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码赵泰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小村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小村所著的《解码赵泰来》在写作风格和文字上尽量保留访谈的口语,这样更切合读者的阅读口味,更生动具体。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背景,进行了必要的核实、适当补充和综合概括,让读者可以进入他所讲述的那些年代、那些事件、那些人物、那些情境之中,从一个又一个细节感受到他的担当与从容,豁达和睿智。

内容推荐

杨小村所著的《解码赵泰来》根据访谈内容及查阅大量史料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构思,除第一部需要首先向读者交代赵先生显赫的家族背景外,其余章节大的脉络以时间为序,在某一阶段则按内容横向展开,而重点放在继承宝藏和捐赠宝藏这两件大事上。之所以《解码赵泰来》这样安排,一则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阅读和了解赵先生的人生经历;二则希望对有兴趣了解赵先生坚持做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祖传宝藏背景原因的读者提供更详尽的材料。

目录

序曲 碧海青天夜夜心

第一部 匆匆过客故人缘

 第一节 直笔人戮赵秉钧

 第二节 “出世入世”伍廷芳

 第三节 “革命圣人”朱执信

 第四节 “晚节 不保”郑孝胥

第二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节 生于寒露不逢时

 第二节 “哑巴”童年不言愁

 第三节 动荡岁月倍寒心

 第四节 非法探亲过香江

第三部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一节 皈依佛门沙江庙

 第二节 情系丹青费苦心

 第三节 文化卫士不言倦

 第四节 神秘宝藏十年功

第四部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节 慷慨捐赠惹风波

 第二节 无中生有宝墨园

 第三节 耕耘文化登殿堂

尾声 东风夜放花千树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匆匆过客故人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第一节直笔人戮赵秉钧

弼时盛业追皋宜,匡夏殊勋懋管萧。

——袁世凯

赵秉钧(1859—1914)是赵泰来的曾祖父,河南汝州人。家中排行老大,赵居百家姓之首,秉国之钧自然也是首屈一指了。他出身贫寒,很小就成了孤儿。由书童而成大人物在民国只有两个,除了他便是那位复辟帝制的辫帅张勋了。

19岁的赵秉钧秀才未中,青年时便投入左宗棠的楚军远戍新疆,袁世凯随族叔袁保恒进京前也曾短暂效力于左宗棠部,两人虽未相识倒也有些职缘。后来赵秉钧通过捐纳(即花钱买官位)由西北边疆来到直隶袁世凯的地盘上混。袁世凯在小站练新军,赵秉钧便随习军政,专攻侦查、警察两门,与袁世凯遂生渊源;加之他在巡防营时,镇压京津一带义和团运动有功,颇为袁世凯赏识。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肆意烧杀抢掠、强奸妇女,皇城根的子民们饱受洋鬼子的蹂躏侮辱。八国联军息兵后,根据《辛丑条约》占驻天津,就不让中国驻兵了。长此以往,作为北京的重要门户,天津将失去戍卫首都的能力。袁世凯不甘心向洋人示弱,于是耍了一个花招,驻兵不行我驻巡警替你们维护社会治安总可以吧?于是中国近代第一支警察队伍便建立起来了。袁世凯把1500名新军交给了赵秉钧,委以创办巡警的重任。赵秉钧不负重托,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短期警察训练,就带着这支队伍开进了天津城。

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还不清楚“警察”是什么东西。几千年来,这个古老帝国的百姓更为熟悉的,是那些挎着腰刀、拎着铁链,四处呵斥抓人的“捕快”。这群被称为“警察”,身着黑色制服的年轻士兵,一方面承担起军事戒备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开始负责起“全市巡警、消防、户籍、营缮、卫生”等公共事务。这支有着拘留所、备差所、军乐队等一整套完备机构的警察队伍,以“为服务与管理群众而设,以防患于未然、排解纠纷而作”为宗旨,要求他们的警员“必须性情温和、朴实、举止端方、做事严正、保卫民众、不得索谢”。这些机构、制度和规矩的创立,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属先进文明,而赵秉钧则为中国第一支警察队伍的创始人。

