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英汉双语典藏版)》由C·S·刘易斯所著,最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代表作。这套书一共七册,刘易斯在1939年就开始构思,完成于1949—1954年,相继于1950—1956年出版,出版后先后翻译成近50种文字,销量过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出版后曾改编成广播剧、舞台剧,从2005年起,前三部书又陆续拍成了电影,所以这套书的影响越发深远。2012年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在英国成年人童年时最喜爱的童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爱丽丝梦游仙境》。而且,在儿童文学和奇幻文学等创作领域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童年时期就很喜欢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有评论家发现她笔下的顽童达力(哈利·波特的表哥)就有很多尤斯塔斯的影子。
佩文西家四个兄弟姐妹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在一位老教授家做客,无意中发现衣橱后隐藏着一个神奇的魔法王国——纳尼亚。这里居住着羊怪、海狸、矮人、巨人、人头马、树精……但在阿斯兰离开纳尼亚期间,这个国家被一个邪恶的白女巫占领。她压迫纳尼亚的居民,将其置于永恒的冬季之中……
《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英汉双语典藏版)》由C·S·刘易斯所著,是刘易斯于1951年至1956年间创作的七本系列魔幻故事,分别为《魔法师的外甥》《狮王、女巫和魔衣柜》《能言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银椅》《最后一战》。故事中的"纳尼亚王国”是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在这些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或凭借一枚魔法戒指,或通过一扇衣柜大门等各种奇妙方法进入奇幻世界纳尼亚王国。他们通过英勇的冒险,与暴君女巫斗智斗勇来拯救纳尼亚的人们。书里有会说人话的动物:巨人、半人马、巨龙、树精、地精和人鱼等等,有善良的羊怪和小矮人,还有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在它们的帮助下,小主人公们通过英勇的冒险和战斗,一次次战胜邪恶,保卫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欢乐的国度。
《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英汉双语典藏版)》集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它的故事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线索展开,寓意深刻,并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张,曲折动人,想象奇特、引人入胜。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惹人喜爱。作品对童话环境也有清晰勾勒。这部作品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一些批评家、出版商和教育界人士公认为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在半个世纪里,这部书的销售达到8500万册,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外国文字。其中的故事不仅被搬上了电影和电视屏幕,有的还被改变成儿童剧和儿童芭蕾舞剧,在英美长演不衰。其中《最后之战》一集获卡内基奖。
1 露西探秘魔衣橱 / 1
2 露西在衣橱里的发现 / 6
3 埃德蒙与魔衣橱 / 14
4 土耳其软糖 / 20
5 回到橱门这边 / 28
