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
早上的天气跟昨天一样,我们等到中午11点都没有好转,只好继续滞留。在我们之前去特特尔的梅格鲁斯号回来了。特特尔是这里的行政中心,海军基地和警察都在那里。他们是来帮我们的,因为我们需要入境审查,现在我们被认为是非法入境。于是,我们决定暂时把皮划艇放在这里。先到特特尔去做入境审查。
到特特尔后,我们先去了栈桥前方的海军出入港管理事务所。在智利和阿根廷,官府基本没有要求出示签证,即使要求出示也基本没有规定必须本人出面,只要驾驶员或船长代大家去就可以了。可在这儿,不仅要求本人出示签证,还会查问身世。
有个又胖又矮的圆脸士兵好像很闲,在记录簿上详细地记下我们的现住址以及电话。还有一个卫生兵,他穿着细裤腿的牛仔裤和尖尖的皮鞋。他刚刚到这边就任,可能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人港变得有点儿神经质,说道:“国家警察那边说有些事情要调查一下,你们尽量亲自出面。”
我们决定马上去国家警察的所在地。特特尔是一个基本由在警察、海军、邮局、学校、电话局以及村办事处等地方工作的公务员组成的人工村,在离村子稍远的地方住着渔民和拓荒者。在倾斜度很大的海岬那边是个潮湿的湿地,要是从那走,鞋子可能就会陷进泥里。为了避开它,在村子里随处可见高地板式房屋的走廊和台阶。国家警察驻扎在村子中央,30岁左右的所长要我们出示外务省国境整备局的许可证,然而之前在智利境内时,无论是登山还是徒步旅行都不需要特殊的许可证。于是我们认为,纵穿冰床当然也不会需要特别的许可证,觉得不管要穿过哪个国家的国境,都只要去有出入境管理事务所的城市办理入境手续就好了。
就像在南美的其他国家,我们在从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境内的亚马孙地区穿过国界进入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时,不需要任何的手续(跟南部冰床相同,在国界处没有管理人员的情况很多),所有外国人只要在马瑙斯办理入境手续就可以了。
我们的出现给国际警察处带来困惑,让他们有点儿狼狈。有个年轻的高个子所长不断地问我们是否有国境整备局开具的纵穿南部冰床的许可证,我们回答说:“我们没有想到会需要那样的东西,只带了智利境内采访许可证。”
比所长年长的两个部下也露出很为难的表情,所长用无线电问其所属的库兰的国家警署该怎么处理。其间,那个长得酷似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又矮又胖的警官跟我们说明了他们困惑的原因:“去年11月,有两个瑞士人来到南部冰床,他们走的是跟你们相反的路线,从豪尔赫·蒙特冰川出发,前往冰床南部。当时他们两个经过我们库兰的总署,并向我们署长提出纵穿南部冰床许可证的申请,署长也在第一时间给了他们许可证。不过,之后的事情就变得很麻烦。”
智利的报刊曾对瑞士探险队做了大规模的报道,所以我们也知道大概。他们计划跟我们相反,是从北向南纵穿冰床,于11月25日从豪尔赫·蒙特冰川出发向南行进。从纬度上看,他们是从阿根廷湖边上到智利境内的峡湾的,但从那里无法通往海里。即使到了海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居住,所以也没有交通。他们通过无线向拉蒂哥航空的定期客机发出SOS求救。智利空军和阿根廷的民用直升机都参与了搜救,并在智利引起很大的骚动。最后,那两个瑞士人沿阿普萨拉冰川向下,被阿根廷的民用直升机救起。
事情发生后,智利上层政府开始追问是谁给予他们纵穿南部冰床许可的。在证实是库兰警署署长开出的许可证后,外务省和内务省上层以“不应如此轻率地开具此类许可证”等理由,追究库兰警署署长责任,并处以降职。
特特尔的所长从个人立场夸我们纵穿冰床为壮举,我们在所内也受到热情的招待,但是作为公务人员,他们都不知该怎么处理,变得神经质起来。
我们说:“我们本打算在回到蓬塔阿雷纳斯时去出入境管理事务所的,不过那样也很麻烦,我们已经穿过冰床到特特尔了,如果在这里不能办理手续就会很难处理。因为蓬塔阿雷纳斯属于麦哲伦省,而这里属于艾森区,属于不同的管辖区。”
在跟库兰总署取得联络后,署长给出了命令:“全体人员必须亲自到库兰办理入境手续。”虽然所长很为难,但我们比他更为难。到库兰只能坐飞机去。而且是定期运输邮件的飞机,每周只有一次,在天气不好时甚至还会停飞。如果去库兰办理入境手续,我们就得为此浪费掉一周甚至是10天的时间。
我们再次确认地问道:“不能想想办法在库兰办理吗?”结果还是被告知“不行”。所长不敢在自己的警所办理,只好再次帮我们打电话联系总署。这次的回答让我们觉得稍微可行了些,所长说:“总署的工作人员会坐车到大火山,在那里办理入境手续,怎么样?” 总署的提案是这样的:虽然从库兰到特特尔的道路不通,但乘车可以一直走到大火山,而且从特特尔乘船,沿贝克河逆流而上也可到达大火山。我们在那里会合并办理入境手续,那样两边都只需花一天的时间就可以了。
虽然我们很怀疑是否是在路边办理入境手续,但是觉得智利的国家警署已经做了所能做到的最合理的安排了,于是就接受了这个建议。如果遇上不讲理的警官,肯定就会说不论如何都必须本人到库兰办理,而这里的瞽官们都很热情,他们只是担心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而已。最后,我们还需支付瞽局的车油钱和包船的钱。
P64-66
翻译关野吉晴先生的这本《伟大的旅行》,难度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困难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大量陌生的名词。《伟大的旅行》带着我走进地球上很多不被人熟知的角落,遇见各种各样我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民族。
不过这本书又告诉我,所有的这些名词都不陌生,书中所有的人都和我有着共同的人类祖先,所有的地方都有人类祖先曾踏过的足迹。就好像从我的身体里伸出无数看不见的触角,朝向四面八方,沿着关野先生的旅行路线,蔓延成一张铺盖在整个地球上的网,把很多个“我”在那里生活的景象传送到我脑子里。
