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汤《盘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进步、日新其德需要我们有空杯心态、归零心态,懂得放下。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放不下。放不下失败的痛楚,终日陷于消极悲观之中不能自拔,从而停滞了成长的脚步,错失了更多的机遇和风景。放不下过去的荣耀和之前的成功经验,误认为过去的荣耀能为今日的成功带来庇佑,之前的经验能够指导新的实践。殊不知过去的荣耀之花终究属于过去,它不会为今日的成长发出新芽;过去成功的经验一旦僵化,也会成为当下进步之阻碍、未来失败之原因。懂得放下,才能去除陈腐,清空杯子,不断引来清新活水。古人说:“相由心生,烦恼皆自添,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拿得起是强者的姿态,放得下则是智者的洒脱。人生需要担当,需要拿得起,但担当和拿得
起不是欲望的无限膨胀。放得下,才能于纷繁世事中拥有一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才能摆脱烦恼和贪欲的纠缠,轻装上阵,快乐前行;才能在面临困难时,不气馁堕落,忍于一时挫折,在能屈能伸中彰显豪迈。邢思存编著的《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的精华所在便是如此。
《菜根谭》有言:“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看不开,装不下大格局。而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心量宽广、眼界开阔、能看得开的人,看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看不开的人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光短浅,心量狭促,遇人遇事斤斤计较,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这种处世心态,既轻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贬低了自己的品格。而看得开的人有一双深邃慧眼:世界在近处,自己在远处,把渺小的自己放在博大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看不开?看不开的人,很容易被世间的烦恼、困惑缠缚得难以自拔;看得开的人,能够看破事物的表相,优游物外,从而化解险境和忧烦。看不开的人,牢骚满腹,自怨自艾,经常陷入拿不起放不下的两难处境;看得开的人却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能够辩证地看待一时的荣辱得失。看不开的人,不懂得变通,活得拘谨和痛苦,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看得开的人,深谙“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因而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创造人生的远景宏图,获得自由和洒脱。看得开,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是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看得开的人有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他们常常站在智慧的高地,“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看得开是一种弹性的生活方式,一个看得开的人,在机遇面前勇于拿起,在诱惑和无奈面前懂得放下,在困厄面前静定而执着。那么何为拿得起放得下,看得淡薄呢?《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将告诉你。
邢思存编著的《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通过生活当中各种困惑场景的心境做了解读,告诉你大智慧,从而让你知道如何取舍。
有一种智慧叫“弯曲”
人生之旅,坎坷颇多,难免直面矮檐,遭遇逼仄。
弯曲,是一种人生智慧。在生命不堪重负之时,适时适度地低一下头,弯一下腰,抖落多余的负担,才能够走出屋檐而步入华堂,避开逼仄而迈向辽阔。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的特点是建院历史悠久,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学员,当他们再出来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细节:孟买佛学院在它正门的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门非常小,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否则就会碰壁。
其实,这就是孟买佛学院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老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却达到了目的。老师说,大门虽然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很多时候,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都有方便的大门,或者,即使有大门也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这时,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时放下面子和虚荣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
孟买佛学院的老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
其实,人生的哲学何尝不在这个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因此,在必要时,我们要能够学会弯曲,弯下自己的腰,才可得到生活的通行证。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风起浪涌的时候,如果迎面与之搏击,就可能会船毁人亡,此时何不退一步,先给自己一个海阔天空,然后再图伸展。
妙善禅师是世人景仰的一位高僧,被称为“金山活佛”。他于1933年在缅甸圆寂,其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所以,直至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妙善禅师的金山寺旁有一条小街,街上住着一个贫穷的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经常喝骂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后,常去安慰这老婆婆,和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逆子非常讨厌禅师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等妙善禅师走出来,便将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淋满禅师全身,引来了一大群人看热闹。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粪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地把粪桶取下来。旁
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不在意地道:“这有什么好笑的?人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禅师,你不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道:“我一点儿也不会难过,老婆婆的儿子以慈悲待我,给我醍醐灌顸,我正觉得自在哩!”