6 深入森林 / 35
7 和海狸夫妇共度的一天 / 42
8 饭后发生的事 / 50
9 女巫的住处 / 59
10 魔力开始破除 / 66
11 阿斯兰临近了 / 74
12 彼得的第一仗 / 82
13 时间开始时的高深魔法 / 89
14 女巫的胜利 / 97
15 时间开始前更为高深的魔法 / 105
16 石像的遭遇 / 113
17 追猎白鹿 / 120
1 Lucy Looks into a Wardrobe / 131
2 What Lucy Found There / 137
3 Edmund and the Wardrobe / 145
4 Turkish Delight / 152
5 Back on This Side of the Door / 160
6 Into the Forest / 168
7 A Day with the Beavers / 175
8 What Happened After Dinner / 184
9 In the Witch’s House / 193
10 The Spell Begins to Break / 201
11 Aslan Is Nearer / 210
12 Peter’s First Battle / 219
13 Deep Magic from the Dawn of Time / 227
14 The Triumph of the Witch / 236
15 Deeper Magic from Before the Dawn of Time / 244
16 What Happened About the Statues / 252
17 The Hunting of the White Stag / 260
“我觉得他是个可爱的老人。”苏珊说。
“哦,别瞎说了!”埃德蒙说。他累的时候,却偏要装作不累,这总让他脾气很糟糕。“别老是那样说话。”
“什么样啊?”苏珊说,“不管怎么说,现在是你该上床睡觉的时间了。”
“总像妈妈那样说话,”埃德蒙说,“你是谁啊?你凭什么来告诉我该什么时候上床?你自己上床去吧。”
“我们是不是都该上床睡觉了?”露西说,“要是有人听到我们在这儿说话,肯定要责骂我们的。”
“不,不会的,”彼得说,“我告诉你们啊,在这种房子里,没有人会在意我们在干什么,更何况他们也听不见。从这儿下去走到餐厅大概要十分钟呢,加上中间还有很多的楼梯和走廊。”
“那是什么声音?”露西突然说道。这座房子可比她以往住过的任何房子都大得多。一想到所有那些长长的走廊,还有那一扇又一扇的房门,通向空荡的房间,她就开始觉得有点不寒而栗。
“不过是只鸟,傻瓜。”埃德蒙说。
“是只猫头鹰,”彼得说,“这里对鸟来说会是个好地方。我现在要上床了。我说啊,明天咱们去探寻一番。在这样的地方,你们什么都能找到。在我们来的路上,你们看到那些高山了吗?还有那些树林?那里也许会有雕,没准儿也会有牡鹿,可能还会有鹰。”
“会有獾!”露西说。
“会有狐狸!”埃德蒙说。
“会有兔子!”苏珊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雨却一直下个不停。雨丝细密,人往窗外一望,既看不到高山,也看不到树林,甚至连花园里的小溪也看不见了。
“按理说,天总是要下雨的!”埃德蒙说。他们刚和教授一起吃完早饭,上楼来到教授给他们留出来的那个房间——房间又长又低,其中两扇窗子朝一个方向,还有两扇窗子对着另一个方向。
“别抱怨了,埃德蒙,”苏珊说,“再过一小时左右,天十有八九就要放晴了。而且,我们现在也算够幸运的,这儿有台收音机,还有很多书。”
“我才不稀罕,”彼得说,“我要在房子里探险。”
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探险就这样开始了。这是那种你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房子,而且到处都有出乎意料的地方。他们最开始打开的那几扇门只是通向一些空卧室,这倒是在他们的意想之中;但是很快他们来到了一个很长的房间,里面挂满了画,在那里他们还发现了一套盔甲;接着他们来到一个挂满青翠枝叶的房间,在一个角落里有架竖琴;然后他们走下三级楼梯,又走上五级楼梯,来到楼上一个小厅模样的地方,还有扇门,通向阳台;然后就是一连串相互贯通的屋子,里面一排一排的全是书——大部分都是很旧的书,有些书的块头比教堂里的《圣经》还要大。不久之后,他们又朝一间屋子里张望,屋内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个大大的衣橱,衣橱的门上有面镜子。除了窗台上有盆枯死的矢车菊,屋子里面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
