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从何处来?又根据什么在人群中自发分配?《国富论(西方经济学圣经全译本)》为你全面解读财富增长的奥秘与根源。该书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惊世之作,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综合在一起的书,是一部在任何时代都被经济学家推崇备至的经济学巨著。
《国富论》发展出了现代的经济学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不同的人读《国富论》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无论作为经济学的经典读本,还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课外读物,对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富论(西方经济学圣经全译本)》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国富论(西方经济学圣经全译本)》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沿用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国富论》还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实践计划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另一部影响极为深远的伦理学著作,与《国富论》并称为“两只看不见的手”:后者讲的是市场这只手,它影响着经济;前者讲的是伦理这只手,它影响着人心。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国富论》的内涵,更全面地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我们随书附赠了《道德情操论》的经典篇章。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和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基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平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间或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 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
序论
第一章 论资产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的积累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放贷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如何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言
第一章 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输入本国能生产的商品
第三章 论对那些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通商国家的所有商品实施的输入限制
第一节 即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顺便谈谈谷物贸易及谷物条例
附录一
附录二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美洲和经好望角到达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
第一节 论国防经费
第二节 论司法费用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第四节 论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国家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
第二节 论赋税
第三章 论公债
第一章 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以及所有劳动指向和应用的地方展现出的熟练程度、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缘于分工。
考察一些特殊制造业中的分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人们习惯认为,越是微不足道的小制造业,分工反而越细。也许事实并不全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不重要的制造业之所以表现得比重要制造业中的分工更细,是因为它们本身需求量小,雇工也不多。这样一来,供职于各个部门的劳动者往往会集中在同一个地点工作,观察者能够一目了然。反之,在那些需求量大的重要制造业中,由于各个部门劳动者众多,全部集中在一起工作显然不可能,我们大多只能看到一个部门的工作者。因此,尽管大制造业中的工作划分比小制造业更细致,却常常因为这个原因而被人们忽视。
作为一种微小制造业,制针业的分工屡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将其引为例证来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这种职业(制针已经因为分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又不懂得操作相关的机械(这种机械的发明大概也与分工有关),那么即使他倾尽全力,恐怕一天也难造一枚针,更别提20枚了。但是,按现行的生产模式,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二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这18项操作在有些工厂中分别由18人完成,当然也有些是一个人包办两三项。我见过这样的一个小厂,因为只有10个工人,所以有人身兼两三项操作。虽然这样的小厂资金匮乏、设备简陋,但只要工人们勤恳工作,一天生产12磅针也不成问题。依每磅4000枚中号针来算,10个工人日产针4.8万枚,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产针4800枚。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别说一天造20枚针,恐怕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完不成分工合作情况下产量的1/240,甚至连1/4800也达不到。
对于其他工艺和制造业而言,虽然流程没法细化到这种程度,操作也不能简化到这个地步,但是分工产生的效果是相似的。但凡是在分工得以应用的工艺中,劳动生产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所以彼此分立的原因,也无外乎分工带来的这种益处。那些产业发达、社会生产力先进的国家,其各行业的分工细化程度一般也都处于领先地位。早期社会中由个人独立承担的工作,到了进步的社会中大都演变为多人分担。一般来说,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并且,生产一种成品所需要的劳动总是由众多工人共同完成。比如在麻织业和毛织业中,从亚麻及羊毛的生产到麻布的漂白、熨烫或呢绒的染色和细节整理,有多少部门的工人参与其中啊!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有细致的分工,各种工作无法截然分开、独立存在。木匠与铁匠的职业当然可以完全分离、互不影响,但牧民与农民的职业却不能像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纱工和织布工的角色通常都是两个人分别扮演的,但犁地、耙地、播种和收割却常常由同一个人完成。各种农业劳动要随季节时令而变换,要指定一个人常年只从事一项农业劳动完全不可能。因此,农业无法采用制造业中那种完全的分工制度,这也许就是农业劳动生产力始终落后于制造业的主要原因。一个最富裕的国家,其农业可能和制造业一样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较之于农业方面必定更为卓著。富国的土地一般都精耕细作,投入的劳动力和资费较多,农作物产量相较于土地面积与土壤肥沃程度来说也较高;但是,农作物产量远远不能和投入的劳动力与物资成比例。富国在农业上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先进得多,至少不像在制造业方面那样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同一品质等级的谷物,来自富国的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都低于来自贫国的。尽管法国的富裕程度和生产力进步水平远胜于波兰,但波兰谷物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谷物基本持平。法国的富裕和进步,比起英国来可能稍次,但法国出产的谷物,品质完全可以和英国谷物相媲美,而且二者的价格也长期不相上下。英国的谷地耕种优于法国,而法国又大大优于波兰。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可贫国生产的谷物,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在制造业上,贫国就明显不敌富国了,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某类制造业时,贫国无法和富国竞争。与英国丝绸相比,法国丝绸质优价廉,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当今原丝进口关税较高的条件下,丝绸业更适合于法国气候,而不适合于英国气候。但是英国的五金制品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而且品质同样优良的英国货,售价远低于法国货。据说在波兰,除了少数维持民生所必需的粗糙家用品制造业外,几乎没什么制造业。
