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库1105
分类
作者 张立宪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库》是一本是一个人策划、出版的书,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本书为《读库》1105期。

内容推荐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由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其编辑方针是“摆事实不讲道理”;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本书为《读库》的第1105期。

《读库(1105)》收录了“三线人”、“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齐国往事”、“共产主义大楼”等文章。

目录

三线人

共产主义大楼

过去的小学

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

王石凹

我们有足够的葵花子

只是欢喜随意而至

线索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

齐国往事

试读章节

具体的三线所指——将中国从地理上进行划分,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即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西部地区是甘肃省乌鞘岭以东,东部就是京广铁路以西,涉及十三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统称为三线区域。总的来看,三线建设的投资与项目建设重点均选择在西南。与此同时,各个省市还有根据自身情况而开展的“小三线”运动。

毛泽东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总方针,即:靠山、分散、隐蔽。具体解释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

从1964年开始,在其后五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综合科研和实验基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包括能源、电子、光学、机械等行业的二百多个新建项目,从1965年开始在三线地区同时动工兴建。

根据当时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大方针,几乎所有的工厂、研究所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闭塞,条件艰苦。在头三年中,三线建设者们需要先修路,据不完全统计,三年中共修建了二十五万公里的公路。

1966年是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当年度三线建设的年度计划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百分之四十二。在当时经济困顿的局面下,用将近一半的建设投资投入到三线建设中,由此可见中央的重视程度。

第一次建设高潮中遭遇“文化大革命”,三线建设遭到极大破坏,原定的计划大部分都没有完成。从1969年到1972年问,三线建设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如果说第一次三线建设是因越战引起,那么第二次三线建设的高潮便是因为中苏珍宝岛战役。两次三线建设高潮都是被动的,因受到战争威胁而发起。

第二次三线建设高潮先后修筑了贯通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湘黔等几条重要铁路;新建、扩建了攀枝花、包头、酒泉等大型钢铁基地和为国防服务的十个迁建、续建项目;在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为国防服务的石油、机械、电力项目。这就使得西南三线战略大后方基地已初具规模。

1964年到1978年,整个大三线的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人资金两千零五十二亿元,共安排了两千多个建设项目。这两千多项目中,有民用的,也有军工的,从行业来说,有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基建、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等,这些行业初步形成了一个后方战略基地。建设了一个新型的工业系统,搭建了新型的科研基地,科研基地研究所有四十五个,建设新型的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市、六盘水市等,共有三十个。

第一批支援三线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从沿海地区工业城市赶赴内地,成为这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岭之中,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踪迹,在荒僻、冷寂、亘古无人的所在,一个又一个三线企业在那里安营扎寨。

那是一个充满献身精神和革命理想的年代,共产党员、生产骨干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华罗庚曾经感叹过:多去西南峥嵘地,少去江南鱼米乡,身生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炼人场。

在三线建设期间,江浙、上海等吴语地区人口数量在六千万左右,而其中的十分之一在此期间迁往中西部参加三线建设。

自1965年起,全国四百万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开始不断接到调令。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四百万的数字似乎并不算多,但在当时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已经几乎是它大部分的精英了。  “三线建设”这样的字眼当时并未出现在这个国家的宣传机器上,它真正出现在《人民日报》,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人们当时习惯称呼它为“支援内地建设”。或者,什么都不说,索性保密。

随后,来自江苏的刘光武出发了,来自广西的李胜传出发了,来自上海的倪同正出发了,来自东北的王大保出发了,来自辽宁的韩国宾出发了,来自湖北的董家骥出发了……如果可能,我们愿意将这份名单一直书写下去,直至四百万知识分子及上千万家属,以及上亿被义务动员起来的民工们都为人所知。

他们的一生,从此改变。

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原本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三线人当年的行李中,有三样东西堪称标准配置:一是《毛主席语录》,这是当年的必备手册,万万少不得的;二是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这个一般是工厂领导、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用来赠送的;第三件才是跟生活有关的物件,一个木制箱子。前者用来在精神上武装人,后者才是实实在在用来搬家。物质尽管贫乏,但精神并不萎靡,由东向西,由北往南,一代人的青春,就此上路。

数十年过去后,故事晕染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此事,开始讨论此事。人们议论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是否值得,如此多的人命运被改变,又是否应该。毫无疑问,战争并未爆发,毛泽东当年是否太过多虑?

事实上,从目前解密的各类文件来看,当时的战争局面的确是一触即发。《蒋介石日记》中提到,美国人曾考虑向中国投掷原子弹,而蒋介石没有同意。美国人还曾考虑过让印度或者韩国动手,给他们以核武器,与中国爆发战争。当然,这一计划最终也没得到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的批准。

毛泽东对此曾说:原子弹是吓唬人的,既然是吓唬人的,就让它早响嘛。在“让它响”的同时,中国人开始做足准备工作。由此点看来,它不同于知识青年下乡,也不同于“文革”中的串联,它在历史之中有着“报效祖国”的确凿含义。

或许,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你会读到一些重复,重复的体验,重复的感受,重复的表态,看上去,他们就像是一个人。对,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那一代人看上去就是同一个人,无论生活,还是思想。

但,他们又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