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上海·金山卷》分册,由黄美娟编著,主要收录了:“李公园和谢天官”、“抗清名将侯承祖”、“秦山测算”、“饿饭下巨棋”、“梅园传奇”、“金田螺钓玉蟹”、“油车桥畔斗乞丐”、“吃污先生”、“两个老人”、“张三捉老虎”、“端午节为啥挂菖蒲”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金山卷) |
分类 | |
作者 | 黄美娟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上海·金山卷》分册,由黄美娟编著,主要收录了:“李公园和谢天官”、“抗清名将侯承祖”、“秦山测算”、“饿饭下巨棋”、“梅园传奇”、“金田螺钓玉蟹”、“油车桥畔斗乞丐”、“吃污先生”、“两个老人”、“张三捉老虎”、“端午节为啥挂菖蒲”等故事。 内容推荐 黄美娟编著的这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金山卷》共收入神话、传说、故事、笑话207篇,计28万字,是金山历史上一部最全面、最真实地囊括民间故事的文献。全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是一部充分反映金山人民思想、观念、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原生态民间故事集成。 愿这部金山民间故事集成汇入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中国民间故事海洋中,能泛起一朵浪花,能为《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增添一抹色彩,使金山这一璀璨民间文化瑰宝能够传承和发扬光大。 目录 前言 神话 撑天树 后娘 传说 人物传说 五岁童巧留孔圣人 李公园和谢天官 少年朱元璋在金山 海瑞和吴梁 项圣谟画酒坛子 瓦匠杨青做京官 包家两兄弟 县令王明乾 抗清名将侯承祖 砻糠茶 筑海塘 黄继曾与公续镇 绿蕉漫士与《众神图》 历险来金山 苦苦觅传人 顾尚之传说 犊头女婿 吉日良辰 衣裳看病 一味灵药 医人医心 秦山测算 尚之买肉 老兄高见 八卦迷阵 脚伸甏里 陈九成传说 智惩恶和尚 踏平吃人庙 巧沉嫁妆船 计惩黄百狼 叶天士传说 拜僧为师 神医半仙 打孙看病 路遇救急 母子双全 陆继儒传说 拒官 临终 陆家轩传说 吃鲫鱼训子 饿饭下巨棋 黄鲶鱼救难 王文济传说 回阳救逆 斜塘浪高 生死关口 地方传说 地名传说 落照湾的来历 大金山和小金山 朱氏与朱泾 三召址 山阳的由来 松隐传说 牡丹村 盘厍的故事 草鞋墩 红菱潭 叫花田 梅园传奇 扶王埭 始皇登秦山 何营盘 秦山八景 试剑石 白龙洞 翠微峰 仙人洞 飞来石 石马镫 老人峰 龙游洞 亭林八景 读书堆 八角井 洗砚池 子昂碑 览翠楼 飞来塔 江南第一松 仙人洞 桥梁传说 众安桥 青龙桥 济众桥 千泾塘肖娘桥 火烧桥 张堰板桥 石公桥·塔阳桥 怀公桥 黄梁河桥锁泥龙 丰乐桥和济众桥 万安桥的迷雾 济渡桥 魂断启秀桥 法云寺与翔龙桥 用里桥 河道传说 白牛荡 青龙港 离奇面杖港 风水墩 南湖望月 辛酸石匠浜 卖盐港 寺庙传说 东林寺 大觉寺 五龙庙 泉来庙 圣人殿 醒觉寺·性觉寺 镇龙塔·华严塔 佛缘与松隐寺 自轻寺 卖脱水银造大庙 旧港杨老爷庙 土特产传说 枫泾丁蹄 状元糕 天香豆腐干 万鼎顺 朱泾扎肉 鞋头糕 下圩菱 林家桥雪瓜 蓝印花布 和康酱油的来历 动植物传说 凤凰树 秦家牡丹花 虾借眼睛 稻谷的来历 风俗传说 吃“癞水”传奇 聪明农妇制“肚兜” 送灶神的来历 草龙 斟茶手指为啥叩三下 端午节为啥挂菖蒲 打莲湘 金库祭祖 故事 幻想故事 金田螺钓玉蟹 山塘金磨子 城隍拉缆 邱僧移庙 秦峰邑翠 金鸡洞的钥匙 珠王山 鬼狐精怪故事 施老爷娶亲. 