仅用了半年时间,天津市的社会治安一扫过去的混乱局面,天津也被洋人描述成“世界上拥有最好的警察制度的城市”。因为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权力与舆论的推动,由赵秉钧一手创建的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各个省份逐步推广,并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当年常驻中国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曾亲眼看到,在天津的大街上,警察居然帮助一个推粪车的老汉,将翻倒的车子扶了起来。一个德国兵驾驶的马车堵塞了交通,却又不服从指挥,警察便吹起警哨把他抓起来押进了拘留所。等等事例,不胜枚举。莫理循在报道中不由感叹道:“在过去的大清帝国里,你能想象这种事吗?”

如果历史能停滞在这一刻,不再前行,那么赵秉钧作为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的这些贡献,理应青史留名。然而另一起著名的刺杀案,把时任内阁总理的赵秉钧,推向了历史的另一端。至于这段历史的真相如何,至今还是扑朔迷离,史家为此穷百年之功仍未澄清。

辛亥革命发生后,清廷被迫启用袁世凯出来组建战时内阁,袁一上台,便将赵秉钧擢拔为民政部大臣。当其时,清廷依仗北洋军阀的强大军力,与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南方革命党人对峙。清廷不退位,民国无法诞生。这时的赵秉钧与邮传部大臣梁士诒、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等人,合力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逼宫戏。他们天天上朝逼迫隆裕太后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下诏退位。梁、徐二人扮白脸,从旁利诱,赵秉钧则唱红脸,加以威逼。1912年1月19日,在清廷召开的御前会议上,赵秉钧公然向孤儿寡母摊牌,奏请“人心已去,君王专制恐难保全,恳赞同共和,以维大局”。在座的王公大臣默不做声,少年亲贵们则誓死反对,让毫无主见的隆裕太后不知所措。赵秉钧见状猛然起身大声吼道:“今天开会,明天也开会,议来议去至今都议不出个所以然来,内阁只得引咎辞职!”说罢满脸怒容拔腿便走,吓得隆裕太后面无人色。

1912年2月3日,清廷不得不授权袁世凯以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12日清帝下诏退位。袁世凯两头借势,以孙中山、黄兴的革命党催命内逼清廷,以清廷退位外诱孙、黄,结果大获成功,顺理成章地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过去史书上把这段历史说成是袁世凯借革命党之力轻而易举地摘取了辛亥革命的桃子,是为“窃国大盗”。随着各种史料的解密,重新解读这段历史,重新评价袁世凯在推翻两千多年帝制,创建中华民国功过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1913年1月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前夕,国民党的势力发展迅猛。在2月上旬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成了两院的第一大党。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计划组织真正的政党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宋教仁是位阅历不深、襟怀坦荡、集侠气与天真于一身、捧肝胆以待人的新派人物,浑身散发着理想主义的书生意气。另一方面,宋教仁在政治斗争中锋芒毕露、得理不饶人、越权争位的举措,导致其因此被刺杀,史不绝书。P6-9

序言

我今年58岁,已快到花甲之年。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回顾前半生所走过的路子,我自觉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这辈子想做的、要做的和能做的,都是一些与文化分不开的小事、琐事和傻事。

由于从1991年开始,我陆续将部分祖先遗留的中国文物捐献给国家,让社会大众能够共同欣赏这些饱含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艺术品,从而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赵泰来”三个字的知名度也陡然上升了。

一方面,人们通过内地二十多个博物馆或我个人藏品馆,看到很多难得一见的传统艺术品,从中获得不少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另一方面,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面前,人们难免萌发出许多疑窦和猜想:

“赵泰来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泰来为什么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宝藏?”

“他为什么要将这些宝藏统统捐献出来?”

