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感恩曲(我这一生有多少恩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侯爵良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感恩曲(我这一生有多少恩人)》为随笔集,书中讲述了作者侯爵良一生之中遇到的三十多位恩人,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的形式来表达,这些恩人是作者的母亲、兄长、师长、同学、同事、上司、邻居、友人等,作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示了自己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幼年到老年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和心灵世界,让读者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人生道理。

内容推荐

《人生感恩曲(我这一生有多少恩人)》既是作者侯爵良人生的“五味瓶”,又是历史的镜子,通过“人物走廊”,读者与作者一起穿越沧桑巨变的历史。作者写出了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作品的内容雄厚,思想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都很强。文以载道,《人生感恩曲(我这一生有多少恩人)》具有对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引领作用,让我们对历史有一种新的认知感。

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语言、炽热的感情,作品情美意美,堪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篇篇佳作,匠心独运,由事而议,折射社会,长长的故事走廊可谓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缩影。

目录

巴山牧童的保护神(上)

巴山牧童的保护神(下)

进城赶考

可怜身上衣正单

“土改”分我一杯羹

病脚入师怀

离别母校的那个夜晚

“有福同享”未曾享

五颗高粱糖

推食食我

熬粥遇知音

上司的“身教”

一言除我终身苦

夫妻并非“同林鸟”

王顾左右而言他

亡命“青纱帐”

流产的“炕头批判会”

借“洞房”

背后传来的脚步声

他,吵着闹着要见我

夜半围炉闻“私语”

麦地答问

大字报带来的福音

看门的“美差”

斗室闻惊雷

申诉遇“青天”

吃“百家饭”的孩子

只相信自己眼睛的人

“王母娘娘”怒斥“牛郎”

西出阳关有“亲人”

不曾谋面的司长

晚年多福谢同窗

后记

试读章节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灾难临头,我的左脚发软,无力,站不起来,学步已成为不可能,只可坐在地上爬。自己的儿子不会走路,这可怎么得了?母亲泪流满面,悲不胜悲!

年复一年地在地上爬,谁见谁心酸。爬到四岁的时候,1941年秋天,谁也没有料到,我忽然吃力地站起来了,扶着墙开始学步,边走边笑,仿佛是个胜利者。“儿子会走路了”,顿时成了全家的大新闻,母亲破涕为笑,化悲为喜。

生个儿子不会走路,怕人耻笑,这是母亲的一块心病。现在,儿子会走了,当母亲的如释重负,脸上有了笑容,在人前也可抬起头来。可是,正当母亲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更大的家庭悲哀又降临了,“欢声未完悲声至”:长期生病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

谁都知道,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大悲哀我遇到了第一个:幼年丧父,失去了父爱。对母亲来说,三大悲哀遇到了第二个:中年丧偶,守志寡居。

我们生活在大巴山区的农村,家境不好,祖祖辈辈是农民。据文字记载,我们的先祖是移民。明末清初,“八大王”张献忠在四川闹农民起义,以暴力树威,滥杀无辜,有“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后来,他与李自成、清王朝在蜀地发生争战,杀来杀去,生灵涂炭,不闻鸡犬声。四川没有被剿杀的幸存者即“古老户”大约只有50万人。清王朝平定四方以后,组织大移民,在“湖广填川”的移民洪流里,我们侯家祖先也从湖北麻城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在巴山南麓的宣汉毛坝耕织定居。我们的祖先侯育朝死后就埋葬在当地铁丁寺山下的侯家坟陵,他的石墓碑文至今犹存,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移民进川的经过。往事如烟,祖先远去,离我已是九世了。这九代人中,也出过官宦人家,那便是侯正南。他官至五品,侯家坟陵有他的大墓,墓前立有高高的石桅杆,光彩后世。我的上几代人没有一个从政的,只有半个读书人,他就是侯国锡,半农半商苦度人生。在他的墓碑上有两句话很值得回味,我牢记在心:“积财与儿孙,不如积德与儿孙。”这是国锡祖先的遗教:“精神遗产”比“物质遗产”更宝贵,“积德”比“积财”更重要。我想,勒石彰显的这两句话,应是天下父母的“座右铭”。