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
第一,工人技能提升,必然会使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增加。由于实施了分工,各个工人的业务变成了一种单一的操作,终其一生都在重复进行,当然能够大大提升熟练程度。一个惯于使用铁锤而不曾练习制铁钉的普通铁匠,事出紧急而必须去制钉时,我相信,他一天至多只能做出二三百枚钉子来,而且还是粗制滥造不达标的。即便是惯于制钉,倘若并非以此为业,就是再怎么努力,一天也就制造出800枚,至多是1000枚钉子。我见过几个专以制钉为业的不满20岁的小伙子,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能制造2300多枚。可是,制钉决不属于最简单的操作类型。一个人既要鼓炉、添火,还要把铁烧红,挥锤打制钉子的每一个细节,打造钉头时还得调换工具。比起制钉,制针和制金属纽扣过程经过分工的各项操作都简单得多,而且毕生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其熟练程度通常也高得多。因此,这类制造业中的某些操作是如此迅捷,若非亲眼见过,你可能不会相信人的手能有这样大的本领。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损失的那些时间,节省下来将会使我们得到超乎想象的利益。人们很难快速地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尤其是二者需要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场所进行时。一个还要耕种田地的农村纺织工,从织机到田间,再从田问转回到织机旁,总会耗费许多时间。如果能将两种技艺在同一工作地点进行,无疑能降低不少时间上的损失,但即便如此,损失仍旧不小。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难免会开一会儿小差。新工作伊始,人们大都心猿意马,很难立刻集中精力。在最初那段时间里,他们敷衍了事的心态远胜于认真工作。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几乎每半小时就要更换一次工作和工具,每天涉及到的工作有20项之多,并且一生都是如此,因此养成闲散、懈怠、马虎的习惯再自然不过,甚至不养成都不可能。这些习惯使农村劳动者总是处在精神涣散的状态,即使到了紧迫关头,也不会表现出超出一般的活力。因此,撇开技能方面的缺陷不提,单是这些习惯就势必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利用适当的机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精简劳动,这点相信大家都熟知,就不再提供佐证。在这里我只想阐明一点:那些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也是分工的结果。人把注意力倾注在单一目标上,比分散在多个目标上能更快更轻易地找出达到目的的捷径。分工能够使每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集中于某一简单事物上。因此,假以时日,各个具体的劳动部门中必然会有人发现一些专门针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当今分工最细致的各种制造业上应用的那些机械,很多都是由普通工人发明的。他们始终重复着单一的操作,自然会想到一些让操作更简便的方法。每一个去制造厂参观的人看到的那些精妙机械,都是普通工人为了更快更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发明的。最初,工厂需要雇一个儿童在蒸汽机运行时控制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道。有一次,一个贪玩的小男孩为了去和小伙伴玩耍,找了根绳子将开闭通路舌门的把手系在机器的某个位置上,这样一来,舌门不需要借助人力就可以自动开闭。就这样,一个因为偷懒贪玩想出来的法子,成就了蒸汽机的重大改良。 P3-5
《国富论》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原名《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3年时已基本完成,但作者又多花了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国富论》正式出版,一度引起了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遍布英国本地及整个欧洲大陆和美洲。
《国富论》出版时,正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该书及时地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提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经济学说。从作为国富基础的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到分工带来的交换,交换带来的媒介——货币,再到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工资、地租和利润,文中都有详细精辟的论述。
该书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早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主张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垄断,但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在赞扬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又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它的理论奠定了资本主义19由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国富论》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步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今天,《国富论》中的许多学说虽然已经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突破,但亚当·斯密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影响深远,他富有预见性的洞察和诸多明确、实用的见解也总能引起后人的重新思考。
《国富论》共分五篇,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用亚当·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
《国富论》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经济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还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市场经济学的“圣经”。无论作为经济学的经典读本,还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课外读物,对当代_中国读者,特别是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同的人读《国富沦》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另一部影响极为深远的伦理学著作,堪称《国富论》的姊妹篇,与之并称为“两只看不见的手”:前者讲的是伦理这只手,它影响着人心;后者讲的是市场这只手,它影响着经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国富论》的内涵,更全面地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我们还随书附赠了《道德情操论》的经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