“那儿什么都没有!”彼得说,于是他们成群结队地走了出来——除了露西。她留在后面是因为她觉得要是能打开衣橱的门瞧瞧会是挺不错的,虽然她几乎能肯定那门是锁着的。但让她吃惊的是,衣橱门竟然很容易就打开了,随即两个樟脑球掉了出来。
她往里面张望着,瞧见衣橱里挂着几件大衣——大部分都是长长的皮大衣。没有比皮大衣的味道和触感更让露西喜欢的东西了。她马上走进衣橱,钻到大衣中间去,把脸蛋往大衣上摩擦着。当然,她让橱门敞开着,因为她知道把自己关在衣橱里是非常愚蠢的。很快她又往里面钻了钻,发现在第一排大衣后面还挂着一排大衣。衣橱里面几乎全黑了,她将手臂一直向前伸展,以免把脸撞到衣橱的背板上。她又向里面迈了一步——接着又迈了两三步,心里总是觉着手指尖该触到木板了,可是她怎么也摸不到。
“这肯定是个巨大的衣橱!”露西一边想,一边继续往里走,同时用手推开一叠叠柔软的大衣,好给自己腾出空来。突然她觉察到脚下有什么东西在咯吱咯吱地响。“难道又是樟脑球吗?”她寻思着,一面弯下腰来用手摸索着。可是她非但没有摸到硬实光洁的衣橱底板,反而摸到一些软软的粉末状东西,还冷冰冰的。“这可真是奇怪,”她一边说,一边又向前走了一两步。
之后她发现摩擦着她脸和手的不再是柔软的毛皮,而是些又硬又糙的东西,甚至有点扎人。“奇怪,怎么就像树枝似的!”露西惊叫道。接下来她看到前面有一片光,可这光却不是从几英寸外本该是衣橱背板的地方照过来的,而是从很远的地方照过来的。一些冷飕飕、软乎乎的东西不停地落在她身上。又过了一会儿,她发觉自己竟是在夜里站在一片树林中间,脚下踩着雪,空中飘落着雪花。
P2-4
“他的童话是真的”——童心与救赎
《纳尼亚传奇》(TheChroniclesofNarnia)是英国作家和学者C·S·刘易斯(C.S.Lewis,1898—1963,也有译作路易斯,或鲁益师,后者多用于神学方面的著作)最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代表作。这套书一共七册,刘易斯在1939年就开始构思,完成于1949—1954年,相继于1950—1956年出版,出版后先后翻译成近50种文字,销量过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出版后曾改编成广播剧、舞台剧,从2005年起,前三部书又陆续拍成了电影,所以这套书的影响越发深远。2012年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在英国成年人童年时最喜爱的童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爱丽丝梦游仙境》。而且,在儿童文学和奇幻文学等创作领域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比如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童年时期就很喜欢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有评论家发现她笔下的顽童达力(哈利·波特的表哥)就有很多尤斯塔斯的影子。
笔者作为译者之一,受托为整套中译本作序。本文与其说是“中译本序”,倒不如说是笔者的一篇读后感和学习笔记。作为译者,首先是个读者。而且早有理论家说过,其实一切的阅读都是“误读”,也都是一定程度上在心脑之际的“翻译”。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香港、台湾和大陆陆续推出不同的节译或是全译,已经将近有十个译本了。此次是全书的重译,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误读”和“翻译”。其实,随着阅读和翻译的深入,在文化和学术上真的感觉“钻之弥深,仰之弥坚”。作者刘易斯是罕见的全才,身兼小说家、诗人、学者、中古文史研究家、文学批评家、散文家、业余神学家和基督教护教家等多种身份,相继担任牛津和剑桥教职几十年,学养极其广博深湛,一生著作丰硕。仅就《纳尼亚传奇》一套书而言,不但充满了《圣经》的隐喻和意象,而且也折射出作者学识和兴趣所及的很多其他领域:希腊罗马神话、英国和爱尔兰的神话和童话,等等。而我们无论是阅读还是翻译,都是和作者的一次跨越文字、文化、历史和时空的对话。仅仅从年龄来说,刘易斯写作《纳尼亚传奇》的时候已经是52岁了(在这个年龄上,莎士比亚刚好去世,鲁迅也只剩下三年的生命)。