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几页嚣嚣的纸片
导论
一、缘起——让思想返回起点
二、家乡人类学——从“他者”回到“主体”
三、乡镇一一确立研究对象的类型学意义
四、田野工作一一主客分离或两个主体合一
五、地方性——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及其间的互动
六、大变局——现代性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文化变迁
七、口述即文献
上篇 乡村社会的变迁:地方性与整体性的互动
第一章 历史拾遗:丝路上的牧场和良田
一、自然地理
二、历史沿革
三、地名考
四、过红军
五、考古
第二章 生态退化:穷人更易受到伤害
一、生物物种减少
个案1:七十年的生态变迁
二、耕地退化
个案2:回乡见闻
三、人地关系紧张
第三章 乡土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器物的余温
二、农牧业的调敝
三、工商业和交通信息
四、日常生活及日常关注
五、民居
六、从“代劳”、“变工”到货币结算
个案1:1985年、1990年、1999年的三个情簿
七、“一座烂房归国家”及基层冲突
八、婚姻家庭与养老
九、赤脚医生
个案2:李大夫
第四章 人口流动:在推力与拉力之间
一、黏着在土地上的流动
二、脱离土地的流动
个案1:迁徙三部曲
个案2:城市化及回不去的村庄
三、族群边界模糊的回民
个案3:回民
下篇 本土文化的没落:地方性的丧失过程
第五章 方神信仰:“有神空间”的萎靡
一、村庙的分布及发展
二、神职人员:“轿夫”、“明言轿夫”和“马爵”
个案1:接神容易,盖庙难
个案2:杨轿夫
个案3:张马爵
三、“炸庄”仪式和结构功能分析
四、主神信仰及特征
五、敬神敬疲惫了
第六章 风水实践:“事生事死”的努力
一、死亡观念与丧葬仪式
个案1:丧葬
二、对理想风水的追求
个案2:风水操演
三、在乡间“走艺”的阴阳
个案3:“复兴山潮明寺”庙会
个案4:杨阴阳
四、巫术
五、符咒
第七章 祖先崇拜:时空变迁和意义稀释
一、规程
二、家祭、墓祭、“烧官纸”与路祭
三、时空格局及变迁
四、“敬宗收族”的文化残符
第八章 方言土语:从丰富的叙述到单一的陷落
一、方言本字求证
二、作为一种方法的口述及口述史的学术价值
三、新“巴别之乱”
四、方言特点及调值表
第九章 教育文化:权力不对位和自组织乏力
一、遗弃之罪
个案1:民办教师
个案2:代课老师
个案3:留守儿童
二、文化站的命运
三、戏班子的衰亡
个案4:戏班子的末路
个案5:社火的兴衰
四、传统的丧失抑或“内部殖民”的强化
外篇 大灾难:地方性事件的超地方影响
第十章 山走了:民国九年大地震
一、摇摆歌
二、山走了
三、灾难记忆
个案1:吴氏记忆
个案2:张氏记忆
四、“后汶川地震”问题:行动的背反逻辑
个案3:村民
个案4:乡村干部
后记 学科方法、内在逻辑和本土资源
附录
附录1 生老病死的“白银”——李沛峰纪录片《白银》观后
附录2 乡土最后的悲壮斗士——胡学文小说《向阳坡》读后
附录3 返乡疗病:当代艺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出路——靳勒和他的石节子村行动的现代性隐喻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