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骆芬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作者骆芬美)以历史主题为纵轴、以近四百年时间为横轴,立体架构真实的台湾面貌;以生动故事叙述方式,配合精彩图片说明,完整呈现三百多年来的台湾真相。

人气教授骆芬美老师爬梳史料正说台湾史,你一定爱读的极简台湾史、说书台湾史、翻案台湾史!

十三篇精彩翻案,让你重新认识台湾的真正历史!

稳居博客来人文科普类畅销榜前茅、诚品书店人文畅销榜!

内容推荐

原来——

郑成功时代,台湾人不信奉妈祖

先住民头目制度是荷兰人所设立的

三百年前,台湾商人就采用股份集资……

十三篇精彩翻案,让你重新认识台湾的真正历史!

台湾地理位置特殊,历经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发达,十七世纪曾被荷兰、西班牙统治;明郑败亡后,纳入清朝版图,政权变动频仍,族群融合多样,文化发展多元。

错综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多少是道听途说,哪些被颠倒黑白?

与事实不符的偏见与误写,造成了历史的歪曲与误解。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作者骆芬美)带你拨开史实的层层迷雾,《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认识台湾的真面目。

目录

推荐序1 历史去伪始见真相 宋光宇

推荐序2 我爱说“古”的姐姐 骆芳美

作者序 因缘际会台湾史

1.西方人如何认识台湾?

你以为:四百年多前葡萄牙人发现台湾,并命名为“福尔摩沙”

事实是:葡萄牙人只是经过并未登陆,真正登陆且称呼“福尔摩沙”的是西班牙人

2.荷兰人为什么来台湾?

你以为:一六二四年,荷兰人积极且主动的占领台湾

事实是:荷兰人来台湾,是明朝官商勾结的分配结果

3.荷兰人在台湾做什么生意?

你以为:直到国民政府来台,始有出口扩张和转口贸易政策

事实是:荷兰时期,台湾的出口和转口贸易在全球经济网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4.汉人移民台湾

你以为:当年汉人“唐山过台湾”是情非得已的悲哀

事实是:荷兰时期,汉人觉得台湾机会无限,纷纷渡海而来

5.荷兰人和先住民

你以为:台湾先住民的头目制度是部落既有的传统

事实是:先住民头目制度是由荷兰人创立的

6.郑成功如何赶走荷兰人?

你以为:郑成功直接用武力打败荷兰人

事实是:武攻之前,郑成功早已透过经济封锁瘫痪荷兰人的贸易

7.郑经和英国人

你以为:十七世纪时,英国人和台湾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是:郑经带着英国人从台湾到中国,导致后来的鸦片战争

8.两岸谍对谍

你以为:两岸政治谍对谍是从一九四九年以后才开始

事实是:明郑时期,两岸间的政治谍对谍就已然存在

9.明清皇室来台

你以为:清朝嘉庆皇帝曾来过台湾

事实是:明清皇室成员只有明朝宁靖王朱术桂在台湾住了十八年

10.玄天上帝与妈祖

你以为:到处可见的妈祖庙是民间信仰的自然发展

事实是:推广妈祖信仰是清朝统治者的手段

11.台湾弃留

你以为:郑克塽投降后,康熙因施琅建议而纳入台湾

事实是:康熙经过十个月考虑才做出决定,对台湾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2.一府二鹿三艋舺

你以为:台南、彰化鹿港、台北万华(艋舺)是清朝廷开发的

事实是:这三大港口城市全是民间自力开发、自然形成的

13.客家人的义民庙

你以为:义民庙只是客家人的一种民间信仰

事实是:义民是客家人在以闽南人为主的早期社会中取得合法身分的重要管道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两岸之间就存在着谍对谍的政治斗法并上演着,己方人员投奔对方阵营的戏码,早在300年前,郑成功东渡台湾到郑克投降满清的22年间,就屡见不鲜了。

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清朝随即施行一道对郑家极具杀伤力的“迁界令”。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得非常彻底,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最后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无法经营。少了海外贸易收入支应军费,经济越来越困顿,郑氏只好在台湾努力开拓耕地、发展农业,但农业收入远不如海上贸易,郑家终究无法再与清政府相抗衡了。

提出高见策略的是原郑成功阵营将领黄梧,他在清政府对郑成功部属提出优厚的招降条件时,献出郑方重要基地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投降。因黄梧熟知郑军内情,向清政府指出:“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守金、厦弹丸之地与清政府对峙,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济粮饷、油、铁、船。”此一建议果然重重打击了郑家命脉。

