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邵玉贞编著的《西湖孤山》试图对孤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一较为全面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按图索骥,增进对孤山的了解,从而对内涵丰厚的西湖文化景观有更释然的领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湖孤山/杭州全书西湖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邵玉贞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邵玉贞编著的《西湖孤山》试图对孤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一较为全面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按图索骥,增进对孤山的了解,从而对内涵丰厚的西湖文化景观有更释然的领略。 内容推荐 《西湖孤山》简介:“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孤山不仅是西湖景致的浓缩,更是钱塘文化的沉积地。邵玉贞编著的《西湖孤山》从地理位置及形成、历史沿革及发展、文化荟萃及遗存、孤山石刻诗词几大部分,阐述了孤山在西湖文化景观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价值,使读者能够按图索骥,增进对孤山的了解,从而对内涵丰富的西湖文化景观有更释然的领略。 目录 引言 一、地理位置 二、历史沿革 三、宗教寺观 广化寺 智果禅寺 玛瑙寺 四圣延祥观 西太乙宮 圣因寺 四、人文景观 柏堂 竹阁 清行宮遗址 诂经精舍 敬一书院 西泠印社 华严经塔 汉三老石室 鸿雪径 中国印学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 浙江西湖美术馆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平湖秋月 空谷传声 孤山霁雪 海霞西爽 梅林归鹤 中山公园 陈英士烈士骑马纪念铜像 五、名人遗迹 六一泉 白苏二公祠 俞楼 林社(林启纪念馆) 题襟馆 寂庵(杜庄) 青白山居 慈惠别墅 逸云寄庐 丁敬坐像 邓石如像 六、亭台楼阁 文澜阁 楼外楼 凉堂 四照阁 观乐楼 放鹤亭 西爽亭 云亭 西湖天下景亭 仰贤亭 剔藓亭 缶亭 鉴亭 石交亭 中山纪念亭 万菊亭 团结亭 范公亭 “光华复旦”牌坊 七、墓葬 林和靖墓 冯小青墓 惠兴墓 苏曼殊墓 秋瑾墓 浙东三烈士墓 浙江忠烈祠 八、摩崖石刻 孤山武亭题刻 “孤山”题刻 “岁寒岩”摩崖石刻 乾隆御题绿云径诗碑之一 乾隆御题绿云径诗碑之二 吴昌硕孤山题刻 “玛瑙坡”摩崖石刻 “云泉”摩崖石刻 “西湖”摩崖石刻 “孤山一片云”刻石 孤山林社潘曾沂诗碑 孤山林社林孝颖诗碑 孤山林社无闷道人诗书碑 孤山林社高啸桐画像碑 记长乐高啸桐先生 附祀林社事碑 “苏东坡、米芾画像”刻石 “西湖始建苏公祠志事”刻石 “苏文忠祠诗以纪事”刻石 “新建苏文忠公祠记”刻石 “苏东坡书陶渊明诗六首”刻石 墨梅图碑 文澜阁碑 光绪题文澜阁碑 浙江藏书楼碑记 重浚西湖并复柏堂竹阁记碑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石鼓 “留云”摩崖石刻 “芋禅”摩崖刻石 “人间何处有此境”摩崖刻石 “小盘谷记”刻石 “小盘谷”摩崖石刻 “弘一书阿弥陀经幢”刻石 “吴昌硕饥看天图”刻石 “砚林诗墨卷”刻石 “赵之谦小像”刻石 “印泉”摩崖石刻 “印藏”刻石 岳飞书《驽骀吟》刻石 重建数峰阁碑记 “西泠印社记”碑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刻石 丁敬身画像碑 “二十八印人画像”刻石 “闲泉”摩崖石刻 “石渊”摩崖石刻 “规印崖”摩崖石刻 “湖山最胜”刻石 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碑 “西泠印社”摩崖题刻 “岁青岩”摩崖石刻 “潜泉”摩崖石刻 “小龙泓洞”摩崖石刻 “壬子题名刻石” 摩崖石刻 “送子观音图”刻石 “汉三老石室记”碑 “汉三老石室”刻石 “缶庐上寿记”石刻 “西泠印社”刻石 九、诗文选萃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宗教寺观 广化寺 位于孤山之南,唐、宋人称孤山寺,唐代白居易有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始建于南朝陈文帝(560—566)天嘉初年,初名永福寺。有天竺僧持辟支佛骨舍利至杭,于孤山筑西阁,建永福寺,立辟支塔。唐武宗会昌灭法,遭兵燹,寺圮。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僧人方简在孤山寺废墟上重建寺观,改额广化寺,复建辟支佛骨塔、竹阁、柏堂、水鉴堂、涵辉亭、凌云阁、金沙井诸胜。南宋绍兴年间,改创四圣观。元代,杨琏真伽改为万寿寺,元末毁。明洪武初年,刘基复建,岁久倾圮。崇祯甲申年,杭人在其外建数峰阁,水部陈调元再次重建,并将汉至明代的名贤都列在其中祭祀,仍然称为广化寺。清咸丰十年(1861),毁于太平军火烧。清光绪二年(1876),丁丙捐资复建柏堂、移建竹阁,开挖小莲池。清光绪三年(1877)春,丁丙、丁申兄弟捐资建蒋果敏公祠。光绪六年(1880),由僧人募建广化寺大雄宝殿,经两任主持,始完其事。重修后的广化寺已不如当年之气派,其大门沿马路仅楼上、楼下三间。再后来竹阁、柏堂也逐渐与广化寺分离,转同蒋果敏公祠连成一片,并逐渐过渡为西泠印社初创时的活动场所之一。解放后,一度作为培养春兰的基地,称杭州兰苑。1957年,广化寺因大梁被白蚁蚀空而拆除。追溯其渊源,西泠印社内的竹阁、柏堂,均为孤山寺遗迹。 智果禅寺 寺旧在孤山。后晋开运元年(944),吴越王钱弘佐所建。宋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与寺僧道潜为好友,曾改建为智果院,并让道潜任住持。