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主编的《大扶贫——公益组织的实践与建议》对现有的偏重经济维度而忽视社会发展维度的扶贫体系提出质疑,指出了现有反贫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如决策权偏向“精英”,弱势贫困人群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等基本权利缺失。针对试图对此作出回应的参与式赋权实践,本书同样不失反思的锋芒:“当前的参与式扶贫模式实际上缺乏对文化、权力、社会性别、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政策等因素充分的敏感性,对政治、社会、文化、制度等缺乏关注和系统思考。”本土化的探寻和自省精神自不待言。
本书是反贫困社会参与的建设性声音表达。与上述反思相对应,第2~8章分别涉及助残、艾滋病、流动人口权益、教育、社会性别、气候变化、农村社区发展等领域,其中有关残障人士和艾滋病的文章,由残障人士和感染者的自助性组织完成,他们的参与更凸显了边缘人群参与扶贫决策的主体意识。只有当“被扶贫”的社区参与到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未来的扶贫大业才能有的放矢,实现需求导向,并取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响应。
《大扶贫——公益组织的实践与建议》回顾了中国和国际公益组织在过去十年间的实践,并展望各领域公益组织对新扶贫规划的期望。《大扶贫——公益组织的实践与建议》作者刘海英分别来自扶贫、助残、艾滋病、流动人口权益、教育、社会性别、研究和信息支持等领域,通过不同领域的NGO已经取得成效的行动研究和社区实践案例,有针对性地对扶贫项目的操作理念、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方式进行了还原、分析和归纳。32个鲜活的行动(研究)案例以及案例基础上的研究思考,多维度地体现了NGO对社区需求的敏感回应。这些自下而上切人扶贫问题的精细化和差异化探索,体现了NGO业界近年来出现的追求专业化倡导价值的趋势。
第一章 大扶贫:分享、赋权与发展
第二章 助残与扶贫:助残公益组织扶贫工作的实践与建议
第三章 艾滋病防治、关怀与扶贫:民间组织是不可或缺的桥梁
第四章 流动人口与扶贫:经验总结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教育与扶贫:切近贫困人口人生发展的真实需求
第六章 社会性别与妇女反贫困:现状、挑战、建议
第七章 气候变化与贫困:知之甚少,知之甚浅
第八章 西部农村社区发展与扶贫:实践经验、本土创新与政策启示
结 语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中公益组织参与大扶贫的价值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