有一些善于思考的人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发问:

“赵泰来捐赠的藏品是不是文物?”

“赵泰来捐赠藏品的目的是什么?”

更有一些爱刨根问底的人发挥想象力,他们言之凿凿地宣称:

“赵泰来捐赠的东西都是假文物,都是现代仿造的赝品!”

“赵泰来背后有一个上千人的造假团伙!”

“赵泰来捐赠藏品本身是一个大骗局!”

我想起俄罗斯的一句谚语:“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抱着这种心态,我对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各种议论都不予回应,以淡消谗,只做不说。

但是,在去年7月初我去广东开平参加一个华侨历史文化保护调研活动时,认识了杨小村先生后,我的想法开始改变了。

他对我说:“你怎么能只做不说呢?社会大众对你的善举是敬佩的、肯定的,有点非议也是正常的。对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而言,你的所作所为现实意义十分重大,这是毋庸置疑的。理应把你的故事、人生的传奇经历公之于众!”

我觉得小村君说的有道理。于是,去年8月我同意由他撰写《解码赵泰来》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该向读者说些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出生在广东东莞虎门镇一个普通医务世家,父母和爷爷都是悬壶济世的中医师。我儿时的理想很简单,长大后开一家小书店就很满足了。但那时正是我国“左”风开始兴起,反右斗争一来,我的家庭就厄运连连。先是在虎门医院当医生的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后来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又横遭“文革”劫难,包括我的父母和外公、外婆、舅舅等八位亲人在那场人类浩劫中不幸罹难。

承蒙上天眷顾。我14岁那年以“非法探亲”的方式,死里逃生,只身游水来到香港投靠姨妈郑月娥。从此,我的厄运开始转为好运了。

我万万没有料到,身体那么孱弱的姨妈却肩负着守护家族如此巨大秘密的重担而终身不嫁。而且在我二十三四岁时,姨妈临终前用一纸遗嘱将神秘宝藏“夯帮郎当”(广东话“全部”的意思)传了给我。当我打开英国伦敦北部那座庄园的地窖大门时,那种震惊和心灵上的震撼,恐怕现世没有第二个人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我在地窖里一边清理文物,一边苦苦追索这批宝藏曾经的主人和守护者:香港大牧师何福堂、慈善家何妙龄、与孙中山亦师亦友的香港华人领袖何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的伍廷芳、英国名门闺秀大律师玛丽娅、逼迫清朝末代皇帝下诏退位的赵秉钧、与何妙龄同父异母的妹妹何箕龄、终身悬壶济世的赵福生、朱执信牺牲前牵肠挂肚的朱寿英、隐姓埋名十多年的奉天市市长郑禹、一半中国血统一半英国血统的伍丽芳、终身不嫁的郑月娥……

这些由我上述多位祖先悉心收集的中国艺术品,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偶然原因,被深深地埋藏在伦敦一个庄园的地底下,默默无闻地度过八十多个春秋,从而也躲过了战火和“十年浩劫”的毁坏而得以完整无损地保全下来。我深知这批宝藏的价值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它承载着五千年厚重的中华文化历史价值和艺术精华,从而成为无价之宝。  现在,这批价值连城的宝藏居然属于我一个人所有了!我恰好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归根结底是引导众生摆正“我”与外界的位置和关系。基于这种信仰,我充其量只是这批宝藏的临时保管员。既然这批宝藏来自社会,它们最好的归宿必定是回归社会。

我不抱怨曾经造成我家破人亡的那段历史,人类进步总要伴随一些沉痛的教训。但那场造成千万个家庭悲剧的十年劫难中,种种扭曲人性、无法无天的举动,不正是缺乏文化素养而产生的愚昧和野蛮的结局吗?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引领世界的辉煌与骄傲。在悠久的大中华文化中,有很多要素依然是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很好地总结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仍然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匹夫之责。

