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是江西吉安著名作家吴志昆的第二部散文集,收录《新年钟声为谁而敲》;《走过四季》;《素颜本真读井冈》;《英雄离我们远去》;《尚义好文话“咕啦”》;《忠义诚信的古典与今编》;《储云的地方》;《远村温汤亦卖钱》等文章。整部书格调高雅,轻灵飘逸,散致隽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蓑烟雨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志昆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蓑烟雨》是江西吉安著名作家吴志昆的第二部散文集,收录《新年钟声为谁而敲》;《走过四季》;《素颜本真读井冈》;《英雄离我们远去》;《尚义好文话“咕啦”》;《忠义诚信的古典与今编》;《储云的地方》;《远村温汤亦卖钱》等文章。整部书格调高雅,轻灵飘逸,散致隽永。 内容推荐 《一蓑烟雨》是江西吉安著名作家吴志昆的第二部散文集,《一蓑烟雨》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亲亲草木”,23篇叙写乡愁,怀想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情文字;二是“笔走天下”,21篇游记美文;三是“漫卷诗书”,9篇读书随笔。整部书格调高雅,轻灵飘逸,散致隽永。 目录 序言 第1辑 亲亲草木 亲亲草木 山村旧事(七章) 远去的家园 遥遥的忆淡淡的殇 民俗乡情口题 乡戏 村味 乡村手艺人 井 一棵移民进城的老树 命运:一盒烟? 家长是谁 高原之魂 优雅的巴黎 威尼斯·将要沉陷的辉煌 欧罗巴的灵魂托付 天地有大美 给城市一个集体记忆 秋醉喀纳斯 西域火洲忆乡前贤 险韵,黄山松 版纳雨林的故事 汀江的文化坚守 最后的桃花源 杨歧寺小记 寻找原生态 为这一片山水抱怨 欧公故里情 非常年代的非常经典 新年钟声为谁而敲 走过四季 素颜本真读井冈 如果 英雄离我们远去 尚义好文话“咕啦” 忠义诚信的古典与今编 储云的地方 远村温汤亦卖钱 客家山居 第2辑 笔走天下 屐痕或者心印(五章) 溯江而上 上美若水 无中生有 代言古村两则 第3辑 漫卷诗书 人性的苍凉与崇高 一代女杰,一曲悲歌 长征健在者,慷慨忆当年 便携式博物馆 晶莹的露珠 读诗二叶 新咏史与超现代 苦牛斋笔记(十五则) 传统文化的友情 附梦·八巫山更晓云 跋 试读章节 “懵懵懂懂,清明下种”。就是最不知晓农事或还带着新春佳节酒意阑珊的农父,此时的稻秧也该长出茸茸的绿芽。清明风,谷雨雨,桐花飘落,雪白晕红的春华簌簌跌扑在山野春秧的浅绿上。煞是一幅喜人眉眼的早春小品。 曾有过这么些年,土地是集体的,庄稼是集体的,何时下种,何时收割,都是由不打赤脚下田的公社干部硬性指令,常常强迫命令提前下种,寒潮“倒春寒”一来,将芽未芽的种谷沤烂在秧田里,饥饿难挨的乡亲们,又将种谷从泥水里捞起,将这些带着泥味更兼霉变烂味的谷种磨成米浆,聊以充饥。 那些年,桐花照常年年开,而桐树下“开秧门”的农耕喜气却荡然无存。 棕不同于桐,是常绿乔木。一茎笔直地向上生长,不枝不桠,不歪不斜,长势缓慢,一春夏往上蹿那么几寸,数十年下来,亭亭临风,就其挺拔说,南方的绿棕,颇似北疆的白桦。芒种、小满的初夏时节,棕树抽出有如剑戟折迭的一包嫩白渐渐舒展,而后长成一柄柄伞骨撑开的绿色大巴掌棕叶,在风里摇着窸窸的颤音。同时,结出一穗穗青皮包裹的如同煮熟了的饭粒那样的籽实。新嫩时,去皮,可食,不苦不甜,有些轻涩。牧牛的童子,割菁的山姑,常当解饥慰渴的零食,待到籽实老硬,则嚼不动。 棕树干躯在向上窜高时,会剥褪一层絮丝耐磨的棕衣,那可是农家的宝贝。大暑节令前后,以棕衣为副业的棕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地去山野寻找,割剥那层棕衣。可编织成挡风避雨的蓑衣,农耕年代,与斗笠是亲兄弟组合。