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编著者周良书。
《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的写作是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摇篮和策源地”:1921-1927年的高校党建、“从中心到边缘”:1927-1937年的高校党建、“先锋与桥梁”:1937-1945年的高校党建等。《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对历史过程的叙述及其结论性的分析,有很大的可信度。不仅如此,它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的研究方法上看,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确凿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分析,这是十分正确的。它可以使读者看到比较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过程和观点,从而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为什么说比较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说“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呢?因为后人研究历史,要想完全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曲折的,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有限,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在内,都不可能把历史过程的点点滴滴都全面反映出来,甚至有些极为关键的史实也被漏掉,使后人的研究往往部分地、非全貌地描述历史。所以,说“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句话,严格说不科学。这种话我也说过,现在想明白了,以后不再说。
导言 研究的缘由、意义与思路
第一章 “摇篮和策源地”:19 21-1927年的高校党建
一、党化与化党: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政治设计
二、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中共在高校的创建
三、大革命时中共在高校的组织形态与建党思路
四、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和广东大学
五、小结
第二章 “从中心到边缘”:1927-1937年的高校党建
一、“一二·九”运动前高校党建的停滞状态
二、“一二·九”运动后高校党建的良性发展
三、“城市中心”视线下的高校党建
四、“乡村中心”视线下的高校党建
五、小结
第三章 “先锋与桥梁”:1937-1945年的高校党建
一、战时的中国高校和中国学生
二、中共对高校建党模式的新探索
三、“延安体制”下高校党的建设
四、“抗大”、西南联大和燕京大学
五、小结
第四章 “第二条战线”:1945 -1949年的高校党建
一、中国各党派在高校的重新布置
一“国共战争”状态下的高校党建
三、从革命到执政:高校党建思路的转换
四、“流动的大学”:华北大学
五、小结
第五章 对1921-1949年中共高校党建的几点认识
一、学生、政党与国家: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逻辑
二、在高校中建党: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典范
三、共产党、国民党和青年党:高校党建的“政治”背景
四、校长、教职员和学生:高校党建的“社会”背景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