我的父亲病逝走了,什么物质财富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了高筑的“债台”。因为父亲长期生病,欠下许多利滚利的“阎王债”。“夫债妻还”,母亲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耕田犁地靠他,背呀挑呀也靠他。现在,“顶梁柱”摧折了,一堵挡风的墙没有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家遇大事谁做主?重体力活谁去干?社会上恶势力欺负到头上谁去顶?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怎么维持?想起这些,母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感到茫然,可怕,她背着我要去父亲的灵堂哭诉。

灵堂设在正房中间的堂屋里,这里停放着父亲的棺材。一进灵堂,母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痛不欲生,见到面前的棺材便一头撞过去,忘记了自己背上的儿子。在她头撞棺材的那一刹那,儿子从背上摔到地上,四肢朝天,哇哇大哭。母亲哭,儿子哭,14岁的二哥和6岁的姐姐也围过来哭,亲友们也跟着哭,灵堂一片哭声,令人撕心裂肺。

正当一家人以泪洗面的时候,有些人却乘人之危,落井下石。首先是族人发难,不准父亲的棺材在同姓人的祖坟陵下葬,扯皮打嘴仗,只好忍气吞声,在另一处坟地搭茅屋,暂时停放亡人的棺材,一停就是三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异姓人打上门来了。他们买通中人,伪造契约,说父亲生前已经把这里的田那里的地还有山坡树林卖给了某某人,某某人,惹出十几场官司。母亲多次对簿公堂,有的赢了,有的输了,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田地山林眼睁睁地被有钱有势的人霸占抢夺。为了全家人的生存,为了给儿女留下产业,母亲金刚怒目,与恶人唇枪舌战,巾帼不让须眉。

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一天下午,突然得到一个信息:说是明天上午,乡镇上有钱有势的罗荫周要带着一帮人来我家山背后的几亩水稻田里抢收稻谷。

P2-3

序言

感情深处的道德呼唤

唐思敏

算我有幸,欣然读到了大学同窗侯爵良好友的新书稿——《人生感恩曲》,这是他继《人生和谐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可喜可贺!据悉,他还要写《人生乐善曲》,计划在自己的晚年出版套书《人生三曲》,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道德理想写出来,与读者交流。

《人生感恩曲》讲故事,说道理,带出了30多个恩人,他们是作者的母亲、兄长、乡亲、师长、同学、同事、上司、邻居、友人,还有小字辈的学生。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几十个故事,展示了作者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幼年到老年,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和心灵世界。作者视野开阔,笔力雄健,并不孤零零地讲述故事,十分注意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巧妙地用故事来折射社会,以小见大,勾勒出历史的画面。透过故事,可以活生生地看见旧社会的黑暗,新社会的光明,“极左”岁月的灾难,“文革”时期的乱象,“改革”年代的“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说,《感恩曲》既是作者人生的“五味瓶”,又是历史的镜子,通过“人物走廊”,读者与作者一起穿越沧桑巨变的历史。作者写出了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作品的内容雄厚,思想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都很强。文以载道,《感恩曲》具有对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引领作用,让我们对历史有一种新的认知感。《感恩曲》像是人文“基座”,它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就同感效应而言,也可以说是“大家的”,言人之所欲言,作者为他人“代笔”,也为历史“代笔”。

顾名思义,《感恩曲》意在感恩。因为要感恩,作者吐肺腑之言,笔尖常带感情,把恩人们留在他心上的那些温暖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色彩极浓。许多感恩的故事听起来如泣如诉,情意动人。《感恩曲》的压卷之作是《巴山孤儿的保护神》。作者很不幸,幼孤,腿残,是母亲呵护了他,在艰难困苦中母亲把他养大,送他读书。母亲恩重于山。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母教”故事来回顾母亲的教子有方,字字含情,写出了母亲的慈爱、坚强、理智、勤劳和智慧。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写了挽联,刻在墓碑上:“耕耘青山沐风雨,长眠故土伴日月”。挽联格调高雅,令人回味。母子情深,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来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敬爱。“在儿子的眼里,母亲是春天的雨,夏天的风,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太阳”。读这样的感恩文章,读者会产生共鸣,联想起自己的母亲,回到母爱的温馨世界。

