长联系,请他们给予出版。就这样,在各方支持下,这本书很快就出版了。 但由于时间短促,有些好文章还没收进来,在编辑方面,不当之处也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进入了,创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大型企业时代,其中优秀的职业企业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宋志平大学毕业就扎根企业,担任主要领导后,他心无旁骛地致力于企业改革和发展,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一线,热衷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使他和他带领的企业跨越障碍一路前行,用20年时间带出了两个千亿级的企业。这本书记述了他的企业心路,也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国企改革的变幻风云,值得一读。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陈清泰 中国建材从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快速成长为世界五百强,令人瞩目,但它的成长却源于一个朴素的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发展不仅适应中国国情,而且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具有的价值观。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 龙永图 产品,产业,乃至企业文化完全不同的两家弱小企业,在宋志平董事长的领导下,快速成长为行业佼佼者,其中的管理实践,引入深思。包容的文化凝聚团队,包容的力量聚集人心,这就是成长的奥秘。此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央企尊重市场、以人为本的不懈努力,值得所有希望了解央企的人和希望推动央企健康发展的篱理者研究探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傅成玉 《包容的力量》是一本讲企业文化的书,是园企市场化过程中宋志平的心得体会,但书中包容和谐的企业哲学也适用于我国广大民企。集团中层干部人手一册,大家喜爱和赞成书中的观点。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稳根 宋志平是我带的96级在职博士生。多年来,他不顾工作劳累,始终坚持学习。他勤于思考,善于归纳,事业取得很大成功,是一位学习型企业家。《包容的力量》这本书是他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感悟的管理之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也不乏理论性,值得一读。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荣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