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保健专家谈》介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事件和由之引发的心理反应,例如,灾难之后的心理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心理恐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以及人们所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压力的应对、如何戒除网瘾和情绪管理等,并介绍了相应的自我调适方法。此外,还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估方法,以及心理自助方法作了具体说明。本书旨在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而科学地看待和处理这些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心理打击,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科普读物,本书在保持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流畅,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本书由张理义主编。
《心理保健专家谈》以医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详细阐述了心理保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应激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创伤的自我调适,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职场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怎样保持良好心态,如何应对情绪危机,如何评估心理状况及进行心理自助等。《心理保健专家谈》内容丰富实用,阐述深入浅出,适合心理保健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参考。本书由张理义主编。
突发的、强烈的精神刺激,如自然灾害、亲人死亡等,会使人的心理行为发生一系列改变,从而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如情感变得平淡、麻木或脆弱、多疑,对厨围失去兴趣,甚至导致严重的精神错乱,引起反应性精神病等。那么,如何正确对待或处理心理创伤呢?
创伤的处理,根据其类型的不同,需要慎重对待,很多创伤的病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创伤的阴影下,存在着自尊心不强、缺乏自信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症状,需要首先获得保护而不是暴露伤口,甚至在暴露伤口时也要考虑暴露哪个伤口。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后果将会是相当严重的!
在通常情况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与个人的文化修养、性格、心理素质等相关。通常的心理创伤,只要不是过于严重,不须治疗,在事情过去数天或数月后可自行消除一“时间是医治心理创伤的最好良药”。或由较为亲近的人进行开导,与其沟通,消除心理障碍,就没有问题了。但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者,必须采取适当的药物及心理治疗,个别还需住专科医院治疗,辅以适当的药物如镇静药及抗焦虑药(剂量由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制定)。另外,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即将几个受同一种打击_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互相介绍自己受打击后的心理感受,相互鼓励,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尽快使自己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新适应生活。从小培养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处乱不惊,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及生活节奏则是最重要的。
不论是处理自己还是别人的创伤,我们都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对心理创伤经历者的恢复施加压力,但要承认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自己目前的状态。要允许他们以自己的速度来恢复,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所以请耐心一些,并为他们的恢复争取这段时间。
2.承认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康复并不存在标准的方式,无所谓正确或错误的1反应方式,创伤对人们的影响各有不同。
3.尽可能经常地向创伤经历者表示,如果他们觉得能够谈的话,你随时准备倾听他们的故事,但尽量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别让创伤者仔细忆述创伤的过程,避免强化负面记忆,形成永久烙印。创伤过了一段时间,可诱导创伤者说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确定短期或长远的正面人生目标,让他们重建力量,重拾生活方向。
4.请尽量理解,当人们想起或谈到他们的创伤时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当他们开始谈论创伤时,他们可能感觉自己被送回到创伤发生现场,他们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可能几乎像原先经历时那么强烈。在正常的康复过程中,表达这些感情是尤为重要的。应该给予支持,鼓励,表示关爱,同情共感,让创伤者感到你在他身旁,不离不弃,让他们感觉并不孤单。
5.这期间请尽你所能保持稳定性和日常的习惯。学会重新获得安全感对创伤经历者来说极为重要,在新的生活转机开始出现之前,某些安全依赖是必要的。例如,这段时间并不适合作出重大的生活决定,如搬家、跳槽等,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要等6个月。
6.平等地对待你的同伴,一个人并不因为遭受创伤反应的折磨就低人一等。尽可能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康复的同伴关系。向创伤经历者征求反馈意见,了解当你们在_起时,哪些东西对他们有帮助,哪些东西对他们没有帮助。
7.制定一份共同康复的协议,记下目前你们关系中的阻碍因素,答应他哪些方面我在适当的时候会加以改变,以使你们的关系更加愉快和有益。记下你们将分别为对方做些什么,以及你们将如何共同努力,最终实现这些改变。
8.创伤经历者的同伴同样需要支持。你最好能找到一个家庭以外的人,倾吐心声,交流感情。可以从专业心理创伤治疗机构得到这方面的支持和信息,这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同伴的反应,并对他们更加耐心。
9.一个带着未处理好创伤的受害者不能控制自己沉浸在对过去创伤记忆的反复纠缠中,会回避所有社会关系,饱受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特有的防御方式,如躯体形式、物质成瘾以及性行为异常,其中不乏自伤、自杀和反社会行为,对家人和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有时候他的反应可能极其强烈,使你感到无法容忍,必须退缩。在这种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是保证你自己的安全。事后,你的同伴会因为你的自我保护而表示感谢。
10.若创伤者是孩子的话,更应少说教,多和他们玩集体游戏,重整正面情感和身体记忆。让孩子学习知识,发挥孩子最强盛的正面生命力,减退悲伤。别灌输意识形态,宜让他们学习宇宙、大自然、科学等趣味知识,重建对生命的正面肯定和好奇。
11.自己无法平衡心情、重建力量的话,可以借助孩子天生澎湃的生命力量,激活自己的生命力。大灾难中都以拯救孩子为先,正因为孩子就是生命、信念和希望的基础,信和望能巩固,爱才会出现。P33-35
21世纪是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步入高要求、高质量和高速度的时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故和未知,给人们带来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在这些心理问题中,心理危机因其危险性、复杂和选择的必要性等而成为亟待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如果个人在危机阶段没有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帮助或干预,往往会严重威胁到生活和家庭,甚至产生自杀或心理崩溃的可能。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有超过5%的人(约6600万)患有精神障碍(心理疾病),全国每年在综合医院急诊治疗、企图自杀的病人至少有100万,导致工作、婚姻质量下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事实上,危机意味着“危险”和“机遇”,人们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决定“危险”还是“机遇”的关键。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人们摆脱危险,抓住机遇,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本书介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事件和由之引发的心理反应,例如,灾难之后的心理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心理恐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以及人们所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压力的应对、如何戒除网瘾和情绪管理等,并介绍了相应的自我调适方法。此外,还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估方法,以及心理自助方法作了具体说明。本书旨在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而科学地看待和处理这些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心理打击,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需要我们自己去关爱,去维护。作为科普读物,本书在保持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流畅,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广大读者正确评估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并针对自己的心理状况采用科学的自我防治和调适方法,积极应对心理危机,消除心理迷雾,摆脱创伤阴影,走向更加健康、美丽的人生!
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张理义
2011年1月于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