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娱乐圈之父,曾拍摄过最早的无声电影《白金龙》,见证了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历史进程……
他是富豪榜常客,拥有典型儒家气质的他,通过勤奋、进取获取财富自由,这让后辈们难以企及!
他是慈善大家,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邵逸夫在过去几十年间捐赠的逸夫楼成千上万、密密麻麻,他用博爱温暖人心。全国遍地逸夫楼,是他兼济天下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位人生充满传奇的人物,时刻给人们激荡与感动。不仅因为他是个披荆斩棘的拓荒者以及永不停息的追梦人,还是个能将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的慈善大家。这些足以让他的精神永驻在人们心中,也足以让后人对他肃然起敬!
布衣编著的《百年传奇邵逸夫》讲述了邵逸夫用近百年的坚持和付出,成就了华人世界的传奇。他亲手打造了邵氏电影、无线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逸夫楼”“逸夫学校”“逸夫医院”乃至享受“东方诺贝尔奖”美誉的“邵逸夫奖”已遍布中国各个城市。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变迁,又能了解邵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精彩绝伦的内心世界,更能受到积极的精神激励。
他一手缔造一个影视帝国,被尊称为"娱乐界教父"!
他曾发掘“五虎将”并打造“四大天王”,名扬四海!
他曾创办TVB,成为香港文化史的标杆人物!
全国遍布逸夫楼!他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
《百年传奇邵逸夫》由布衣编著。
《百年传奇邵逸夫》是唯一一本权威纪念版个人传记,生动地诠释一代电影大亨的传奇人生。而邵逸夫本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也足以让他芳名流传不息!娱乐圈大半个世纪的邵爵士,打造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更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逸夫楼”“逸夫学校”“逸夫医院”乃至享受“东方诺贝尔奖”美誉的“邵逸夫奖”已遍布中国各个城市……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他用近百年的坚持和付出,成就了华人世界的传奇。
“梅雨之夕”
就在这个“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冬天的傍晚,刚扒拉了几口饭的邵行银就接到了来自静安妇科医院的消息,说他的太太马上就要临产。他又兴奋又忐忑,立即跳上一辆人力洋车,直奔那家法国妇科医院。时间像蜗牛爬行,心思像疾风飞卷。走廊里回荡着婴儿响亮的啼哭,邵行银刚进走廊就听到了。他心跳加速,兴奋地喊道:“这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出生了!”父子连心,邵行银说得没错,果然是他的儿子降临到了人间。邵行银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产房,高兴得忘乎所以地连连对产床上的妻子大声叫道:“老六啊,这可是咱们的老六啊!”如果没有人,邵行银一定会在虚弱的妻子脸上亲一下,感谢她为邵家又添了一个男丁。
于是,时间定格:1907年10月14日。
特别说明:
关于邵逸夫的出生日期,媒体和坊间曾经有过诸多疑问。
香港媒体曾经刊登一张偷拍得来的邵逸夫的身份证照片,证上显示出生日期为1907年10月14日。
然而,仅仅三天之后,该报调查发现身份证上的日期为农历,经过核对万年历,得知邵逸夫的阳历出生日是1907年11月19日。
更为奇巧的是,这个日子与若干年之后他接管的香港无线电视的台庆同月同日。
渐渐平复了中年又得儿子的狂喜,很快,邵行银便给儿子取了个名字——邵仁楞。好古怪的名字啊,真不知道疼儿子的邵行银究竟是怎么想的。为此,笔者私下里查了查词典:楞,其读音为leng,指物体上一条条凸起来的部分。如果考虑到中间的那个“仁”字,莫非邵行银的心里,“仁”像一个实物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仁”这个物件上突出的一部分吗?
幼子邵仁楞的出生,在让邵行银感受到“多子多福,天助邵氏”的同时,也惊讶地发现六儿子有太多的与众不同,似乎要给邵氏家族带来更大的好运气:六子仁楞有一种与他的年龄和阅历极不相仿的沉着稳重,这显然是他三位兄长不具备的;为此,邵行银特意察看了仁楞的手相,仁楞的手掌柔软如丝棉,白皙若处子,完全不像长子那样手掌坚硬如铁。邵行银骄傲地对妻子说:“看阿楞的手掌,将来必是经商的奇才,因为他长了一双女子的手,邵家的家业发达必由阿楞实现!”
邵仁楞初读小学时,就对国语如痴如醉,年刚十多岁就能背诵整本唐诗。通过观察,邵行银看待老六的眼光,就有了与看其他儿子不同的内容:除了父亲对儿子的喜爱之外,似乎又加入其他的元素,比如更大的希望之类。
很快,邵仁楞就到了读书的年纪,邵行银像当年送仁杰、仁棣一样,把六子仁楞送到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青年会中学”读书,远离了陈旧僵化的私塾教育。在现代气息浓郁的青年会中学,邵仁楞幸运地接触到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并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英语。更值得庆幸的是,此时的上海娱乐事业已经在蓬蓬勃勃地发展。惊奇欣喜之余,邵仁楞对电影娱乐行业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向往!
有一天,邵仁楞对父亲郑重其事地谈了一件事。
“阿爸,我想改名字。”
“为什么呀?”
“不好听。”
“名字只是个代号,叫什么不行啊?再说,你们的名字……”
“我知道阿爸,名字是您翻了无数次族谱才给我起到的。”邵仁楞的性格里,稳重而不失幽默感,对老父也是这样。
“知道就好。”
毕竟改名字是对父亲的否定嘛,这事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被人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四兄弟经过慎重商议之后,有了一个共识:父亲起的名字可以保留,但需要另起一个号,像古人那样。这样,兄弟三人就各自有了自己的新名号了。邵仁杰自号醉翁,邵仁棣自号邨人,邵仁枚号山客,邵仁楞号逸夫。
然后,邵仁楞又找到阿爸。
“阿爸,我想好了。名字不改,但我也给自己起了个名号。”
“什么名号?”
“逸夫。”
“一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一夫吗?那是独夫的意思呀,你这口气太大也太不吉利了吧!”
“阿爸,是安逸的逸。”
“噢,逸夫,安逸的农夫,是跟你三个哥哥学的吧?”
“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安安逸逸过一生,难道阿爸你不希望吗?”
“希望是希望,但我总觉得和咱邵家的宗旨不太相符。我可是全靠你振兴邵家家业呢!”
邵仁楞知道,父亲没有极力反对,就是默许了。这样,邵仁楞把旧名“邵仁楞”变更为“邵逸夫”,这个新名字开始只在学校使用,后来,就在一切公开而庄重的场合使用,到今天,“逸夫”不仅在平面媒体诸如报纸、杂志、书籍上使用,也在现代的媒体诸如网络、电视上使用,即便很多大学的图书楼上,也有这两个字。
逸夫,多么恬淡的名字,安逸的农夫,可心怀大志的他,哪有安逸的时候?心有责任则安,力能益人则逸,可能取名为“逸夫”的初衷也应该包括这样的因素吧!
数十年之后,“逸夫”像一盏明灯,真的在人们心里闪耀了。不过在邵逸夫的青壮年时代,人前背后很少有人叫他“邵逸夫”,亲近他、喜欢他的人只愿意亲切地喊他“老六”。
在中国人的心里,“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六六大顺嘛。邵老六,老六,你的一生真的是一帆风顺的吗?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