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善烨编著的《最寒冷的冬天》内容介绍:不可逾越的三八线,难以逃脱的宿命,
曾经对金日成顶礼膜拜的白善烨为何会效忠李承晚?
“战神”麦克阿瑟为何会惨淡退出历史舞台?
身先士卒的李奇微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运筹帷幄?
晚年的李承晚又是如何在韩国政坛作垂死挣扎?
朝鲜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作为战争中“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韩)白善烨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善烨编著的《最寒冷的冬天》内容介绍:不可逾越的三八线,难以逃脱的宿命, 曾经对金日成顶礼膜拜的白善烨为何会效忠李承晚? “战神”麦克阿瑟为何会惨淡退出历史舞台? 身先士卒的李奇微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运筹帷幄? 晚年的李承晚又是如何在韩国政坛作垂死挣扎? 朝鲜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作为战争中“最应该”的主角韩国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内容推荐 白善烨编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内容介绍:朝鲜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今天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的对立,而且由于中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介入,这场厮杀的主角已悄然易手。虽已过去60多年,但在近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似乎中国才是这场战争的领衔主演。然而,朝鲜战争的真相,真就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吗? 洛东江战役的死里逃生,多富洞大捷的欣喜若狂,进驻平壤的意气风发,兵败汉城的绝望无奈,停战谈判中的现实无助,创建韩军的踌躇满志……作为韩国第一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韩国人到底如何解读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韩国第一猛将白善烨将在这本《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酝酿60年之久的回忆录中给出最权威的答案。 生动的战史记录全面的战争反思! 目录 推荐序 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第1章 序幕拉开三八线上燃起战火 1.凌晨急报:开城陷落 2.一溃千里的汶山防线 3.木筏上的渡江战役 第2章 决战洛东江300公里大撤退 4.7月拉锯战 5.兵临“最后的防线” 6.死守洛东江 7.多富洞大捷 8.绝地反击:歼敌三个师 第3章 北进!北进!遭遇中国志愿军奇袭 9.沿着后退的路线打回去 10.巧施“巴顿战术”,进军平壤 11.平壤入城,人生巅峰 12.平壤教堂敲响了钟声 13.落入中国志愿军的圈套 14.血流成河的秋夜 第4章 再次后撤北进平壤成泡影 15.立石整军待命 16.“圣诞节攻势”带来的灾难 17.惨淡的“1·4”大撤退 18.中部防线攻防战 第5章 重返三八线生死线上的角逐 19.波谲云诡的汉江 20.挥泪告别第1师 21.决战还是后退? 22.大关岭之生死战 23.临阵磨枪 第6章 战争得失停战谈判的艺术 24.我的停战谈判生涯 25.从僵局到破局:边打边谈 26.准备与游击队的战争 27.智异山作战 28.新生韩军的象征:创建第2军 第7章 狼烟再起释放战俘事件 29.在压力重重下就任总参谋长 30.处理军队堆积如山的问题 31.打破“四星上将只能是国王”的铁律 32.达成韩美共同防御共识 33.释放战俘震惊天下 34.重陷危机的半岛局势 第8章 签订协议战争终于结束了 35.进现代化军队面世 36.加快战后重建步伐 37.被饥饿、死亡阴影笼罩的人们 第9章 战后回顾美军与韩国的前世今生 38.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 39.战争爆发前军队左右派的血腥对抗 40.建军以来最严重的违纪事件 41.“4·19”革命的前兆 42.“4·19”革命与李承晚政府的倒台 译后记 军事术语 试读章节 “师长,朝鲜军队突然在前方发起了全面进攻,开城一片混乱,好像……已经丢了!” 1950年6月25日早上7点,师作战处长金德俊少校惊慌失措地打来了电话,这是我在“6·25”战争中接到的第一个战报。 我当时是陆军上校,任韩军第1师师长。第1师是驻防三八线的韩军4个师中的一个,主要负责从黄海道青丹、延安、白川至京畿道开城、长湍、高浪浦和积城一带全长90公里的正面防线。 美国的布莱德利将军(时任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曾说过,“6·25”战争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对我来说,这更是一场发生在错误时间的战争。因为就在战争爆发前两个月的4月22日,我刚刚从驻守光州的第5师师长位置上调第1师师长,而就在10天前,我甚至仓促到连第1师的情况还尚未了解清楚,就又被派到始兴步兵学校的“高级干部培训班”开始为期3个月的学习。 冲突时有发生。从1949年开始,大大小小的冲突在三八线附近就没有停止过。1950年6月中旬,陆军司令部情报局局长张都暎上校在主要指挥官会议上就曾警告说:“朝鲜目前的军队调动情况不太正常,随时都有发动进攻的可能。”[1] “6·25”战争爆发时,我和妻子及两岁的女儿生活在汉城(汉城,韩国首都,自2005年1月18日后中文名称统一为首尔。下同。——译者注)的新堂洞。在接到金德俊少校的电话后,我匆忙从家里冲出去,这时恰好有一辆军用吉普经过,我当即拦下来,随后直奔位于龙山三角地的陆军司令部。在那个汽车还是稀罕物的年代,能这么快找到辆汽车真是太幸运了!我向车窗外望去,外面同往常一样沉浸在周末的宁静之中,远处还传来了教堂和平的钟声。 到达陆军司令部后,我便直奔参谋长办公室。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想尽快了解当前的战况;二是由于我当时还是步兵学校的学员,我必须确认自己是否可以返回第1师指挥战斗。 已经有七八名军官聚集在参谋长办公室里,表情严肃地讨论着战况,气氛十分紧张。 当我问及我是否该返回第1师指挥战斗时,蔡秉德参谋长厉声喝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问这种问题,你马上给我回到第1师的位置上去!” 现在最重要的是弄到一辆汽车,于是我立马想到去找第1师的美军首席军事顾问洛克威尔中校。他就住在陆军司令部的旁边,虽然他好像对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不太清楚,但他的军用吉普正好停在那里。 在我向他通报完战况后,洛克威尔中校二话没说,立刻就发动了汽车带我直奔位于南大门的崔庆禄上校的家。 第11团团长崔庆禄上校在我培训期间代理第1师的日常工作。当我们到达他家门口时,他恰好刚接到战报从家里出来。于是我们三人一同驾车向京畿道水色的师部驶去。 去师部的途中,街道上还和往日一样平静,只是来来往往急驶的军车在暗示人们发生了突发事件。 上午9点,我们抵达了位于水色的师部。这时,炮兵营长卢载铉少校、作战处长金德俊少校和通信连长董弘旭上尉正在师部门口等我们。