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个大汉口/六书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董宏猷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董宏猷编著的这本《好个大汉口》共分四个方面,即小吃,江湖、码头及纤夫,通过对这些能够代表武汉特色的食品、景点、俗语及人文的介绍及故事描述等,反映了大武汉深厚的城市积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武汉深重的爱意,以及对大武汉近年来在城市定位、城市开发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的深情关切及深层次忧虑。

内容推荐

《好个大汉口》是一本与武汉有关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小吃”,是作者有关武汉小吃的专栏文章。第二辑“江湖”,是写武汉江湖风貌的。第三辑“码头”,选了作者谈码头文化的文章,以及几篇专谈“汉语”的专栏文章。第四辑“纤夫”,选取的是作者的成长历程。

《好个大汉口》由董宏猷编著。

目录

第一辑 小吃

 热干面

 烧梅

 面窝

 米粉

 豆丝

 发糕

 豆腐脑

 藕圆

 开拓与首创

 我爱武汉的热干面

第二辑 江湖

 生命的湖

 木石前缘

 梦幻木兰湖

 梁子湖的微笑

 我与归元

 一个人的解放公园

 风雪天池行

 铁马冰河入梦来

 墙之断想

 现代孤独

 择水而居

第三辑 码头

 武汉的码头文化

 武汉“贼文化”批判

 你吓我

 苕货

 带一脚

 货币与流氓

 《汉口码头》后记

第四辑 纤夫

 深巷花香

 官兵捉强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兴趣无价

 诗画情

 生命如歌

 寻源

后记

试读章节

烧梅

这些年来,我没有为过早而起早床,唯一的一次,却是为了吃烧梅。

武汉的烧梅,最著名的当为汉口花楼街顺香居所出。顺香居创建于1940年,其重油烧梅为糯米肉馅,拌以皮冻、虾、蛋、葱花、味精、胡椒等配料。皮薄馅鲜,绵软融润,煞是好吃。我曾多次拜访该地,但更多的,是于街头的随意中,一见烧梅就双眼发亮,定要来二两品尝。我老家附近的延寿巷口,有一小店的烧梅颇佳,每当出差归来,第一件大事便是去小店吃烧梅。坐在油腻腻的方桌前。听食客与厨娘打情骂俏,有一种旧友重逢的亲切感。友谊路的铁桥畔,有一熟食摊,也卖烧梅。偶尔遇之,遂有情焉,常常于清晨上班之际,弯路专睹其芳容。后搬家至市郊,虽少市嚣之声,然而遗憾的,便是离烧梅远了。

六渡桥的福庆居,其烧梅亦不错。后闻其推出小吃甚多,欣然前往,却失望于其小吃“小”得孤独,“小”得可怜。便向往从前一盘烧梅一碗糊米酒,甜咸备至,其乐融融。花楼街一烧梅铺,靠近民生路前轮船码头,生意也不错。从前家住长堤街,上班却在花桥,得穿越三个城区。花楼街是每天必经之路,便早早于烧梅铺中报到。老通城酒楼,以“豆皮大王”驰名中外,其早点中,亦有烧梅,然而须赶早。记得我在市二医院住院时,馋虫渐出,曾早起赶到老通城,却没吃到烧梅。原来其烧梅不多,早上6时前便卖完。我曾叹喟曰:“鸡鸣洞庭月,人迹鄱阳霜。赶到老通城,烧梅全卖光。”洞庭、鄱阳,皆必经之街名也。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汉口唐家墩、三眼桥、西马路一带,新区渐多,烧梅亦有人经营。曾一一拜访,却恨其弄虚作假,肉馅掺有碎米,嚼之如同嚼沙,玷污了烧梅之美名,曾多次抗议,未见改观。烧梅如有灵性,亦知我之情也,非仅馋其味美,实爱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也。

是不是喜欢吃烧梅的人越来越多了呢?如今,专营烧梅的小店倒是越来越多了。最有名的,是汉口车站路口的范记烧梅。带我前去的,是武汉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何先生也是一个“烧梅迷”。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烧梅粉丝”。有一次在市里开会,我和何祚欢先生恰恰坐在一起。会议乏味,于是两人便在纸上绘制武汉的“烧梅地图”。何先生画着:江岸区二中的附近,有一家烧梅铺子,不错。我接着画:六中附近也有一家烧梅铺,也不错。于是,文化俱乐部斜对面的烧梅铺,澳门路上的烧梅铺,都一一标出。有电视台的新闻记者看我们这么认真地“记笔记”,忙将镜头对准“笔记本”,没想到竟是一张“烧梅地图”,不禁莞尔。