“青箬笠,绿蓑衣”,唐时张子和的《渔歌子》中的描写也许是出于色彩的诗意吧,棕毛编织的蓑衣应是棕黄或褐黑色的。 最大的用途是织绳,在没有钢丝尼龙绳的那时,常用的绳结物要么是稻草编织的草绳或是黄麻原料的麻绳,都没有棕绳的富有弹性,且结实耐用。不论日晒雨淋还是泥里水里,使用起来都格外糙手,特别适宜于承载重负的劳作需要。 五月端阳前后,棕叶新发不久,割去漂白,可织成名为“草扇”实为“棕扇”的扇子,炎日夏暑时,是乡亲们劳作后须臾不离的“手中宝”,那些乳白色的婵娟团扇,在慧心巧手的村姑少女手里,再用土法制作的红、绿色颜料描上几笔花草或虫鱼,给淡淡的山村日子平添了一些不寻常的色彩。记得村里曾有两个不同房族,一起两小无猜长大的青年男女,一度挣扎着反抗过各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觅死觅活都未成,当时被村里村外的人传为见不得人的丑闻。传递他们间情恋的信物,就是一把寻常棕叶编织的草扇。 40年前吧,有位11岁离家去当红军,年过半百已是名满华夏的将军,有了故园之思、寻根之念,于是通过组织寻找故乡。因年少投军,不识字,又几十年戎马倥偬,已记不起村名,只记得村前有一溜古老的柏树,柏树下一孔大砖瓦窑。与将军同姓的邻村,也在寻访之列,后来没对上号,不甚了了。 其实,建村历史稍久一些的古村落,村前都植有一排柏树。柏,有乔木,也有灌木。乔木的柏有“百木之长”誉称,常青不凋落,叶为鳞形或刺形,针叶类,生长缓慢,木质坚硬,枝叶与树干都散发特有的芳香。子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岂只此耶?中国古树名木中,承载远古信息最多而成为文明或历史符号的首推柏树。陕西黄陵的古巨柏传为轩辕黄帝手植,已有5000年了;山西晋祠、西安碑林、山东孔府,以至台湾阿里山顶上的神木——桧柏,无不数千年树龄,黛色干云,古意苍然。要不然杜甫那首写名人诸葛亮的名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也以柏烘托气氛? 山乡村落前的一排排古柏,为建村时祖宗们出于风水或祈祝寿考而种植的,成林后为村落一列翠屏。柏树下或有一、两高高隆起的窑包和几口碧波涟漪的水塘。水塘俗称“窑塘”,建村时取土用材因穴而塘。做砖较易,取地表泥土拍炼得有几分柔软,压入木制的模型成型,风干,入窑,烧焙。制瓦则难些,须地表以下数尺甚至数米的黄白色胶泥,剔去石粒等杂质,牵健壮牛牯反复践蹂,使之几成绕指柔状,削成薄薄的泥板,粘围在一个圆筒上,旋转陶钧成上窄下阔的圆泥圈,小心轻置,不得曝晒,在未全风干前可将每圈收折成几无二致的4片瓦坯。将砖、瓦泥坯小心有序码垒于两人头高许庐穹状窑里,柴薪茅草昼夜不息地焚烧其二、三天,然后全封闭,再从窑顶的烟囱浇入半池塘冷水,淬火,冷却。掌握窑火火候是祖辈口耳相传的经验、技艺,如不慎,一窑废品,农家二、三年的血汗辛劳泡汤,呼天抢地都来不赢了。 方砖,砌墙;蝶瓦,盖顶。这就是几千年不曾改变过的秦砖汉瓦(或秦瓦汉砖)所构筑的江南民居,乡亲们活着在此栖息,死后灵魂所寄。 成林古柏,最给山村带来生气的是飞禽们安的家。猫头鹰、苍隼、喜鹊、乌鸦多衔些柴木枯枝垒窝,而八哥鸟和叽叽喳喳总不得消停的麻雀们则是以干草编织更柔软温暖的巢。八哥啼醒的朝日,鸦背驮回的夕阳,日复一日测度着亘古如斯的山村岁月。P8-11 序言 如果要我从文学的角度来介绍经常被我戏谑地称为“长老”的、我的吉安乡党吴志昆先生,我愿意把他说成是一个喜欢写小东西的人。这话并没有揶揄吴志昆的意思,我想我说的完全是事实。吴志昆先生早期是个诗人,曾经在《诗刊》发表过份量不轻的诗作。毋庸讳言,诗歌这一体裁,比起洋洋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字数以万计的中短篇小说,甚至数千字计的散文,从篇幅上算的确是个小东西,如果说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是文学圣殿里雄伟的大理石柱,辉煌的主题壁画,那诗歌,或许是石柱柱础上的雕花,藏在宫墙夹层里的珠宝,异邦使者赠送的、适合王者拥有的夜明珠。