所以无论从学术的修养和准备,还是从人生的阅历来说,以我们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土壤,还未必能真正地走近或是理解他。仅仅拈举书中的一个例子: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第15章“时间开始前更为高深的魔法”,分明是刘易斯在重写《新约》中耶稣受难复活那人类历史中开天辟地惊心动魄的一幕,而阿斯兰是唯一一个贯穿《纳尼亚传奇》所有书的线索和人物。“复活”后的阿斯兰说:“尽管女巫晓得高深魔法,可她不知道还有更为高深的魔法。她的学问只到时间开始时为止。但如果她能向过去看得更远一点,看到时间开始前的寂静和黑暗,她就会看到还有一条不同的咒语。她就会知道,如果一个自愿牺牲的受难者,虽然自己没干过叛逆的事,却替一个叛徒去受死,石桌就会崩裂,而死神自己就会开始逆转。”
但是,在我们所成长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此中的意蕴呢·
不过,好在,好在,虽然要跨越语言、文化和宗教等藩篱,我们都算是有些不泯的尚未被所谓文化和文明遮蔽的童心,都很愿意相信作者和作者所信奉的那些美与真,愿意暂时抛下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和偏见,去虚心作他的小学生。也就凭着这一点童心,我们也许还能读懂作者几分,也能够在他的感召和引领下,有幸进入他苦心经营、戛戛独造的“纳尼亚”世界。《纳尼亚传奇》是童话,但贯穿文史哲,熔铸天地人乃至万物,更是诗,是伟大的艺术品。读完这些书,感觉木心先生概括安徒生的一句话用来描摹刘易斯也极其贴切:他的童话是真的(《文学回忆录》下册第673页)。我们一路在这美丽而丰厚的世界中走下来,时而惊奇,时而感叹,时而欣喜,时而悲伤,甚至有时慨然叹息。总之,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在想象中幻化成书中的各种人物和角色,借着刘易斯和书里面孩子们单纯的心和眼(尤其是露西这样的孩子,她年龄最小,被所谓的知识和教条污染束缚得最轻,所以是第一个发现纳尼亚而且坚持相信的孩子,也是在大家犹豫彷徨的时候唯一被阿斯兰选中并愿意坚定地跟他走的孩子),仿佛重新擦亮了自己的肉眼,开启了心眼,真的是经历了一次文化和精神上的洗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获得了救赎和重生。
此外,我们有个正在成长的还在孩提时代的女儿。接这个翻译之前,我们就已经给女儿买了市面上的一个译本,朗读给她听。她非常喜欢。所以在重译这套书的时候,我们内心有很多愿望,除了自己对文学和童话的热爱之外,也是想给女儿的成长做一点小事,给她的成长创造或是保留更多真纯和明亮的底色。所以此文也是一对已到中年的父母和一个不到十岁的女儿现在和未来的对话,也是和普天下所有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师长进行的一次对话。
童心是什么·我们说某人童心未泯的时候,也大概都知道这还算是肯定之语。但为什么·
关于童心,也几乎是“前人之述备矣。”就我能读到的,远到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近到鲁迅的《风筝》和“救救孩子”,到丰子恺的“关于儿童教育”(《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二》),再到刘再复的“童心百说”(《万象》杂志2012年5、6月号),都有很多丰富的论说可供借鉴,大家可以去查去看。但我暂时不想过于抽象地论说,就先讲几个身边的故事。
我到现在还记得少年时的一件小事。我家在农村,自己盖的砖房,门前院后都有一排算是高大青葱的杨树。我能记得的童年时为数不多的乐事就是在门前杨树间拴上一条粗大麻绳,荡秋千,虽然很怕树上有种长得黑乎乎的毛虫,叫“天树皮”,脱落的干皮如果落在身上会蛰得皮肤很疼。可我爸总嫌树太高,遮挡得家里烟囱不好通风。可村里又不让私自砍伐。他就偷偷给树做手脚,或是用什么方子“投毒”,让树慢慢死去;或是索性晚上找我老叔偷偷锯掉一棵两棵。一次竟然也拉上我和弟弟去做帮手。我就非常不情愿。最后树被他们锯倒了,我和弟弟帮着拖沉重的树干的时候,我突然愤然凄然地说了一句:我感觉锯这树的时候,就是在给它截肢!弟弟说:我也这样感觉。
还有一件小事:我们小时家里曾养过一条小黄狗,小学时我和弟弟经常晚上去小学校的大操场看露天电影。看完之后,那黄狗就会大老远跑过来,欢喜地甩着尾巴伴着我们回家。可是,后来,不知是哪个恶人,用气枪打瞎了它的一只眼睛。我和我弟见了,就抱着那黄狗大哭。真的是大哭。我现在写到这段时,还忍不住泪流满面。
