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寓诸万物;万物有大美而不语,得之在人。
无论汉鼎周彝、魏碑晋字,还是甲骨玉贝、竹木牙角;既有黄绢故纸的濡染,也有青瓷碧玉的赏心;甚至铜滓铁锈的震撼,以及佳构珍玩的愉悦……
藏品世界,包罗万象,万物之美,尽在其中。收藏千古历史,品味天地造化,开阔你我眼界,滋养人类心灵。
过常宝主编的《收藏文化》是《新版雅俗文化书系》的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收藏文化/新版雅俗文化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作者 | 高建文//刘礼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寓诸万物;万物有大美而不语,得之在人。 无论汉鼎周彝、魏碑晋字,还是甲骨玉贝、竹木牙角;既有黄绢故纸的濡染,也有青瓷碧玉的赏心;甚至铜滓铁锈的震撼,以及佳构珍玩的愉悦…… 藏品世界,包罗万象,万物之美,尽在其中。收藏千古历史,品味天地造化,开阔你我眼界,滋养人类心灵。 过常宝主编的《收藏文化》是《新版雅俗文化书系》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世间所有美的东西,无论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工制作的,都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宝。华夏民族的先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收藏行为。 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收藏的门类也越来越多,由此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如今,收藏已经成为一门专业之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收藏文化》从收藏历史、藏品价值、作伪与辨伪等方面,对收藏文化做了全面的介绍,并对金石书画等具有代表性的收藏门类进行例说。在兼顾知识性与实用性的同时,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收藏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收藏文化》由过常宝主编。 目录 序一 季羡林序(第一版“雅俗文化书系”序) 序二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序 前言 盛世说收藏 第一章 收藏的开端 第一节 好古敏求在方寸,烟云过眼看收藏——收藏概说 藏家与收藏动机/藏品与收藏价值/收藏行为 第二节 朝廷广开献书路,谒者求遍东西浙——献书和献瑞 书籍的征献/四方献瑞 第三节 千年埋瘞无人问,一朝重现天下闻——藏品的发掘和辨识 地下军阵——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风雨迷途——明定陵的发掘 /沉睡千年的贵妇——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龙的祖先——红山文化的发现 第二章 收藏的历史 第一节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古代帝王的收藏故事 萧绎焚书/李世民与《兰亭序》/徽宗“三宝”:书画、道藏和“花石纲”/“第一顽主”乾隆皇帝的收藏 第二节 一生当着几两屐,定心肯为微物起——古代文人的收藏故事 苏轼的墨砚收藏/赵明诚夫妇与《金石录》/端方的收藏故事 第三节 祭酒高才辨龙骨,学者藉以话殷商——甲骨卜辞的发现与研究 第三章 藏品的价值与保护 第一节 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藏品的艺术价值 第二节 沧桑转瞬谁能识,但为春秋纪废兴——藏品的历史价值 古代文物与社会生活描绘/青铜铭文与历史事件记叙/古代家具与起居饮食再现 第三节 圣贤已死成灰土,弃杖犹得化邓林——藏品的学术研究价值 第四节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藏品的经济价值 第五节 收藏终恐非吾物,宝剑银钩有时失——藏品的变迁、收纳和保护 传国玉玺/斯坦因与敦煌/故宫文物南迁 第四章 收藏中的作伪 第一节 近来好事工作伪,片瓦辄欲夸香姜——作伪的出现 第二节 谁云攘攘皆为利,世间尚有米元章——作伪的动机 慕古/牟利/造奇 第三节 虎头摹写称一品,宵小变诈有几何——书画作伪的方法 临摹仿制/偷梁换柱/改头换面/凭空伪造 第四节 拟古作伪一时起,是非功过后人评——作伪的评价 假未必不如真/破坏真迹令人痛心 第五章 收藏例说 第一节 书藏福地辟嫏嬛,画积翰苑立鸿都——古籍和书画收藏 古籍收藏/书画收藏 第二节 三代钟鼎今为宝,二田圭璧古称奇——青铜器和玉器收藏 青铜器收藏/玉器收藏 第三节 巧剜明月染春水,妙削花梨退秋风——陶瓷和家具收藏 陶瓷收藏/家具收藏 第四节 体像乾坤能使鬼,面敷玲珑可传情——钱币和邮票收藏 钱币收藏/邮票收藏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好古敏求在方寸,烟云过眼看收藏 ——收藏概说 什么是收藏?收藏就是藏家在各种动机的促使下,把他认为有收藏价值的藏品进行收集、整理、保护和赏玩。藏家与收藏动机 所谓“藏家”,就是收藏藏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仅指个人,还包括从事收藏的官方或非官方组织。作为个人的藏家我们都很熟悉,他们从数量上占了收藏主体的大部分;作为官方组织的收藏主体占的比重也不小,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名人故居(有的名人故居属私人财产)等等;作为非官方组织的收藏主体也不可忽视,如书画、摄影协会等民间组织;甚至一些宗教场所,如寺庙等供奉宗教圣物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收藏。 官方收藏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方对书籍、金宝玉器、祭器、兵器等物品的收藏。这么推算起来,人类的收藏活动几乎与人类文明的产生一样早了。私人收藏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而且在早期收藏史中,与官方收藏相比规模上也显得单薄。早期的私人收藏在藏品种类上跟官方也差不多——主要是书籍、金宝玉器等比较贵重的东西。而且这些所谓的“私人”也多是达官贵人,这就使他们的收藏也带有半官方的性质。 现代意义上私人收藏的兴起与商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隋唐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长安城就专门设有“市”区,“市”就是专门进行商品买卖的市场。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书画和古玩买卖,这说明民间收藏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实这种收藏风尚,跟统治者的雅好也有直接的关系,唐玄宗时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为宫廷收集书画和文物的商人。 私人收藏的真正兴起,还是在北宋的时候。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唐朝,这一点在城市布局上就能看出来:唐代城市分为“坊”(居住区)和“市”,但两者是分开的,而且到了晚上还要“宵禁”,“坊”区要被关闭;宋朝就不这样了,不但“坊”“市”杂处,而且取消宵禁,市场中买卖书画文物的地方就更多了。 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提到,宋代政和年间,皇宫大内藏有各种文物超过六千件;到了宣和之后,文物数量就突破万件了。