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花泄月绕城来/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俞宸亭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河道陈列馆

文/俞宸亭

说来,与贴沙河畔这幢城市河道陈列馆的小楼倒是因缘不浅,来来去去的,我也走了不下三五回了。

车子从城西驶人城东,一路上嗅着春的信息。玉兰花瓣和风飘曳,杨柳枝儿抽出了嫩绿,美人茶一树艳红,春来了。停在白墙黛瓦的展馆前,颇有江南庭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韵致。门口的樱花树满缀着细密的花蕾,让人觉得一转眼就会灿烂起来。立交桥下车辆并不少,但秩序井然。花坛旁有两位老人相依坐着,在我看来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中国式浪漫。许多男女或打牌或游憩,热热闹闹,乐乐恬恬,也给这座亲水的城池添了喜气。贴沙河畔,绿树新篱,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了,春水荡漾,泛着涟漪,这心也陶然起来了。

轻轻地推开半掩的铁门,原市委书记王国平题写的“杭州市城区河道陈列馆”几个大字映人了眼帘,而一楼正中那幅逼真的河道图片使我一时眼花,以为突然一脚踏人了贴沙河,疑惑地看看自己的鞋,一点都不曾湿,不禁“扑哧”一笑。

我走进展厅内,讲解员打开了话匣子,相机的不停闪烁与她的娓娓道来倒也相映成趣。彩灯跳跃之处也像航标灯,指明了河道整治走过的辉煌历程。拾级而上,更让我沉醉在悠悠长河里,用那展板上的话——“传承水文化,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保护水资源”来形容倒也贴切得很。

杭州,是水孕育而生的城市。在我看来,杭州水文化的发展脉络也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

远古的杭州城区和西湖,是一个波涛汹涌的海湾;西湖南北的峥嵘群山,那时唯有峰顶露出水面,成了一个个小岛;北面的北高峰、老和山和南面的凤凰山、吴山等向东突出,成为大海中的两个海岬;湾底以飞来、南北诸峰形成马蹄形海湾。

沧海成陆,8000多年前杭州的先民在此休养生息。上溯到6()00年前,现在的西湖是钱塘江的人海口,由于江水夹带的泥沙堆积和钱塘江涌潮的共同作用,在距今4000年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西湖和东部的平原。

杭州城市孕育于夏、商、周,产生于秦代。秦并天下后,公元前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置钱唐县,县治所在武林山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七年,赢政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这是钱塘之名最早见于正史,它是杭州的前身。杭州的“杭”源于“航”,取名杭州,也算是对这座因水而生城市最好的纪念。

世事沧桑,历史变迁,东晋咸和三年(328),古钱唐县治移到了凤凰山下,沿钱塘江北岸发展,从此襟带江湖,繁衍生息。南北朝时建置为临江郡,后改为钱唐郡,隶吴州,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高阳、新城、於潜四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置杭州,辖钱唐、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五县,从此有了杭州之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设郡,杭州改称余杭郡。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杭州长800余里,自此与江北运河相接,“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杭州成了连接我国南北方的水上枢纽和物资交易中心。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对杭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统治者也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今日杭城的东部形成了四条主要河道:一是盐桥河,遗迹为现在的中河,东与茆山河相通,北出余杭门,南端位于吴山稍东的当时钱塘江边(功能是宣泄钱江潮水),南端筑坝挡潮,名羊坝头;二是茆山河,位于盐桥河东,为城中运河,南宋后逐渐淤塞;三是菜市河,位于茆山河东,在城外,现在东河即为菜市河遗迹;四是外沙河,在菜市河以东,贴沙河以西,今已不存。

唐朝时期也曾两次开挖沙河导水。第一次是唐景龙元年(另有记载是景龙四年),即公元707年(或公元710年);第二次是唐咸通二年(861),共开有外沙、中沙、里沙三条河,与钱塘江相通。现在的环城西路在当时两侧均为湖泊,分别是下湖和泛洋湖。当时西湖被称为钱塘湖或上湖,下湖和泛洋湖之间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河道,与沙河相通,名为清湖河,现在的古新河及七十年代湮没的浣沙河是该河的遗迹。当时的西溪河与余杭塘河也注入该河流人下塘河,沿山河是当时西溪河的遗迹,余杭塘河至今仍存。可以说,唐朝时,杭州已形成钱塘江、西湖、下湖、泛洋湖及城区河道相互贯通的水系,河水向北流去,最终汇人太湖。

唐朝时,重要的水利建设除开挖沙河外还有不少。德宗建中年问(780—784),杭州刺史李泌“引湖水人城,为六井以利民”,解决城市居民饮水困难;杜牧任杭州刺史时,筑浙江潮堤即钱塘江江堤,防御钱江潮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的长庆四年(824),修筑钱塘湖堤(即西湖湖堤)以“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又“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此时西湖从自然的泻湖逐步变成人工湖,第一次被当做一个水库来使用,解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和运河给水。

可以这样说,唐朝在隋朝开挖大运河,使杭州政治、经济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水系治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江、湖、河水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把杭州地理环境的变迁过程和杭州历史的发展过程作为纵横两条轴线,建立一个时空坐标系的话,唐代的地理环境正是这一坐标系的原点。

五代时,吴越国统治者钱镠及其后代在政治上施行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政策,“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乐。……十万余家,环以湖山”,使吴越国成为五代十国中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割据小国,《资治通鉴》中称“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这其中,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修筑钱塘江海塘,是吴越国治国方略中的一项比较重大的措施。吴越国时期,钱塘江大水使“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梁开平四年(910)八月,开始在候潮、通江二门外用“石囤木桩法”筑捍海塘,置龙山、浙江二闸,既保持市区河道与钱塘江相通,又拦阻钱塘江潮水涌人杭城。龙山闸位于现中河南端双向泵房附近,中河南段原称龙山河,即龙山闸遗名;浙江闸应在候潮门南面江边,与贴沙河相通,今已不存。

吴越国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内河修治的“都田营田司”,统一规划水利事业;又建立“撩浅军”(或称“撩清”),总计近万人,负责江河湖泊修治和疏浚工作,并在河渠港汊、湖泊池塘等处修建了堤塘堰闸,使蓄泄有时,“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对农业生产和防止江河湖泊泛滥成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河渠两岸的农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形成圩田,分拨军队去屯驻,称“营田军”;在堤坝上遍植树木,巩固堤岸,“古来圩岸护堤防,岸岸行行种绿杨”,“凡隅岸皆如长堤,植榆柳成行,望之如画”。这些整治水利的举措皆为吴越国首创,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筑堤坝、植树木等法沿用至今。

P3-7

目录

河道陈列馆

河道的春夏秋冬

河道的晴雪雨雾

河道的水中旅游

中东畔影一一夜到浓时休止尽

桥中人雨情

印象东河

河道的历史文化碎片

河道的民俗节庆

宁静的港湾

河道的美食行动新篇章

新中东河慢行时代的幸福生活

想起那年为杭州河道作诗撰联的如烟往事

说说河道建设“民主促民生”的那些事儿

河水清浅岸幽奇

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淀,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l+6”的研究框架;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

内容推荐

《穿花泄月绕城来》是《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之一。作者俞宸亭等亲游杭州各个河道,以细腻的文笔,用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了运河河道的历史、人文、民俗、景观、风景等等,引人入胜。《穿花泄月绕城来》中还配有精美的照片,图文并茂。

编辑推荐

《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俞宸亭等著的《穿花泄月绕城来》是《杭州全书·运河(河道)丛书》之一。本书以细腻的文笔,用散文的形式,给读者描绘了运河河道的历史、人文、民俗、景观、风景等等,引人入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