后来,吴志昆又写起了散文诗,字数上要比以前的诗歌要多一些,但散文诗依然是微雕的文字艺术,每个字都是以吝啬为美的。(我记得有一个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诗人说过,一篇散文诗,篇幅有八百字就足够了)他出版过几本散文诗集,可因为散文诗的体积小,我所说的几本散文诗集不过是几本薄薄的小册子。吴志昆后来写起了散文,比起他写过的诗歌和散文诗,他的散文写作有了一个体积上的变化,字数明显多了起来。他的被称为散文的字,要比诗歌和散文诗更松弛,更接近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值得亲近。但是,我依然要说,他散文的写作,依然是适合藏在老房子里间带锁的抽屉里的古玩,是乡间地头附在田埂上的花草,穿过乡土大地的蜿蜒溪流,依然是小东西。他的散文和随笔文字,篇幅上基本上不超过千字。十六开的杂志,一篇一般不超过一页,两个页面可以发表三篇。这样的写作不由得让人担心:这么小的东西,要写多少篇才能产生让圈中人渴望的大一些的反响? 可我依然要以他的文章曾经的编者和一直以来的读者以及散文后学的身份推举吴志昆先生的写作。在这个行当混了多年就知道,真正的文字,体积并不是重要的考量。文学的重要尺码,是写作者的气血和文章的精神。南唐李煜,南宋辛弃疾,明末张岱,清代李渔,文字都短小,但饱含了强大的生命力,数百年来滋养着中国人的性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加标点符号不超过二百字,却成为几百年来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文。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一生只写了一百多首诗,却成为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吴志昆的体积微小的散文写作,之所以依然被我所称道,除了我们相熟相知这一层,还因为有他独有的魅力在。 我以为吴志昆先生的散文,小小体积里有文化的大认知。吴志昆的文章,有海量的信息,故乡风俗,古代诗文,历史掌故,他乡地理,他都能随手拈来,自成一格。在他笔下,山旮旯里,却藏有不凡的史实,一株草木,或许是宗教和诗文里的精灵,一句方言,或许就存了一个地方的集体性格密码。这当然源于吴志昆先生酷爱读书,数十年来翻书不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审美。他看万事万物,总是会以一颗文化的心去揣摩,以一双文化的眼去打量,他的文字,自然就有了他文化的芬芳和风骨,有了充满磁性的文化气场。 我以为吴志昆先生的散文,有我一直倡导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品格在。我总以为,一个人的散文好不好,除了要看作者读书多不多,文字的信息量大不大,关键的还在于作者的喉咙是否发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是被组织征用还是独立于旷野之中,是以篝火与独木成林的气质,说着自己的话,还是不自觉之间有了宣传鼓动的嫌疑?吴志昆的散文,我以为是以自然的状态,以文化的精神,以娓娓道来的口吻,说着故乡与旅途,说着读书与历史。在文中,他是游子,是读书人,是和颜悦色的长辈,是打马西出阳关的旅者。从他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颗没有被圈养的、自由自在的、信马由缰的心。——那一张张十六开或者三十二开的、承载着吴志昆先生小东西的纸,并不是圈养灵魂的栅栏,却是一个个灵魂自由散步的、无边无际的疆场。 我还以为吴志昆先生的散文,是用文字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故乡。