不知是否是命运的巧合,刘易斯的童年也和一条狗有奇妙的渊源。在四岁时,他的狗“杰克茜”(Jacksie)遇到交通意外死亡,此后他宣布改名为“杰克茜”,开始他拒绝接受其他任何名字,后来也渐渐接受了“杰克”(Jack),此后这个名字成为他在家人及朋友中的昵称。
这些,都是童心。在孩子的心中,树木不止是木柴或是障碍,狗也不止是看家护院的工具,他们都有独立的生命和精神。毫无疑问,刘易斯因为有这样的童心,才能有后来的人生轨迹和所有的研究著述以及信仰;而今天的我们呢,都还能清晰地记得并且怀念甚至越发珍惜往日的那份纯真和傻气,也算是童心未泯了罢。某种程度上,我们之对万物多情,能深爱上《迁徙的鸟》和《天地玄黄》之类的电影,倒是在年少时已见端倪了。而且最为奇妙的是,我们几经辗转,竟然能渐渐走近刘易斯,阅读甚至翻译他不朽的著作了。
《纳尼亚传奇》一般被称为童话,或是儿童文学,也有称为奇幻文学的。童话既然是文学,本质就是一种言说,是成人作家用儿童的眼和心对这个世界的重新命名或是预言。其实,儿童的这种神思与万物相通的言说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有些禀赋迥异的人能有意识地固执地保持,有些经过学习和锻炼后苏醒复活。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开始是可以与世界上一切的东西对话的,而这对话,更多的是大游戏,是大自在,而不是为了权力和奴役。对孩子来说,天地间所有的事物——太阳、月亮、石头、树木、玩偶、铅笔,不论什么——都有生命和灵魂,都值得去交谈,也都能够对话。所以,在孩子的心灵中,存在着世界最为本原的众生的平等。而只要心存了这份众生平等的单纯的心思,人就可以好奇地惊叹,淳朴地低语,诚挚地赞美,自由地表达,博爱地对话,最后,创造性地言说。我们在躯体上都有衰老的一天,但在心灵上我们可以努力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放眼人类历史,有很多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随:就是因为这份赤子的天真和单纯,庄子才有那伟大的“齐物”思想,牛顿才能如孩子在海边拾贝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曹雪芹才创造了中国的情圣贾宝玉,莫扎特才谱写出那些不朽的乐章,安徒生才写出那些福音书般美丽的童话,鲁迅才能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些伟大的先贤和心灵,是人类永恒的良心和良知,都保持着赤子般的童心和童真,是我们生命永远的源泉和明灯,引领我们不断地反思与自新,获得救赎与重生。
丰子恺是童心不泯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他1927年的“关于儿童教育”是我很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字。这次写译者序,又翻出来读,还是感慨,多少透辟的精论啊!因为他自己就是孩子气十足,所以看得格外真切:
……我就学他一学看,我屏去因果理智的一切思虑,张开我的纯粹的眼睛来一看,果然飞驰的汽车,蜿蜒的火车,青青的田野,幢幢的行人,一个灿烂的世界:我得到了孩子们的世界的钥了。
我得了这钥,以后就常常进入他们的世界。才晓得他们的世界原来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相毗连,所以这样地美丽而且幸福。
所以他就高声呼吁: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而硬拉他们到大人的世界里来!
……
认识千古的大谜的宇宙与人生的,便是这个心。得到人生的最高的法悦的,便是这个心。这是儿童本来具有的心,不必父母与先生教他。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让我们都走近刘易斯,走进《纳尼亚传奇》。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自己。
当然,作为译者,现在就可以说:阅读和翻译刘易斯和他的《纳尼亚传奇》,于我们自己而言,是个修远的途程,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刘劲飞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