我能够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尽绵薄之力的事,就是将祖先传下来的宝藏统统捐赠出来,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看到,能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这也是我三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做文化,近二十余年来不断捐赠藏品办博物馆、藏品馆的深层原因。

非常感谢小村君,他利用一切时间访问我,访问与我有关的人和事。在访问前,他事先做了充分准备,查阅大量史料,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问题。我读的书不多,我的答问又是杂乱无章的,具体时间地点有时都无法准确交代,祖先的事更是代代口传,难免有错漏。但他耐心听取并详尽记录,然后又进行细心整理综合。这本书的出版,如果能让读者掩卷后,多少对中华灿烂文化产生一些兴趣,那我也就知足了。

南无阿弥陀佛。

赵泰来

2012年1月30日

后记

过去史书上一直这样描述宋教仁案: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以国会第一大党代总理的身份,应袁世凯邀请上京议事,在上海车站准备登车北上时,突遭歹徒枪击,身中三弹,经抢救无效于3月22日不治身亡。消息传开,举国震惊。透过当时的各大报纸,国民党把舆论导向直指大总统袁世凯和国务总理赵秉钧,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案发后三天抓到凶手武士英和线人应桂馨。动作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

当我如履薄冰地写完《解码赵泰来》这本书之后,心情仍然有点忐忑不安。何故?原因就是赵泰来先生实在太神秘、太传奇,而本人的笔头笨拙,唯恐驾驭不了赵泰来先生天马行空的形神。加上这本书又仅仅是用半年时间赶出来的急就章,粗疏浅薄在所难免。

赵先生的家族背景和人生经历相当特殊又弥足珍贵,尤其是他三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宣传中华文化,二十余年来不断地向内地捐赠藏品的举动,恰恰证明了他把文化事业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这和我们党的十七大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诸多媒体、报刊和出版机构以及记者、作家,都对撰写和出版他的个人经历表示浓厚的兴趣。在我与赵先生相识以后,曾提出采访他的要求,他也同意将其人生特有的体验和所经历过的一些有意义的事件,比较完整地、系统地记录下来,留给后来者,并将这一重任交予我来完成,这是他对我的信任,为此,我深感荣幸。

对赵先生的采访,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断断续续,我也只得边采访边整理边写作。在半年时间里的访谈就有二三十次,将近四五十个小时,这些访谈都是在非常亲切和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赵先生记忆力惊人,在文史类的范畴内有广博的知识,一旦进入话题,他便滔滔不绝、娓娓道来,我也随之进入他所讲述的那些年代、那些事件、那些人物、那些情境之中,从一个又一个细节感受到他的担当与从容,豁达和睿智。

在这本书整理和写作过程中,我根据访谈内容及查阅大量史料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构思,除第一部需要首先向读者交代赵先生显赫的家族背景外,其余章节大的脉络以时间为序,在某一阶段则按内容横向展开,而重点放在继承宝藏和捐赠宝藏这两件大事上。之所以这样安排,一则以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阅读和了解赵先生的人生经历;二则希望对有兴趣了解赵先生坚持做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祖传宝藏背景原因的读者提供更详尽的材料。

本书在写作风格和文字上尽量保留访谈的口语,这样更切合读者的阅读口味,更生动具体。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背景,我进行了必要的核实、适当补充和综合概括。赵先生本人也前后三遍审核和修改书稿。尽管如此,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赵先生本人、方玲玲助手,以及赵先生许多朋友如:周中栋先生、李薇女士、唐理奎先生、梁伟苏先生、黎志达先生、梁谋先生、江铁军女士、孟大昭先生、张立雄先生、程存洁先生等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高宏的先生和陈展东女士对全书进行了文字编辑和史实考证,岳东女士对文字进行打印和校对。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图片除有标明出处之外,大多数珍贵的照片都由赵先生本人提供,小部分从其他资讯获得。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错谬和不当之处,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2年3月于广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