翻译工作既有艰辛也有喜悦,但是更多地是作为一名读者的感动。这是一本平淡的旅行日记,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扑朔迷离的情节,但是充满了关野吉晴这位旅行家、冒险家对“人类”、“幸福”这些永恒主题的不懈的思考。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显露出他那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可能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品格才使得他完成了将近10年的艰苦旅程。他不但走过物理上的五万公里,还走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心。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在被无穷无尽的专有名词弄得头晕脑涨之际,难免在语言的整理上有所疏忽,漏洞百出,在此一是要向此书的编辑深表歉意,二是要对编辑的鞭策和鼓励表示感激。还要感激清华大学日语系的方辉、郭韵、徐风明、耿立平、岳华霞、徐申蓉、王婷、赵铮、周颖、刘苏洋等同学的翻译工作,使得中文译本有了雏形。此外,还要感谢父亲侯柏林和母亲陈宝珍的支持。
01 横穿麦哲伦海峡
那纳瓦里诺岛(智利)→比格尔海峡→火地岛→麦哲伦海峡
→蓬塔阿雷纳斯(智利)
1993年11月~1994年1月
02 纵贯巴塔哥尼亚南部大陆冰床
蓬塔阿雷纳斯(智利)→巴塔哥尼亚南部冰床→巴塔哥尼亚峡湾 →尤根港(智利)
1994年1月~3月
03 走向南美
尤根港(智利)→巴塔哥尼亚峡谷→泛美公路→的的喀喀湖
→达连地峡→亚维萨(巴拿马)
1994年3月~1996年4月
04 穿越中美·北美
亚维萨(巴拿马)→阿美利加→纳瓦霍居留地(美国)
→阿拉斯加东部的海峡湾→育空河→白令海峡→吉日尼奥夫(俄罗斯)
1996年4月~1997年8月
05 横穿西伯利亚
杰日尼奥夫(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科雷马公路
→贝加尔湖→乌兰乌德→乌兰巴托(蒙古)
1998年2月~1999年9月
06 西进丝绸之路
乌兰巴托(蒙古)→戈壁沙漠→西藏→中亚→古昌(伊朗)
2000年3月~2001年3月
07 走向非洲
古昌(伊朗)→横穿红海→纵贯努比亚沙漠→洛尔贝内(坦桑尼亚)
2001年3月~02年2月
得知《伟大的旅行》要出中文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
大约700万年前,诞生于非洲的人类先祖从猿人进化到原人,最后又进化成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如果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在距今五六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们,仿佛一瞬间就迁徙到世界各地,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落地生根。现今,地球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人类生存。
猴子中往北行进得最远的要算是日本猴了,但是也仅只是北纬41度而已。而人类则在两三万年前就到达了北纬60度的地方,最终甚至有人在北极圈内定居。其中的一部分人则跨过新大陆,将足迹推进到南美大陆的最南端。
动物物种在新的土地上完成身体的进化,最终适应的个体得以生存。与之相比。人类各民族在身体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大,而是通过后天创造的文化与环境相协调适应。也正因为此,行进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类创造出的文化种类之多,令我们咋舌。
在这本书所记录的“伟大的旅行”之后,我于2004年开始了新一次的“伟大的旅行”。这一次,是为了探究走出非洲的早期人类,从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如何到达了日本列岛。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人们可以从北方、西方以及南方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也可以说,日本列岛就是东游的人们云集之处。人们来到这里,在接受大陆文化影响的同时,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新的“伟大的旅行”的最后行程中,我使用了手工制作的没有发动机的皮筏。经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最后抵达日本冲绳。虽然在途中遇到过种种困难,但我还是于2011年6月完成了新的“伟大的旅行”。希望以后也能向大家讲述我在新的旅行中的点点滴滴。
关野吉晴
英国考古学家布莱恩·费刚将人类这一次从700万年前诞生起,不断前进,穿过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达巴塔哥尼亚的迁移之旅,命名为“伟大的旅行”。这次旅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哥伦布的航海之旅,在人类迄今为止所有冒险活动中堪称极致。
《伟大的旅行(上我们从哪里来)》作者日本旅行家关野吉晴逐渐想凭自己的力量重走一次这个大远征。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头脑思考对人类来讲最具有普遍性的三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伟大的旅行(上我们从哪里来)》带着你走进地球上很多不被人熟知的角落,遇见各种各样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民族。
重走人类迁徙之路第一人,追溯人类起源的朝圣之旅!探险家关野吉晴用10年时间,写下伟大旅程的全纪录!
《伟大的旅行(上我们从哪里来)》作者关野吉晴不仅是一个探险者,更是一个真正的旅行家。他用他的眼去看,他的耳去听,他的鼻子去闻,他的脚去体验,他的心去感受人类祖先从非洲到美洲的艰辛。他放弃了动力机械的旅行方式,而是用雪橇、爬犁、自行车、独木舟、皮筏、骑马、骑骆驼、徒步等方式,逆着这段路线,追溯人类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