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四军(1943-1945黄花塘纪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胡兆才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花塘无愧为华中地区的“小延安”,同时又是军事和经济、文化名人的摇篮。这里有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著名音乐家何仿、情报专家潘汉年的足印、有“枪炮大王”吴运铎的故事。他们的传奇故事,是对信念、忠诚、英勇、智慧和奉献的最好注解。胡兆才编著的《新四军(1943-1945黄花塘纪事)》如实记录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运筹帷幄,展现了此起彼伏的恢宏战斗场面,还用细腻的笔法描写军部领导及机关干部的整风和大生产情况。

内容推荐

胡兆才编著的《新四军(1943-1945黄花塘纪事)》是一部军事纪事作品,真实描述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运筹帷幄,指挥大江南北抗日军民同日伪殊死战斗,决胜千里的战争故事。

除了叙述艰苦的抗战故事,展现恢宏的战争场面,《新四军(1943-1945黄花塘纪事)》还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军部领导及机关干部的整风和大生产情况,解密了不少鲜知的秘密档案。

黄花塘被誉为“小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与摇篮。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著名音乐家何仿、情报专家潘汉年、“枪炮大王”吴运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他们的传奇故事,可谓对信念、忠诚、智慧和奉献的最好注解。

目录

第一章 黄花塘,是陈军长看中的

 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皖南事变后,盐城重建军部

 向黄花塘转移

第二章 山子头捉放韩德勤

 周恩来电示关注韩德勤动向

 陈毅亲自布阵,捉拿韩德勤

 韩德勤誓不反共

第三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陈军长动员大生产

 蔬菜大丰收,吃不完送百姓

 不但收获了蔬菜和粮食,还收获了爱情

第四章 飞马牌香烟飞进了大上海

 胡弼亮办烟厂,陈军长起香烟名

 42元起家,罗炳辉师长牵线相助

 飞马牌香烟,飞进大上海

第五章 潜伏哨保障了军部安全

 居安思危,军部四周设潜伏哨

 特训侦察员

 情报站发展到了上海

第六章 遥控指导南京地下党

 “偷梁换柱”,控制“互助会”、“促进会” 

 学生“倒樊”与禁烟活动

 发展地下党员,扩大党组织

第七章 “策反英雄”徐楚光

 巧用教官身份营救共产党员

 打人“红帮会”,建立地下联络线

 成功策反军统少将周镐

 结识钟建魂,神奇策反伪三师

第八章 朱家岗战斗——华中以少胜多的范例

 主力跳到外线,二十六团留内线坚持

 日伪分兵把守,内外线发起大规模拔据点战斗

 二十六团兵困朱家岗,韦国清增援解围

 “朱家岗战斗是华中地区以少胜多的范例”

 两军死者同葬一墓,战史鲜见

第九章 彭雪枫的三件宝

 《拂晓报》,对外宣传新四军

 拂晓剧团,活跃根据地文化生活

 骑兵团,杀得敌人心惊胆战

第十章 黄克诚在黄花塘疗伤讲故事

 八十二烈士死战刘老庄

 “是我们‘扫荡’新四军,怎么成了新四军‘扫荡’我们”

 谢振华火烧八滩

第十一章 新四军中的白求恩——罗生特

 为穷人看病,钱虽少而灵魂不会被金钱污染

 来中国,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马克思的话

 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第十二章 陈军长说,七师在无为大有作为

 “我们在无为会有所作为” 

 声东击西的游击战

 林维先独立团西进宿松

 马长炎三战三捷

 日军疯狂进攻,曾山突围

 生命换来的战利品

第十三章 淮南币诞生的前前后后

 在葛家巷成立淮南银行

 面额太小的淮南币

 印抗币也是抗日斗争

第十四章 神奇将军徐海东在盱眙乡村

 毛泽东:“前有杨家将,今有徐家军”

 蒋介石:“捉到徐海东,赏大洋10万” 

 毛泽东说要谢徐海东一辈子

 口喷鲜血一病20年

 积劳成疾的一位大功臣

第十五章 “枪炮大王”吴运铎

 创造新四军造枪纪录

 在淮南生产子弹、迫击炮、地雷

 挖雷汞,炸断了左手炸瞎了左眼

 陈军长夸他是枪炮大王

 研制新武器,桂子山战斗立大功

 朱总司令称他是中国的保尔

第十六章 藏龙卧虎的华中建设大学

 师生砍竹子搭建校舍

 政治教育为主,提倡独立思考

 物质条件差,精神生活很丰富

第十七章 轰轰烈烈的黄花塘整风运动

 实事求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克服见异思迁,做好本职工作

 自由主义害死人,让自由主义见鬼去吧

 康生诬陷杨帆,饶漱石发现是冤案

 刘顺元审干重证据,刀下留人

第十八章 陈军长黄花塘蒙冤

 饶漱石银圆贿赂国民党连长,侥幸突围

 “军部工作要以陈毅为中心” 