百年老虎出画来 一条红裙角 生活故事 婚姻家庭故事 情断显志坟 烈妇亭 法忍禅寺船棚 偷梁换柱 海盐 叫花子将军 省中省 处世道德故事 风水轮流转 油车桥畔斗乞丐 九个铜板三句话 父子医生 恩怨落坑鸡 讨萝卜 谢香宝的生意经 七只渡船 张三捉老虎 三个石卵子 官吏故事 方大老爷筑方城 亡命五龙港 石枕头和铁枕头 状元戴有祺 野茅浜 五人港 杨老爷巧断脸盆案 灭皇堂和金坟 知县用人 机智人物故事 松江才子郭友松 张大虎勇退盗匪 白乌龟治病 笑话 谁的心 吃污先生 巧媳妇分鱼 肚皮上装拉链 一钿如命 大手、大屁股、大鼻子的故事 眼睛与洞洞 一万笔的字 如此解释 先生——后生 十五壶茶 观棋不语真君子 天高地大 梦里吓贼 梦中得宝 卫生检查 抢功 习惯 两个老人 砍大腿 咸鸭蛋 早睡早起 附录 故事家小传 后记 总后记 试读章节 少年朱元璋在金山 人人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章出生在安徽凤阳,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少年时代有段日子是生活在金山干巷。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朱元璋父母双亡以后,生活无着。远在金山干巷的娘舅看着可怜,就千里迢迢地把他带回家,照顾他的生活。娘舅是个本分的种地人,希望自己的外甥长大后像他一样,过个安安稳稳的苦日子。谁知少年朱元璋并不安分,不但顽皮出奇,而且胆子大得惊人。在娘舅家寄居了三年不到,却惹出了不少的麻烦事。 那时候,他还不叫朱元璋,大家都叫他的小名阿龙。 有一天,放小鸡的老翁经过,阿龙缠住要捉小鸡,老翁不肯让阿龙捉,阿龙说:“不肯给我,你这担小鸡全飞光。”但老翁还是不肯给,也不相信有这种事。结果,这担小鸡真的全部飞光,成了现在满天飞的野鸡。 又有一天,一个放小鸭的老头经过,阿龙同样去讨。放鸭老头哪肯把小鸭送给一个顽皮小囡。阿龙又说:“不肯给我,你这担鸭全飞光。”说来也怪,黄毛未褪的小鸭全部抖抖翅膀飞走了,成了至今遍及江湖的野鸭。 再有一次,一个放小猪的摇着船从黄浦江上经过。阿龙要讨只小猪。一只小猪足有五六钱银子,放小猪的哪里肯给。他不仅不给,而且还骂阿龙是没有爹娘管教的野孩子。阿龙一听发火了:“你不给我小猪,我要让你船上的小猪统统跳进河里,变成没有爹娘的黑东西。”话音刚落,只见小猪都跳进了黄浦江。从此,黄浦江就有了全身墨黑的江豚。 阿龙接二连三地闯祸,他的娘舅经常替他去赔礼道歉。娘舅想来想去,觉得让阿龙闲着是闯祸的原因,让他干点活,就没有时间胡闹了,而且,家里也可增加点收入。 那天娘舅对阿龙说:“阿龙,你大了。明天到鸭棚里去养鸭。挣点钱,长大了好讨娘子。”阿龙眼珠一转,答应了。 鸭棚里养了一千多只鸭,阿龙每天放鸭喂食打扫鸭棚,剩下来的时间对一向野性的他来说真是难过极了。于是他邀请了小兄弟到鸭栅来玩,这下可出事了。鸭子越养越大,却越养越少,等到鸭子养成,一千多只鸭子也被阿龙他们吃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一只鸭子,小兄弟们都不敢来了,只有阿龙不慌不忙,他在夜里招手把那班在天上飞的野鸭叫来,然后关住鸭棚门,倒头大睡。 第二天中午,鸭棚里的鸭子饿得乱叫,鸭棚门却就是不开。正巧阿龙的娘舅来到鸭棚,见阿龙还在困懒觉,大喊:“阿龙,阿龙,天快到中午了,为啥不放鸭子出来吃食?”阿龙懒洋洋地说:“今天是鸭的飞日,放不得。”娘舅哪里肯信,非要放不可。阿龙就是不肯放。娘舅火了,一下子拉开棚门,谁知,鸭子竞真的争先恐后地向外飞去,阿龙急忙关上门,但只关住了一只。娘舅气得张口结舌,摇着头走了。娘舅刚走,阿龙就将剩下的最后一只鸭子也杀了,索性吃个精光。 娘舅见养鸭不成,又要阿龙去放牛。阿龙将牛牵到半路,一群兄弟拦住他,大家封他为王。阿龙就煞有介事地把小兄弟封为大臣。成了王,阿龙就要宴请大臣,但拿啥来宴客呢?当然是他身边的这头牛。