P2-3 序言 作为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的后代,韩国军史上第一位上将所著的关于那场战争的回忆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今天,距离那场战事结束已经整整60年。60年,即使在硝烟散去时出生的孩子,现在也成了花甲之人,而那场曾经牵动整个世界神经的战争,却从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半个多世纪来,描述那场在朝鲜半岛上展开血腥厮杀的著述,即或不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起码也可以说难以数计。想想看,连我和我的合作者王湘穗先生也写过一本探究那场战争的小书《割裂世纪的战争》,便可知那场打了三年的战争,对于每个真正的军人及战史爱好者来说,有着怎样磁石般的吸力。 战争的迷雾总是要比战场的硝烟散去慢得多。人们对某场战争的认识,也只有在迷雾褪去时,才会逐渐厘清它的轮廓。而厘清的办法,除了等待双方战史档案的解密,就是战争的亲历者们留下的文字。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往往比呆板的作战计划和战场总结更让人着迷。 与我所钟爱的朱可夫元帅的《回忆与思考》,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远征欧陆》,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前进!》,蒙哥马利的《元帅回忆录》比起来,白善烨将军的这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似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你不得不承认,这部韩国将军朝鲜战争回忆录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著述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 战争是人类整体的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军人的幸事。因为它能为他们提供功成名就的舞台。尽管绝大部分军人都没有这份运气,但每场战争终会有幸运儿脱颖而出,如有神助般地避开子弹和炮火的追击,并在弥漫的硝烟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直到最后登上成功者的领奖台,一次次演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喜剧。白将军从朝鲜战争之始担任师长,然后在三年时间内由师长到军长,到军团司令,再到陆军参谋长,直至官拜上将,也再次映证了这个道理。这么说,丝毫不影响历史对白将军在那场战争中的评价,孰功孰过,自有公论,因为历史从不会偏心。尽管在阅读全书时,读者会时不时地感觉到,白将军对于韩军以及他本人在与中国志愿军交手时遭遇的失败,常常轻笔带过(这是许多战争回忆录的通病),但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承认,白将军是个诚实的人,起码他既不讳言遭遇的失败,也不回避自己在这些失败中应负的责任,这是应该让人敬重的。何况正是从白将军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我们令人骄傲的父辈是多么的顽强和英勇,正是他们让从未尝过败绩的美军包括威名赫赫的麦克阿瑟将军蒙羞。因此,我在这里向这位没有刻意掩饰或歪曲这段历史的白将军表达我真诚的致意。 近些年来,人们对朝鲜战争的关注和探究已逐渐超出了战争本身,而把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观察,人们逐渐地把这场战争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美国也许不会对中国军人有半个世纪之久的敬畏之心,而同样,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许不会四十年后才真正启动。是耶?非耶?谁能说清?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每个国家都有她自己的历史宿命。中国如此,韩国亦如此。这两个国家在经历了那场战争之后,最终都创造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这,也是历史宿命。 是为白将军大作序。 中国·空军少将 乔良 2012年11月10日 后记 2010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这一年,我第一次有机会拜读了白善烨将军的回忆录。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饥似渴地用最快速度把它读完。 白善烨将军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诠释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作者亲身参与了开战之初的大撤退、洛东江防御战、仁川登陆后的大反攻、攻占平壤、志愿军入朝参战导致的“1·4”大撤退、五次战役、停战谈判、胶着战,以及停战谈判后的换俘工作等事件。全书以作者个人经历为主线,让读者非常明了地对朝鲜战争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今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两国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60年前的那场战争,一直是妨碍两国人民加强彼此间了解和互信的障碍之一。两国经过20年的交往,虽已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两国人民间的隔阂就始终无法消融。本书恰恰为读者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 以此为出发点,坚定了我要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并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决心。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末这一年内,我利用休息时间,终于将该书翻译完成。 借此前言,我想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过宝贵支持的几位老前辈。他们是:前国会议员、未来韩国财团理事长、陆军准将许和平先生,前韩国第2军军长、陆军中将金吉夫将军;还有我的恩师、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前副院长崔成德教授。特别是白善烨将军作为韩军界中元老级的人物,翻译此书须获得他的认可。为了让白将军同意我作为他这部著作的翻译人,崔成德教授、许和平前国会议员以及金吉夫将军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再次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真诚地希望通过它的面市,能够增强读者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珍视中韩问来之不易的友好交往关系,增进两国百姓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为东亚的持久和平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金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