 饶漱石企图陷害陈毅,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十九章 饶漱石指责车桥战役三大错误

 粟裕有战略远见,选择车桥作为突破点

 山泽驰援被全歼,主攻打援双胜利

 饶漱石顾虑重重,训斥不该打车桥

第二十章 彭雪枫西进殉国

 中央决策发展河南,雪枫厉兵秣马西进

 夫妻恩爱吐心曲,枫林情深互共勉

 新四军所向披靡,彭雪枫连战皆捷

 雪枫为流弹击中,苏皖民众泪滂沱

 路西战役获大捷,八县民众告解放

第二十一章 保卫军部,梅花战术显神威

 梅花战术是弱者战胜强敌的法宝

 罗炳辉布阵桂子山,鬼子被打得无路可逃

 梅花战术一再显神威,桂顽一个团被歼

第二十二章 虎胆英雄潘汉年虎穴探情报

 担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

 完美解决鲁迅与郭沫若、阳翰笙的矛盾

 机智获取日伪军情报,新四军避免了损失

 艰辛开辟上海至淮南地下交通线

 拒绝在饶漱石“陈毅十大错误”报告上签字

 没汇报与汪精卫见面情况,错过机会造成严重后果

 出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最终惨死湖南

第二十三章 《茉莉花》唱红全中国,唱响全世界

 拜访老艺人用简谱记下了《鲜花调》 

 用苏州方言演唱《鲜花调》,一炮走红

 为扩大知名度,四城争抢《茉莉花》 

 唱红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与时俱进,退休了还在创作

第二十四章 七师为何上交的银子多

 为大反攻,叶进明赴汤沟会汪子东

 汪子东低头就范,七师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物资船挂上“太阳旗”,来去畅通无阻

第二十五章 五师迅速崛起之谜

 高举统一战线大旗,队伍如滚雪球越来越大

 坚持灵活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打胜仗

 在抗日中反顽,在反顽中巩固

 以巩固为中心,黄霖兵团挺进河南

第二十六章 粟裕南下天目山

 粟裕请缨南下

 天目山战役开门红

 战役第二次获胜

 天目山战役圆满画上句号

第二十七章 全面大反攻,硕果累累

 春季攻势作战,掀开了大反攻序幕

 全军大反攻,新四军所向无敌

 扫清江北伪军,军部北上山东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黄花塘,是陈军长看中的

在江苏乃至全国,只要提到盱眙,人们就会啧啧称赞说:“那可是盛产龙虾的宝地啊!”

中国有花都、陶都、煤都,盱眙称虾都。如今的盱眙,随着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虾节的升温,知名度日益扩大。但黄花塘这个地名人们还比较陌生。黄花塘是盱眙县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但是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它曾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驻地。军部在这里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指挥华中军民,夺取了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的胜利,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由于黄花塘是华中局和军部所在地,必然成了领导华中军民抗战的中枢,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那时,它是南方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冲破日军和国民党军封锁,纷纷拥向黄花塘参加革命;各根据地的干部也来到这里的党校学习和集训。一时间,黄花塘“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成了人才济济的革命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从黄花塘走出的元帅、将军、中央部长、省长和作家、哲学家、音乐家、经济学家等名人多若繁星,他们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和中流砥柱。

当年盱眙县属安徽省,1955年划归江苏省。那时这里交通不便,十分荒凉,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华中局和军部是新四军首脑机关,是华中军民的中枢神经,如此重要的机关为何要从阜宁停翅港迁移到这人烟稀少的黄花塘来呢?话要从军部成立和一次次搬迁说起。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军部驻扎在何地?高层领导们在选址时,主要是从政治、军事、敌情和生活方便上考虑,而交通方便与否只是其次。“擒贼先擒王”,这是兵家常识,当然,敌人也懂得这个常识。因此,新四军诞生后,军部从安全着眼曾数次搬迁,这其中充满着政治斗争和险象环生的惊险。

自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就合作抗日经历了数次谈判磋商。在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北伐名将叶挺被任命为军长。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张云逸召集已到汉口太和街26号的新四军干部,包括已内定的参谋处长赖传珠,组织部长李子芳、军需处长叶辅平、副处长宋裕和,军医处长沈其震等人开会。叶挺、项英分别报告了抗战形势、上海和南京失陷的经过,布置了工作,这是军部机关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新四军军部为何设在汉口?主要原因是当时南京失陷,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从南京迁移到了武汉。那时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长江局也在武汉,为了便于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交涉新军部成立的编制、军部及各支队领导的任命和供给问题,所以新军部设在武汉。