拿啥东西杀牛呢?阿龙灵机一动,派了一个小兄弟到干戈墩里拔来一片干戈叶,说了声:“干戈干戈,锋利如刀!”说着就用干戈叶将牛杀了,把牛吃了个精光,只留下一根牛尾巴。一边找了个蟛蜞洞塞了进去,一边低声嘀咕了几声。 回到家里,娘舅问阿龙,牛呢?阿龙低着头,哭丧着脸说:“牛钻到蟛蜞洞里去了。”娘舅哪肯信,拉了阿龙耳朵就到河边去寻找。果然,只见一根牛尾巴露在洞口外甩来甩去,走过去拉牛尾巴,蟛蜞洞里发出“嗷——嗷”牛叫声,拉来拉去拉不出来。气得娘舅冲着阿龙直骂。 后来,娘舅叫阿龙耘稻,而阿龙却躺着晒太阳。娘舅骂他懒。阿龙赌气将稻株周围的泥土挖空,想让稻全部死光,但没有想到,稻却越长越好。这年收成特别好。于是,娘舅特别高兴,心里想,我这个顽皮外甥有出息啦,总算让我管好了。 第二年,娘舅又叫阿龙耘稻,而且每天有好菜好饭。阿龙想:娘舅待我这样好,如果再调皮的话,就实在对不起抚养我长大的娘舅了。所以,这次他特别用心,将每棵稻用泥扶好。想不到,这一年稻谷的收成特别差。娘舅气极了,直骂阿龙。阿龙哪能肯服,发誓说:“情愿去讨饭,也不再给你娘舅种田。”结果,阿龙离家出走成了叫花子。 有一天,讨饭路上,突然,天下起雨来,阿龙赶忙躲在人家屋檐下,嘴里嘀嘀咕咕地说:“小雨躲得好,只怕墙头倒。”话音刚落,“轰隆”一声墙倒了下来,将阿龙压在墙砖下。阿龙从墙砖堆中爬起来,这时他开始有点明白,自己的嘴巴已是“金口玉言”了,日后定能成就大事。于是他便远走高飞了。 至于远离金山后的朱元璋又发生些什么事,金山再也听不到他的传说了。P11-13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历史悠久的金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流传着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以及一些充满情趣和生活哲理的民间故事。 这是金山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整理这些文化遗产,使丰硕的民间文学成果能够留存于世,并且成为我们金山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热爱家乡教育,推进金山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 本书以1989年金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辑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金山县故事分卷》一书和2003年版《金山的传说》及《朱泾的传说》、《亭林传说》等书为蓝本,又吸收和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使《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金山卷》一书更臻完善。 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承蒙金山区广大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参与;同时也得到了金山区文化馆和各镇文体中心的鼎力相助,书中采用的图片由陆庆平、王若峰、赵炎华、杨家光等摄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于编辑时间仓促,难免在选文核字、拾遗补缺等方面存在疏漏与不足,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更好地修订完善。 编者 2008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