后来,老婆婆的儿子为禅师的宽容感动,改过自新,向禅师忏悔谢罪,禅师高兴地开释他,
受了禅师的感化,逆子从此痛改前非,以孝闻名乡里。
妙善禅师将身体看作大的粪桶,加个小的粪桶,也不稀奇。这种认识正是他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现,而正是这一刻他弯下了腰,忍住了屈辱,才感化了忤逆的年轻人。
为人处世,参透屈伸之道,自能进退得宜,刚柔并济,无往不利。能屈能伸,屈是能量的积聚,伸是积聚后的释放;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伸是屈的志向和目的。屈是手段,伸是目的。屈是充实自己,伸是展示自己。屈是柔,伸是刚。屈是一种气度,伸更是一种魄力。伸后能屈,需要大智;屈后能伸,需要大勇。屈有多种,并非都是胯下之辱;伸亦多样,并不一定叱咤风云。屈中有伸,伸时念屈;屈伸有度,刚柔并济。
人生有起有伏,当能屈能伸。起,就起他个直上云霄;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屈,就屈他个不露痕迹;伸,就伸他个清澈见底。这是多么奇妙、痛快、潇洒的情境啊!
P64-65
《菜根谭》有言:“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看不开,装不下大格局。而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心量宽广、眼界开阔、能看得开的人,看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看不开的人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光短浅,心量狭促,遇人遇事斤斤计较,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这种处世心态,既轻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贬低了自己的品格。而看得开的人有一双深邃慧眼:世界在近处,自己在远处,把渺小的自己放在博大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看不开?看不开的人,很容易被世间的烦恼、困惑缠缚得难以自拔;看得开的人,能够看破事物的表相,优游物外,从而化解险境和忧烦。看不开的人,牢骚满腹,自怨自艾,经常陷入拿不起放不下的两难处境;看得开的人却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能够辩证地看待一时的荣辱得失。看不开的人,不懂得变通,活得拘谨和痛苦,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看得开的人,深谙“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道理,因而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创造人生的远景宏图,获得自由和洒脱。看得开,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是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看得开的人有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他们常常站在智慧的高地,“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看得开是一种弹性的生活方式,一个看得开的人,在机遇面前勇于拿起,在诱惑和无奈面前懂得放下,在困厄面前静定而执着。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的谏言,对于我们后世之人更是一种警示:做人一定要拿得起!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短暂的一生当中,人一定要有所作为、拿得起,这样才能肩负起人生的责任,才能让生命之舟负重前行,从而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最终驶向幸福的彼岸。拿得起,首先是一种担当精神,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勃发:《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以龙状人,发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的慨叹;南北朝时的著名将领宗悫少年便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志;青年毛泽东更是有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拿得起的人,绝非眼高手低之辈,他们为了理想百折不回、执着进取,在生命的历练中积蓄着力量。屈原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荀子·劝学篇》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拿得起的人,有着超人的自信和勇于担当的奋斗豪情,有着不怕寂寞、脚踏实地、百折不回的执着,有着智慧的头脑、积极的心态、准确的眼光、强有力的行动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只有拿得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勇往直前,成为生活的强者,得到自己该得到的,收获丰富而厚重的人生。
成汤《盘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进步、日新其德需要我们有空杯心态、归零心态,懂得放下。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放不下。放不下失败的痛楚,终日陷于消极悲观之中不能自拔,从而停滞了成长的脚步,错失了更多的机遇和风景。放不下过去的荣耀和之前的成功经验,误认为过去的荣耀能为今日的成功带来庇佑,之前的经验能够指导新的实践。殊不知过去的荣耀之花终究属于过去,它不会为今日的成长发出新芽;过去成功的经验一旦僵化,也会成为当下进步之阻碍、未来失败之原因。懂得放下,才能去除陈腐,清空杯子,不断引来清新活水。古人说:“相由心生,烦恼皆自添,若为舍不得,又怎寻快乐?”拿得起是强者的姿态,放得下则是智者的洒脱。人生需要担当,需要拿得起,但担当和拿得起不是欲望的无限膨胀。一个负重过多的人必将纠缠于无尽的欲念之中,疲惫不堪,失掉人生的真味,迷失前进的方向。放得下是成就卓越的必有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放得下,才能于纷繁世事中拥有一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才能摆脱烦恼和贪欲的纠缠,轻装上阵,快乐前行;才能在面临困难时,不气馁堕落,忍于一时的挫折,在能屈能伸中彰显豪迈。
“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豁达的为人处世之理念。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如何做人、怎样处世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勇于克服人性弱点,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我们都可以追求辉煌的人生,达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