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是银行职员,即使退休以后,每周也会用一半时间去当地市政府做些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比想象的要忙不少,一点儿也不轻松。
偶尔,父亲也会发点儿牢骚,说些心里话:
“总靠我这样的老头子在第一线工作可不行,年轻人早该接班了,可就是顶不上来。”
一方面,我觉得父亲在身体硬朗的时候,多少参与点社会活动是件好事;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已经年过七旬,也该享受一下晚年的悠闲时光了。
有一次趁回老家的工夫,我建议道:
“爸爸,什么时候咱们全家一起去旅游吧。”
“好啊,可是要等到现在的工作辞掉以后才行啊。”
父亲虽然这么说着,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高兴。
“去旅游有个三天两夜就够了,不用等那么久。您先把护照办了吧。”
我一拍脑门想出的主意,却被父母欣然接受了,二老很快就去办了五年期限的护照。
要带着年过七甸的父母出游,而且是从未出过国的两位老人,我想还是去和日本时差比较小的亚洲其他地区更合适。去香港,还是去台湾,要不然去上海7……我和太太兴冲冲地找来一大堆彩页,正打算安排具体行程,不想父亲却在这时突然住院了。
就在父亲的审计工作告一段落,正盘算着如何自由自在地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候,他却一病不起。
刚住院时检查的结果是肺气肿,不久却被确诊是肺癌。
我一时间着了慌。
答应父母一起出国旅游的承诺还没有实现,三个月前在东京买的新房子也还没邀请二老来看过。
我曾经犹豫过现在买房子是否太早,却模糊记得父亲说道:
“买房子越早越好,只有住进自己的房子,才能有一家之主的感觉。”
正是父亲这句话,才让我下了决心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
上一代做父亲的男人们,给人的整体印象总是威严有加,父亲就像其他人一样,也是那种在教育子女上特别严格的人。
我想也许他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吧,尤其我是家里的长子,他对我更是特别的严格。
然而少年时期的我十分叛逆,最终走上了一条与父亲的希望完全相反的道路。直到成人之后,我才理解了他的苦心。
而父亲也在慢慢地改变。经过了退休、我姐姐结婚生子、我结婚,每到他自己或是孩子们的某件大事完成,父亲就少了一分严肃,多了一分亲切。
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慢慢向彼此靠拢,偶尔地,我也会跟他谈谈自己的工作,聊聊我们夫妻之间的一些家常琐事。
在父亲住院期间,我不停地对他说:
“等您出了院,一定要来看看我的新房子,还有,别忘了我们还要一起去国外旅游呢。”
我以为,儿子的话对父亲病情的好转一定会有帮助,至少我是相信这一点的。然而,病魔却毫不留情,步步紧逼。半年后,父亲去世了。从未走出过日本一次,从未看一眼儿子的新家,就这样,父亲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世界。
葬礼结束的那天晚上,母亲拿出了父亲的护照。
打开一看,还剩三年的有效期限。我心里涌起对自己强烈的谴责,我让二老去办护照,却没有马上带他们出国旅游。
办护照的时候父亲72岁。看着护照上他严肃干练的面容和工整的签名,想着今后还有一大堆需要向他老人家请教的事情,我的喉头开始哽咽起来。
45岁·男性
P22-25
人的寿命越来越长。
就平均寿命高居世界第一的日本而言,男性为79岁,女性为86岁。世界各地的情况也是如此,只要没有大的战争,大的灾荒,人的平均寿命总是会增长。
这就意味着为人父母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然而,长寿的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是不是越来越长,就不好说了。现代人总是在为工作奔波劳碌,许多人离家在外寻求发展,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在,为人子女的便心里存着一座山,感觉总是在那里,即使只是不算远的距离,我们也觉得没有那么着急,今天不去看他们,明天可以去。我们不妨来算算看,即使父母都健康地活着,我们实际上还能剩下多少时间可以和他们毫无杂念地在一起,踏踏实实地相处?
我们拿和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来测算。
整整一年里,能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只有正月里短短的6天假期(总有一天要在路上奔波吧),这样一算,还能剩下多少日子?说是6天,一天中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恐怕连一半都不到。你可以往多了算,按照11个小时计算一下。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了,假设他们健康地活到80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算式:
20年 × 6天 × 11小时 = 1320小时
父母余下的寿命 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 每天相处的时间
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仅仅剩下1320小时,换算成天数,只有55天!
就算每次长假你都回家探亲,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竟然还不足两个月!当数字摆在你眼前时,你是不是无言以对?
总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而去。
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一直让自己沉浸在日日夜夜的忙碌之中,不知道是否应该事先考虑这件事,一直逃避到今天。
然后有一天,他们终于面对“父母辞世”这一事实,才开始思念起再也不能多看一眼的父母,这一幕在现实中不知重演了多少次。
很多失去父母的人都说:“仔细回想起来,自从长大以后,和父母聊天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他们突然辞世的时候,心中就像被凿开了一个大洞,怎么填也填补不好。多少年过去了,这种深藏在心中的悲哀却怎么也抹不去。”
“真后悔为什么没有多拿出时间来陪陪父母,总是感叹有后不完的悔。父母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被这种烦恼缠绕了很久很久。”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父母总有一天会辞世,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件事。
刚刚想着“反正想见就能见到,有什么想说的见面的时候说好了”,父母却突然辞世,这时才第一次了解到,那个你想对他说话的亲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自己。
也曾想过,总有一天我们会做不少事情来孝敬父母,但实际上却任由时间一天天流逝,直到父母辞世的那一天,发现自己居然连一件事也没有做过。
我们实在不想看到这一幕再发生,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与你最爱的父母共度有意义的时光?思索着这个问题,我们编辑部的有志之士,从各处搜集了一些相关的故事。
在搜集过程中,不少人告诉我们,“我曾经为父母做过这样的事”,“我很后悔没有为父母做那样的事”,这些故事一篇篇地走进我们的编辑部,让成员们低头落泪,深受感动……
还有一些故事让人倍感温暖,让人看到了以往没有想到的,让人含着泪笑出来。在这些精心搜集的故事里,都能找到一个个隐藏着的小机关,摁下它们就重新加深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 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就变成了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它是我们送给世上所有人的警示录。
也许我们还年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跟父母相处;也许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现在行动也不晚。先让自己带着从头开始的心态,从这55件小事做起,来珍惜和他们——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最害怕我们受到伤害的人、最想看到我们的脸和听到我们的声音的人——相处的时间。
你觉得怎么样?
父母总有一天会辞世,但平常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也许你还年轻,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跟父母相处;也许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现在行动也不晚。从《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中的55件小事做起,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来珍惜和他们——这两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最怕我们受到伤害的人,最想见到我们的脸和听到我们声音的人——相处的时间。
你觉得怎么样?
《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由尽孝执行委员会编著。
《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在日本出版之后,三个月内即畅销十万册。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如果你的父母60岁,假设他们还能健康生活20年,那么你真正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过是55天而已。这55天到底应该怎么过,做哪些让父母欣慰的事,以让父母离去后自己不会心存愧疚,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中国是一个讲求孝亲的社会,社会的城市化让几亿人群已经打破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传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痛楚,如何在父母生前就能做到合理妥善地养亲,是会扣及每个人灵魂的问题。本书内容虽然不复杂,字数也不多,但是配有多幅家庭照片,文字朴实真挚,充满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挚爱亲情 ,饱含着对彼此的依恋和牵挂,感人肺腑,引人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