不仅对母亲一往情深,作者对其他恩人也一往情深。每篇故事在结尾的时候,作者从故事里走出来,由事而议,抒发感情,用点睛之笔,让恩人的形象高大起来,显得格外可敬。“文革”时期,作者蒙难,被“隔离专政”以后处境不好,众人目笑。“军宣队”的领导人查政委帮他走出逆境,重树威信,回到群众中去。难中救人,难能可贵。故事结尾时,作者深情地写到:“我知道是谁把我送进地狱的,又是谁把我从地狱里救出来的。我看见地狱门口站着一个人,素昧平生的人,却微笑着,伸出温暖的手,亲热地说道:‘出来吧,同志,委屈你太久了’!谢谢,谢谢,查政委,我出来了,走出了精神的牢狱!”这样的抒情笔调,颇有文学的色彩,哲理的意味。生活中往往隐藏着诱人的精彩故事,需要有心人去发现、捕捉和表现。爵良同学做到了这一点,在细小平凡的故事里挖掘出美的思想美的情操,使作品掷地有声,精彩不断,亮光闪闪,妙趣横生。

作者的感恩之情之所以动人绝非偶然。一是因为作者的笔下不虚,写的是真故事,抒发的是真感情,写自己在“文革”灾难中的本来面目,是那样的弱势,孤立无助,度日如年,惶惶然,心惊胆颤,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写“文革”往事,作者不像有的人那样“美化自己”,说自己怎样“坚强”,怎样“高大”,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小知识分子”的胆怯。正因为处境艰难,恩人的暗中相助,才是雪中送炭,对弱者的同情。二是因为有认真的理性思考,对每件事,他想得那么深,梳理得那么透,引出许多道理,下笔时思如泉涌,笔走龙蛇,精彩不断,妙语连珠。那感情的喷发如繁星盈空,彩虹飞跨。每篇的结尾写法各异,但都不乏妙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

《感恩曲》情理交辉,给我这样一个启示:怎样待人,怎样做人。“救难扶困”,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火”;“感恩情怀”,是我们传统美德中永不干枯的“湿地”。以我自己为例,在生活道路上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北京、成都的同学和本单位、文化新闻系统以及诸多友人的各种帮助,片片真情萦绕心怀。真情如美玉,其价无比。读《感恩曲》又一次撞击我的心灵,荡起我感恩的激情浪花,双眼湿润。《感恩曲》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耐人咀嚼,是美情之文,倡德之文,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远离读者。

时下不少人感情浮躁,道德“被绑架”,丧失道德底线,只知索取和享受,不知感恩,把自己得到的和拥有的都视为理所应当,似乎与他人的劳动无关,不存“感恩之心”,从不想想要去感社会的恩、国家的恩、他人的恩、大自然的恩。《感恩曲》的作者与此相反,他把自己一生的恩人记在心里,从不忘记,退休后笔之于书,彰显恩人们的美德。在我看来,这就是作者在心灵深处呼唤道德的回归和重建,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回归,《感恩曲》是道德回归的报春花,是应时佳作,永恒的颂歌。作者颂扬的不仅仅是“恩人”,而且是恩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在道德缺失的今天,《感恩曲》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是“道德速效救心丸”。

2011年冬病中伏案于蓉城

后记

回忆往事,人生多艰。一路走来,不意有那么多的困苦。每次渡难关,多亏贵人相助。扪心问自己:我这一生有多少恩人?

闭目盘点,至少有30多位。他们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想起一个个恩人的故事,怎么也忘不了他们留在我心上的温暖。解放初期,当我还是“巴山牧童”的时候,进城赶考,身无半文,一位茶馆老板给了“八毛路费”,使我走出大山,改变一生的命运。“文革”期间,我三次被目为“牛鬼蛇神”,陷入逆境,生死未卜,一些正直善良的人们暗中相助,救我出苦海。恩人情长,没齿难忘。

述往事,忆恩人,是我的心愿。一则是想感激他们,二则是想彰显他们助人为乐的善心,克己为人的品德,难中救人的情怀。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随意行文,道我心中之情,忆恩人的这本书,可谓“情物”。

无恩故无我,有我必感恩,感贵人的恩,感社会的恩,唱一支心灵的歌——“人生感恩曲”。

感恩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自己的恩人,都有自己的“感恩曲”,大家都未唱吧,让人间情意浓浓,社会和谐可爱。

本书的出版,多谢同乡人胡平、李海峰、马斌三位好友的协助。

2011年秋,作者于北京寒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