吴志昆是永新人,而立之年才考学进入吉安师专(现在的井冈山大学),成为那里的学生、老师,中文系掌门人。然后又因工作需要成为吉安技校的校长。以政府公务员退休后,他奔走于江湖,往来于南北。我因与他是故交,会经常收到他的短信或电话,前不久又听他说自己大概以后落户深圳,原因是自己的孩子在那里,依了生谁随谁的道理。他路经南昌时我们偶尔会在一起喝酒,他虽年过花甲,但喝酒依然有少年的豪迈,还有永新人惯有的几分游侠气。他息隐于武汉、深圳儿女处,或参谋于企业,或开讲在高校,或游走于旅途,既饱看风景,又尽享各地浓浓的亲友情、师生情。这个奔走于旅途的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异乡人。他退休后然后离开了与文学有关的岗位和与地理有关的故乡,于他来说,就是开始了双重漂泊的人生。故乡已远,而他的写作,其实就是不断地用文字建造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故乡,用文字表达着对这样一个虚拟故乡的乡愁。他写下的每一个字,当然不会是古代臣子献给皇帝的奏疏,也不可能是青年男女情意绵绵同时废话连篇的情书,而只能是一个游子献给故乡的家书。这样的家书,篇幅当然不可能长,一个深陷旅途的人,在路上用随身携带的一两张纸,随手写下的文字,当然不会是长篇大论,不会有恣肆汪洋的表达,过于修辞的矫情的话语,只会是朴素的、却富有深厚情感的言辞。小小的十六开或者三十二开的许多纸上,承载的是一个花甲之年的异乡人炙热的乡愁。 受吴志昆先生所托,以后学身份,写下以上浅陋之辞,权作序。 《一蓑烟雨》,散文集,吴志昆著,201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后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或者说是面貌,其生命的历程承载、对应社会的现实、历史的足印。 忝为“老三届”,其实只在小县城上了数月的高中,尔后十余年务农做工,在举国动乱纷争中彷徨无措,痛苦地消磨青春。而立之年赶考,离“土”为“士”。误入“仕”途,官学参半,先力耕在高校,后艰拓于职教。年届“致仕”,息隐都会,游憩城乡,或受聘顾问,或假座开讲,或笔画心悟。诠释生命美感,行万里,破万卷,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人世间这部活书”(鲁迅)。一蓑烟雨,半世浮尘,心味沧桑,苦乐人生。 伴随共和国成长的每一个脚步走过来:激情欢歌。亢奋虚狂。悲喜热泪。沉稳奋进。亲历更亲为过的农耕文明和以农耕文明为基本支撑、沿袭数千年之久的社会形态,也就在近数十年中渐行渐远,解构甚至消失。有多少文化记忆值得籍文字以流传?精神亦同物质一样,曾经极端贫困,而今却拥有十分丰富的阅历和温饱无虞的从容,感慨岁月之无情,更感恩时代之疾行。 退休前忙里偷闲,退休后闲里找乐,辑入本书的其实大部分公开发表过的文字是近十年笔耕留痕,继续一份心灵印记的呈现罢。面世于据说“出书的多,读书的少。养二奶的多,养亲奶的少”的今日,就算是自慰,至多若干同好的卡拉还OK了一把吧! 2013年春于深圳眺海楼 书评(媒体评论) 吴志昆的散文,落笔精微,玄思宏远,是不可不读的美文。 其文多玄奥之思,犹聋越风云后的清明,微观体物的超越,精美隽永,无论是对“乡愁”的眷恋沉思,还是对“笔走天下”的快惠退思,以及在“漫卷诗书”中的理性哲思……在其间,宇宙、生命、文化、历史、社会、人间、理念、情怀……或直接引领,或含蓄点化;走中觉小,小间悟大。 有心人可以读出大天地。 闲览者也未尝不可悟些小情怀。 其轻灵精美,其古远沉雄,其凝练而不拘谨,其疏散而不汗漫,其飘逸洒脱,其热烈执著,其古典辞章的潜润,其民俗俚语的穿插……风格挥洒自如、文采斑驳、妙手天成!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导师、评论家 桂青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