军部机关人员按编制配齐后,经费问题经谈判也基本解决,军部便依照毛泽东关于新四军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于1938年1月4日晚从武汉乘“江裕号”客轮,沿长江顺流而下,于1月5日上午抵达九江,当晚又转乘火车,6日抵达南昌,在张公馆(今友竹路7—8号)开始对外办公。军部迁移南昌的主要原因是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成员大部分在江西境内,为了方便动员他们下山集中,军部便设在南昌。

军部机关人员千方百计上山传达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然而这些在山区里住久了的“山大王”们,对外面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有的根本不知道国共正在谈判合作抗日的形势,认为上山来动员的人是“叛徒”,不但不听劝,反而要将这些“叛徒”杀掉。陈毅来到湘赣支队,就差一点儿被当成“叛徒”杀头,最后他说服了那些人才幸免于难。军部机关人员费尽周折,终于动员这些“山大王”们走出丛林下了山。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按照蒋介石的旨意,电令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和军部开往安徽歙县岩寺镇集中整训,四支队在皖中霍山改编,东进舒城。4月4日,新四军军部机关由南昌开往岩寺,地处江南的三个支队也陆续抵达岩寺。

岩寺地处皖南山区腹地,周围山峦起伏,附近有一平原,军部就设在镇中心偏北的金家大屋。此时南京、镇江、苏州已为日军占领,但日军只能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大片乡村并未被他们控制,正适合我军广泛展开游击战。于是,军部报请中共中央同意,于4月28日派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向苏南敌后茅山地区挺进。第一、第二支队也准备跟进,第三支队随军部行动。军部领导感到部队相继向敌后开进,军部不能蹲在后方指挥,应该向前线靠近,便报请中央军委同意“军部准备移南陵”。5月5日,军部到达太平县仙源镇麻村。麻村是个拥有数百户人家的大村,紧靠仙源镇。军部在麻村半个月就移驻南陵的土塘。

土塘距县城50多里,交通不便,四周树林茂密,敌人在空中很难侦察到新四军的行动,是军部驻扎的好地方。副军长项英请示中共中央:军部准备长住土塘。这既有利于部队过江发展,也可向南天目山、仙霞山发展。住了不到10天,发现土塘缺水,老百姓们要到2里外的一个小水塘里挑水喝,军部近千人吃水无法解决,不得不于1938年8月2日向泾县云岭迁移。

云岭地区有山有水,可谓山清水秀,地处青阳、南陵、泾县三县交界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水源充沛,人烟稠密,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同时军事上也易于防守,道路多,回旋余地很大。当地民众热心抗战,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8月2日,军部司令部迁址途中,沿途群众放爆竹敲锣打鼓欢迎。关键的是军部迁到这里,也得到国民党的认可。这里的环境相对安全,指挥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作战也还便利,同时又能掩护中共中央东南局开展长江以南东南数省的工作,军部在云岭驻扎了两年零六个月,直至皖南事变发生。

军部紧靠国民党第三战区,有联系方便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中共中央在一年前就已察觉到这一点,一旦国共发生矛盾或关系破裂,军部一定会有不测,为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曾多次电告军部,要他们迁移到苏北或皖北,实在来不及也可先到苏南避避。对中央的一再告诫和催促,由于种种原因,军部迁移之事一拖再拖,贻误了最佳时机,酿成了惨剧。P1-3

后记

2009年3月的一天,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卞龙馆长来我家,约我撰写此书。从收集资料到撰写完成,经历了整整一年。过去在撰写《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有关“新四军”条目和写《新四军演义》时,收集过许多新四军资料,但这本书局限于军部迁移黄花塘之后发生的事,而且要写出军部在黄花塘的特色,这就需要更多的相关资料。为此,在这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奔走于上海、南京等地,采访在黄花塘军部工作过的老同志和在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因此,本书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与一些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新四军老战士王征明、何仿、秦叔谨等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原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的女儿沙尚立提供了大量有关中共南京市委的资料,还有乔春雷、万仲原、孙素成、刘顺发、丁芒和研究五师的专家雷河清等,都给予了帮助。还有我们休干所工作人员徐平,为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资料。另外,此书的出版,得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郑鲁南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图片由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提供,版权归纪念馆所有。

书中一些内容如大生产、飞马牌香烟、发行根据地钱币等,参考了《都梁丰碑》、《战地旌旗红——新四军黄花塘军部研究》等书和资料,向编者、作者表示谢意。

由于收集资料有限,加上许多在黄花塘工作过的老同志已不在人世,即使尽了最大努力,书中肯定仍有不少缺点,希望熟悉的同志提出修改意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37:07