道潜号参寥子,其居住的地方有泉,苏轼名之参寥泉。后苏轼被贬,道潜受牵连,被诏命还俗;苏轼诏雪后,道潜又被恢复僧籍。宋绍兴年间,寺院迁至栖霞岭,改名为智果观音院。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宋宁宗将岳飞墓旁的智果观音院改名为褒忠衍福禅寺,也就是现在的岳庙,以表彰岳飞的功德。智果禅院后迁至葛岭。 玛瑙寺 原本位于孤山玛瑙坡,名玛瑙宝胜院。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钱缪始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因见该寺坐落“石径生光径”的玛瑙坡,遂赐额“玛瑙宝胜院”。大中祥符年问,高僧智圆出任住持。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宋高宗诏令在该地建四圣延祥观,将玛瑙寺迁建与葛岭之东的现址。 四圣延祥观 旧名四圣堂。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慈宁殿出资建成,“于孤山古刹,徙之为观”,即广化寺改建的皇家道观。内供奉四圣像,为紫微北极大帝之四将: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大元帅真君。孝宗时(1163—1189),因为真武像“肖上御容”,即真武与孝宗相貌相似,孝宗还把自己的藩邸改为“佑圣观”。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内有北极四圣之殿、三清殿、法堂等,孝宗还亲书了藏殿的匾额“琼章宝藏”。 西太乙宫 南宋理宗淳祜十二年(1252),以延祥观为宫,将凉堂辟为正殿,匾日“黄庭之殿”,殿门匾日“景福之门”,安奉太乙十神帝像。东有延祥殿,以备临幸,其外匾日“福祥之门”。宫内的一切事宜,都按照东太乙宫的规格进行。自孤山东侧玛瑙坡直至孤山西侧还分别建造射圃、白莲堂、挹翠堂、蓬莱阁、香月亭、清新亭等亭榭,成为御圃,理宗御书匾额。咸淳间,内有太皇元命殿、元命殿、迎真殿与通真、养素两斋。元初,僧杨琏真伽改宫为寺,即万寿寺。 圣因寺 原在锦带桥西,孤山之南,面明圣湖,群山环拱,可以揽全湖之胜。原本为清圣祖行宫,雍正五年(1727),浙江巡抚李卫奏改佛寺,雍正钦定寺名为圣因寺,为湖上四大丛林之一。第一进为弥勒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法堂,第四进为观音殿,第五进为禅堂。东人为官客堂、斋堂、云水堂、香积厨、库房,又东为关帝殿、大悲殿。西进为方丈,再进为内方丈。又西为御碑亭,旧名双柱亭,摹御书匾额,勒石崇奉。又进为文昌阁,前为地藏殿、戒堂、收供堂、内客堂、祖堂。由禅堂进,西为御花园。拾级而上,为万岁楼。楼后翠竹万竿,乔松裂荫,上有六角亭。雍正十一年(1733),悟修禅师明慧主方丈。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同治问清理基址,筑围墙,寺有石刻十六罗汉尚完好(后移至杭州碑林)。光绪十六年(1890),建神御殿与各寮房。辛亥革命后,寺改祀浙军攻克江宁阵亡将士,称南京阵亡将士祠,后更名为浙军昭忠祠,再后改名为浙江忠烈祠。祠前置纪念碑、石柱,柱中层嵌有铜牌记述战绩。国殇社附设祠内。后拨归西湖博物馆(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 四、人文景观 柏堂 据《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二记载:“陈文帝天嘉二年建广化寺,寺有当时所植二柏,其一已枯。东坡作《孤山二咏》序云: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见其枯矣,然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日柏堂。”因堂前有古柏二株,故而名之柏堂。苏东坡曾题柏堂诗日:“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赞誉了堂前古柏坚悍如金石的风骨。这座古代建筑早已不存在。现在的柏堂是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的。俞樾手书“柏堂”匾额。堂前额枋上挂有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篆书匾额“西泠印社”。旁有沙孟海书写的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 P4-7 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淀,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l+6”的研究框架;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 后记 在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负责对孤山清代行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成果为西湖文化景观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实证,也引发了我们对西湖孤山有关史料收集与研究的兴趣,进而承担起了《西湖孤山》一书的编写任务。我们试图对孤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一较为全面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按图索骥,增进对孤山的了解,从而对内涵丰厚的西湖文化景观有更释然的领略。 孤山是西湖的缩影,其丰厚的内涵很难精准从容地表述,限于时间仓促,也囿于我们的学识,内容的收集也恐不尽翔实,舛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有识者不吝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