何先生最推崇的,是车站路口的范记烧梅。他专程约我,打的前往。那是星期天的早晨,小小的烧梅铺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我已经好多年没有为武汉的小吃去排队了,今天倒是第一次。排队的顾客中,不少人认出了何祚欢,纷纷表示让他先买。何先生笑着谦让,硬是排了半天,一人要了三两,又要了一斤速冻的。然后,挤进小店,看80岁高龄的范先生,带着自己的儿孙辈,紧张地做烧梅。何先生说,范老先生原来是老通城著名的烧梅师傅,他的烧梅,倒得武汉烧梅的真传。

热腾腾的烧梅来了,好大的烧梅,形状果然像盛开的梅花,皮薄,馅鲜,一个个直往口里跑。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到这么好的烧梅了。何先生笑着说,这烧梅才贵来,三两烧梅,打的花了30多块钱,算起来,10块钱一两啊。我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说,值得!值得!然后大喊:“范师傅,再来二两!”

这些年过去了,我们家要来客人,总是要女儿绕道去车站路买烧梅待客。如今,市面上推出了速冻烧梅,昨天买回两袋,不知解冻后烧梅清香如何。

P7-10

后记

去年冬天,电视剧《汉口码头》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间播出了。那几天,江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响起了“好个大汉口”的歌声。这首带着汉口人豪气,带有摇滚风格的歌曲,受到了朋友们的喜爱,就像他们喜爱《汉口码头》的电视剧一样。作为编剧,以及歌词的作者,我当然是高兴的。因为我亲眼见到了孩子们在街上大声地唱:“好一个大汉口,好一个大码头。”于是,从那一刻起,我就想编一本书,书名就叫《好个大汉口》。

现在,这本与武汉有关的散文随笔集终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第一辑“小吃”,是我有关武汉小吃的专栏文章。武汉的小吃如此有名,以至国外与我国香港地区的美食家均称武汉为“早餐之都”。我曾在《长江日报》上开设过“武汉小吃丛谈”的专栏。无奈总是穷忙,没有坚持下来。也许今后闲了下来,可以完成这个夙愿吧?

第二辑“江湖”,自然是写武汉江湖风貌的。集中看看,仍然是写湖的居多。武汉是百湖之市,这些年,亲眼见证了许许多多的湖泊,在城市扩张的大潮中,一一消失了。过去,满城都是荷香的情景,已成绝响了。不知为武汉的山与湖立传的梦想,有谁能够实现?

第三辑“码头”,选了我谈码头文化的文章,以及几篇专谈“汉语”的专栏文章。所谓“汉语”者,武汉的俗语或者口头禅也。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祈求孩子平安,常常就起个贱名,“苕货”啊,“贱货”啊,“水货”啊,“丑货”啊,反正只要是男孩子,都是“货”,可见“货来货往”的码头,对武汉人生活方式影响之深。武汉人,尤其是武汉的某些领导,老是以为“码头文化”是贬低了武汉,恨不得给武汉编造一个富贵出身。这样的误解,实在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我出生在武汉,成长在武汉,我对武汉的爱,是深入到骨髓里。融化在血液里的。我不怕没有好出身。我也离不开武汉。此生一介书生,从来也没有想过为宦海沉浮而去考虑面子工程,考虑“码头文化”会不会丢面子。其实,码头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完全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我的小小的随笔集,只是我的思考之一而已。

第四辑“纤夫”,选取的是我的成长历程。原来想,写武汉的文章,不可没有武汉人。待选取的时候,才知道真的不容易。想来想去,干脆就夫子自道好了。因为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武汉人。我的出生地,就在汉口最古老最著名的长堤街与汉正街之间。汉口,包括汉正街,最著名的老字号、老会馆,都在我家附近;而药王庙,就在我家对面。读者可以透过我的足迹,看到老汉口过去的旧痕。这样的老汉口,是有温度的。同时,我在怀旧的过程中,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对生我养我的故土的热爱。武汉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大都市,犹如一艘浮在水上的巨轮,而我,只是一个拉着纤绳的小小的纤夫。过去是,将来,仍然是。

感谢武大出版社,以及张福臣先生。我们曾在一起,边品咖啡,边谈书话。今天,也以自己的作品奉献于“六书坊”,福臣兄,也算没白喝你的咖啡了。

董宏猷

2013年5月15日

于汉口白肇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