黄梧投降清朝后,招降郑方官员200多人、士兵几万人,使郑成功北上的计划受阻,大大助长了清朝的实力。康熙皇帝特别封他为海澄公,位居一等公,是明郑降将中职位最高的,子孙可享有世袭12代的赏赐。

1662年赶走荷兰人后,年仅39岁的郑成功病逝台湾,遗命竟是赐死儿子郑经,他的骤逝引发郑氏内部权力出现真空。

郑成功的部将黄昭在台南拥立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郑袭,继位为延平王;在厦门的郑经则拉拢掌握海军的都督周全斌,以正统自居;位于金门的元老重臣郑泰(郑经堂叔)则持观望态度,倾向与清方谈判,甚至提出金门、厦门、台湾三岛,比照朝鲜成为朝贡国的办法。

这时清朝康熙皇帝刚继位,年仅8岁,大权掌握在鳌拜手中,一切还不稳定的状况下,清政府不想开启战端,不断招抚厦门的郑经;只要他愿意剃发,到北京请降,不但赦免违抗的罪责,还给予优厚的爵位、从优叙职。

郑经不想被招降,又担心自身实力不敌清政府武力,于是假造人员、器械总册,以准备投降的姿态迷惑清方,并和清政府进行谈判;同时出兵台湾打败叔叔郑袭,之后留下部将黄安掌理台湾,自己回厦门。

回到厦门的郑经却面临被孤立和亲信背叛的危机:一方面迁界令使厦门失去物资和情报的来源;另一方面,堂叔郑泰因立场不同,被郑经幽禁后自杀,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和儿子郑缵绪因而带着8 000士兵及100艘船,向清将领耿继茂投降;第二年,原本支持郑经的海军都督周全斌、提督黄廷也投降满清。

郑泰事件发生后,郑经被施琅和荷兰的联合部队打败,撤出金门和厦门,退守到漳州沿岸的小岛铜山(今东山县东山岛),他的部属大多投降了清政府。1664年3月,郑经终于放弃福建沿海岛屿,撤退到台湾,建国“东宁”,自称“东宁国王”,为保有政权的合法地位并维系郑成功旧部属的向心力,仍继续尊奉南明桂王的永历年号,但不再有西征清朝的想法。

清政府的招降策略持续进行,以至于跟着郑经来台的人,三年时间内,四分之一的人陆续从台湾澎湖渡海投降,估计约有文武官员近4 000人、正规军4万多人、船只900多艘。

对来降的将官,清政府刚开始给些闲缺,后来渐渐依照带来投降的人数多寡,给予职衔和薪水,例如:带很多官兵来投降的官员,就加职衔,给原本全薪;所带官兵少又没什么功劳,就降职等,给一半薪水。

掌控朝廷大政的鳌拜,不放弃武力攻台,命施琅统领水师征剿郑经;只是前后三次攻打台湾,都遇到台风无功而返。

郑经退到台湾三年后,14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再度招抚郑经,提出只要剃发并归顺,就赐封爵位和给予优厚俸禄。面对施琅不断提出攻台的计划,康熙不仅未接受,甚至因此免去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调回到北京,拆散兵众、烧毁船舰。

郑经对康熙的善意虽没有正面响应,也没有重启战端。他仍坚持不剃发,致力在台湾垦殖,将官和士兵生活渐渐安定,也不骚扰清政府,双方算是相安无事,只发生过零星的叛逃事件。

郑经来台9年,也是康熙亲政6年后,两岸关系又有了戏剧性变化……P119-121

序言

骆芬美教授的新书文笔流畅、内容丰富,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就是把17世纪明朝末叶,西班牙人、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相继东来,以及他们与中国东南的海商郑氏集团相互周旋较劲的实际状况,说明得非常精确、扼要。像我这样的外行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本书的功力绝对不在正式的学术著作之下。

对于明朝末年、南明四帝、荷兰人、郑成功等的印象,一直被“反清复明”四个字绑住了。只要对中国历史稍有涉猎的人在心中都有同样的疑惑:中国历朝历代中,明朝是皇帝质量最差的一朝,对朝臣也是最苛刻的一朝,为什么覆亡之后,却一直有人想着要复兴它?南明四朝也一样权臣内斗、乾纲不张,郑成功为什么要遵奉南明为正朔?这些反常的现象究竟隐含了什么更深层的意义?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也同样困扰着关心这段历史的学人。