他还说,当时皇家收藏文物的风气是受了民间影响的,在民间这种收藏之风更盛,虽然单人收藏不如清代丰富,但是收藏家的数量却超过了清代。不仅如此,宋代很多收藏家为了购得一件器物,甚至不惜花费千金。这时候的收藏家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的收藏事迹我们在后面还有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到了清代,民间收藏进入成熟阶段,其标志就是专业的文物交易市场的出现。 那么,藏家们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动机来从事收藏的呢?无外乎如下几种—— 作为官方组织的藏家,他们进行收藏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他们收集藏品更多看重的是藏品的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在国家和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对子孙后代的意义。简单地说,官方的收藏是为了保护。 民间组织收藏和私人收藏的动机差不多,无外乎两种心态:好奇和自娱。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藏家面对一件藏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问题。他们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就不断地收集同类藏品。随着收藏活动的深入,他们对这类藏品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心中的疑问也就不断地被解答,同时新的疑问又会不断地产生。这种不断地产生疑问、解答疑问的过程会极大地满足藏家的求知欲。当然,这种求知欲的产生,来自于兴趣。藏家往往都是先对某类藏品发生兴趣,渐渐地才会想去了解它们。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爱好收藏某一类藏品的人,往往也就是对这类藏品了解最多的行家。 再就是自娱心态。很多藏家收藏都是为了“玩”,把收藏当成一种娱乐。有的藏家收藏到一定程度后,会把自己费尽心血淘换来的宝贝捐献出去,然后从头做起;还有的人喜欢收藏核桃、铁球等小玩物,整天拿在手里把玩……这都是一种自娱心态,也是一种“风雅”。 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希望通过收藏来发财致富,或是通过收藏来显示自己高雅的功利心态。功利之心人人都有,收藏家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有点功利心,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单纯抱着功利的目的来收藏的话,严格地说都不能算是收藏。 现在,收藏事业逐渐步入现代化阶段,现代化也意味着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公共化,这就对藏家的品位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造假卖假藏假、不从事非法收藏,是对现代藏家最基本的要求。 现在,很多有影响力的大收藏家都意识到,收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公共行为;收藏不仅仅是藏家的权利,更意味着他对公众、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很多藏家自发地形成组织,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促进收藏事业,乃至全民族、全人类的文化的发展。 P3-6 序言 人的行为、意识、关系,人所面对的制度、风俗、物质等,都是文化。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文化与生俱来,人人都不能离开文化而生存。 古人说“物相杂,故日文”(《周易·系辞下》),又说“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所以,“文”就是多种色泽的搭配,它比自然状态有序而且更好看。圣人以此“化”入,就是要将人从蒙昧自然状态中改造过来,成为知廉耻、懂辞让、有礼仪的人。 现代人自我意识增强,就不这么看了。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化》)就是说,文化是人类集体内在的灵性和智慧之花,这些花朵被普遍认可,并且形成一道道风景:道德、艺术、政治形态等。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先知先觉的天才们,引领着文化的方向;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和延续。如此,文化才成其为文化。 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学术、文学、艺术等,与意识形态和价值有关,有着官方色彩,可以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如家庭、行业、风俗、技艺、生活行为等,以及一部分游离在社会法律和制度之外的行为,如绿林、帮会、寺庙、赌博等,则可称之为非主流文化或次生文化。 由于今天的“非主流文化”有“反主流文化”的意思,为了避免歧义,我们也可以直接地将这一部分内容称为生活文化和世俗文化。 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精英们的舞台,他们以及他们精美的创造,为我们的社会树立了目标和尺度。但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相关的,却是生活文化和世俗文化。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百般生业、游观娱乐、江湖绿林、方士游医、沿街托钵、鸡鸣狗盗……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日常生活的文化图景。 本丛书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这五光十色的世俗图景,并希望能够完整地将它们勾勒出来。我们相信,这一幅幅的生活情态、世俗图景,甚至比那些彩衣飘飘、粉墨登场的角儿、腕儿,更加真实,也更有风采。 以“雅俗文化”为名,是为了显示我们对趣味的偏爱,并以此来区分于主流文化典正的姿态和庄严的价值观。其实在生活中是无所谓雅和俗的,弹琴虽然需要更多的教养,赌博对有些人来说似乎天生就会,但作为技艺,两者真有高下的差别吗?何况庄子说一切都与道相通,什么都可以玩出境界来。古人不是常拿厨艺说政治,并且还真有好厨师成了政治家的例子吗?所谓“雅俗文化”,不过是遵从习惯的说法,并没有价值高下的意思。 日常生活及世俗图景都是文化。但文化,毕竟具有建构性特点。换句话说,那些散乱的现象、意识、习惯等等,只有被理解了,才具有意义,才能成为文化。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日常生活和生活传统,从而能真正地从生活中体会到意义和趣味,增加人生的内涵。 我们期望编撰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实用性为一体的文化丛书。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就某一类别文化而言,应该有着系统的、可靠的知识,应该充分揭示出它的精神和境界,并融贯在对各种精彩文化现象的描述之中,使之真正贴近生活、提升生活,成为一道道能够颐养性情、雅俗共赏的精美的文化大餐。 过常宝 2011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