就闽南海商郑氏三代的行事风格来说,他们祖孙三代共同关心的主轴思想,就是“做生意、赚钱”。

当时,西班牙人用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白银,在马尼拉与中国海商交换生丝和瓷器,形成“海上丝路”。这条海上丝路前后维持了250年左右,贸易方式一直很稳定。西班牙人掌握了巨量的白银,其他国家取代不了他们的优势地位。郑氏集团也从来不去争夺这条路线,郑成功和郑经都知道,一旦赶走西班牙人,夺下马尼拉,白银的供应就断绝了,整个菲律宾群岛又不出产价格高昂的香料,拿下马尼拉,等于拿了个荒岛,不如就维持西班牙人占领的现状,可以长久做白银和生丝的贸易。

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情形就不同了,都是做买空、卖空的生意。他们本身没有独占的贵重物品,要到摩鹿加群岛①去买茴香、豆蔻、八角、肉桂等香料,运回欧洲去卖,赚取高昂的利润。由于香料商人不收黄金或白银,只收印度棉布,而印度人喜欢黄金饰品,中国一向用黄金做饰品,可以自由买卖,于是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想尽办法在中国东南沿海找个可以立足的货栈,把中国的黄金饰品运销印度。葡萄牙人捷足先登,占有了澳门。荷兰人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距中国太远,于是不断向明朝交涉,要在澎湖风柜设立贸易站。明朝不允许,但授意荷兰人可以到台湾,也应允继续供应他们所需的货物。这就是荷兰人来到台湾的根本原因。

荷据时期,中国的黄金从厦门出El,运到台南安平,再转运巴达维亚,乃至印度的果阿,去买印度棉布,再运棉布到摩鹿加群岛买香料,运回欧洲去卖,可以赚两三倍利润。闽南海商郑氏集团在这个世界贸易网中也插上一脚,书中记述郑成功如何切断荷兰人在台南安平的进出口,独占海上贸易;书上没有提到的是郑氏在这个贸易网中所需的身份和地位。

郑成功只是商人,关心的是如何赚钱,可是在与日本藩主、幕府大将军、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对象交涉时,需要有官方头衔。他不可以是“君主”,因为君主不会亲自做生意,只有受封的公侯才有这样的特权,于是郑成功仿效日本天皇和幕府大将军的模式,自任大将军,而需要有个虚位天皇。这就是他拥立隆武帝、遥奉南明永历帝的根本原因。

隆武帝时,他受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仪同驸马。永历八年又受封为“延平郡王”。有了这样的身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跟日本藩主和幕府大将军、荷兰东印度公司乃至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谈判、签约、发信、招降等工作。北京皇帝太遥远,又不听使唤,搞不好会有杀身之祸,父亲郑芝龙的下场就是明证。遵奉南明永历帝,既有正式身份,又不会受到永历帝朝廷的钳制,更不会有杀身之祸。到此,我心中的疑惑就豁然而解了。郑成功把日本天皇和幕府大将军那套把戏玩到出神入化,“反清复明”只是他的口号和招牌,骨子里就是要“赚钱”,而我们一直被他这出好戏迷惑住了。

又因跟西洋人周旋日久,深深了解西洋人占领港口、货栈的手段,在郑成功的心目中,他的版图不会很大,但都是不会被陆上政权封住的海岛。这些海岛是厦门、金门、东山、台湾和长江口的崇明岛。在这样的考虑下,当厦门和金门受到清政府威胁时,只有移居台湾,才能继续家族的海外贸易。

这样的剖析把郑成功从我们熟悉的“民族英雄”神主牌上拉下来,还原其本来面目。科学的精神不在“求真”,因为很难做到,只能做到“去伪”。骆芬美的这本书做了“去伪”的工作,是可喜可贺的事。

书评(媒体评论)

由于“台湾史”的学术累积岁月浅短,不少历史叙述,若非因袭成说,就是依然难摆脱传统支配阶层的历史观。

目前的台湾史知识与图像,漏洞、未批判与缺乏实证之处还不少。

我非常高兴骆教授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向读者展示,

澄清这些一般人习焉不察的问题历史;也相信阅读本书之后,

读者将会有更活泼的历史想象。

翁佳音——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见台人心,知台未来。——《旺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